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及的只可能是你

来源 :中学生百科·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那年,距离高考只有不到50天的时候,我们考完了倒数第三次模拟考。具体是几模我给忘了,唯独记得那天两个人对我说的那两句话。
  英语老师把我叫去办公室,看着我的试卷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你到底是怎么做的?语法题只能对一半,填空题几乎全军覆没,完型填空15个对7个。”
  我说:“凭感觉啊!”
  回到教室后,同桌瞪着我说:“你能不能安静点?英语考成全班倒数第几名还在这说话,你还要不要高考了?”
  我说:“要!”
  那次模拟考,我考了73分,放在高考改革以后或许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放在当时英语占据高考750分中的150分的情况下,这成绩不可谓不惨烈。我爸妈是这样和高中每任英语老师说的——“我家这个女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小学100分的满分她打七十几,初中120的满分她打七十几,到了高中150的满分,好了,她还是七十几。”
  当时我在班上总分排名处于中间偏下,之所以没有被英语扯后腿扯得太厉害,是因为文综发挥了作用。我和文综在160分到180分中间取值的阿熊说“文综考试就是凭感觉,感觉对了,上220分就不是什么难事。”
  阿熊鄙夷地看了我一眼,道破真相:“你英语也是凭感觉怎么没有上过一百?”
  顿时我就如戳破的气球,怎么都得意不起来了。
  你也可以说那天是机遇,以前看了那么多天黑板上的高考倒计时,唯独那天我幡然醒悟,觉得要继续这样下去,高考我就是三本的命。
  我对阿熊说:“我们俩互相监督最后这段日子吧。”
  她答应下来。
  人嘛,既然能有期望,那么同样也能够全力以赴的。
  于是,我开始背单词。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aband on到zygote,我感同身受。即使距离再远,那也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背下去。
  听课的时候我觉得这些知识点我都知道了,那么我就会将垫在下面的单词书扯出来一点,一个一个地啃。背完的划一根斜杠,一页又一页地重复着。吃饭,上厕所,早上等人,课间,所有能用上的琐碎的时间都用来记单词。到了自习课,我拿出试卷开始刷题,巩固之前记忆的单词,不会的又摘录到小本子上面。
  我把文综选择题时间掐到30分钟一套,数学30分钟做选择加填空题,其他的自习时间就做英语、看英语。之所以选择做题和背单词,是因为考虑到时间紧迫,而语法这东西我学了这么多年都没有学懂,当时也没有抱多大希望。做题和背单词对我这种水平的考生或许更加见效。
  倒数第二次模拟考,也就是五月下旬那次,我单词书已经过到第二遍,将我自己知道的划掉了,剩下的是我不知道的。
  那次英语,我考了93分。
  最后一段时间,对于我这种偏科严重的人,弱科进步之后,总分和排名也跟着涨得快,比如我,比如文综终于上了两百的阿熊。
  英语老师还是将我叫去了办公室。
  她给我分析完整套试卷后,对我说:“我只要你高考英语能上一百就行了。”
  当时心里是真的有些失望,即使知道老师是怕我压力太大,但是这样说,还是让我心里难免会有一些诸如“为什么我上不了一百分”的想法。
  那时候,距离高考只剩下十多天。除去中间还有两天最后一次模拟考,我就只有十天的时间了。学校已经不上课了,我还是保持每天一套文综选择一套数学选择和填空,其他的时间不采取片段做题式,而是除听力、写作每天控制时间一套英语真题。
  我也不知道有没有用,总是觉得,如果不去尝试那什么机会都没有了。
  高考前两天,我不做题了,开始看题,看所有科目的习题集、错题本。
  高考前三堂考试,就跟着这样迷迷糊糊地考了过去。直到最后一堂,我扫描试卷后就松了一口气,题目不难。然后就是勾选、填入答题卡……中间胃感觉到隐隐镇痛,但是在人生第一考的情况下很快就被我抛之脑后。
  直到那收卷铃声响起,考生交卷。出了考场后我才发现刚刚不是幻觉,我胃疼得几乎直不起腰来。
  在考生们都在扔书,欢悦的气氛弥漫着整个校园的同时,我被送进了医院。
  阿熊过来看我,问:“你怎么弄的?”
  我故作严肃地说:“医生说饿的。”
  “……”
  高考成绩出来,我英语打了116分,比在一个月前意料的要好,而且英语分数超过了语文分数。
  阿熊问我:“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我低头稍微思索了下,抬头认真地问:“你说,要是那天中午我记得口袋里还有一块巧克力,及时补充了能量,会不会考上一本?”
  当然,这只是玩笑话。其实那次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不要以为时间来不及,然后放弃,来不及的只可能是你,而不是时间。也不要在最后那段时间陷入“为什么我不早点努力”的情绪之中。你只需要原谅过去的自己,做着最后一搏,谁说一定不可以呢?
