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百岁传奇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bbsb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摄影师,我们不仅要将本职工作做好,更要不断挑战自我,丰富自己的拍摄内容,提高自己的拍摄能力;同时还有责任去记录、传播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
  我选择了现下中国“老龄化”背景中的老年人作为拍摄对象。我从高龄老人的生活肖像入手,用影像展示这些走过百年光阴的老者们的生活状态,留下他们的身影,也从侧面反映取景地的生态环境、敬老传统以及地方政府给予老人们的优惠政策 。
  相遇长寿乡
  这片神奇的土地位于浙江温州以北的永嘉县。初到这里,我就被当地宜人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吸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得以顺利地深入各“长寿”乡镇,近距离接触、拍摄当地的百岁老人们。由于进入乡镇的路途遥远,我有较长的时间领略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群山环抱、绿荫掩翠;山虽不高却都覆盖着浓密的绿色植被,种类繁多,我几乎叫不出大部分植物的名字。水汽伴着鸟鸣穿梭于山谷之间,让人有如身临仙境。据介绍,这里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高过城市数千倍,惊叹之余让人暗暗猜测当地人长寿的原因。
  一番长途跋涉之后,我们来到计划中第一位老人的住所。令我惊讶的是:住所简陋而老旧,简单的生活用品和用于劳作的农具在屋里随意摆放,鸡鸭在庭院中散步,老屋后翠竹成林。这里是“老寿星”们的真实住地,是最“原生态”的拍摄场地。我们等待了一会儿仍不见老人的身影,询问周边的村民才得知这老屋的主人—91岁的阿婆竟然自己一大早去邻居家了,而她101岁的老伴由于身体不适正在医院小住。没想到我和助手扑了个空。
  模拟自然光
  对于偏纪实类的肖像拍摄,我多倾向于运用自然光,并让被摄者处在其日常生活环境中。这样,他们的状态更放松,更容易交流、沟通,而自然真实的现场光线能更好地将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
  但我还是随身携带了多支闪光灯,在逆光或天气受限时用于补光。不仅如此,我还利用闪光灯在现场模拟自然光线,主动营造环境。比如,有些人家的窗台上摆满物品会影响室外光线的射入,有些窗户是有色玻璃做成的,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将闪光灯作为主要光源。
  这里的老人们大都身居祖屋,暗淡的光线为拍摄带来不少限制,即使用“高感”拍摄也可能需要较慢的快门速度。为了保证画面的成像质量,我一般会使用1~2支闪光灯:一支使用便携反光伞作为主光源,另一支则用于勾勒人物的轮廓光或照亮四周环境。
  当天气晴好而屋子又有适宜的窗户时,我更愿意让被摄者靠近窗子,利用室外的自然光拍摄,让老人坐到窗边,窗外光线以侧光的角度照射到老人脸上。 当然,窗子的朝向也很重要,尽量慎重选择阳光直射的窗子,因为过强的光比不易控制。
  选择日常景
  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我也不例外。每每采访、拍摄这些老人时,我都忍不住要问问他们的养生之道。然而,得到的答复往往多种多样。不过,这里的老人们大多深居简出,心态平和,乐观通达;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家庭、家人,很少理会外面世界的纷纷攘攘;世外桃源般的环境让他们得以静下心来,享受那虽不奢华但平实自然的生活。
  一般,拍摄外景我都选择离老人祖屋不远的地方,或是走廊,或是院门,或是村中小道,或是房前屋后。如果遇到卧床的老人就只能就地拍摄了。真实的生活环境提供了鲜活的画面元素。房前的一束花草,客厅的一幅书画,庭院中灰白斑驳的墙面,黑暗无光的房间皆可入照。
  由于语言不通,我与多数老人很难直接交流,需要通过当地人翻译,而当地的瓯语(为吴语支系之一)在不同的乡镇有不同的发音,更为我们的交流增添了障碍。因此,拍摄时我需要想出更多的交流办法。从照片中不难看出有些瞬间是抓拍的,有些是摆拍的。其实无论哪种手法,能把人物表现得生动、自然,就是合适的手法。
  结束了那次拍摄之后,我已经拍摄了大约六十多位百岁老人 。根据报道,我国有很多长寿之乡,生活着很多这样的百岁老人。我计划把这个主题继续下去,更多地展现这些鲜活的形象,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合理对待自然资源,珍爱生命、保持健康。
  人固有一老,如果能把老人的经验与智慧与身边人分享,岂不也是一种“老有所为”吗 ?
