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月潭》一文描述了日月潭优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是各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首选文章之一。统编教材和人教版教材在编排课文时,都不约而同地选了《日月潭》。那么,同一篇文章选入不同版本教材之后,它的地位、作用是否一样?编者的意图是否相同?教学目标是否一致?为此,本文将从八个方面比较其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一、编入册数
统编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将《日月潭》放在二年级教学,说明编者都认为该文是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的,插入二年级的编排体系中是比较恰当的。
不同的是,统编教材将其放在二年级上册的第10课,而人教版教材则放在二年级下册的第9课。也就是说,两者相差了整整一個学期,在学生入学后不到两年的学习时间里,提前或者延后半年时间,是一个很大的时间差。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不说其他,单说识字就相差300~400个,这样一来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难度的高低就可想而知了。另外,教学要以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看,相差半年时间,学生的知识水平、阅读能力、思维品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那么是否可用同一个教案去授课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如果说原来人教版教材是“快快走”的话,那统编教材就要“慢慢来”了。
二、主题要素
统编教材中,《日月潭》所在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认识家乡、赞美家乡”。语文要素为:(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2)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在人教版教材中,其单元主题为“爱祖国、爱家乡”,语文要素则不明确。
对单元主题来说,两个版本相差无几,都意在表现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情。关键是语文要素相差比较大。统编教材提到了两个方面。其一,不仅提出“了解词句的意思”这个教学目标,而且还指出了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其二,基于语文要素,学生应积累哪些语言,语言表达的形式是怎样的,课后题都非常清楚地加以说明(详见下文)。这样,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方法。教材解决了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的烦恼。而人教版教材对语文要素的阐述就显得有点模糊了。
三、课文组合
统编教材为了“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祖国的辽阔和美丽”,在单元选文上颇具匠心。从地域看,东有台湾日月潭(《日月潭》),西有新疆葡萄沟(《葡萄沟》),南有江西庐山(《望庐山瀑布》),中有安徽黄山(《黄山奇石》),北有山西鹳雀楼(《登鹳雀楼》)。风景名胜横跨东西南北中,地域辽阔,富有代表性,而且都与山水有关。从时间看,古有作为黄河文化标志和象征的鹳雀楼,今有隐含统一祖国意义的日月潭。
反观人教版教材的课文组合,虽然《日月潭》《葡萄沟》这两篇课文是相同的,但单元内剩余的两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不是很融合。《难忘的泼水节》不以写景为主。《北京亮起来了》虽写景,但表现的内容太现代、太热闹了,没有《日月潭》《葡萄沟》的山水清净、自然。选文的差异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虽然选文是编者的事,但一线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选文的重要性,特别是扩展阅读的时候,更要注意文章的规范性、经典性。
四、课文内容
通观整篇课文,经过对比,两个版本的课文只有下面画横线的一句有所改动。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湾省中部的山区。(统编教材)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人教版教材)
以笔者之见,两句的表达都不够理想。统编教材比人教版教材表达得要明确一些。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不知道“台中”到底是“台湾省中部”的缩写,还是指“台中市”,文章说“台湾省中部”就非常明确了。但是,前句已有一个“台湾省”,后句再来一个“台湾省”,显得重复,读起来有点拗口。笔者认为还是改为“它在台中市附近的山区”。这样,行政区层级清楚了,日月潭的方位也明确了。
五、课文形式
由于教材编排的原因,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全文都注音,而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则全文不注音(即便是生字,在文中也不注音,放在文章后面时才注音)。编者是根据整个学段进行考虑的。但一线教师须充分认识全文注音与全文不注音的不同特点,充分认识朗读、默读时学生遇到的不同困难,充分认识理解内容、领悟情感时所遇到的阅读障碍,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六、识字写字
对比两个版本,统编教材的《日月潭》要求认识生字15个,会写生字9个。人教版教材的《日月潭》要求认识生字9个,会写生字12个(其中6个生字以词语的形式呈现)。
单从数量上讲,统编教材的识字量多,两者相差6个字;人教版教材写字量大,相差3个字。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一,生字是遵循“多认少写”的原则编排的。在统编教材中,第一学段的学生要认识汉字1600个,会写800个。册数越低,认与写的数量相差越大,随着册数的升高,两者慢慢地趋于接近。到了第二学段的三年级上册,认字数量与写字数量基本对等。随着册数的升高,写字的数量超过认字的数量。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相比于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提前了一个学期,生字自然就认得多、写得少了。其二,人教版教材要求一年级认识950个字,而统编教材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差,只要求认识700个字。相比之下,统编教材整整少认了250个字。一年级识字量少了,到了二年级自然要补上去,于是就出现了上述情况。那么,联系课堂教学,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呢?面对统编教材的《日月潭》一文时,教师要更加重视识字的教学,无论在时间分配上,还是在方法引导上,抑或在能力培养上,都要予以优先考虑。
