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三困生”,将助困与育人工作有效结合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sn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贫困生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点问题。为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国家、社会、学校通力合作,目前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奖、勤、助、贷、补”多元资助体系,然而,物质上的资助并没有将贫困生问题根本解决,相继出现了新的贫困现象——集物质贫困、精神贫困、学业贫困于一体的“三困生”现象。本文在分析这一现象的各种表现及出现缘由基础上,从一名负责资助工作的高校辅导员视角提出帮助贫困生物质脱困、精神脱困、学业脱困的建议,以期将助困与育人工作有效结合,更好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关键词】三困生;物质脱困;学业脱困;精神脱困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校贫困生问题日显突出。在具体的资助实践中发现贫困生工作存在一些问题。贫困生在物质贫困的同时,也存在精神和学业的贫困。如果贫困资助工作仅仅满足于物质资助这个层面,那么帮困工作就大打折扣。因此,加强“三困生”的教育和引导不仅是学生发展、学校稳定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需要;而且也是“三困生”特殊群体走出困境的迫切要求。
  一、“三困生”的概念及表现
  (一)“三困生”的概念
  据有关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约达25%。虽然国家、社会、高校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各种方式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关心他们的成长,然而近年来新的“贫困现象”悄然而生,一些贫困学生在承受物质贫困的同时,又面临着精神贫困、学业贫困两方面的危机,成为高校中不容忽视的“三困生”群体。顾名思义,所谓“三困生”是指那些不仅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的贫困,更重要的是指由“物质贫困”带来的“学业贫困”和“精神贫困”,即在物质、学业、精神等方面呈现多困状态的学生为“三困生”,他们与其他贫困大学生相比存在一些更加突出,更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三困生”的表现
  1、物质贫困
  贫困生的物质贫困主要表现为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在校期间必要的学习和其他生活费用。通常意义上的贫困生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孤儿或优抚家庭子女等无直接经济来源者;二是单亲或父母年事已高或长期患病,家庭缺乏劳动力,无固定经济来源者;三是家庭被地方政府列为特困户,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者;四是家庭为民政部门确定的低保户;五是家庭突遭重大变故者;六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条件差且无固定经
  济来源,基本生活难以维持者。
  2、学业贫困
  贫困生的学业贫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部分贫困生,尤其是来自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生背负着父母和乡亲的厚望,因而他们生怕学习不好,甚至出现自信心不足、悲观失望、逃课、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二是部分贫困生由于身心压力和物质贫困使得学业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上感到困难吃力;三是部分贫困生因要四处奔波做兼职以减轻经济压力而无法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
  3、精神贫困
  精神贫困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即由于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品质等不同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空虚等现象,是贫困生面临的最大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感恩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念,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自卑、失落、自信心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现实且常常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三是内心脆弱且压抑、敏感多疑、孤僻,人际关系紧张,少数贫困生甚至出现性格和心理的扭曲;四是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的消费观念,存在依赖思想且愤世嫉俗。
  二、产生“三困生”现象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适应能力不强
  大学生离开家庭进入新的环境,逐步从父母的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成长环境,他们会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许多不适应,而他们本身环境适应的能力又有限,因此,容易因失败和挫折产生消极的否定情绪,更有甚者产生孤独、痛苦、自卑、焦虑等精神贫困问题。
  2、精神支柱缺失
  当今社会,面对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一些大学生丧失了应有的理想信念,内心浮躁,精神没有依托,由于缺乏强大的精神支柱,没有独立的做人原则和主见,一些大学生不关心周边环境,不关爱身边同学,好逸恶劳,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3、对自身贫困的误解
  一些贫困大学生不能对自身的贫困正确归因,无法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对待贫困,因此,造成部分贫困生愤世嫉俗、怨天尤人。
  4、不良的个体心理素质
  部分贫困生的心理尚未成熟,面对物质上的窘境,人际交往的不和谐等,容易产生心理困惑,甚至有些心理脆弱敏感的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
  (二)客观原因
  1、经济原因
  三困生的产生从根本上说还是物质贫困造成的,物质生活的匮乏不仅造成贫困生低于其他同学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他们心理和思想上的负担,最终影响他们在学业上的表现。
  2、社会原因
  首先,市场经济环境下,贫富差距、城乡差别、大学生就业难、百姓住房和就医难等社会不公平现象表露出来,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贫困大学生本身心理承受能力弱,价值观尚未成熟,还不能理性地认识这些不公现象的历史渊源,因而有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偏激乃至憎恨等情绪;其次,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或被扭曲,这无意之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认为是施舍或怜悯,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3、教育原因
