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格列奈治疗以餐后低血糖反应为首发症状的2型糖尿病体会

来源 :右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8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2型糖尿病;低血糖;那格列奈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85-02
  中图分类号:R 587.1文献标识码:B
  以餐后低血糖反应为首发症状的2 型糖尿病(T2DM) 临床相对少见,确诊时相对较年轻,一般尚未出现慢性并发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和餐后血糖升高程度有限,患者病情较轻;糖负荷后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不严重,β细胞功能指数相对较高,病程属2型糖尿病早期[1]。我们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10月共确诊了27例此类患者,采用那格列奈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27例T2DM患者,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28-49岁,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并排除肝肾疾病、酒精中毒、胃大部切除、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引起血糖紊乱的其他因素。均以低血糖反应为首发症状,多次出现心慌、出汗、乏力、饥饿、头晕、肢体震颤、焦虑等,多发生在餐后3-5 h。首次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2周-5个月,发生频度3次/d-1次/7d。体质指数 23.6-28.9 kg/m2;FPG 7.05-7.92 mmol/L,2hPG 11.34-12.96 mmol/L,HbA1c 5.8%-7.2%(美国BioRad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高压液相色谱法);其中4例伴高甘油三酯血症,1例发现高血压病,1例发现Ⅰ期视网膜病变。均无酮症及感染等应激情况,就诊时尚未使用任何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2.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本组27例患者均规律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给予那格列奈120 mg,每日3次,餐前10 min服用,观察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的频度,并在治疗3日后复查HbA1c。
  
  结果
  8例患者在服药后一周内仍有低血糖反应发生,2例患者服药第2周仍有低血糖反应发生,1例患者在服药第3周时发生一次低血糖反应,所有患者治疗第4周后未再发生低血糖反应,继续随访3个月-1.5年均未有再次发作。服药期间未发现明显副作用。服用那格列奈3个月后复查HbA1c,全组患者结果均<6.5%。
  