七、课后习题
(一)比较第一题
统编教材课后第一题为: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人教版教材课后第一题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先看前半句。前者是“朗读课文”,后者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者在朗读要求上是不同的,后者明显高于前者。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中就“读”而言,出现了“分角色朗读、默读、朗读”三种形式,自始至终没有出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可能是编者考虑到二年级上学期学生的朗读水平,只能达到“正确、流利”的程度,“有感情”的要求太高了,故没有安排。那么,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可在“正确、流利”的水平上考虑,不要好高骛远地写上“有感情”等字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在“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上下功夫,做到下要保底。当然,上不封顶,学有余力的班级可以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再看后半句。两个版本的要求,应该说各有利弊。统编教材的规定非常明确,利于师生把握要求,但不利于师生自主选择,人教版教材则相反。笔者认为,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决定。如果学生学习自觉、学习能力有余,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决定,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如果学生学习不够自觉、学习能力不是很好,那么按规定背诵段落是完全必要的。
(二)比较第二题
统编教材的课后第二题为:你觉得日月潭美在哪儿?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人教版教材中则没有对应的题目。
增加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思想感情的题目是非常好的,能帮助师生明确文章的重点及突破重点的方法。如本题的前一个问句点明了文章描写的重点——日月潭的优美风光,后一句指出了感受日月潭之美的方法——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第一段有关词句中读出日月潭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美;从第二段有关词句中读出日潭与月潭的形状之美;从第三段有关词句中读出清晨时分风光之美;从第四段有关词句中读出晴天和雨天的不同之美。人教版教材就没有这样的导读功能。
(三)比较第三题
统编教材课后第三题为:读一读,记一记。
群山环绕
一、编入册数
统编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将《日月潭》放在二年级教学,说明编者都认为该文是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的,插入二年级的编排体系中是比较恰当的。
不同的是,统编教材将其放在二年级上册的第10课,而人教版教材则放在二年级下册的第9课。也就是说,两者相差了整整一個学期,在学生入学后不到两年的学习时间里,提前或者延后半年时间,是一个很大的时间差。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不说其他,单说识字就相差300~400个,这样一来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难度的高低就可想而知了。另外,教学要以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看,相差半年时间,学生的知识水平、阅读能力、思维品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那么是否可用同一个教案去授课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如果说原来人教版教材是“快快走”的话,那统编教材就要“慢慢来”了。
二、主题要素
统编教材中,《日月潭》所在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认识家乡、赞美家乡”。语文要素为:(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2)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在人教版教材中,其单元主题为“爱祖国、爱家乡”,语文要素则不明确。
对单元主题来说,两个版本相差无几,都意在表现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情。关键是语文要素相差比较大。统编教材提到了两个方面。其一,不仅提出“了解词句的意思”这个教学目标,而且还指出了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其二,基于语文要素,学生应积累哪些语言,语言表达的形式是怎样的,课后题都非常清楚地加以说明(详见下文)。这样,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方法。教材解决了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的烦恼。而人教版教材对语文要素的阐述就显得有点模糊了。
三、课文组合
统编教材为了“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祖国的辽阔和美丽”,在单元选文上颇具匠心。从地域看,东有台湾日月潭(《日月潭》),西有新疆葡萄沟(《葡萄沟》),南有江西庐山(《望庐山瀑布》),中有安徽黄山(《黄山奇石》),北有山西鹳雀楼(《登鹳雀楼》)。风景名胜横跨东西南北中,地域辽阔,富有代表性,而且都与山水有关。从时间看,古有作为黄河文化标志和象征的鹳雀楼,今有隐含统一祖国意义的日月潭。
