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存在形式,都按一定的节奏变化发展着。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具有自身变化发展的节奏。一位成功的思想政治教师,总是自觉调谐教学节奏,使整个课堂教学“和谐共振”,充满艺术魅力。
一、教学节奏的基本内涵
何谓节奏?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表述清楚。我国古代的《礼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节奏就是事物发展的“一定的速度和拍节中,实际时值(动作、声音等)与单位时值之间量的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学节奏,就是教学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有秩序、有规则、有拍节的合乎规律和富有美感的变化和运动。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的真谛之一就是节奏的调谐。只有追求节奏的和谐,才能达到教学真、善、美的统一,共创课堂教学活动的“和谐共振”。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多元体,其教学节奏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诸如抑扬顿挫、起承转合、轻重缓急、强弱快慢、高低起伏、张弛疏密、刚柔浓淡、疾徐断续、明隐虚实等等。教学节奏的调谐艺术,正是这些因素的相互协调、合理衔接、有序变化、和谐运动。
二、教学节奏的常见类型
要掌握思想政治课教学节奏的调谐,首先必须明确教学节奏的常见类型。教学节奏按其表现形态来划分,可分为外在节奏和内蕴节奏两大类。
所谓外在节奏,是指教学节奏的外在表现形态,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语言节奏。广义的教学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口头语言)和无声语言(又可分为书面语言、体态语言、时空语言等)。所以,教学语言节奏可分为有声语言节奏和无声语言节奏。
有声语言节奏是指教师用口头语言所显示出来的有秩序、有拍节的变化和运动,具体表现为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轻重缓急、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流的循环往复,等等。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合理利用自己的口头语言节奏,实现内容与情感的有机统一。例如:宣扬爱国主义,则慷慨激昂,声音洪亮;歌颂英雄人物,则情绪饱满,感情真挚;描绘祖国河山秀丽,则飘逸纵横,含蓄蕴藉:论证科学发明创造,则平缓理智,博大深沉……这种种节奏调谐手法的运用,不能不说具有浓烈的艺术魅力。它与那种讲起课来不是小和尚念经,就是老太婆哼催眠曲,或声如洪钟、久鸣不已相比较,其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无声语言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教学信息的物质载体,也存在着节奏的处理艺术问题。无声语言节奏主要有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和时空语言的节奏。
课堂上的书面语言主要为板书。板书是一种视觉语言符号。首先,板书节奏要讲究其层次节奏。一般而言,板书最忌一抄就是一大片,学生疲于奔命,抄写不停。其次,板书节奏要讲究书写速度的节奏问题。有关实验证明,中学生(主要是指高中生)的书写(笔记等)速度每分钟可达20-35字,最快者可达50字左右。教师应在讲究字体优美、清晰工整的基础上,用略快于学生书写的速度来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完整和谐之美感。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延迟视听”的不协调、不平衡的心理感受。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板书与口语的交叉节奏问题。以视觉符号为主的板书和以听觉语言为主的口语各具特色,互有优劣。教师应扬长避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富于节奏美的和谐整体。板书与口语的交叉节奏最忌那种断裂式的单一节奏形式。
体态语言也称人体语言或动作语言,具体包括眉目语、微笑语、手势语、身姿语、服饰语等。古人云:“诚于中,形于外。”许多优秀教师正是通过各种体态语言来有效地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增添感情色彩、促进人际交往、创设和谐气氛的。如上课伊始,教师用亲切和善、温柔信赖的目光望着学生,温馨的气氛便像春风一样洋溢在整个教室,拂过学生的心田。在课堂上,教师不同的眼神,表示着不同的感情;不同的目光,扩散着不同的情绪信息。目光炯炯,会让学生感到振奋;眼神温柔,是爱抚和勉励。反之,如果教师一走上讲台,羞怯紧张,眼睛死盯课本、教案,或自视清高,斜目远望窗外,或仰头盯着天花板,或沉眉塌眼,有气无力,呈精神萎靡之状,或怒目圆睁,气冲牛斗,现冷若冰霜之情,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时空语言也要讲究节奏。时间节奏是指科学合理地分配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初执教鞭的教师,往往不能把握时间节奏,容易出现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的局面。前苏联教育家尤弗里略夫说过:“讲课时,必须很好地掌握时间,切忌前松后紧。此外,还必须留出一点时间,简要地归纳一下所讲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上课前必须精心设计教案,对各项教学活动作出妥善安排,并且要熟悉教案,对各项教学活动占用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前一项教学活动超出了预定时间,那么,在进行后一项教学活动时,就应设法调整节奏,加以弥补。否则,就会造成拖堂现象。空间节奏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空间距离有节奏的变化。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在讲台上适宜地走动,甚至走下讲台,在学生课桌之间来回走动。这样,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交际距离,是符合空间节奏调谐要求的。
所谓内蕴节奏,是指教学节奏的内部表现形态,主要有内容节奏、思维节奏和情感节奏。
内容节奏是指教学的详略、难易、虚实、深浅等有节奏的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节奏的调谐,应力求做到:
(1)详略得当。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一堂课的教学,要切忌照本宣科、面面俱到,而应分清主次、区别详略。对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重锤敲打;对次要内容,则应轻描淡写、和风吹拂。
(2)难易适度。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教学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学习就如同喝白开水,淡而无味;难度过高,则学生的学习困难重重,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因此,教学内容的难易既要适度,更要注意二者的相互转化,即变易为难,或化难为易。
(3)深浅适宜。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正确掌握讲解、提问、讨论以及布置作业等内容的深浅程度。
(4)虚实相间。“虚”即理论,“实”即实际。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决不是“乱贴标签”,而是有机渗透、水乳交融。
思维节奏是指师生思维的疏密、张弛、明隐等有节奏的变化。中国画有所谓“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之说。构成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密而不疏,学生思维长时间处于亢奋状态,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思维过于松弛,注意力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能使学生思维产生有节奏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学生的精神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学的张弛相间尤为必要。“张”就是教与学都处于紧张、亢奋的思维状态,诸如教学内容广度的开拓、教学进度的超前、慷慨激昂的动情、面红耳赤的争辩、奋笔疾书的摘抄、追本溯源的提问等等,都是“张”的体现。“弛”就是教与学进入宽松、平和的思维状态,如基础知识的温故知新、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逗人发笑的插科打诨、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等等,都是“弛”的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追求张弛相间的教学节奏,即张中有弛、弛中有张,或先张后弛、以弛待张,等等。
思维节奏还要注意思维交流明与隐的变化节奏。教学过程中的思维交流如同表演艺术中演员与观众的思维交流一样,有显性和隐性之别。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显性思维交流表现为师生课堂语言的交流,隐性交流是师生双方思维撞击所迸发出的想象力。若教师巧妙地点化引导,则学生平日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藏就会被激活,师生双方思维的“愤悱”高峰就会同步而至。
情感节奏是指教师情感表达的浓淡、高低、强弱等有规则、有秩序的变化。课堂教学节奏会从教师的情感变化上体现出来。如在讲授初一《思想政治》“纪律是革命胜利的保证”时,一位教师讲述了邱少云烈士的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的情感也有节奏地变化着。讲到英雄时,教师满怀崇敬之情;讲到敌人时,教师则流露出鄙夷和憎恨的神色;讲到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时,教师表现出强烈的急切关心之情;讲到烈士壮烈牺牲时,教师声音呜咽,语调低缓悲壮;讲到战斗胜利时,教师则喜悦满怀、语调明快……在整个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教师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情感节奏的调谐应依据教学实际内容,服务于教学。教学内容蕴含的情感变化层次主要为:或欢快、诙谐和幽默,或庄重、肃穆和沉重,或舒缓、悠闲和轻松,或强烈、紧张和急迫。这些均是我们调谐情感节奏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节奏的调谐技巧
课堂教学节奏不是刻板、僵死、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运动过程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教学节奏的调谐者,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可以随意决定教学节奏的运行。教学节奏的调谐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遵循美学的基本法则,为特定的教学内容服务,受预设的教学结构制约。从宏观而言,教学节奏的调谐应注意:教学内容详略得当,切忌面面俱到:教学过程波澜起伏,力戒平铺直叙;教学方法丰富多彩,避免单一呆板;教学情感浓淡相宜,摒弃“零度风格”(所谓“零度风格”,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不带有任何主观感情色彩)。从微观而言,教学节奏的调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善于铺垫。所谓“铺垫”,就是有意识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形成学生合理的认知结构的节奏调谐艺术。教学铺垫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1)从旧知出发,自然引进新课内容,即引入性铺垫;(2)显示预备知识,为攻克难点做准备,即预备性铺垫;(3)新旧知识对比,以引起警觉、防止混淆,即对比性铺垫;(4)针对学生容易疏忽或容易理解偏差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即预防性铺垫,等等。如教学“经济危机”时,一位教师作了如下引入性铺垫:“本世纪30年代初,美国的大资本家不知得了什么病,几个‘钢铁大王’发疯般地捣毁炼钢炉;一个种植棉花的农场主将1040万英亩棉花统统烂在地里;一个养猪的资本家打开养猪场的大门,将640万头肥猪全部赶进了密西西比河……这些资本家真的得了‘疯病’吗?没有!他们的头脑非常清醒。他们这样做,正是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治之症——经济危机。”这位教师的讲述既点明了主题,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状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铺平了道路。
