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摄影师,我们不仅要将本职工作做好,更要不断挑战自我,丰富自己的拍摄内容,提高自己的拍摄能力;同时还有责任去记录、传播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
我选择了现下中国“老龄化”背景中的老年人作为拍摄对象。我从高龄老人的生活肖像入手,用影像展示这些走过百年光阴的老者们的生活状态,留下他们的身影,也从侧面反映取景地的生态环境、敬老传统以及地方政府给予老人们的优惠政策 。
相遇长寿乡
这片神奇的土地位于浙江温州以北的永嘉县。初到这里,我就被当地宜人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吸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得以顺利地深入各“长寿”乡镇,近距离接触、拍摄当地的百岁老人们。由于进入乡镇的路途遥远,我有较长的时间领略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群山环抱、绿荫掩翠;山虽不高却都覆盖着浓密的绿色植被,种类繁多,我几乎叫不出大部分植物的名字。水汽伴着鸟鸣穿梭于山谷之间,让人有如身临仙境。据介绍,这里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高过城市数千倍,惊叹之余让人暗暗猜测当地人长寿的原因。
一番长途跋涉之后,我们来到计划中第一位老人的住所。令我惊讶的是:住所简陋而老旧,简单的生活用品和用于劳作的农具在屋里随意摆放,鸡鸭在庭院中散步,老屋后翠竹成林。这里是“老寿星”们的真实住地,是最“原生态”的拍摄场地。我们等待了一会儿仍不见老人的身影,询问周边的村民才得知这老屋的主人—91岁的阿婆竟然自己一大早去邻居家了,而她101岁的老伴由于身体不适正在医院小住。没想到我和助手扑了个空。
模拟自然光
对于偏纪实类的肖像拍摄,我多倾向于运用自然光,并让被摄者处在其日常生活环境中。这样,他们的状态更放松,更容易交流、沟通,而自然真实的现场光线能更好地将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
但我还是随身携带了多支闪光灯,在逆光或天气受限时用于补光。不仅如此,我还利用闪光灯在现场模拟自然光线,主动营造环境。比如,有些人家的窗台上摆满物品会影响室外光线的射入,有些窗户是有色玻璃做成的,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将闪光灯作为主要光源。
这里的老人们大都身居祖屋,暗淡的光线为拍摄带来不少限制,即使用“高感”拍摄也可能需要较慢的快门速度。为了保证画面的成像质量,我一般会使用1~2支闪光灯:一支使用便携反光伞作为主光源,另一支则用于勾勒人物的轮廓光或照亮四周环境。
当天气晴好而屋子又有适宜的窗户时,我更愿意让被摄者靠近窗子,利用室外的自然光拍摄,让老人坐到窗边,窗外光线以侧光的角度照射到老人脸上。 当然,窗子的朝向也很重要,尽量慎重选择阳光直射的窗子,因为过强的光比不易控制。
选择日常景
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我也不例外。每每采访、拍摄这些老人时,我都忍不住要问问他们的养生之道。然而,得到的答复往往多种多样。不过,这里的老人们大多深居简出,心态平和,乐观通达;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家庭、家人,很少理会外面世界的纷纷攘攘;世外桃源般的环境让他们得以静下心来,享受那虽不奢华但平实自然的生活。
一般,拍摄外景我都选择离老人祖屋不远的地方,或是走廊,或是院门,或是村中小道,或是房前屋后。如果遇到卧床的老人就只能就地拍摄了。真实的生活环境提供了鲜活的画面元素。房前的一束花草,客厅的一幅书画,庭院中灰白斑驳的墙面,黑暗无光的房间皆可入照。
由于语言不通,我与多数老人很难直接交流,需要通过当地人翻译,而当地的瓯语(为吴语支系之一)在不同的乡镇有不同的发音,更为我们的交流增添了障碍。因此,拍摄时我需要想出更多的交流办法。从照片中不难看出有些瞬间是抓拍的,有些是摆拍的。其实无论哪种手法,能把人物表现得生动、自然,就是合适的手法。
结束了那次拍摄之后,我已经拍摄了大约六十多位百岁老人 。根据报道,我国有很多长寿之乡,生活着很多这样的百岁老人。我计划把这个主题继续下去,更多地展现这些鲜活的形象,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合理对待自然资源,珍爱生命、保持健康。
人固有一老,如果能把老人的经验与智慧与身边人分享,岂不也是一种“老有所为”吗 ?
