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散文两则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xiao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东家


  这是一户寻常农家,七十年代初我住过的房东家,在河北省获鹿县李村。门前那一棵很大的石榴树其实在院外远处墙角,而门前本是空荡荡的一片土场。我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了三年,白天出村到十里外劳动,早晚或假日便在村子里到处寻找入画的题材。村里房子的样式几乎是一律的,只有新旧之分。树木稀少,也不高大,倒是石榴树很多。当五月榴花红胜火时,灰墙灰房顶的村庄便像满头插花的姑娘,顿添姿色。但新添的姿色还很难入画面,因榴树大都种在墙角,虽有几簇鲜花照耀于山墙或房檐,但其躯干身段却往往被半掩于破烂堆里。早出晚归,天天见榴花,感到比北京中山公园的牡丹亲切多了,因为她在我生活的灰调中绽开了嫣红。我爱榴花,更因她紧密联系着我寄居了三年的房东之家。我突然觉醒:应该将盛开红花的大榴树搬来门前,或者将房东之家安置到花丛树下。一排长方形的房屋对比了团状的花树。树之干枝交叉及红花绿叶之缠绵应是画面成败之要害。先有构思,约略画出房屋部位,再搬到榴树跟前费劲地刻画,最后搬回庭院补画房屋。雪白的墙面与乌黑的门在构思中早就是关键性的因素,红绿相间的大片石榴花叶呈现“灰”之功效,总起来看,在色调中还是黑、白、灰之组合。我扬弃了靠明暗表现立体的老手法,竭力追求用虚实及疏密来烘托厚度,树丛中透亮的天空之“形”煞费心机,其色则在画树之前先用油彩薄薄渲染。色与笔都不宜涂改,是油画,但是笔与色主宰之油画。
  并非出色之作吧,但却是难忘之作。细心的读者当会发现这画画在农村地头用的一块纸质黑板上,画中黑门并未着色,我有意留住了黑板的本色,当时在村子里能买到这种黑板来作油画是一大发现,也是惟一的办法。画作完后,许多老乡来屋里欣赏,他们七嘴八舌,说这画的是谁家谁家,但又都说不太准,因不仅房屋相似的多,石榴树也几乎家家都有。最后,还是我揭了底:画的就是我这房东家,我们都正在画中呢!老乡们都乐了。

