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待续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3696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税体制改革棋至中盘,遭遇经济寒流。
  GDP(国内生产总值)自2014年二季度以来一路下跌,于今年三季度破7,收于6.9%。
  财政数据方面,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8.7%,同口径增长5.9%,这与2014年10月9.4%和2013年10月16.2%的同比增幅,形成明显反差。
  财政支出反其道行之,较往年明显增加,10月财政支出同比增幅高达36.1%,已是今年以来连续第四个月增速超过20%。
  经济形势下滑之际,财政收支矛盾可见一斑。整个财税体制改革的步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调整、艰难推进。
  具有“稳增长”意味的政策和改革,则被提到重要位置。盘活存量财政资金正在地方政府加速推动,已推出第三期的存量债务置换也成为财政部重点工作。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今年“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眼下,营改增尚未推行的行业仅剩四个: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是改革最难啃的骨头,涉及营业税额约1.6万亿元,占营业税税收总额的67%。
  营改增早在2012年就正式启动,可谓本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也是“重头戏”,已覆盖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以及7个现代服务业,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减税4848亿元。每隔数月,上述四大行业改革消息就会见诸舆论,但时至年底,仍未有真正动作。
  未来营改增将何去何从,可能需要回答以下几问:营改增和稳增长、营改增和税收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事关四大行业切身利益的进项税抵扣、增值税税率有哪些选项,又应如何设定?这些正是营改增行业扩围最后一役面临的关键问题。


对消费者而言,避免重复征税意味着最终商品中的税负减轻了,促进消费
的作用显而易见。

  营改增利好“稳增长”
  9月8日,财政部在其官网上发布《财政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措施》一文,在加快税制改革部分提到营改增试点,措辞由以往的“力争全面完成”,转为“适时推进”。
  这一措辞调整配以严峻的经济和财政形势,坊间纷纷猜测营改增或许不符合改革预期或“稳增长”基调,遭遇搁置。
  然而,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营改增未按原计划推进,一个重要原因是四大行业地位举足轻重,而财政支出对保民生作用也十分关键,在经济形势下滑之中,改革面临更多博弈,也须更加慎重,营改增节奏因此有所调整。
  但这并不能否认改革对“稳增长”的作用。一位接近财政部的专家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从根本上看,营改增从多个方面利好“稳增长”,在经济“新常态”下,更具长远意义。
  国家税务总局某知情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营改增是宏观调控当局用税收手段阻止经济下滑的一个重要杠杆。“对整个经济是绝对利好”。
  上述接近财政部的专家认为,虽然营改增将令四大行业面临许多挑战,但必须明确的是,营业税最大的弊端是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存在重复征税,而增值税则通过进项税抵扣,避免了这一问题,对于整个经济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对消费者,避免重复征税意味着最终商品中的税负减轻了,促进消费的作用显而易见。对于企业,意味着能够完全从市场需求出发来投资,而不再顾虑更多投资是否招致更多不合理税负,这正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目标。
  此外,进项抵扣还鼓励了企业购买各种服务,而非追求“大而全”,这将促进市场分工,引导更多行业的出现和发展,扩大就业。由于营业税多覆盖在我国第三产业,所以营改增扩大就业的作用在服务业就表现的更为明显,尚待改革的金融和生活服务业正属此列。
  因此,四大行业营改增虽有所推迟,但启动是早晚的事。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10月23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财政部正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行研究和不断地完善方案,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四大行业改革方案经过一定的决策程序之后将会推出。
  “减税不是营改增的主要目标”
  前述接近财政部的专家认为,在企业和舆论中颇有市场的“只要营改增就应该减税”的观念,正在让改革面临更大的困难。
  “在这种时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营改增的改革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位专家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现在一说营改增,言必提增税减税,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本末倒置。”
  在他看来,营改增就是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上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下能引导企业升级。而减税并非营改增刻意追求的目标,只是一个客观结果。