我选择了现下中国“老龄化”背景中的老年人作为拍摄对象。我从高龄老人的生活肖像入手,用影像展示这些走过百年光阴的老者们的生活状态,留下他们的身影,也从侧面反映取景地的生态环境、敬老传统以及地方政府给予老人们的优惠政策 。
相遇长寿乡
这片神奇的土地位于浙江温州以北的永嘉县。初到这里,我就被当地宜人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吸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得以顺利地深入各“长寿”乡镇,近距离接触、拍摄当地的百岁老人们。由于进入乡镇的路途遥远,我有较长的时间领略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群山环抱、绿荫掩翠;山虽不高却都覆盖着浓密的绿色植被,种类繁多,我几乎叫不出大部分植物的名字。水汽伴着鸟鸣穿梭于山谷之间,让人有如身临仙境。据介绍,这里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高过城市数千倍,惊叹之余让人暗暗猜测当地人长寿的原因。
一番长途跋涉之后,我们来到计划中第一位老人的住所。令我惊讶的是:住所简陋而老旧,简单的生活用品和用于劳作的农具在屋里随意摆放,鸡鸭在庭院中散步,老屋后翠竹成林。这里是“老寿星”们的真实住地,是最“原生态”的拍摄场地。我们等待了一会儿仍不见老人的身影,询问周边的村民才得知这老屋的主人—91岁的阿婆竟然自己一大早去邻居家了,而她101岁的老伴由于身体不适正在医院小住。没想到我和助手扑了个空。
模拟自然光
对于偏纪实类的肖像拍摄,我多倾向于运用自然光,并让被摄者处在其日常生活环境中。这样,他们的状态更放松,更容易交流、沟通,而自然真实的现场光线能更好地将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
但我还是随身携带了多支闪光灯,在逆光或天气受限时用于补光。不仅如此,我还利用闪光灯在现场模拟自然光线,主动营造环境。比如,有些人家的窗台上摆满物品会影响室外光线的射入,有些窗户是有色玻璃做成的,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将闪光灯作为主要光源。
这里的老人们大都身居祖屋,暗淡的光线为拍摄带来不少限制,即使用“高感”拍摄也可能需要较慢的快门速度。为了保证画面的成像质量,我一般会使用1~2支闪光灯:一支使用便携反光伞作为主光源,另一支则用于勾勒人物的轮廓光或照亮四周环境。
当天气晴好而屋子又有适宜的窗户时,我更愿意让被摄者靠近窗子,利用室外的自然光拍摄,让老人坐到窗边,窗外光线以侧光的角度照射到老人脸上。 当然,窗子的朝向也很重要,尽量慎重选择阳光直射的窗子,因为过强的光比不易控制。
选择日常景
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我也不例外。每每采访、拍摄这些老人时,我都忍不住要问问他们的养生之道。然而,得到的答复往往多种多样。不过,这里的老人们大多深居简出,心态平和,乐观通达;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家庭、家人,很少理会外面世界的纷纷攘攘;世外桃源般的环境让他们得以静下心来,享受那虽不奢华但平实自然的生活。
一般,拍摄外景我都选择离老人祖屋不远的地方,或是走廊,或是院门,或是村中小道,或是房前屋后。如果遇到卧床的老人就只能就地拍摄了。真实的生活环境提供了鲜活的画面元素。房前的一束花草,客厅的一幅书画,庭院中灰白斑驳的墙面,黑暗无光的房间皆可入照。
由于语言不通,我与多数老人很难直接交流,需要通过当地人翻译,而当地的瓯语(为吴语支系之一)在不同的乡镇有不同的发音,更为我们的交流增添了障碍。因此,拍摄时我需要想出更多的交流办法。从照片中不难看出有些瞬间是抓拍的,有些是摆拍的。其实无论哪种手法,能把人物表现得生动、自然,就是合适的手法。
结束了那次拍摄之后,我已经拍摄了大约六十多位百岁老人 。根据报道,我国有很多长寿之乡,生活着很多这样的百岁老人。我计划把这个主题继续下去,更多地展现这些鲜活的形象,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合理对待自然资源,珍爱生命、保持健康。
人固有一老,如果能把老人的经验与智慧与身边人分享,岂不也是一种“老有所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