老墙


  回家乡,总想找寻古老的遗迹,因老遗迹是自己童年熟悉的,童年以前就存在,是爷爷奶奶们的同代人。我住进宜兴县的招待所,在食堂的背面,发现了这堵老墙,悄悄去画,避免别人疑心画这破墙也许别有用心,惹麻烦,那是1981年,余悸犹存。
  我不止一次画老墙,画过一道道砖缝裂得开开的墙,纵横的线像筋,像根;画过长满青苔的潮湿的墙面;画过像农家孩子长年不洗脸的“肮脏”的墙面。这堵老墙的皮剥蚀了,暴露出一块块的砖,像人暴露了自己的肌肉与筋骨。暴露真实往往扣人心弦,但真实未必就是美。这堵墙是美的,美在其砖的排列,简单的几何排列构成了无限丰富之形式感。泥水匠之用心在于将小块砖构成坚实的大墙面,蒙德里安和克里于此悟出了平面分割之构成法则。我仔细观察墙面,太复杂了,每块砖与砖的衔接各有差异、砖与砖的色相变化无尽、石灰之残迹时厚时薄……我先是着意分析布满斑点的老年人的脸,后来却感到如面对了大海,自己被淹没了,如何再能表现大海呢!用超級现实主义的手法、用现代摄影当可淋漓尽致地再现这赤裸裸的败壁,由观众去歌之哭之!然而我又不愿描摹这赤裸裸,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内在之结构,则何必连血肉疮伤也托给人看。中国绘画中讲气韵,那韵其实是“虚”,是具遮掩作用的,正如诗不肯露,包含着“藏”的手法吧,对有心人不必多言。
  新房群中的这一堵老墙,其日子不会太久了,别人也不注意它,视而不见。只在我的画面中它矗立着,傲视新房,因它确乎经历了漫长艰苦岁月的考验,要永存千古!
其他文献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记忆,不断遗忘的过程。蓦然回首,总是希望能看到生命最初的模样。  故乡永远都是我们生命的归宿,无论它改变了多少藏在心底里那些久久酿就的陈年往事,无论它是否还在岁月里存在,故乡永恒地都是从前的那个故乡。  每每回到故乡,总要经过那条小河。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河中捉小鱼、捉小虾。夏天盛午,也会在河里玩水,那清凉的感觉比当今的空调要好得多,虽然都是那么凉爽,但那自由无拘束的日子总是那
期刊
某校出了几个不一样的老师,现将他们总结归纳如下,以飨读者。  自然型  某日,杨老师对吴老师说:“你们班的林林才考了10分,你可要对他用点心。”  吴老师说:“你要正确看待个体差异,五个手指伸出来都不一般齐,总得有考倒数第一的吧,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  期末统考,吴老师教的班级考了全校倒数第一,杨老师说:“吴老师呀,这次你们班的统考成绩可够惨的。”  “没什么!你要正确看待个体差异,五个手指伸出
期刊
我从长眠中醒来,黑暗的环境,狭窄的空间,稀薄的空气,一条条艰险的生存环境不禁让我恍惚,过了一会儿,我才醒悟。我,是一颗种子,是一颗生长在岩缝里的种子,周围尽是一些不思进取的植物。  我极力的生长,想要冲破束缚,冲破黑暗。但黑暗是极其漫长的,并且还有这些尽会嘲讽人的苔癣植物,他们讽刺我的努力,嘲笑我的执着。但我只能默默的生长,我告诫自己:不要听信它们的话。但耳边还是飘荡着那些苔癣植物刺耳的声音“都生
期刊
【考点聚焦】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作为中华优秀传
期刊
那一年 兰州一带的新麦  熟了  在回家的路上  在水面混了三十多年的父親还家了  坐着羊皮筏子  回家来了  有人背着粮食  夜里推门进来  灯前  认清是三叔  老哥俩  一宵无言  半尺厚的黄土  麦子熟了
期刊
做女人还用学吗?我的回答很肯定:是的!!!  我是女人,但是从小被当成男生养,自然就没长成女人的样子。  童年,和小脚的奶奶相依为命;婚前,和暴戾的母亲度日如年。和这两个女人在一起,没有受到常人的教育,做的也大都是搬搬扛扛、安水管通下水、劈柴脱坯加磨刀的活计。  封闭和粗线条的生活,造就了大条的我:我行我素,胸无城府,蓬头垢面,不谙世故,不解风情。男人说我像“擀面杖”,女人说我是“杨排风”。  糊
期刊
早上,菜市场的地摊已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菜。  我本想买点豆腐,却在一个卖菜的小女孩面前停下来。因为她远远地就在招呼,“阿姨,买番茄吧?1块钱8斤,你要不要?”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停下来不相信地问了一声,“小朋友,你刚才说1块钱多少斤?”一个老太太正蹲在小女孩的面前挑选着番茄,她看了我一眼,帮忙重复道:“1块钱8斤。”我笑着说,“阿姨,我还以为她报错了价格,怕她一会卖完菜回去被家人责怪。”老太太也笑了
期刊
20.请以“小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江西中考卷,所命制的中考作文题,历年来,多为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种。譬如,2012年是“垒高自己”(命题),2013年是“带着______上路”(半命题),2014年是“①勇往直前、②学会等待”(命题),20
期刊
看见“温度”二字,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就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吗?但当你阅读本文,获知温度不仅决定了地球生命的诞生与消亡,还是影响地球物质循环运行的推手,是大自然调节和控制地球生态的手段,是人类进行创新的一个广阔而重要的领域后,相信你会改变对温度的浅显看法,重新认识温度。 我们熟悉的温度  生活中,人们对温度有各种各样的感性认识。比如,人们知道冰块寒冷、开水滚烫。冬天用厚衣服包裹身体保持
期刊
操场边高大的乔木,应季节之约,枝桠再一次挂满了繁花。花蕾间散发的淡淡清香,招惹来大批的蜂蝶飞舞。阳光暗自躲在繁花的背后,羞红着一张脸偷窥树下的故事。而树下少男少女四目相对的世界,却只听得见如鼓一般的心跳。  抑或是,你静静坐在座位,借一本书的掩饰,暗自观察不远处的他与周边同学聊天,俊逸的眉宇不时上扬出一缕清风,清澈的微笑激荡起层层涟漪。你的心忍不住怦然,却只能把所有的心事装在心里萌芽成一片嫩绿,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