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要存同求异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qingku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梯度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理解,也要善于给学生以适当的阅读指点,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欣赏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雨说》(人教版九年级上)这首诗时,我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将自己喜欢的诗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于是,课堂上就有了下面这样一段对话:
  生1:我喜欢“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因为,这个诗句形象地写出了旗子在雨中不住抖动的情形。
  生2:可是,旗子被雨淋湿了,还能抖动吗?
  生1:不是有风吗?
  师:哪个地方能够看出有风呢?
  生1:(满怀信心地)“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生2:“风也不拥挤”,这说明风并不大啊。
  生1:风虽不大,但毕竟还是有的。有了风,旗子发出哗啦啦的响声,也就显得真实可信了。
  生2:可是,被雨水淋湿了的旗子,又怎么能够在微风中哗啦啦地抖动呢?
  生3:我以为,“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这句诗所表现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春雨来临时的喜悦之情。我们理解这样的诗句,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
  生4:“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也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石狮子流了泪,而应该是喜悦之情。
  生5:我以为最重要的,不在于单纯地理解某一句诗,而是要通过诗人描绘的这些意象,理解雨给大家带来了欢乐,给大自然带来了生机。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旗子的“哗啦啦地响”?
  生1:雨给大地带来了甘霖,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和快乐,“哗啦啦地响”所表达的应该是欢乐。
  生3:通过雨的诉说,表达了诗人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孩子们“要勇敢地笑”的希望。
  师:对!这些诗句,通过旗子、石狮子、风等意象,向我们表明,给孩子们带来欢笑是雨的使命,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儿童快乐成长的希望和祝福!
  我这样总结时,刚才还在喧闹着的教室安静了下来。看来,我的总结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正当我为学生们在思辨中发现并解决了问题,活跃并发展了思维而暗自高兴,甚至为自己的适时引导而洋洋得意时,一个学生却这样问道:“老师,我们的理解非要一致不可吗?”
  学生的这个提问让我陷入了思考之中: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的已经放手让学生深入思考、独立发表见解了吗?审视原生态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往往会借助讲台上的话语权,将课堂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或者是提要求,或者是作归纳,或者是作评判,总是期望师生理解的一致和答案的趋同,而忘记了学生知识、水平、能力上的差异必然造成的理解上的差异。像这样将文本阅读引向“百川归海”式的求同理解,将貌似规范的答案强加给所有的学生时,我们甚至还以为不这样做,就是对课堂教学的不负责任。
  文本阅读要存同,但更应求异,以实现百花齐放的课堂阅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个性化理解所带来的快乐。
  然而,我们在引导学生课堂阅读时却又往往习惯于追求见解的统一,而局促了异样理解存在的空间。这也许并不完全是出于应对考试的需要,而只是受到长期积习的教学定势的影响。然而,正是将追求解答的一致作为一种教学“习惯”而维护并坚持,才让我们的课堂阅读变得枯燥乏味。毕竟,求同而弃异,是一种局限,是一种摧残,是一种扼杀,局限了学生的视野,摧残了学生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才能。
  追求文本阅读的不同理解,我们应该将原有偏差的教育理念加以矫正,将教学行为上的失误予以调整。要尊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生活背景上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理解,特别要珍重学生的独到判断,而不能将学生的理解朝着同一个方向引领,甚至以偏概全,以一为是,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精神在萌发之初就无情地挫伤、斩断。
  在文本阅读中存同求异,既是实现语文教育人文性目标的要求,也是给学生以人性化关怀的体现。要想在同中存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就应该给学生的思维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容许并鼓励不同的见解出现,而不能让思想的碰撞只体现在过程中,甚至刻意营造出供人观瞻或聊以自慰的“自主讨论”的风景线,到头来却用所谓的总结来摧折学生独立见解和求异思维的幼芽,熄灭他们思想和智慧的火焰。要尊重学生审视文本的独特视角,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本阅读的存同求异,并不能从答案归一的一个极端走向不受任何约束的另一个极端。我们鼓励学生的求异理解,并不是让学生进行无原则的泛泛解读,更不是鼓励学生的歪曲理解,毕竟,倡导求异解读,也不能让解读偏离文本的思想轨迹,更不能无视作者的情感态度,让学生的思维陷入混乱。这就是说,鼓励学生的求异理解,教师也要有对学生的方向性指导,能在尊重学生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并让人类真善美的思想光辉得以穿透课堂,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让智慧的种子能够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生根、开花,并且结出累累的果实。
其他文献
【摘 要】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著名高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尤为重要。笔者将结合参加“现代与经典”聆听几位大师的课,以及平时教学的体会,从五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导入 简单高效    清代文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
期刊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有效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目的,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引导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真正地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为了更好的优化课堂教
期刊
一次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复习课,复习的内容是有余数除法。课堂中,在基本的知识复习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127÷( )=5……2。  教师让学生先进行讨论,课堂上很是热烈。一会儿一名学生首先开始举手汇报:  生甲:“先用被除数127减去余数2,再除以商,就得除数。”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127-2=125,125÷5=25,同学们也表示赞同。  应该说,甲生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我们教师也都是这样
期刊
1案例背景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学内容选自粤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本课的重点之一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唐朝这样一个少有的封建盛世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并繁荣的?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和女皇武则天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进行学习。如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唐代总
期刊
【摘 要】 发散思维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训练项目。摸索、总结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对于贯彻新的《课程标准》,推进新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发散思维 可发散点 新《课程标准》 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平台,以课文阅读为基础,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审视、思考课文内
期刊
作为学习这个完整过程的环节之一,预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预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也预示着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无疑,它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学习和教学的效率,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激发学习的热情,明了学习的目的和关键,从而有条不紊和更高效地进行学习。  但就目前高中语文学习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大部分学生并未重视语文预习工作,即便有预习,也往往是流于形式或
期刊
历史的长河冲刷出百世的英雄,他们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魏武帝“周公吐浦,天下归心”的壮志,清圣祖“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的洒脱。这些历史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都以各自的特点屹立于时空的巅峰。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集军事、政治、文学等才能于一身,作为一代伟人,他同样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一样具有英雄的特质,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舍我其谁
期刊
说到“事”,便想起许多关于“事”的名言锦句,诸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有志者、事竟成;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等等。古今中外,关
期刊
文本意义蕴含于人物、场景、语言、结构中,是客观的存在,文本的存置为学生理解文义提供了条件,也为他们体悟作者的情感奠定了基础。然而,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文本解读过程中不同个体获得的不同体验或认知,又是阅读者创造性解读的必然结果。毕竟,尽管面对着同样的文本,由于知识、经历、心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出现认知上的差别,实在是正常的。  文本解读永远会带有阅读主体强烈的主观倾向和鲜明
期刊
因果联系作为客观事物普遍具有的一种联系,是人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也是人们用以探索和揭示事物奥秘的一种重要联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因果联系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种由原因诸要素运动变化发展转化为结果诸要素的过程,是一种转化与被转化的关系、引起和被引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