反观人教版教材的课文组合,虽然《日月潭》《葡萄沟》这两篇课文是相同的,但单元内剩余的两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不是很融合。《难忘的泼水节》不以写景为主。《北京亮起来了》虽写景,但表现的内容太现代、太热闹了,没有《日月潭》《葡萄沟》的山水清净、自然。选文的差异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虽然选文是编者的事,但一线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选文的重要性,特别是扩展阅读的时候,更要注意文章的规范性、经典性。
四、课文内容
通观整篇课文,经过对比,两个版本的课文只有下面画横线的一句有所改动。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湾省中部的山区。(统编教材)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人教版教材)
以笔者之见,两句的表达都不够理想。统编教材比人教版教材表达得要明确一些。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不知道“台中”到底是“台湾省中部”的缩写,还是指“台中市”,文章说“台湾省中部”就非常明确了。但是,前句已有一个“台湾省”,后句再来一个“台湾省”,显得重复,读起来有点拗口。笔者认为还是改为“它在台中市附近的山区”。这样,行政区层级清楚了,日月潭的方位也明确了。
五、课文形式
由于教材编排的原因,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全文都注音,而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则全文不注音(即便是生字,在文中也不注音,放在文章后面时才注音)。编者是根据整个学段进行考虑的。但一线教师须充分认识全文注音与全文不注音的不同特点,充分认识朗读、默读时学生遇到的不同困难,充分认识理解内容、领悟情感时所遇到的阅读障碍,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六、识字写字
对比两个版本,统编教材的《日月潭》要求认识生字15个,会写生字9个。人教版教材的《日月潭》要求认识生字9个,会写生字12个(其中6个生字以词语的形式呈现)。
单从数量上讲,统编教材的识字量多,两者相差6个字;人教版教材写字量大,相差3个字。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一,生字是遵循“多认少写”的原则编排的。在统编教材中,第一学段的学生要认识汉字1600个,会写800个。册数越低,认与写的数量相差越大,随着册数的升高,两者慢慢地趋于接近。到了第二学段的三年级上册,认字数量与写字数量基本对等。随着册数的升高,写字的数量超过认字的数量。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相比于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提前了一个学期,生字自然就认得多、写得少了。其二,人教版教材要求一年级认识950个字,而统编教材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差,只要求认识700个字。相比之下,统编教材整整少认了250个字。一年级识字量少了,到了二年级自然要补上去,于是就出现了上述情况。那么,联系课堂教学,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呢?面对统编教材的《日月潭》一文时,教师要更加重视识字的教学,无论在时间分配上,还是在方法引导上,抑或在能力培养上,都要予以优先考虑。
七、课后习题
(一)比较第一题
统编教材课后第一题为: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人教版教材课后第一题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先看前半句。前者是“朗读课文”,后者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者在朗读要求上是不同的,后者明显高于前者。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中就“读”而言,出现了“分角色朗读、默读、朗读”三种形式,自始至终没有出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可能是编者考虑到二年级上学期学生的朗读水平,只能达到“正确、流利”的程度,“有感情”的要求太高了,故没有安排。那么,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可在“正确、流利”的水平上考虑,不要好高骛远地写上“有感情”等字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在“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上下功夫,做到下要保底。当然,上不封顶,学有余力的班级可以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再看后半句。两个版本的要求,应该说各有利弊。统编教材的规定非常明确,利于师生把握要求,但不利于师生自主选择,人教版教材则相反。笔者认为,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决定。如果学生学习自觉、学习能力有余,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决定,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如果学生学习不够自觉、学习能力不是很好,那么按规定背诵段落是完全必要的。
(二)比较第二题
统编教材的课后第二题为:你觉得日月潭美在哪儿?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人教版教材中则没有对应的题目。
增加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思想感情的题目是非常好的,能帮助师生明确文章的重点及突破重点的方法。如本题的前一个问句点明了文章描写的重点——日月潭的优美风光,后一句指出了感受日月潭之美的方法——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第一段有关词句中读出日月潭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美;从第二段有关词句中读出日潭与月潭的形状之美;从第三段有关词句中读出清晨时分风光之美;从第四段有关词句中读出晴天和雨天的不同之美。人教版教材就没有这样的导读功能。
(三)比较第三题
统编教材课后第三题为:读一读,记一记。
群山环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