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语文复习的几点方法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WU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是学生一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考,其重要性不亚于高考。中考,是一种国家行为选拔性考试,也是一种分流性考试。考生最终将进入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中专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决定大多数学生今后发展的方向。因此,考前如何做好复习很关键。
  一、认真进行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不仅指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也包括词语的积累,还包括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的积累。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积累题占到一定的比重,它们在试卷中的位置,可能会单列一块,集中考查,也可能放在阅读试题中,有的地区则放在“加试卷”中。但无论如何,学生应该在日常学习中和中考复习中,对积累题加以重视。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通过考试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语文教学的一种极好的方式。
  复习中,要背会《语文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诗文名篇和段落,要做到默写时不增、删、错字词,不用错标点符号,还要能写出诗文的篇目和作者的姓名。同时,还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课外读物,并有意识地进行资料卡片的制作和名言名句以及词语的收集。除此之外,在日常的阅读中,对课外一些常见的诗文名句也要注意积累和摘抄。对名句的积累学习,要能够理解意思,并准确得体地进行运用,还要能运用归类的方法,将积累的名句进行梳理。
  二、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言运用的考查,范围涉及很广,包括语音、汉字、语法、修辞、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语音的考查,一般是结合语境要求给易读错的字准确地注音,包括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在方言中分不清前后鼻韵母和部分声母的字,常用字是考查的范围;汉字的考查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修改错别字,二是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语法则从运用的角度考查,如,修改病句等;修辞的考查更为普遍,如,句子的仿写、续写和填写等。
  常见的语言运用题,还有根据提供的材料写广告语,结合表格复述其中的内容,给报纸设计相关的栏目,对有关生活现象进行评点,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等等。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可能会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并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和分析等。这些题型都非常灵活,训练时不可偏废。
  三、根据课标精神,提升阅读素养
  教育部中考文件对现代文阅读要求是以课外材料为主,很明显,现代文阅读应该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在复习中,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选择好阅读材料。即既有三大实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还要有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和小说(诗歌和戏剧在试题中出现不多)。内容自然要选好的,语言文字好,思想内容好,文化内涵深,说明文要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
  二要注重整体理解感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思想要能够准确的把握,要理解文中形象的意义,这是阅读文章的要点。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正确掌握解答其他题目的钥匙。
  三是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是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把握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这是对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探求的重要方面,也是掌握文章中心和重点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四是能够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有时候,看起来很普通,很平实,但只要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其中有十分深刻的内涵。要探讨文章的中心和主题,常常是在理解一个词语或一个重要句子之后。因此,复习中,要努力锻炼学生发现和理解这类词语和句子的能力。
  四、进行有效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中考作文,是占有分值最高的一道主观性试题,由于教学中方法不当,阅卷中随意性倾向明显,导致教师对作文训练重视程度不够,也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复习中,一要把握作文命题特点,二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根据这些年的中考作文,大致有四种题型: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真情实感是写好一篇作文的灵魂,应该在字里行间蕴涵丰富的情感,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当用“心”去写。与文中所写的人物同喜同乐,同哭同悲,同忧同哀,而且要淋漓尽致地宜泄自己的情感,爱要爱得真挚、强烈,批要批得尖锐、深刻。写记叙文不能不记事,记事时,不仅要描写细腻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还要写出此种事情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中得到的启示和感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双会发现的、有着独特视角的眼睛,有一个会积极思考、进行探究创新的脑子。这样,写作文才能平中见奇,平中出新,有创意,有见解,立意新。写议论文,要确立正确的观点,即论点,并选用恰当的事理和事实论据,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道理立得起,有说服力。写散文,就要采用抒情的笔触,或歌颂美好的事物,或表达心中真挚的情感和态度。如果选好角度,巧妙构思,还可以运用诗歌的形式。
其他文献
语文复习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通过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科学方法,对学生大脑皮质中处于潜意识状态的已学知识唤起全部记忆,牢固掌握,并进一步形成能力的过程。下面我就九年级语文复习课的设计、组织与方法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语文复习课的设计和组织  我根据不少老师和自己长期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认为复习课的设计应以唤起记忆、巩固消化为中心,以打牢基础、强化能力目的,以精讲巧精、讲练结合为原则,而具体组
期刊
如果说过去的20世纪属于物质资源的时代,那么正在进行着的21世纪则属于知识经济的崭新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也改变着传统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成为人们的追求,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知识的应用,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想不辱使命地培养一代新人以
期刊
其实,中学文言文教学就是为学生搭建好一个与古人、古代语言艺术、古代文化对话的平台,让文本作者的过去“视界”与领会者主体现在的“视界”相融合。其中,一个‘突破口’,一个‘聚焦点’是组织好一个教学过程的两个关键问题。(钱梦龙)笔者认为古文教学中对“古”的认识和赏析就是最好的“突破口”。如何让其文化底韵渗透给学生加以咀嚼、消化呢?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  文言文教学要有意识
期刊
互动式作文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交互发展的过程。教师侧重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和合作作文,把写作过程变成是师与生、生与生的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和方法技能的学习过程。对此,我经常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情景训练审题能力,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互动情景审题课堂,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变换训练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过去课堂作文都是老师讲审题,学
期刊
新课改实施以来,占据语文试卷半壁江山的作文,一直就是新课改的焦点。相关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以命题的方式,对作文的命题形式、写作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和实践,以期来推动中学作文教学。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我们同时要认识到,作文教学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的推动作文教学,笔者特以作文的命题与写作为切入点,依据自己的教学体验,来谈谈我的思考。  一、从唯重技法向重视人文积淀转变  从
期刊
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容、敏锐的心。  对于情感教育,我们不能简单地看作一种一般的心理品质,作为主体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感知与观察、理解与思维都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  一个人的情感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它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应充分
期刊
散文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它是各种文学体裁中最自由活泼最美的文体,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游记,随笔,杂文等。取材广泛,普遍,摇曳多姿如同五彩斑斓的景致,让人沉醉,让人喜欢!  那么,我们这些初写散文的人怎样来写好散文呢?在这里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散文的特点,人所共知,“形散神不散”。要真正写好,写得有血有肉,轻灵而又美感,让读者爱不释手,可谓是千锤百炼,几经
期刊
达标测评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是评估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众多的测评方式中,当堂达标测评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教学模式。现就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做简要分析。  一、当堂达标测评的必要性  达标测评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趋明朗,它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必不可缺的一个过程。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它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达标测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期刊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好的文章应该似一枝梅,既有着月下疏影的迷人之姿,又有着暗香浮动的动人之情,即作文所追求的“文情俱美”。  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题目我觉得比较简单,应该可以写好。可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写得要么浮华空虚,要么虚伪造作,如暗香般静静浮动沁人心田的情感缺失了。  于是我开始思索:我们的生活有那么多感人的、或朴素、或明亮的细节,为什么他们却感觉不到呢?还
期刊
在高中文言文的复习教学中,学生最易发生认知疲劳,作为高三语文教师,如果不及时调换口味,势必囿于旧课,枯燥乏味,收获甚微,极有可能流于复习之行而无提升之实。而适时将文言文中的枯橾知识加以转化变形,不仅教师本人有艺术创作的快感,学生也会有耳目一新、豁然开怀的感觉。如同人们吃米食多了,换个面食吃,面条吃多了,换个水饺,不行就做个包子、花卷,就是搅个面水喝喝,感觉上也滑溜些。一种材料万千种做法,一个课堂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