  从家庭教育而言,贫困家庭的父母承受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很大,同时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对子女的的教育和引导很有限;从学校教育而言,高校对贫困生的关心和帮助更多地侧重于物质层面,而忽视了精神上的疏导,同时,在贫困资助下达后,没有及时开展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与贫困生的沟通与联系出现断层,缺乏从精神文化层面上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三、辅导员加强对“三困生”教育与引导的措施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成长成才引路人,有责任和义务在分析“三困生”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寻找解决的对策,对物质贫困学生以帮扶为主,对学业贫困学生以鼓励为主,对精神贫困学生以疏导为主。笔者认为,将“帮三困”与“育人才”有效结合,在学困与自强中找到最佳结合点,使之“不用扬鞭自奋蹄”,这是辅导员工作当下的第一要务。
  (一)因人制宜帮助贫困生物质脱困
  1、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体系
  贫困认定是贫困资助工作的基础,因此要想帮助贫困生物质脱困,首先要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在对贫困生进行认定时,应对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进行综合考虑,即家庭经济来源、家庭成员、职业现状、家庭人数等各因素都要考虑,避免因某一种因素确定最终的评定结果。同时,贫困生的认定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审核,还应引入学生监督机制,成立班级、学院、学校各级贫困认定小组,对贫困生的认定进行监督和审议,确保认定结果公开、公平和公正。
  2、鼓励和引导贫困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工作
  勤工助学是贫困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深入实践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勤工助学还有利于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锻炼各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因此,辅导员不仅应积极与各部门进行协调,为贫困大学生积极争取勤工助学岗位;而且要鼓励和引导贫困生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参与校内“助教、助研、助管”工作,也可以同校外单位合作让贫困生参与某项工作,按劳动获取报酬,这样在锻炼能力的同时还能通过自身的劳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困难
  (二)因材施教帮助贫困生学业脱困
  1、通过集体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在精神层面帮助学业困难贫困生树立自信心。
  许多贫困生都自认为自己是大学的“边缘人”,因此,辅导员应当秉承以尊重为切入点、以信任和沟通为立足点、以鼓励为进取点的原则,定期组织座谈,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谈话,以帮助这部分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业困难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有效评估自己学业上的优势和劣势,共同寻找应对学业困难的方法和策略,树立学习自信心。
  2、通过各种学习帮扶方式在方法层面提高学业困难贫困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资助的直接目的也是助学,因此,辅导员要及时了解贫困大学生对提高学习成绩的具体要求,并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等不同的学习帮扶方式,以便能帮助他们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同时,指导这些学生树立在学习上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意识,而且要针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好一学期、一学年的学业发展规划,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果。
  3、树立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业困难贫困生奋发图强
  资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奖优”,例如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学金等都是专门为优秀而贫困的学生设置的,这些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是广大贫困生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其他贫困生学习的榜样。辅导员可以举办颁奖大会等活动宣传推广优秀贫困生的学习经验,鼓励其他学业困难贫困生奋发图强,坚定学好专业知识的决心。
  (三)因势利导帮助贫困生精神脱困
  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已逐渐成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共同关注的“烫手山芋”。如何实现贫困生的精神脱困已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任务。
  1、做好贫困资助工作,将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帮扶政策落实到位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精神贫困是物质贫困的直接产物,因此物质脱困是精神脱困的基础,目前各高校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奖、勤、助、贷、补”等多元资助体系,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因此,辅导员要严格做好贫困认定和贫困资助工作,利用贫困生档案和定期走访、个别排查等方式尽可能排除假贫困学生,使得资助工作帮助到真正需要的贫困生。另一方面,辅导员还应加强帮扶政策的宣传,将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到位,使贫困生获得相应的资助,免除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2、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产生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同时贫困生的精神贫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是心理贫困引起的,因此,辅导员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首先做好长期且有效的心理普查工作,尤其要建立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其次深入细致地了解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对于思想包袱重的学生要及时展开个别谈话,对性格孤僻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贴近贫困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挫折;再次充分利用学校“5.25”心理健康活动月等契机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同时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地心理能力训练和团体辅导活动,逐步让他们学会情绪宣泄和调控,掌握自我心理调适、心理保健的方法;最后对心理存在异常的贫困学生要及时与学校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专职心理辅导员联系并做好疏导工作。
  3、强化贫困生的自立自强、感恩意识和责任感教育
  第一,善用、巧用重大纪念日或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对贫困生展开理想信念教育、自立自强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挫折教育,从思想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贫困观,树立“贫而不坠青云之志”的观念;第二,通过组织受助学生参加爱心见面会、写一封感谢信、做一件感谢事等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培养贫困大学生知恩图报、感恩社会的情怀;第三,通过组织例如献血、义务支教、消防知识宣讲、清理校园垃圾等回馈学校和社会的公益活动,鼓励贫困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诚实劳动回报社会,激励他们的成就感,因势利导,引导他们从“山穷水尽”步入“柳暗花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贫困大学生从他助到自助的转变,最终到助人的飞跃。
