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题能力的高低,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应注重以下工作的开展:
一、以错误为载体,培养学生问题纠错能力
在解题中,学生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题,而这些错题刚好是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重要资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收集和整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再由学生分析和更正这些错题,从而为学生正确解题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出自己的错误,并启迪学生思考。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纠错能力和改错能力,而且能通过改错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一张纸,长和宽分别是15厘米和8厘米,要将其剪成直径为3厘米的圆形纸片,问最多能剪多少个?”在计算这道习题时,学生首先是对长方形和圆形纸片的面积进行计算,再利用长方形纸片面积除以圆形纸片面积,并列式:(15×8)÷(3.14×1.52)。然而,这样的思路显然是不对的,这没有考虑到长方形纸片在实际裁剪圆形时会出现边角剩料。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画出草图,学生在观察、分析之后纠错,逐渐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教师没有自己去纠正,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自我纠错,找出问题所在,并深入思考问题,找出正确解题办法,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培养了学生的选择与判断能力。
二、通过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的问题理解能力
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正处在萌芽阶段,难以通过实际问题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尤其是当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不相符时,更容易出现这一问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加强优化和处理,借助实践活动直观地感受和认知抽象的数学概念。
如在学习有关“长度的单位”时,虽然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缺乏真实感受,所以在练习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为此,笔者给学生设计的实践任务是:利用直尺测量教室内的桌子、铅笔、书本等进行测量。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之后,就能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并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学生在实践中能更好地感知数学知识,借助实际的生活物品理解和认知度单位,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最终提升解题能力。
三、利用具有梯度的练习,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由于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理解和认知问题的能力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和课本中的习题,确保设计的习题具有一定的梯度,难易分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适度练习,最终得以提升。
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选择难度不同的几组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习题进行练习,且每次的题目难度要逐渐加大。这样,学生就能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自主选择练习。学习能力越好的学生,选择的数学问题难度越大,就能获得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与认知能力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练习,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数学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上得到全面的提升。解题能力作为学生数学基础能力之一,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除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外,还需要在训练方式上进行优化和完善,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这样一来,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就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找出自己的不足。在教师的良好引导下,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学习和帮助,发散了自己数学解题思维,掌握了解题技巧,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宝侠.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培养探讨[J].才智,2017,(19).
[2]杨永芳.小学数学数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22).
[3]陈虎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16,(22).
[4]朱阳金.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
(作者单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区梁徐中心小学)
一、以错误为载体,培养学生问题纠错能力
在解题中,学生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题,而这些错题刚好是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重要资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收集和整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再由学生分析和更正这些错题,从而为学生正确解题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出自己的错误,并启迪学生思考。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纠错能力和改错能力,而且能通过改错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一张纸,长和宽分别是15厘米和8厘米,要将其剪成直径为3厘米的圆形纸片,问最多能剪多少个?”在计算这道习题时,学生首先是对长方形和圆形纸片的面积进行计算,再利用长方形纸片面积除以圆形纸片面积,并列式:(15×8)÷(3.14×1.52)。然而,这样的思路显然是不对的,这没有考虑到长方形纸片在实际裁剪圆形时会出现边角剩料。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画出草图,学生在观察、分析之后纠错,逐渐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教师没有自己去纠正,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自我纠错,找出问题所在,并深入思考问题,找出正确解题办法,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培养了学生的选择与判断能力。
二、通过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的问题理解能力
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正处在萌芽阶段,难以通过实际问题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尤其是当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不相符时,更容易出现这一问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加强优化和处理,借助实践活动直观地感受和认知抽象的数学概念。
如在学习有关“长度的单位”时,虽然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缺乏真实感受,所以在练习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为此,笔者给学生设计的实践任务是:利用直尺测量教室内的桌子、铅笔、书本等进行测量。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之后,就能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并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学生在实践中能更好地感知数学知识,借助实际的生活物品理解和认知度单位,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最终提升解题能力。
三、利用具有梯度的练习,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由于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理解和认知问题的能力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和课本中的习题,确保设计的习题具有一定的梯度,难易分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适度练习,最终得以提升。
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选择难度不同的几组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习题进行练习,且每次的题目难度要逐渐加大。这样,学生就能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自主选择练习。学习能力越好的学生,选择的数学问题难度越大,就能获得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与认知能力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练习,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数学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上得到全面的提升。解题能力作为学生数学基础能力之一,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除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外,还需要在训练方式上进行优化和完善,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这样一来,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就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找出自己的不足。在教师的良好引导下,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学习和帮助,发散了自己数学解题思维,掌握了解题技巧,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宝侠.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培养探讨[J].才智,2017,(19).
[2]杨永芳.小学数学数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22).
[3]陈虎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16,(22).
[4]朱阳金.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
(作者单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区梁徐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