2、巧妙过渡。教学节奏的特征之一就是起承转合、自然衔接、融为一体。教学节奏的调谐必须注意起承转合、衔接过渡。在这里既有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过渡,又有段与段、概念与概念、原理与原理之间的衔接过渡,还有从一个教学环节到另一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掌握和运用过渡艺术,就应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多种多样的过渡方法:或搭桥铺路,自然过渡;或转向质疑,提问过渡;或演绎论证,分析过渡;或启发类比,比较过渡,等等。
3、设置悬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设悬念,可使学生疑窦顿生,探求欲望增强。一旦“疑团”解开,学生则会产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悬念与顿悟的交替出现,就是教学节奏变化的焦点和契机。新编《思想政治》教材设置了“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虑,设置了许多悬念。这些悬念的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掀起高潮。山川之所以如诗如画,就是因为它们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具有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教学过程最忌平铺直叙、亦步亦趋,而必须有起有伏、高潮迭起。惟有如此,方能给人以错落有致的节奏美。巧掀高潮,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首先,它讲究位置的把握。教学内容有详略、主次之分,高潮的掀起应是课文的主体部分,或重点,或难点,或热点。只有位置适宜,才能突出教学主题。否则,只能是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其次,它讲究时间的把握。课堂上45分钟,何时掀起高潮,应灵活掌握、合理调控,既要避免过早,又要排除太晚——早则患平板冗长,晚则恐“强弩之末”。另外它还讲究方法的处理。教学目标相异,课文内容不同,高潮的处理方法就应有所区别: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或设置台阶,步步登高;或展现情景,启迪思维;或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等等。
5、留有空白。一幅山水画,总有“疏可走马”的空间空白。一首动人的乐曲,总有骤然“休止”的时间空白。课堂教学也莫不如此。“空白”实际上是一种“合理的连接”、“有序的变化”,是教学节奏的一种表现手法。如在课堂上,教师讲述一段时间之后,要有让学生静心回味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教学空白布局巧妙,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万物皆备结构,万事须有节奏。只要我们能够娴熟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节奏调谐艺术,形成教学要素多元统一、和谐发展的变奏和合奏,思想政治课就会更富生气,更有韵味,更具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643200四川省富顺第一中学校)
一、教学节奏的基本内涵
何谓节奏?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表述清楚。我国古代的《礼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节奏就是事物发展的“一定的速度和拍节中,实际时值(动作、声音等)与单位时值之间量的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学节奏,就是教学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有秩序、有规则、有拍节的合乎规律和富有美感的变化和运动。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的真谛之一就是节奏的调谐。只有追求节奏的和谐,才能达到教学真、善、美的统一,共创课堂教学活动的“和谐共振”。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多元体,其教学节奏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诸如抑扬顿挫、起承转合、轻重缓急、强弱快慢、高低起伏、张弛疏密、刚柔浓淡、疾徐断续、明隐虚实等等。教学节奏的调谐艺术,正是这些因素的相互协调、合理衔接、有序变化、和谐运动。
二、教学节奏的常见类型
要掌握思想政治课教学节奏的调谐,首先必须明确教学节奏的常见类型。教学节奏按其表现形态来划分,可分为外在节奏和内蕴节奏两大类。
所谓外在节奏,是指教学节奏的外在表现形态,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语言节奏。广义的教学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口头语言)和无声语言(又可分为书面语言、体态语言、时空语言等)。所以,教学语言节奏可分为有声语言节奏和无声语言节奏。
有声语言节奏是指教师用口头语言所显示出来的有秩序、有拍节的变化和运动,具体表现为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轻重缓急、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流的循环往复,等等。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合理利用自己的口头语言节奏,实现内容与情感的有机统一。例如:宣扬爱国主义,则慷慨激昂,声音洪亮;歌颂英雄人物,则情绪饱满,感情真挚;描绘祖国河山秀丽,则飘逸纵横,含蓄蕴藉:论证科学发明创造,则平缓理智,博大深沉……这种种节奏调谐手法的运用,不能不说具有浓烈的艺术魅力。它与那种讲起课来不是小和尚念经,就是老太婆哼催眠曲,或声如洪钟、久鸣不已相比较,其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无声语言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教学信息的物质载体,也存在着节奏的处理艺术问题。无声语言节奏主要有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和时空语言的节奏。