河南省伊川县国税局办税服务大厅,该县某交通运输企业法人代领到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务登记证》。

  以上海一家IT类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例,营改增之前由于重复征税、缺乏财务上的积极性,其IT服务业务虽然做得不好,但一直没有外包。改革后其服务外包得以实现,这让它至少获得了四个方面的提升。
  首先是外包后更为专业的服务让消费者更满意;第二是通过招标采购降低了这块业务的成本;第三是进项税抵扣制度,让企业在发票管理等企业内控上更加严格;第四还能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
  “第四点是我们之前没想到的。”上述专家表示:“大而全”的企业对外交流少,容易导致企业思想封闭。业务外包后,员工与专业人士一沟通才发现‘原来还有更高效的技术路线,还能这样做!’这就是改革的外溢性。”   由此可见,营改增无论对宏观经济,还是对企业微观主体,影响都是全方位的,绝非只有减税那么简单。
  “如果在这方面没有达成共识,总是盯着一些企业是否减税了,那么对改革的方案、效果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就容易影响决策,改革就没法往下推。”这位接近财政部的专家进一步表示,“理性看待营改增,对推动改革至关重要。”
  抵扣慎谈“变通”
  建筑业营改增中,进项抵扣政策如何设定,一直在业内有所争论。
  建筑业最主要材料是钢铁、水泥、砂石等。与钢铁、水泥不同,砂石的提供方除了一些正规企业外,很多还来自个人,少有发票可开,建筑业企业拿不到砂石发票就意味着没有进项税抵扣。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业内有不少呼声,希望政策做一些“变通”,采取“只要税务部门认定它的销售收入是真实的,就可以允许收购企业自行开具发票”的做法,还有企业提出能不能采用合并扣除的办法,解决抵扣难。
  “最可怕的就是变通,这样做是破坏行业竞争秩序,那些真正开发票的企业会吃亏,造成行业内劣币驱逐良币。”上述接近财政部的专家说。
  不仅如此,一旦进项税抵扣发票交给收购方自己开,这一“变通”之举就可能导致虚开发票盛行。增值税涉及到全行业的抵扣链条,上下游在发票的传递上互相制约,最终保证财政收入不受损失。
  这本是增值税的一个优点,但如果代开虚开,就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所以拿不到砂石发票,就不应该抵扣。”
  房地产业营改增也面临类似问题。目前行业博弈的焦点之一,在于土地出让金能否纳入抵扣。
  按说,土地出让金是政府以土地所有者名义的卖地收入,抵扣是无从谈起的。但因为开发商买地的成本巨大,业内有人认为应采取销售收入和土地出让金的差额计算征税,相当于进项税抵扣。
  “如果真这样做,那就不符合增值税原理。”上述专家说。至于最终如何安排,他希望决策部门进一步征求各方意见后统筹决策。
  金融业不免税已有共识
  金融业营改增是世界性难题,涉税业务范围、税收结构、征管方式等极其繁杂。因此,业内一度认为应参照欧盟模式,实行基本免税法,即对金融机构大部分隐性收费的金融业务免税。
  然而,上述接近财政部的专家认为,这一在欧盟本身已得到反思的模式,并不适合中国。
  从行业链条的角度看,金融业如果免税,会导致下游的增值税不能抵扣,尤其涉及到B2B业务时,更会造成市场扭曲。
  “比如,我从银行贷款不能做进项税抵扣,那我可以找资金充沛的工厂,给我做分期付款,分期付款也是融资,却可以抵扣17%的税率。政策这样设计是一种很不好的引导。”前述接近财政部的专家说。
  而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免税也同样有负面作用。“免税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你为了合法的最大化免税,就会做大而全的企业,什么都自己干。”欧盟有报告指出,欧盟金融业国际竞争力逐渐降低的趋向,与其长期对金融业实行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密切相关。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对于金融业不应免征增值税这一点,财政部门与金融保险界已经取得共识,下一步是如何征收和细化改革方案等问题。
  多税率之困
  推动四大行业营改增的同时,财政部门还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即增值税多档税率问题。
  在4年的营改增历程中,企业的博弈以及政策面担心商品价格上涨过快等因素,导致了多档税率并存,目前共包括17%、13%、11%、6%、出口零税率和部分行业优惠税率。
  “税率档次过多是‘营改增’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必须高度关注。”财政部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对记者说。
  多档税率弊端已经显现,税制复杂消耗大量社会精力,还对一些企业尤其是提供中间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帮倒忙”。
  上述接近财政部的专家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以交通运输业和货代业为例,目前二者增值税税率分别为11%和6%。乍一看去,货代业税率更低、交的税少,似乎占了便宜。
  “但我们调研就发现,事实恰好相反。”下游企业出于进项税抵扣的考虑,喜欢找抵扣税率更高的企业。如果下游企业的增值税税率是11%,找交通运输企业意味着能完全抵扣,但是如果找了货代企业,则意味着要多负担5%的税率。
  “最后就造成,货代企业无法正常做生意。为了生存下去,有些货代企业接了业务就去找交通运输企业,虚开一个11%的增值税发票。这种政策无异于逼着企业做违法的事。”这位专家说。
  其实,如果行业抵扣链条完整、应抵尽抵,增值税率设定在什么水平跟企业税负没有直接关系。上游企业的增值税可以转嫁给下游企业,层层传递至终端商品。因此增值税实际上是由消费者承担,并非企业税负。从这个角度说,企业争取低税率实为多虑。
  “未来随着营改增基本到位,要尽快清理、兼并现行较为繁琐的税率档次。”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其他文献
