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眼中的“平凡的世界”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fly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邹吉玉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西藏摄影家协会理事
  作品先后荣获:
  2008年中国西藏珠穆朗玛摄影大展银奖
  2009年中国西藏珠穆朗玛摄影大展金奖
  2009年中国西南六省区市摄影联展二等奖
  2011年中国西藏珠穆朗玛摄影大展优秀奖
  2011年中国西南六省区市摄影联展三等奖
  2012年中国西藏珠穆朗玛摄影大展优秀奖
  邹吉玉,学过铁匠、钳工;洗过盘子,跑过龙套;当过司机,卖过保险;拿过笔杆子也摆弄过照相机。邹吉玉就像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一样,为了生活,扮演过各种角色。只不过对他而言,不是扮演,而是真实的生活。什么东西玩得好了,也就成为了“师”,于是乎他又多了一个摄影师的身份,而镜头则成为他纪录生活的工具。
  我刚来西藏的时候,一位老师问我,人们看待西藏有三种角度,仰视、俯视和平视,你是哪一种?我回答:“平视。”但后来我才明白,平视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的,西藏的距离和高度,使得大多数人更习惯用仰视或者俯视的角度来看待这块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在大多数摄影师的眼中,西藏的美变化万千,而其宗教信仰又为这里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于是西藏被各种视觉图片和文字过度的解读,成为各种文艺青年的圣地和屌丝练级的代名词,西藏变成了一个“不平凡的世界”。
  这种对西藏的追捧,我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也出现过的。当时不少大学生毕业之后要求援藏,形成了一股风潮,来到西藏的大学生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潮,同时也被这块文化厚土反哺,在文坛和画坛形成了一股西藏风潮。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只不过那个时候的年轻人生活群居在拉萨,他们是早一代的拉漂文青,他们过着有肉一起吃,有酒一起喝,有书一起看的生活,和19世纪的法国左岸氛围倒是颇为相似。
  这种开放的文化氛围感染每个有梦想的青年,邹吉玉也是在这个时候玩起了相机。玩摄影在当时还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全拉萨也就布达拉宫脚下有一家影楼可以洗照片。邹吉玉为了给自己买一台相机,还省吃俭用攒了半年的钱,才买了一台海鸥相机。还为自己安装了暗房,胶卷和药水都要从内地带,在物资比较匮乏的时代,邹吉玉还是把自己的这个爱好坚持了下来。关于玩摄影,他并没有想太多,就觉得这样拍拍挺好的,可以给朋友和在内地的亲戚家人看看“咱们西藏”。
  邹吉玉的父母在西藏工作生活,所以他是“藏二代”(父母在西藏工作,出生在西藏的第一代)。所以对于镜头前的一切,他没有外来摄影师的那种因为陌生而感到的新鲜感,照片对于他而言就像一种记录,他并没有想过要拍摄什么宏大的题材,他就这样20年如一日的拍着,拍着那些他觉得好玩、感兴趣的影像。岁月无痕,但就在这样的随手拍之下,邹吉玉还是记录下了岁月的痕迹。
  很多摄影师都觉得西藏如何如何之不平凡,但在邹吉玉眼里,西藏就是西藏,西藏就是那个他所生活着的“平凡的世界”。生与斯,长于斯,一切都已经水乳交融。他的足迹踏遍西藏的每个角落,但是还是摄影,让其不仅到达了这些地方,还做到了了解这些地方。当时他还无意识组织拍摄题材,甚至还不懂什么叫人文摄影。有好几次在与区文联张鹰老师分享照片的时候,张鹰老师总是一眼就能指出拍摄地点和事件,邹吉玉感到纳闷,细心请教,原来张鹰老师是从当地百姓的服饰分辨出照片是在哪里拍摄的。由此邹吉玉开始了解到民俗、服饰以及更多的细节。在拍摄中,他不仅关注镜头前,也开始注意镜头后的文化收集。
  邹吉玉的作品让人有一种亲和感,因为他和很多拍摄对象都成为了朋友,他不习惯摆拍,更不会用长镜头像大炮一样对准拍摄者连拍,让人产生压迫感。他说摄影首先要尊重被拍摄者,必须征得拍摄者的同意,才可以进行拍摄。而很多拍摄者在了解了摄影师的意图之后,往往是十分乐意配合的。当然在这一点上他有先天的优势,他本人会说简单的藏语,而夫人就是藏族,所以有的时候会一起下乡拍摄,充当他翻译的角色。说起在西藏的拍摄,他常常被百姓的善良质朴所感动,他说在西藏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不怕被饿死。有一次他在阿里拍摄被恶劣的天气困住,没有带补给的粮食,当地的百姓知道后就给他们送来了食物。在外拍摄剪羊毛或者望果节的时候,经常是拍着拍着就被阿佳啦、阿妈啦拉去喝青稞酒吃牦牛肉去了。如此可爱的老百姓,叫他如何不喜爱呢!
