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问题情景或学习材料,有没有选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问题设计是否有坡度,使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的身心情感得到发展,学生才会学得踏实,学得自然。一节课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丰富了情感,发展了个性,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效率 和谐发展
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20世纪以前西方教育理论的确认为,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方法”的行为,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教学如果过于强调其艺术的本质,那么教学的效率则无从判断,尤其是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就更难判断学生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了。
一节课到底教给了学生多少,学生得到了多少,教学有多少效益?教学的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也应该对其过程或结果进行科学的判断,并用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来指导以提高效率。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更在乎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关注的是课堂能否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问题情景或学习材料,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情景,用语文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一、教学导入忌情景牵强,追求形式。
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了导入阶段的趣味性、探索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导入阶段只注重趣味性而忽略了科学性,在介绍阶段只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而忽略了时间和高效。创设的情景有的占用大量时间,有的情景内容与课文的内容毫不相干,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兴趣的作用,其结果是既浪费时间又造成学生理解新内容的困难,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听一位老师上《三峡》一课,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课件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结尾三段,并让学生齐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我们都知道这里通过比喻介绍了春天的新、美、强的特点,凡事凡景都有其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峡》一课,看看《三峡》有怎样的特点。我这才明白,这位老师让学生齐读《春》的最后三段的目的所在,但回想也太牵强了吧,没有为学生提供本课有价值的思考或设置悬念。而另一位老师同样上《三峡》一课,导入时别出心裁。他使用一则短片,播放了三峡的秀丽风光,其间配以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课文。学生通过观看短片,对三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听教师的诵读,便能听出感情节奏的内在变化。这样的导入,既能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又使学生对三峡有了感性的认识。
二、课堂提问忌偏难或偏易,难以调动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上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一课,课前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出毛泽东主席画像的图片,如果问学生: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相信大部分学生想都不用想就回答:认识。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问得多余,没有深度,提问直白,不利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我换了另一个角度问:我们都知道,毛泽东主席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诗人,你会背诵他的哪首诗歌呢?这样的提问就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因此,为了给学生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更多的探索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智慧生长,问题设计要有坡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三、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教学内容忌高容量、高密度。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仅仅为了学生学到知识,或者最多再加上一些解题能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方面得到发展,即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我们且不论其论述是否全面准确,至少可以说明,学习目的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或者训练某种技能,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
课堂中必须留有一定的时空,让学生的身心情感方面得到发展。教师的某些行为,对于学生掌握、理解知识也许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对于学生的成长就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的一句诚恳的赞许、一个理解的微笑;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或学生的作文比别人差点,教师鼓励的目光和安慰的语言,这种环节绝不能省略或忽视。假如加大了知识的密度,却牺牲了学生的积极情感;加大了课堂容量,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知识的难度,却引起了学生的厌恶反感----那才真正是低效率。我常常在听了学生的发言后,说:你有一个词用得特别美,老师特别赞赏你的一句话!在课堂的每个环节中帮助学生修饰语言,积累词语。有时,面对学生精彩的发言,我总愿意暂停教学的脚步,无限量地夸奖他们,抓住瞬间的火花进行“写”的训练。在教学《孤独之旅》一课结束时,我问学生:“孤独是什么?”学生的发言很令人感动,学生黄庆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学生黄瑞伦说孤独是没有人理解、支持自己的时候,感到特别无力和无助,像独自一人在大海中漂流,失去了方向;学生邓业婷说孤独是被他人嘲笑、排斥、讨厌、怨恨、放弃时,仿佛被拖进深渊,拉进坟墓,让人感到无奈和伤感……在感动之余,我请学生写一段关于“亲情”的话,一个个孩子都写得很用心,读起来唯美,温润!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训练了学生连词造句这类考题。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其內涵应该是学生和谐的发展。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丰富了情感,发展了个性,简言之,提高了人的价值,促进了人的发展,使生命更充实、更丰富,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效率 和谐发展
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20世纪以前西方教育理论的确认为,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方法”的行为,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教学如果过于强调其艺术的本质,那么教学的效率则无从判断,尤其是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就更难判断学生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了。
一节课到底教给了学生多少,学生得到了多少,教学有多少效益?教学的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也应该对其过程或结果进行科学的判断,并用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来指导以提高效率。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更在乎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关注的是课堂能否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问题情景或学习材料,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情景,用语文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一、教学导入忌情景牵强,追求形式。
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了导入阶段的趣味性、探索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导入阶段只注重趣味性而忽略了科学性,在介绍阶段只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而忽略了时间和高效。创设的情景有的占用大量时间,有的情景内容与课文的内容毫不相干,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兴趣的作用,其结果是既浪费时间又造成学生理解新内容的困难,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听一位老师上《三峡》一课,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课件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结尾三段,并让学生齐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我们都知道这里通过比喻介绍了春天的新、美、强的特点,凡事凡景都有其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峡》一课,看看《三峡》有怎样的特点。我这才明白,这位老师让学生齐读《春》的最后三段的目的所在,但回想也太牵强了吧,没有为学生提供本课有价值的思考或设置悬念。而另一位老师同样上《三峡》一课,导入时别出心裁。他使用一则短片,播放了三峡的秀丽风光,其间配以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课文。学生通过观看短片,对三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听教师的诵读,便能听出感情节奏的内在变化。这样的导入,既能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又使学生对三峡有了感性的认识。
二、课堂提问忌偏难或偏易,难以调动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上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一课,课前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出毛泽东主席画像的图片,如果问学生: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相信大部分学生想都不用想就回答:认识。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问得多余,没有深度,提问直白,不利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我换了另一个角度问:我们都知道,毛泽东主席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诗人,你会背诵他的哪首诗歌呢?这样的提问就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因此,为了给学生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更多的探索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智慧生长,问题设计要有坡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三、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教学内容忌高容量、高密度。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仅仅为了学生学到知识,或者最多再加上一些解题能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方面得到发展,即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我们且不论其论述是否全面准确,至少可以说明,学习目的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或者训练某种技能,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
课堂中必须留有一定的时空,让学生的身心情感方面得到发展。教师的某些行为,对于学生掌握、理解知识也许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对于学生的成长就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的一句诚恳的赞许、一个理解的微笑;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或学生的作文比别人差点,教师鼓励的目光和安慰的语言,这种环节绝不能省略或忽视。假如加大了知识的密度,却牺牲了学生的积极情感;加大了课堂容量,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知识的难度,却引起了学生的厌恶反感----那才真正是低效率。我常常在听了学生的发言后,说:你有一个词用得特别美,老师特别赞赏你的一句话!在课堂的每个环节中帮助学生修饰语言,积累词语。有时,面对学生精彩的发言,我总愿意暂停教学的脚步,无限量地夸奖他们,抓住瞬间的火花进行“写”的训练。在教学《孤独之旅》一课结束时,我问学生:“孤独是什么?”学生的发言很令人感动,学生黄庆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学生黄瑞伦说孤独是没有人理解、支持自己的时候,感到特别无力和无助,像独自一人在大海中漂流,失去了方向;学生邓业婷说孤独是被他人嘲笑、排斥、讨厌、怨恨、放弃时,仿佛被拖进深渊,拉进坟墓,让人感到无奈和伤感……在感动之余,我请学生写一段关于“亲情”的话,一个个孩子都写得很用心,读起来唯美,温润!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训练了学生连词造句这类考题。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其內涵应该是学生和谐的发展。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丰富了情感,发展了个性,简言之,提高了人的价值,促进了人的发展,使生命更充实、更丰富,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