  你的梦想,是需要行动来成就的,而不是放弃。
其他文献
说起孙亚盛,那就是盛开在我们班上的一朵奇葩。  他桌子上的书籍永远摆放得整整齐齐,而且严格遵从颜色相近的书摆放在一起的原则。  他衣柜里的衣服也永远折得整整齐齐,而且势必耍将每一件衣服折成相同的大小,然后和书一样,颜色相近的衣服摆放在一起。  当然,这两个事例只能说明孙亚盛是一个爱收拾爱整洁的好孩子,如果因为我自己不爱收拾,就歧视他的这一传统美德的话,那么奇葩的就不是他,而是我了。  孙亚盛的奇葩
期刊
秦王要统一,燕国不答应。干般策划之后,太子丹确定了绝密计划和绝佳人选,派勇士荆轲怀揣国之大计前去行刺大国领袖;图穷匕现之际,不及荆轲得手,秦王挥剑砍掉了这个大胆刺客的一只脚丫,站不稳的荆轲靠柱坐倒下去,却也从容笑骂威权……大历史给我们和盘托出了一个悲壮千古的英武故事。  但,也有其他版本的荆轲形象,在大同小异之外,更有“爆料”,比如《战国策》里描述,当时倒地的荆轲的坐姿为:双腿叉开,自然向前延伸出
期刊
1  “古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今天我要说:经济未动,教育先行。”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一中高二学生石范给《求是》杂志社社长写的一封信,最近成为网络热点。他在信中指中,在当今的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教育的发展状况明显不相匹配。国民收入不断增加,受教育的时间不断增长,但国民的基本素质并没有显著提高。不可否认,当前的教育模式确实培养了一批对祖国现代化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但同时,它又存在着各种各
期刊
穿过幽暗的岁月,走到人生的另一个驿站,我又一次给自己的生活来场大清理,自诩“增长心智、洗涤心灵”。清理书籍,大多还崭新,有一本还没拆封,带不走,扔给废品站似乎太可惜。想实现它的价值.费了点周折,和朋友把它们拖到二手书店。我曾跑遍城市淘到的书籍,也有托朋友从外面寄来的,一度像宝贝一样珍惜,如今被老板粗暴地扔进书堆里。  我拿着卖书的三十多元钱和一个空箱子去旁边换了两杯奶茶和糕点,几年的书,轻而易举地
期刊
你听,海会流泪,就像鱼的眼睛。  01.说起有海的城市  小时候,我知道海边很美,有渔村、有海风、有贝壳风铃。  而他说过,曰照的海像极了一个女人,很温柔。  九月初,我怕自己会守口如瓶。北方的温度开始下降,天刚微微凉,海水还温热着。刚下高速路段,迎面一阵劈头盖脸的冷雨。在小店住下之后,一行人已经累得趴在床上,只是我还不想睡下,想多看看这里,有多温柔。  天已经黑得不成样子。是不是这座城市,第一个
期刊
巴西当代作家保罗·戈埃罗在《炼金术士》说“天命就是一个人总梦想着去实现的事情。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知道他自己的天命是什么。在生命的那个阶段,所有的事情都是清晰的,所有事情也都是可能的。在那个时候,人们敢于去梦想,也敢于去企慕那些他们希望发生在自己生活里的奇迹。”梦想不是青春的特权,青春却因梦想而璀璨。  初识“经济学”  多年前,父亲朋友的女儿丹丹姐从复旦经院毕业,出国后进入摩根斯坦利工作,年
期刊
“你会不会突然地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耳机里循环演绎着陈奕迅的《好久不见》。是啊,好朋友我们真的好久不见。巨大的落地窗下是匍匐在我脚尖的繁华,灯辉映影的街头是否正上演着一幕幕离别?心里突然涌起千万情绪,才理解那句你给我的留言:由爱生嗔,由爱生恨,由爱生痴,由爱生念,从别后,嗔恨痴念,皆化为寸寸相思。  记忆飘回初中时代,记得当时的我,张扬到放肆,一腔孤勇只管放纵,不去顾及悔恨的潮水是否将我环绕
期刊
我买了一本书,郭敬明的散文集《愿风裁尘》,是当当网的特别版,便宜了十几块不说还有他的亲笔签名,上面还附赠了一段手写小文字:愿岁月风平,愿衣襟带花。字体风格很舒服,我承认,那一瞬间,这句话柔软了我的心房。  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独木舟。但我知道,郭敬明的书我也一定会买。有一次,我在一家很文艺的书店买了郭敬明的《夏至未至》,同行的小伙伴一副见鬼的表情看着我说,真没想到你居
期刊
如果说世界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奇妙王国,那么,每一个降临到王国的小生灵就像是馈赠给这个世界的礼物。当我们睁开闪亮的双眸凝望身边的一切,心中的那份纯真也随着满溢的好奇心而被轻轻唤醒。我们渴望着贴近他人的心扉,也渴望并不完美的自己可以被他人所喜爱、接纳。只是,长大的脚步和现实的反差,让我们渐渐选择了隐藏自己的光芒。  在《星星女孩》一书中,美国文学作家杰瑞·史宾尼利用细腻的笔触为读者们讲述了一个唯美、感伤
期刊
在安徽省桐城市鲟鱼学校,11名老师“围”着仅有的一个学生打转。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一些“空心学校”的出现不可避免。正因为严重失衡的师生比例,桐城市鲟鱼学校一度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鲟鱼学校,正如它的名字“鲟鱼”一样稀奇。“老师比学生多”的现象,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种奇观。而这所鲟鱼学校,11名老师VS1个学生,相信会创下新的吉尼斯纪录,更预示着这所学校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虽然对于这个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