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各展所长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m6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共八套试卷九道作文题目(北京卷作文为二选一),可谓百花齐放,蔚为壮观。各题目均追求超强的价值引导性,又各有千秋。如全国甲卷细数红色节日、歌曲、英雄榜样,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引导考生思考“可为与有为”,北京卷罗列出不同人在同一时代中的不同态度,但要求考生“论生逢其时”,可谓开门见山大气磅礴;又如全国乙卷以射箭为喻谈理想追求,新高考Ⅰ卷以“体育之效”论强弱转换,新高考Ⅱ卷以描红为喻谈立人之道,可谓婉转巧妙意蕴深厚……
  同样是让考生接受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但因高考地域之广、人数之众、影响之大,作文題目是否具有“延展性”是我们谈论高考作文时不可避免的话题。“延展性”用来表述金属可以延长和展开的特性,金属能延伸成细丝而不断裂,能碾成薄片而不破裂,我们就说它的延展性好。理想的作文题亦应如此——可以让考生百花齐放,各展所长。即题目可拓宽解读引发丰富的联想,亦可纵深解读进入深度思考的境域,不同个性、追求、基础、眼界的考生都可以被激发、有话说,格局大视野宽的考生可作纵论天下的宏文,擅长体悟小人小事的考生亦可作小巧玲珑的小文,各有所云,不拘一格。
  “延展性”好的作文材料一般关键词概念较为笼统泛化,即概念内涵小,外延大;或者围绕关键词提供了多元有争议的看法,即具有“思辨性”的引导。总之,“延展性”包含着多元与复杂的特征。
  作文材料的“延展性”具有重大意义。如曾参与过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心素养框架研究的美国经济学家列维和莫奈认为,“专家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复杂交往”可能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主要诉求,也是对21世纪核心素养浓缩的概括。可见,作文题目的“延展性”也体现了培养现代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和导向,这并非变着花样但只是让考生阐发题旨的微言大义和精微奥旨的“代圣贤立言”式题目可以比拟的。
  若从“延展性”的角度来看,今年的天津卷、浙江卷、上海卷尤其引人注目。
  天津卷主要材料如下:“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日,此题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所言,“以富有意义的时间点为切口,让考生体味岁月的厚重、初心的可贵,激扬奋斗精神”,这是从宏大主题角度的理解。同时材料中又未点明写党的庆典,而是采用“纪念日”这一笼统的概念表述,其外延巨大,不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的纪念日也被囊括,如结识某友纪念日、获得某奖纪念日等,给人话题熟悉但内容较为陌生的良好感觉,既能贴着学生生活实际,又能指向宏大主题。尤其在如今各种纪念日泛滥的时代,纪念日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礼物日”,此题恰好可以引导考生超越其物质价值走向文化含义,“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于考生的未来人生而言意义深远。

  浙江卷的主要材料如下:“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要求学生谈“体验与思考”。此题既有概念的笼统泛化特征,又有对关键词看法的多元解读特征。首先,从静态结果的角度来理解,“得与失”大概指的是成与败、荣与辱、福与祸等,从动态变化的角度来理解,“得与失”又可以指取与舍、收获与付出、经验成长与岁月流逝等,不同的概念理解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定位。其次,在固定的人生某阶段中,“起点”“终点”“过程”三者的概念是全异关系,一如百米跑道的起点、终点、赛道是全异关系,起点处起跑,终点处结束,赛道中奔跑,不能将三者混为一谈。从这个角度出发,考生可以进入真正的思辨境域,而非以往骑墙观望的伪思辨。但是此题还妙在隐藏着人生阶段的笼统,“终点”与“起点”是人生中的一个“点”,即一个时刻或者较短的阶段,而“过程”又指向较长的阶段,考生可以不必将视点限制在一个百米赛道,可以是若干个百米赛道的接续构成人生的完整历程,即前者着眼于“得与失”瞬时性,而后者着眼于“得与失”的过程性。从这个角度出发,考生可以进入人生整体观照而非计较一时得失的宏大境界。我相信这也是命题者的导向,因为材料并没有按“起点、过程、终点”的一般顺序来讲,而是讲“终点、起点、过程”,即并非按赛道的线性顺序,而是按境界的小大顺序。因为一般人们认为得到与失去就意味着揭晓了结果,能够将其视作起点再接再厉或愈挫愈勇已属不易,但能够看作过程则更加成熟通透,大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的高尚境界。综上可见,今年浙江卷作文题目短短三句话,却包含诸多写作可能,延展性极强。
  上海卷的主要材料如下:“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这是经典的思辨性题目的考法,围绕一个概念提供多种声音。同时此题中的核心概念也相当笼统泛化,“事物”指的是何种事物?“时间的沉淀”是否为这一“事物的价值”或一切“事物的价值”被人们认识的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不同会导致结果的不同,多元与复杂的特征相当明显,为水平各异、追求各异的广大考生提供了相当广阔的创作平台。