  很多摄影师在这种场合,往往为了抢拍一两张好角度的照片而变得非常忘我,此时此刻对于他们是不平凡的时刻和不平凡的事件,但邹吉玉不然,和老百姓在一起的时候,他往往因为聊得很开心却忘了拍照这件事,因为这样的状态对他来说才是最舒服的状态。玩摄影还让邹吉玉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也让他用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摄影,除了纪录,还能做什么。通过摄影他认识了西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车刚,然后又接触到西藏盲童学校。在长期帮扶的过程中,也成为了学校孩子们的志愿者叔叔。用镜头传递温暖,不仅让更多的孩子们得到帮助,孩子们的笑容也温暖了拍摄者,他更加喜爱摄影了。
  邹吉玉就这样对摄影的执着玩到了现在,倒也玩出了一些名堂。2012年他去参加强基惠民驻村的时候,在日喀则江孜县,是一个半农半牧的村庄,条件比较艰苦。很多老百姓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乡村,更不要说到县城去照一张全家福了。于是邹吉玉动员乡亲到村委会集合拍照,但最初行动的村民不多,大家都还不知道要干什么,但看完两三家拍完照之后,大家都奔走相告,回家换好节日的服装回来拍全家福。有些人还问,我家某某在外地呢,能等他回来补拍吗?拍全家福的事情拉近了驻村干部和老百姓的感情,在拍全家福的基础上,邹吉玉还萌发了另一想法,再过3—5年,他决定重新为强村的农牧民拍全家福,再记录他们平凡的生活变化。
  西藏在邹吉玉的眼里,还是那个平凡的世界,而他也只是生活在其中的平凡一员,但是在他所定格的一张张照片里,我们却看到了这个平凡世界的不平凡变化,而这个不平凡,还在继续着…… (文/苏菲)
其他文献
2005年11月18日至20日,法国社会党在巴黎西南200多公里的勒芒市召开了党的第七十四次代表大会。有614名代表与会。中联部副部长张志军代表中国共产党应邀参加大会。  面临2007年举行总统选举和立法选举的前景,此次代表大会克服了以弗朗索瓦奥朗德为首的多数派同以洛朗法比尤斯为首的少数派在欧洲宪法问题上发生的严重分裂,提出了一个以奥朗德派提案为主,吸取法比尤斯派和“新社会党”派主张的共同提案,实
跑酷,又叫城市疾走,国际上称为“Parkour”,    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拉萨,  也活跃着一个开展跑酷运动的团队:TSR。  正在中国传媒大学上学的占堆次旺是TSR中的核心成员,他在2008年上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了跑酷运动。  “当时在拉萨一中上学,偶然一次机会在网上看到《伦敦跳跃》这个纪录片后初次知道了跑酷。 刚开始只是在网上看视频自己练习,放学后找教室里的桌子之类的。一般都是下
2015年1月7日晚上,60岁的拉萨人旺杰满心欢喜地在等一场雪。他看电视、报纸的天气预报,知道今晚会有一场雪。直到清晨6时45分左右,大多数拉萨人还在熟睡,夜幕中的古城拉萨悄然飘起了雪花,旺杰兴奋得再也睡不着,等候天明。  1989年,旺杰从林芝八一电厂调到布达拉宫管理处当电工,直到2010年退休。退休后,他和老伴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带小孙子,除此之外,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拍照片。  他现在用的一台