在中国经济由“常态”进入“新常态”,在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需相应调整。  海清认为,在中国经济由“常态”进入“新常态”,在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需相应调整。本书归纳了从旧常态到新常态的四个重要变化。第一,五大周期(经济增长周期、通胀周期、地产泡沫周期、外汇占款周期、资金成本周期)的同步性弱化。第二,经济增长范式由基建+房地产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投资驱动。第
期刊
中央、省级、市县三级政府税种布局之外,税和税之间的此消彼长、大税小税的角色定位,触及本轮税制改革的更深层次。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完善税收制度部分中,“逐步提高直接税比例”是紧跟在完善地方税的第二项内容。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个人所得税改革。由于事关每一个微观个体的切身利益,个税改革或将成为本轮税改以来,继“营改增”之后的又一大看点。  税种结构
期刊
绩效是什么?就是岗位、部门和企业最终要实现的工作结果。绩效管理是什么?就是围绕要实现的工作结果,通过系统的方法,让员工实现目标的过程。绩效不会天然形成,要靠职业化的管理去促成,绩效管理就是让大家更好地实现目标的工具。我们不能说不需要绩效管理,只有做好了绩效管理和没有做好的企业之分。  绩效管理为什么  说到底,绩效管理就两个目的:一是帮助企业成功,一是帮助个人成功。  如何帮助企业成功?就是要帮助
期刊
除继续加大养老床位建设外,加强现有养老床位集约高效利用也至关重要。  如今,中国的养老床位供应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面临“一床难求”的困扰,另一方面城乡机构养老床位空置率超过40%,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要解决这一问题,除继续加大养老床位建设、增加必要的床位供给,为未来人口老龄化发展预留弹性空间外,着力加强现有养老床位集约高效利用也至关重要。  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
期刊
究竟要不要人为地树立、培植出一个或几个新的地方主体税种?  按照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今年应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营业税这一昔日的地方大税种将由此步入历史舞台。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专家提出,未来应尽快寻找新的地方主体税种,来给地方税收“补位”。这些观点在“营改增”起步后就十分突出。  所谓地方主体税种,也就是在一系列地方税中脱颖而出、对地方税收收入起到支撑作用的税种,要么是纯粹的地方
期刊
冬至过后,扬子江边风萧萧;年关将近,石头城里寒意浓。一道圣旨,令台城的皇宫和衙署里本该辞旧迎新的喜气荡然无存。  “滨州侵地案,令靖王萧景琰主审,三司协助。查明立判,不得殉私,钦此。”  官员骑墙、誉王沉默、耕农封口……诸多怪现象令这桩牵涉多名权贵的大案扑朔迷离。然而,靖王沉稳应对,迈过险阻,不到一月即已结案:庆国公及其亲朋主犯也先后伏法,家产悉数被抄没。  电视剧《琅琊榜》里的这段情节,拨人心弦
期刊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常常被用在扶贫理念上。在所辖4县区中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定贫困县的贵州省六盘水市,不满足于“授人以渔”,正锐意追求“共建渔场”。为在2018年前消除绝对贫困,他们通过“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不仅决心解决脱贫难题,也要同步为未来打造发展平台。  “三变”改革不止于扶贫,亦意在搏未来。通过“三变”整合资金、整合资源、整合产业、整合治
期刊
美国时间11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宣称,IMF评估认为,人民币符合“自由使用”的货币要求,建议执行董事会认定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将其作为除英镑、欧元、日元和美元之外的第五种货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并将于11月30日召开执董会议,给出最终决定。  这即是说,只要执董们不在最后关头对IMF的技术评估提出较大质疑,历经数年的人民币“赶考SDR”就将传来捷报。因而,一些外
期刊
粮油企业的寒冬已经来临,连行业大佬益海嘉里都感受到了阵阵凉意。  “当前粮食价格的下跌具有必然性。”益海嘉里集团首席运营官穆彦魁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深度调整的经济周期导致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宗产品需求衰退,价格下滑,是全球经济调整的必然结果,但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有其特殊性,政府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连年高价托市收购,政策的弊端日趋明显,粮食库存畸高、财政负担巨大,政府势必要做出相应调整。 
期刊
全年外贸负增长的格局已很难逆转。  临近近年尾,外贸数据却不见明显好转。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10个月,我国贸易顺差2.99万亿元,扩大75.3%。“顺差”背后不是出口的强势回归,而是进出口额继续双双下跌。  与此对应,外管局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的经常账户顺差为634亿美元,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为2239亿美元,外汇储备缩水1606亿美元。后两项数据在绝对规模上均创下历史记录。  结构调整、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