课堂上的书面语言主要为板书。板书是一种视觉语言符号。首先,板书节奏要讲究其层次节奏。一般而言,板书最忌一抄就是一大片,学生疲于奔命,抄写不停。其次,板书节奏要讲究书写速度的节奏问题。有关实验证明,中学生(主要是指高中生)的书写(笔记等)速度每分钟可达20-35字,最快者可达50字左右。教师应在讲究字体优美、清晰工整的基础上,用略快于学生书写的速度来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完整和谐之美感。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延迟视听”的不协调、不平衡的心理感受。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板书与口语的交叉节奏问题。以视觉符号为主的板书和以听觉语言为主的口语各具特色,互有优劣。教师应扬长避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富于节奏美的和谐整体。板书与口语的交叉节奏最忌那种断裂式的单一节奏形式。
体态语言也称人体语言或动作语言,具体包括眉目语、微笑语、手势语、身姿语、服饰语等。古人云:“诚于中,形于外。”许多优秀教师正是通过各种体态语言来有效地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增添感情色彩、促进人际交往、创设和谐气氛的。如上课伊始,教师用亲切和善、温柔信赖的目光望着学生,温馨的气氛便像春风一样洋溢在整个教室,拂过学生的心田。在课堂上,教师不同的眼神,表示着不同的感情;不同的目光,扩散着不同的情绪信息。目光炯炯,会让学生感到振奋;眼神温柔,是爱抚和勉励。反之,如果教师一走上讲台,羞怯紧张,眼睛死盯课本、教案,或自视清高,斜目远望窗外,或仰头盯着天花板,或沉眉塌眼,有气无力,呈精神萎靡之状,或怒目圆睁,气冲牛斗,现冷若冰霜之情,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时空语言也要讲究节奏。时间节奏是指科学合理地分配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初执教鞭的教师,往往不能把握时间节奏,容易出现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的局面。前苏联教育家尤弗里略夫说过:“讲课时,必须很好地掌握时间,切忌前松后紧。此外,还必须留出一点时间,简要地归纳一下所讲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上课前必须精心设计教案,对各项教学活动作出妥善安排,并且要熟悉教案,对各项教学活动占用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前一项教学活动超出了预定时间,那么,在进行后一项教学活动时,就应设法调整节奏,加以弥补。否则,就会造成拖堂现象。空间节奏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空间距离有节奏的变化。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在讲台上适宜地走动,甚至走下讲台,在学生课桌之间来回走动。这样,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交际距离,是符合空间节奏调谐要求的。
所谓内蕴节奏,是指教学节奏的内部表现形态,主要有内容节奏、思维节奏和情感节奏。
内容节奏是指教学的详略、难易、虚实、深浅等有节奏的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节奏的调谐,应力求做到:
(1)详略得当。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一堂课的教学,要切忌照本宣科、面面俱到,而应分清主次、区别详略。对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重锤敲打;对次要内容,则应轻描淡写、和风吹拂。
(2)难易适度。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教学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学习就如同喝白开水,淡而无味;难度过高,则学生的学习困难重重,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因此,教学内容的难易既要适度,更要注意二者的相互转化,即变易为难,或化难为易。
(3)深浅适宜。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正确掌握讲解、提问、讨论以及布置作业等内容的深浅程度。
(4)虚实相间。“虚”即理论,“实”即实际。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决不是“乱贴标签”,而是有机渗透、水乳交融。
思维节奏是指师生思维的疏密、张弛、明隐等有节奏的变化。中国画有所谓“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之说。构成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密而不疏,学生思维长时间处于亢奋状态,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思维过于松弛,注意力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能使学生思维产生有节奏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学生的精神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学的张弛相间尤为必要。“张”就是教与学都处于紧张、亢奋的思维状态,诸如教学内容广度的开拓、教学进度的超前、慷慨激昂的动情、面红耳赤的争辩、奋笔疾书的摘抄、追本溯源的提问等等,都是“张”的体现。“弛”就是教与学进入宽松、平和的思维状态,如基础知识的温故知新、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逗人发笑的插科打诨、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等等,都是“弛”的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追求张弛相间的教学节奏,即张中有弛、弛中有张,或先张后弛、以弛待张,等等。
思维节奏还要注意思维交流明与隐的变化节奏。教学过程中的思维交流如同表演艺术中演员与观众的思维交流一样,有显性和隐性之别。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显性思维交流表现为师生课堂语言的交流,隐性交流是师生双方思维撞击所迸发出的想象力。若教师巧妙地点化引导,则学生平日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藏就会被激活,师生双方思维的“愤悱”高峰就会同步而至。
