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数学教师抱怨:“这数学真难教!”“当数学老师是最苦的差事!”“学生真是太笨了,一点数学思维也没有。”……每当听到这些抱怨,我不禁扼腕沉思:是不是学生真的太笨了,没法接受数学知识?其实答案是令人心痛的,原因就出在我们这些数学教师身上。我们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能否就因此而放弃那些所谓的“笨学生”呢?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尝试过此路走不通,换条路再走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解决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应从以下三方面思考:
一、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数学老师
孔子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让学生喜欢你,才能对你的数学课有所期待,在这样的前提下,数学教学才是有效的。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方法有三:
1、多和学生交流、沟通,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亲人。为人师者不可高高在上,视学生为不懂事的“小不点”,从而与之疏远。其实,教师本身就很容易占据学生的心灵,学生很乐意与老师亲近,教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很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时常牵牵他们的小手,轻抚他们的脑袋,多与他们做做游戏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听听他们的心声。长此以往,教师自然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朋友和亲人。
2、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要做一名真正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做到让学生从心底里佩服,还必须有过硬的教学本领,这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熟悉教材,做到对小学十二册教材哪一内容在哪一年级哪一册了然于胸,甚至于哪一内容在哪一页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其次,要能够运用巧妙的方法,特别对于一些难题的解答,能够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做到这些,学生自然就会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
3、教学方法多样化。从小学生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了好奇,求知欲旺盛,但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并且抽象思维还不够发达。而数学又具有抽象性、逻辑严密性的特点,比较单调枯燥,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不难学,并且还很有趣,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数学教学内容尽量贴近生活
1、课前认真揣摸教材的设计意图,了解设计意图之后,再深层次挖掘教材,灵活使用教材。如,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时,教师可灵活运用身边的教材实施教学:利用适当的测量工具,让学生量出教室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桌面的长和宽,得出相应的数据,然后利用公式进行计算,从而求出相应的面积。
2、《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所以设计教学过程时,要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如,人民币的换算这一教学内容,教材中常常会出现超市购物情境图,这是学生最熟悉的情境,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文具盒4.5元,铅笔0.5元,作业本0.8元,面包2元,矿泉水1.5元,如果你有10元钱,准备怎样购物?在“购物”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如何换算人民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的重难点就突破了。
3、学以致用。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追求考高分、考名校,而是运用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要让学生学会用慧眼去观察生活,将数学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公园要在一块长80米、宽60米的草地上安装喷灌装置,喷管的射程是10米,那么至少需要安装多少个喷管?这个题看起来很简单,似乎是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圆面积即可,其实这是行不通的,因为圆不可以密铺,要计算安装多少个喷管,只能是计算长方形可以分割成多少个以圆的直径为边长的正方形,有多少个正方形就需要安装多少个喷管。所以这题应该是如此计算:80×60÷(10×2)2。这些问题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只要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慢慢就会成为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强化教学过程,淡化考试结果
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不少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考高分。作为学生,如果他们考不好,少不了挨老师的批、挨家长的骂,这也成为时时悬在学生头顶的一把利剑,所以一部分学生是因怕而学。学生本着这样的态度学习,学习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作为教师应该淡化考试,消除学生的“考试恐惧症”,还学生以轻松之身,使之在身心愉快的前提下学习。
1、强化教学过程。新课改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其实也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督促,发现进步及时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发现不足及时指出,帮助学生回归正确的航道。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严格要求,每一节课都让学生学有所得,久而久之,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终生受益。
2、淡化考试结果。考试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评价时也应多元化。但是不少老师和家长,把考试看作终极目标,学生考了多少分,就以此来论英雄,似乎成败全在这一张试卷上,大有一卷定终身之势。其实这对教育是大大不利的,虽然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但一次考试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也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实际水平。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考试时的临场发挥很重要,所以考试结果也会出现一些偶然性。
一、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数学老师
孔子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让学生喜欢你,才能对你的数学课有所期待,在这样的前提下,数学教学才是有效的。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方法有三:
1、多和学生交流、沟通,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亲人。为人师者不可高高在上,视学生为不懂事的“小不点”,从而与之疏远。其实,教师本身就很容易占据学生的心灵,学生很乐意与老师亲近,教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很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时常牵牵他们的小手,轻抚他们的脑袋,多与他们做做游戏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听听他们的心声。长此以往,教师自然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朋友和亲人。
2、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要做一名真正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做到让学生从心底里佩服,还必须有过硬的教学本领,这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熟悉教材,做到对小学十二册教材哪一内容在哪一年级哪一册了然于胸,甚至于哪一内容在哪一页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其次,要能够运用巧妙的方法,特别对于一些难题的解答,能够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做到这些,学生自然就会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
3、教学方法多样化。从小学生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了好奇,求知欲旺盛,但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并且抽象思维还不够发达。而数学又具有抽象性、逻辑严密性的特点,比较单调枯燥,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不难学,并且还很有趣,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数学教学内容尽量贴近生活
1、课前认真揣摸教材的设计意图,了解设计意图之后,再深层次挖掘教材,灵活使用教材。如,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时,教师可灵活运用身边的教材实施教学:利用适当的测量工具,让学生量出教室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桌面的长和宽,得出相应的数据,然后利用公式进行计算,从而求出相应的面积。
2、《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所以设计教学过程时,要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如,人民币的换算这一教学内容,教材中常常会出现超市购物情境图,这是学生最熟悉的情境,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文具盒4.5元,铅笔0.5元,作业本0.8元,面包2元,矿泉水1.5元,如果你有10元钱,准备怎样购物?在“购物”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如何换算人民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的重难点就突破了。
3、学以致用。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追求考高分、考名校,而是运用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要让学生学会用慧眼去观察生活,将数学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公园要在一块长80米、宽60米的草地上安装喷灌装置,喷管的射程是10米,那么至少需要安装多少个喷管?这个题看起来很简单,似乎是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圆面积即可,其实这是行不通的,因为圆不可以密铺,要计算安装多少个喷管,只能是计算长方形可以分割成多少个以圆的直径为边长的正方形,有多少个正方形就需要安装多少个喷管。所以这题应该是如此计算:80×60÷(10×2)2。这些问题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只要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慢慢就会成为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强化教学过程,淡化考试结果
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不少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考高分。作为学生,如果他们考不好,少不了挨老师的批、挨家长的骂,这也成为时时悬在学生头顶的一把利剑,所以一部分学生是因怕而学。学生本着这样的态度学习,学习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作为教师应该淡化考试,消除学生的“考试恐惧症”,还学生以轻松之身,使之在身心愉快的前提下学习。
1、强化教学过程。新课改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其实也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督促,发现进步及时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发现不足及时指出,帮助学生回归正确的航道。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严格要求,每一节课都让学生学有所得,久而久之,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终生受益。
2、淡化考试结果。考试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评价时也应多元化。但是不少老师和家长,把考试看作终极目标,学生考了多少分,就以此来论英雄,似乎成败全在这一张试卷上,大有一卷定终身之势。其实这对教育是大大不利的,虽然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但一次考试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也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实际水平。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考试时的临场发挥很重要,所以考试结果也会出现一些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