  四、结语
  “三困生”是目前高校不断出现的一个新的特殊群体,因此帮助贫困大学生,不仅仅是物质资助,他们的学业成就、精神世界更值得关注。作为辅导员,要在物质上资助“三困生”,学业上引导“三困生”,精神上开导“三困生”,真正做到了解和尊重他们,走近他们,关爱他们,只有这样,“三困生”才能学业进步、心理富足,才会和其他同学一样在物质、学业和精神上有更多的动力迎接生活的挑战。整体推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参考文献:
  [1] 廖敏.优势视角下高校“三困生”帮扶工作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2] 李孔文.浅析高校三困生现存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读与写杂志,2010(2)
  [3] 王苓,王涛,左辉,何伟.高校“三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途径[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4)
  [4] 吴明彦,李明.浅谈如何解决高校“双困生”的心理问题[J].文化教育
  [5] 李强.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分析及解决策略[J].学工视窗,2007(5)
  [6] 朱新力.高校“双困生”思想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9(9)
  [7] 黄锦湖.大学“双困生”的心理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
  [8] 张介平,刘维,叶学良.试论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双困生”心理救助的作用[J].科技导刊,2011(3)
  [9] 姚春序.高校“双困生”现象分析和解困对策研究[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1999(9)
  [10] 张慧荣.论当代大学生主观应对精神贫困问题[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数学能力是数学学习者的必备能力,所以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能力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其对数学能力存在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其有充分的认识,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能力;影响;对策  数学能力简单地说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这三方面之于数学学习者而言很重要,下面就这
期刊
手捧课本,身立讲台,不禁自问:手中的书可以承载汉语言的丰富与深邃吗?为什么我们每天执着于几篇文章的讲读?什么才是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教学境界?我将如何爱你,汉语言?  一个个难以排遣的疑问折磨着我,让我陷入无尽的思考。  中学语文·学术·教学  几十年来,语文教育屡遭诟病。中学语文教什么!?这个问题是对语文教师的讽刺,也是语文教师自我审视的思考。  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层出不穷,而一线教师常感棘手
期刊
金圣叹评批《西厢记》之《拷艳》,在总论中历数三十三件快事。我从头到尾细读一遍,尤其第十三则和第十七则,摘录如下:“重阴匝月,如醉如病,朝眠不起。忽闻众鸟毕作弄晴之声,急引手搴帷,推窗視之,日光晶荧,林木如洗。不亦快哉!”“夏日於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那也说说自己的几桩快事吧。其一,周末不设闹钟,一觉睡到自然醒,醒来日光正好,洗衣服,晒被子,看阳台上的花草安静地吸纳阳光。其二,
期刊
仓颉造字的那一天起,我们就被语言文字的魔咒所束缚,语言成为心灵之家。“时间”这两个字都跟日有关,但今天生活在都市的我们,极少会再用太阳来判断时间,圆形的时钟模仿太阳并最终替代太阳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时钟将我们规训为朝九晚五的一代,将这并不遥远的传统等同地老天荒。  芒福德在《技艺与文明》中专门有一节《寺院与时钟》向我们展示:从14世纪开始,钟表是怎样使人变成遵守时间的人、节约时间的人和现在被拘役于时
期刊
【摘 要】在教学中,要注重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紧紧抓住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个关键的环节,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读”又是四个环节中的重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以读为本;阅读兴趣;课外延伸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
期刊
一  硝烟散尽,一百八十年后,鲜血和头颅只存在一张纸上。那幅被称为《广东水师提督军用地图》的旧纸,被英军用战利品的名义,掠夺到了遥远的欧洲。  一百八十年的漫长时光,永远是一个谜。一幅军用地图的波折和经历,被时间空间和国界隔绝,没有人看到它的命运。一个失踪者的身影,最后在远离战场和血腥的图书馆里出现。  那个名为大英图书馆或不列颠图书馆的英国国家图书馆,以超过一亿五千万件馆藏和世界上最大学术图书馆
期刊
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马赛尔·普鲁斯特则说:“一本书是另一个我的产物,不同于我们在习惯、社会和恶习中表现出来的那个我。倘若我们想要理解这另一个我,那非得深入我们的内心并且在我们身上把它重新创造出来不可。” 我不认识盘予,这也是我第一次读到她的诗歌,刚刚阅读就被她晦涩却又执拗的文字所吸引,她打破了汉语表达的很多常规,她重置了很多
期刊
一  元和十年(815年),44岁的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白居易(772-846)写了一封长信,收信人是远在通州(今四川达州)的好友元稹。这是一封不太像信的信。在中唐人的写作习惯里,信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借助这种文体,作者可以筛选读者。筛选读者意味着,他决意把自己身上公众无法理解的面相展现出来。这些不被公众理解的面相,恰恰是未来读者理解他的真正入口。《与元九书》里,白居易向元稹提交了两部历史。一部,
期刊
盘予的诗  荏苒  原来你想望的轮回就藏在每天的  蹉跎中。荏苒日复一日地分解  循环依然使用同一个公式,卸除  不掉的底色,涂抹一茬又一茬怅惘  在怅惘中狂奔,接近你的呼吸方式  割下这张面皮,典当给岁月制作傩具  双眸献给情人,蒸发掉所有的焦虑  一副干枯的骨架孤零零地矗立在  视线落下的地方……  去年此时星巷青黄不接  所有动物都迁徙到新的册页  另起一个段落记载这段轶事  一路上,我们征
期刊
兴趣是指一个人带有感情色彩的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趋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秘诀。浓厚的数学兴趣是初中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目前,我县初中生的数学兴趣状况如何?影响初中生数学兴趣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如何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遵循初中生数学学习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挖掘初中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和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兴趣呢?为此,我校数学课题组在全县范围内,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座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