情感节奏是指教师情感表达的浓淡、高低、强弱等有规则、有秩序的变化。课堂教学节奏会从教师的情感变化上体现出来。如在讲授初一《思想政治》“纪律是革命胜利的保证”时,一位教师讲述了邱少云烈士的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的情感也有节奏地变化着。讲到英雄时,教师满怀崇敬之情;讲到敌人时,教师则流露出鄙夷和憎恨的神色;讲到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时,教师表现出强烈的急切关心之情;讲到烈士壮烈牺牲时,教师声音呜咽,语调低缓悲壮;讲到战斗胜利时,教师则喜悦满怀、语调明快……在整个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教师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情感节奏的调谐应依据教学实际内容,服务于教学。教学内容蕴含的情感变化层次主要为:或欢快、诙谐和幽默,或庄重、肃穆和沉重,或舒缓、悠闲和轻松,或强烈、紧张和急迫。这些均是我们调谐情感节奏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节奏的调谐技巧
课堂教学节奏不是刻板、僵死、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运动过程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教学节奏的调谐者,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可以随意决定教学节奏的运行。教学节奏的调谐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遵循美学的基本法则,为特定的教学内容服务,受预设的教学结构制约。从宏观而言,教学节奏的调谐应注意:教学内容详略得当,切忌面面俱到:教学过程波澜起伏,力戒平铺直叙;教学方法丰富多彩,避免单一呆板;教学情感浓淡相宜,摒弃“零度风格”(所谓“零度风格”,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不带有任何主观感情色彩)。从微观而言,教学节奏的调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善于铺垫。所谓“铺垫”,就是有意识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形成学生合理的认知结构的节奏调谐艺术。教学铺垫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1)从旧知出发,自然引进新课内容,即引入性铺垫;(2)显示预备知识,为攻克难点做准备,即预备性铺垫;(3)新旧知识对比,以引起警觉、防止混淆,即对比性铺垫;(4)针对学生容易疏忽或容易理解偏差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即预防性铺垫,等等。如教学“经济危机”时,一位教师作了如下引入性铺垫:“本世纪30年代初,美国的大资本家不知得了什么病,几个‘钢铁大王’发疯般地捣毁炼钢炉;一个种植棉花的农场主将1040万英亩棉花统统烂在地里;一个养猪的资本家打开养猪场的大门,将640万头肥猪全部赶进了密西西比河……这些资本家真的得了‘疯病’吗?没有!他们的头脑非常清醒。他们这样做,正是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治之症——经济危机。”这位教师的讲述既点明了主题,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状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铺平了道路。
2、巧妙过渡。教学节奏的特征之一就是起承转合、自然衔接、融为一体。教学节奏的调谐必须注意起承转合、衔接过渡。在这里既有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过渡,又有段与段、概念与概念、原理与原理之间的衔接过渡,还有从一个教学环节到另一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掌握和运用过渡艺术,就应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多种多样的过渡方法:或搭桥铺路,自然过渡;或转向质疑,提问过渡;或演绎论证,分析过渡;或启发类比,比较过渡,等等。
3、设置悬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设悬念,可使学生疑窦顿生,探求欲望增强。一旦“疑团”解开,学生则会产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悬念与顿悟的交替出现,就是教学节奏变化的焦点和契机。新编《思想政治》教材设置了“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虑,设置了许多悬念。这些悬念的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掀起高潮。山川之所以如诗如画,就是因为它们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具有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教学过程最忌平铺直叙、亦步亦趋,而必须有起有伏、高潮迭起。惟有如此,方能给人以错落有致的节奏美。巧掀高潮,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首先,它讲究位置的把握。教学内容有详略、主次之分,高潮的掀起应是课文的主体部分,或重点,或难点,或热点。只有位置适宜,才能突出教学主题。否则,只能是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其次,它讲究时间的把握。课堂上45分钟,何时掀起高潮,应灵活掌握、合理调控,既要避免过早,又要排除太晚——早则患平板冗长,晚则恐“强弩之末”。另外它还讲究方法的处理。教学目标相异,课文内容不同,高潮的处理方法就应有所区别: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或设置台阶,步步登高;或展现情景,启迪思维;或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等等。
5、留有空白。一幅山水画,总有“疏可走马”的空间空白。一首动人的乐曲,总有骤然“休止”的时间空白。课堂教学也莫不如此。“空白”实际上是一种“合理的连接”、“有序的变化”,是教学节奏的一种表现手法。如在课堂上,教师讲述一段时间之后,要有让学生静心回味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教学空白布局巧妙,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万物皆备结构,万事须有节奏。只要我们能够娴熟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节奏调谐艺术,形成教学要素多元统一、和谐发展的变奏和合奏,思想政治课就会更富生气,更有韵味,更具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643200四川省富顺第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