阿扎措北端的阿扎寺可见一条小路从寺后的山上伴一股白花花的溪流陡急而下,跨过易贡藏布,延伸到阿扎措的波光里。(邱衍庆 / 摄)  我在茶马古道上行走了三十多年,竟然延宕至2018年才第一次来到嘉黎,来到早已如雷贯耳的阿扎措湖畔。  1950年,随着川藏公路南北两线全线通车。南行的318线沿帕隆藏布和雅鲁藏布江峡谷,经林芝到拉萨。北行的317线由昌都地区所在地、类乌齐、丁青再经过巴青、索县到那曲,最后
82岁的才旦卓玛精神很好,头发在脑后扎了一个髻,黑色外套随手一脱,露出紫红色的衬衣,笑容在脸上绽放开来。“我唱两句吧。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独特的天籁之音,依旧嘹亮清澈。“可惜年龄大了,这次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晚会,不能去拉萨演出。”  10月初的成都,叶子泛黄,秋意初现。锦江区青石桥市场对面二楼的茶座,尼玛泽仁·亚东戴着白色棒球帽,军绿上衣牛仔裤,忙着指
他有很多头衔:银元投资集团董事长,建久集团执行董事,成都马尔康商会会长,四川省首届优秀青年民营企业家,四川省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兴业领头人。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年末,他又多了一个头衔:启雅尚藏文化国际酒店创始人。该酒店尚未正式营业就已摘得了以“新时代#新旅游#新获得”为主题的2017中国(成都)旅游风云榜“年度最具民族特色酒店奖”和2017“榜样中国——美丽四川”旅游新榜榜单的“年度最受期
上海世博会西藏馆布展顺利完成,它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美丽的新西藏。世博会西藏馆精心选择了青藏铁路,反映新西藏的影视短片和拉萨民居作为西藏馆展示的三大亮点。展示内容虚实结合、重点突出,充分体现现代艺术创意和未来发展理念,旨在让参观者在轻松,快乐中体验“天上西藏”。《新西藏》和《美丽拉萨》两部电视短片主要反映的是西藏和拉萨市经济社会发展,展示西藏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来自东北的李大志,一直奔跑在高原上,以“跑步狂人”著称。“我没有刻意去接触,当我跑步的时候,就已经在山上,在拉萨了。”当我问大志什么时候成为一个天空跑者的,他如是说。没有太多传奇的际遇,他也是在参加比赛的途中才了解到这个概念。但大志他们这一批人算是(国内)比较早接触、推广这一概念的一群人。在高海拔的环境条件下还要求高技术难度,上坡时艰难地攀登,快速下坡时感觉就像在飞,使得这项充满了冒险的运动又显得
重返尼木的吞达村,我走过大片金黄色的树林,脚下溪流潺潺,水中的鹅卵石清晰可见,五彩经幡在风中飘动,这是被自然眷顾的一片风水宝地,藏香的重要取材就在周边环绕的山缝间肆意生长。这里的空气中浮动着一种美妙的香气,这是家家户户门口晾晒的藏香传来的。  吞达村是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1300多年的历史从这片土地上呼啸而过,历久弥新的依然是藏香的味道。吞达村制作藏香的村民依然在自家作坊里,与藏香朝夕相
最近去拉萨天文公园的人发现,公园里多了一座新的雕像。  雕像是一个中年藏族男子,身穿藏式大褂,习惯性地抬起手,专注地仰望天空。在他头顶上,是中国最璀璨的星空观测地。  完成这个雕像的艺术家,是来自西安的知名雕塑家邵燕心。  他从接到这个雕像开始做设计到完成,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关于这个藏历天文学家,几乎没有任何相关的资料可以查询。无论是从目前可以搜索到的资料,还是相关史料,都几乎找不到他的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