  总之,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特别是具有超强延展性的几道题目让人回味无穷。
其他文献
“具象表现主义绘画”是在抽象艺术衰落与大众文化兴起的前提下出现并发展起来的,瑞士著名雕刻家、画家阿尔贝托·贾克梅蒂(1901~1966),就是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所创造的独特的“视觉模式”和借“现象学”理论来观察事物的方法,不仅造就他不与人同的作品表征,其艺术理念亦影响了当今世界画坛的创作取向。  一  在贾克梅蒂看来,绘画所反映的事物的真实,总是处于存在和虚无之间。贾克梅蒂的作品也
期刊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不断影响了现代人在艺术和设计上的创作理念。三维数字艺术是艺术和科技结合的一个产物,它与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等众多现代设计领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近两年在国内兴起的3D建筑外墙投影,更是凸显了三维数字艺术的魅力,让我们看到了三维数字艺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这也成为了我们当下的设计教育者要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三维
期刊
一、首饰是情感的承载体  在远古时期首饰就具有情感的承载体这一功能。在古代,有作为图腾崇拜、驱邪祈福等仪式中的重要道具而存在的首饰,也有作为信物存在的首饰……,这些都传达了当时受众的精神寄托。  在远古艰难的生存条件下,人类就已经把首饰作为与神明等超自然力量的沟通工具。古埃及通过首饰上的圣甲虫图案达到与太阳神联系的目的。从古罗马人开始到现代,人们一直将戒指作为订婚的信物。中国古代的“玉”文化把玉和
期刊
当17世纪的西方艺术家们开始掌握透视知识后,便逐渐出现了具有纵深感的画面,我们的视觉得以不断前进。中国艺术家在营造国画的情境空间时,采用散点透视和空间留白的“虚”处理,体现了国人认识和表现空间的方式偏向意象和平面。在国内美术专业教学中普遍认为具有扎实的实体塑造能力就等同于具有扎实基本功,导致我们只注重研究实体,把空间视为实体的附属,缺乏对空间广泛的、科学的探索。在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学习使
期刊
梁夏,1988年生于广西贵港。2011年毕业于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方向研究生。  2009年油画作品《面包的假象》获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双年展创新奖;2012年油画作品《花·韵之三》在成都音乐公园“春花初绽”画展展出,作品被私人收藏。
期刊
黄俊文(利群),祖籍广东潮州潮安,生于广西南宁市。  2005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9-2011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为广东省肇庆工商学院教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肇庆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肇庆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
期刊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一大批博物馆、纪念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成为其中的重要课题。就云南抗战胜利纪念堂展厅的提升改造工作而言,如何用创新但随着信息传播技术与手段的进步,观众也对博物馆的设计及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纪念馆设计者来说,如何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中国纪念馆陈列设计的理念指导中国纪念馆陈列设计,必须以创新的理念来指导《云南革命斗争史》陈列设计艺术的实践。  二、革命纪念馆展示设
期刊
夏彬,硕士研究生,2010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研究方向室内设计。现为广东省肇庆学院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
期刊
家具作为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技术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中国家具的发展与人们的起居方式密切相关,分为席地坐和垂足坐两个时期(魏晋时期垂足坐已渐推广)。早期为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一些适应席地而坐的家具便应运而生。凭几便是其中一种,包山二号墓遣策有“凭(凴)几”记录,而且又于《庄子》外篇《徐无鬼》记“南伯子綦隐几而坐”吻合。《周礼·春官宗伯·司几
期刊
没有大地,草木无处扎根,屋宇无处立身,世界无以存在,人类无以存活。  姹紫嫣红的社会,或光怪陆离的尘世,昌盛也好,衰败也罢,圣洁也好,恶俗也罢,究其实质,无一不是地表的附着物。比起大地的恒久、博大和厚实来,地表上的哭哭笑笑,都宛若流星划过,飞絮飘逝。  大地是宽厚的,仁慈的,也是内敛的,谦卑的——只有付出,不求回报;只有承受,不曾抱怨。肤浅的人稍有业绩,就头昏脑胀地自我膨胀,五颜六色地自我粉饰,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