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逆反,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同时期的儿童逆反的行为影响有很大差异。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对立情绪,“反其道而行之”是逆反心理最突出的表现。小学是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它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其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一、 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 自身倔强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有些小学生好奇心强烈,对任何事物都喜欢探个究竟,对于家长、教师和学校三令五申的事情更是如此,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有怎样的结果。有些小学生看问题容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这些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后常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意志薄弱;对老师、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嘲弄自己,是伤害自尊,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社会淘汰了那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落后思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潮、新观念正在丰富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这也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也在腐化和蔓延,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以致逃学、厌学、与教师和家长对着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家校教育不当
1. 教师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自尊心。比如,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没有全面的调查,未经深思熟虑,采取了过激的措施,或是欠妥当公正的处理办法,这样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其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动向,明察秋毫,究根溯源,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2.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灵活,不能纵观学生认知的个别差异和基础高低而进行因材施教。久而久之,基础差的学生越来越跟不上集体步伐,继而产生厌烦情绪,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破罐子破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不及时加以引导,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敌对情绪,从而滋生逆反心理。
3.不健全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或者不能正视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家庭不和或破裂也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产生自卑,出现逆反心理。
二、 逆反心理的化解
(一)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
自控能力,就是自己善于支配和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言行的能力。只有能自控的人,才能克服各种干扰和困难,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每个学生的自控能力都是在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而逐步形成的。
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方面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与他们分析其中的利弊、是非和善恶,告诉他们人生旅途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挫折、困难和烦恼的考验,逐步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新人。
(二)建立深厚的感情
教师要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不去揭学生的短,对学生要多肯定,多鼓励。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想着怎样整治他们,而是向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耐心教育,使其心服口服,用宽容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平时要和学生多交流、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真心实意地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引导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身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当他们觉得老师值得亲近、信赖时,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消除对教师的隔阂和对抗心理,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矫正逆反心理。
(三)充分发挥班级的作用
班主任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平等互助,有利于逆反心理的转化;其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再次,重视集体对个人的要求、评价和信任。发挥集体对每个成员的教育、评价和激励作用,形成积极的心理氛围,最大限度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四)加强与家庭教育的配合
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教育光靠学校和老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所以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密切联系,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并互相探讨教育孩子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良好条件。
教育是一轮明月,就让皎洁的月光撒满校园,洒满学生的心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阳光、美好的童年时光,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一个教育者、家庭监护人共同的责任与不懈努力的方向。(责编韦春艳)
一、 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 自身倔强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有些小学生好奇心强烈,对任何事物都喜欢探个究竟,对于家长、教师和学校三令五申的事情更是如此,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有怎样的结果。有些小学生看问题容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这些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后常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意志薄弱;对老师、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嘲弄自己,是伤害自尊,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社会淘汰了那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落后思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潮、新观念正在丰富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这也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也在腐化和蔓延,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以致逃学、厌学、与教师和家长对着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家校教育不当
1. 教师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自尊心。比如,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没有全面的调查,未经深思熟虑,采取了过激的措施,或是欠妥当公正的处理办法,这样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其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动向,明察秋毫,究根溯源,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2.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灵活,不能纵观学生认知的个别差异和基础高低而进行因材施教。久而久之,基础差的学生越来越跟不上集体步伐,继而产生厌烦情绪,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破罐子破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不及时加以引导,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敌对情绪,从而滋生逆反心理。
3.不健全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或者不能正视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家庭不和或破裂也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产生自卑,出现逆反心理。
二、 逆反心理的化解
(一)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
自控能力,就是自己善于支配和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言行的能力。只有能自控的人,才能克服各种干扰和困难,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每个学生的自控能力都是在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而逐步形成的。
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方面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与他们分析其中的利弊、是非和善恶,告诉他们人生旅途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挫折、困难和烦恼的考验,逐步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新人。
(二)建立深厚的感情
教师要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不去揭学生的短,对学生要多肯定,多鼓励。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想着怎样整治他们,而是向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耐心教育,使其心服口服,用宽容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平时要和学生多交流、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真心实意地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引导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身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当他们觉得老师值得亲近、信赖时,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消除对教师的隔阂和对抗心理,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矫正逆反心理。
(三)充分发挥班级的作用
班主任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平等互助,有利于逆反心理的转化;其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再次,重视集体对个人的要求、评价和信任。发挥集体对每个成员的教育、评价和激励作用,形成积极的心理氛围,最大限度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四)加强与家庭教育的配合
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教育光靠学校和老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所以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密切联系,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并互相探讨教育孩子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良好条件。
教育是一轮明月,就让皎洁的月光撒满校园,洒满学生的心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阳光、美好的童年时光,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一个教育者、家庭监护人共同的责任与不懈努力的方向。(责编韦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