其他文献
2013年9月中旬,我在伦敦地铁Circle线上某一站,无意间透过车窗瞄到墙上贴了音乐剧“西贡小姐”(Miss Saigon)的大幅海报,为之一震。  当地铁再次行进时,鲜艳的海报在呼啸声中被甩入黑暗,我似乎也被瞬间甩入这出音乐剧的开场。直升机的螺旋桨如鼓点般阵阵急促,催促着离别,美国士兵正撤出越南战场,留下淹没在人海的西贡小姐。  越南战争简称越战(1959~1975),是当时资本主义的南越(越
期刊
一款精致的大变焦比相机,轻便、小巧的外表下,是忠于细节表现力的灵魂。单手操作,行摄天下—这就是柯达PIXPRO AZ521给我留下的印象。  外观扎实 操控便捷  作为一款大变焦比数码相机,柯达PIXPRO AZ521身上没有过多的脂粉味。方方正正的机身和粗壮的镜头巧妙结合,足够突出的手柄提供舒适稳定的握感,全部按键整齐分布在右手操控区。踏实、简洁、轻便、精致而内敛,足以勾起人们对其内在的探索欲。
期刊
2014年,影像器材领域风起云涌,众多厂商“黑科技”频现、“大招”不断。总体说来,这是轻量化大跃进的一年:  在便携机领域,索尼先后推出了主打高感画质的 A7S 及具备五轴防抖的 A7 II、适马更新了低感画质惊人的 DP2 Quattro 系列、富士发布了采用更先进混合取景器的 X100T、画质优异的大底卡片机佳能 G7 X、索尼 RX100 III、松下 LX100 也纷纷面世。  面对便携相
期刊
从日本北九州地区福冈县始,过关门海峡,经下关、长门,访岩国,游宫岛,最终抵达广岛市,是一条经典的旅行路线。11月,受尼康公司邀请,我有机会带着D5300前往日本感受了一回北九州风情,品尝著名的博多拉面,泡长门汤本温泉,参访严岛神社,驻足于广岛核爆原址,并亲身体验D5300出色的拍摄性能。  D5300发布于今年10月,是尼康最新款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搭载2400万像素传感器,取消了低通滤镜,采用了
期刊
回归胶片是必经之路  “小时候我就喜欢拍照,而不是被拍。” 本科在国内学习法律,后在英国读完管理学硕士,目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宋聚强这样说道,“好像潜意识里就喜欢。”  摄影已经是宋聚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英国居住的三年,他拍遍英伦三岛;回国后,尽管工作很忙碌,但在工作之余,他还是喜欢摆弄相机,即使出门旅游,也要大包小包地背着摄影器材……  对于胶片时代,宋聚强记忆比较模糊,印象里只是小时候用
期刊
许多摄影记者初入行时,没有经验,没有人脉,大多是从社会新闻拍起。而拍摄社会新闻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扫街”,即在街头巷尾抓拍有新闻价值或视觉价值的画 面,与如今流行的“街拍”其实性质类似。要说街拍大师,布列松当之无愧。他的各种“决定性瞬间”,不就是他在街头偶遇并迅速抓拍到的吗?  近年来,随着具有拍照功能的智能手机的出现,普罗大众也轻松加入街拍的行列,进一步打破了专业摄影师对街头摄影的垄 断。  2
期刊
FOTON的来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虽然遭到空袭,但工业设施还是完整地保留下来并持续发展着。英国工业品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对此英国人颇为自豪。即使在相机制造领域,英国人似乎也并不把远近闻名的德国产品放在眼里,因为他们同样有优秀的生产技术,在相机高端产品的制造方面并不逊于德国。1947年推出的“徕卡之星”雷德Ⅲ相机(Reid Ⅲ)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美国是世界上的相机生产大国,尽管
期刊
“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有多大”、“不到喀什,等于没到过新疆”,两句流传甚广的话,显示了喀什对于新疆和维吾尔族人所具有的符号和象征意义。  喀什,古称喀什噶尔,在突厥语、古伊兰语、波斯语等语言中有“各色砖房”、“玉石集中之地”、“初创”等不同的意思,是塔里木盆地西缘最古老的绿洲和西域三十六国中的重要国度、“丝绸之路”的重镇,被誉为研究古西域城市的活化石。  曾在喀什生活过几年,对这里有着特别的情结。
期刊
谁都知道,摄影师对摄影器材的选择,不外乎相机、镜头、脚架、闪光灯……而我之所以突然有一天关注起摄影包来,却是源于多年前的一个故事。  几十年来,我专注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拍摄。那年我去深圳拍摄赤湾港,为了找一个制高点,接待方派小船将我拉到几万吨的巨轮边,陪同我的小伙子仗着多年在海军当水手的资历,执意抢过我那沉重的摄影包,要帮我背上巨轮。我抬头望了望巨轮上放下来的二十多米的绳索软梯,心想这确实该
期刊
新闻摄影或者说报道摄影,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摄影领域之一。出于内心的渴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为此奋斗终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报道摄影师也是所有摄影领域里面生存条件最恶劣的。当下,他们面临着拍摄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双重考 验。  我们在这里还要引入编辑类图片摄影(Editorial Photography)的概念,它是指传播或报道客观事实,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摄影行为。总的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