  讨论
  T2DM患者发病之初往往无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数表现为乏力、餐后困倦思睡,但少数患者早期以餐后低血糖反应为首发症状, 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一般为超重或肥胖者,其发生机制为早期T2DM 患者存在显著的胰岛素抵抗,一相或快速相胰岛素分泌几乎缺失, 使葡萄糖负荷后持续升高的血糖刺激β细胞,二相胰岛素长时间过度分泌。其表现为二相胰岛素分泌迟缓, 峰值后移,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显著增加,餐后胰岛素分泌的总量增加,从而在进餐后3-5 h体内从肠道吸收的葡萄糖已大部分被消耗,胰岛素相对过剩,血糖快速大幅降低,激发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即所谓的低血糖反应,尽管此时患者血糖水平未必低于正常。由于空腹时基础胰岛素分泌尚正常,初次确诊时空腹静脉血糖多数无显著增高,而2hPG>11.1 mmol/L 。此类患者虽然少数可以通过少食多餐、低淀粉高蛋白膳食、增加膳食纤维素摄入等措施减少低血糖反应发生的频度,但多数需要药物治疗方能彻底避免出现症状,然而此类病人使用磺脲类药物易致低血糖,二甲双胍或α糖苷酶抑制剂也并不能使所有病例症状消除。
  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那格列奈是D苯丙氨酸的衍生物,选择性作用于β细胞膜磺脲受体(SUR1)上的磺脲类位点,抑制SUR1/Sir 6.2通道[2],关闭β细胞膜上的ATP依赖性K通道,使膜去极化,电压依赖性的钙通道开放,造成钙内流,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导致胰岛素快速而短暂的释放。那格列奈起效快,1 h内达峰值,作用维持时间短,血浆半衰期短,在体内可迅速消除而无蓄积[3],其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具有“快开快闭”的特点;而且那格列奈促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具有血糖依赖性[4],随着餐后血糖水平的回降,其促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亦降低。那格列奈可以有效地增强初相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餐时血糖高峰,避免了高血糖持续刺激β细胞造成的餐后高胰岛素血症,而同时它作用的“快闭”及血糖依赖性特点不会导致药物刺激的第二相胰岛素及基础胰岛素高分泌,能够防止高胰岛素血症,从而防止了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由于这些特点,那格列奈又被称为胰岛素分泌模式调节剂,与其他胰岛素促泌剂相比,更适宜于治疗以餐后低血糖反应为首发症状的T2DM患者。
  本组病例治疗结果显示,在合理膳食与适当运动的基础上,那格列奈治疗4周内低血糖反应发生频度明显减少,治疗4周后均未再发生低血糖反应,也未出现其他副作用,为治疗以餐后低血糖反应为首发症状的2型糖尿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对于体重超标的患者,在服用那格列奈的同时,如果加用二甲双胍或α糖苷酶抑制剂可能更有助于减轻体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支气管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92例支气管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传统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抗心力衰竭、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促进肺部罗音吸收和阴影消失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传统治疗方法,包括镇静、祛痰止喘(小儿
期刊
【关键词】 糖尿病;低血糖反应;胰岛素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3-0371-02中图分类号:R 587.1047 文献标识码:B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中常常出现低血糖反应,如出汗、心悸、头晕、软弱无力、强烈饥饿感等表现,若处理不当,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可导致病人出现意识改变、昏迷甚至死亡[1]。现将我院2002年1月~2007年2月收治发生低血糖反应的5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
期刊
【关键词】 推拿;刺血疗法;肩周炎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3-0364-01中图分类号:R 684.302.42文献标识码:B    肩周炎又名“冻结肩”、“肩关节周围炎”、“五十肩”、“漏肩风”,是一种肩关节周围慢性无菌性炎症。肩部疼痛与肩关节活动障碍是其主要临床症状,病变早期多以疼痛为主,后期多以肩周软组织广泛粘连为主。临床治疗中应用方法多样,我们采用推拿结合刺血疗
期刊
【关键词】 老年;Mirizzi综合征;“三管征”;治疗原则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72-02  中图分类号:R 657.4文献标识码:B  Mirizzi 综合征是指因胆囊颈管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和(或)其他良性病变压迫肝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胆绞痛、胆管炎等临床症候群,是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少见并发症。在老年胆道疾病中,Mirizzi综合征并不少见,老年Mirizz
期刊
【关键词】 末节断指;显微外科;再植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73-02  中图分类号:R 749.3文献标识码:B  末节断指是手外科的常见病,临床上常遇到因损伤部位及程度导致无完好的静脉供吻合的末节再植病例。我科自2003年1月—2006年12月对14例末节断指采用单纯吻合动脉的再植方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14例,男9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怀疑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扫描参数及方法:层厚10 mm,间隔10 mm,螺距1.375∶1,速度:27.50 mm/rot,对比剂量100—120 ml,注射速率:3.0—3.5 ml/s,使用SmartPrep自动跟踪技术,并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 22例中有髂总动脉瘤2例,小腿动脉狭窄5例,腹主动
期刊
【关键词】 肝脏穿刺;B超引导;无水酒精;肝癌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81-01  中图分类号:R 735.7文献标识码:B  我院自1990年至2006年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注射无水酒精(PEI)治疗肝癌73例,共穿刺250次,获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73例,男性60例,女性13例,年龄25—75岁,平均56.4岁。原发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胸部X线“三阻征”联合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筛查中央型肺癌的价值。  方法 对326例胸部X线仅呈现“三阻征”的肺癌高危者(观察组)和300例 “无三阻征”的肺癌高危患者(对照组)均用纤维支气管内窥镜检查,发现支气管受侵后取活检行病理检查。结果 观察组确诊为中央型肺癌者32例,患病率为9.8%;其中阻塞性肺炎21例,阻塞性肺气肿7例,阻塞性肺不张4例;病理类型为鳞癌16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1例临床拟诊颅内动脉瘤患者行CTA检查,并分别完成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遮盖容积重建(SVR)、表面遮盖重建(SSD)四种技术成像。结果 CTA详细显示颈内动脉瘤6例,前交通支动脉瘤5例,后交通支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M2段3例,各种病理情况的CTA后处理技术以SVR
期刊
【关键词】 自发性;膀胱破裂;诊断治疗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76-02  中图分类号:R 694.6文献标识码:B  自发性膀胱破裂是指非外伤性和医源性损伤的膀胱破裂,临床上较少见,发病急,病情变化复杂,易误诊[1]。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0年2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的25例病人,就其原因,诊断与治疗分析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