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雾霾的日子里
今年冬天,我国中东部地区厚重的雾霾久久挥之不去。一位南京六年级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
“早上一起来,就看见窗外一片白茫茫,不是雪,是雾,是霾。
“打开窗户,先是迎来一阵刺骨的寒风,紧接着是一片喧闹的人声和喇叭声。呼吸的第一口空气,既不清新,也不爽口,它带着浓浓的烟草味和石油味,还夹杂着一股腐烂的臭味,直逼我的喉咙,我猛烈地咳嗽着,重重地关上了窗户。这么恶心,怪不得停课呢!坐在飘窗上,看着街上的人群,各个都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好似一个个奇怪的布包裹。窗外的天,是灰蒙蒙的一片,乳白色的雾把所有的物体都笼罩了起来。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浸泡在牛奶中。没出门,就这么看着,也别扭、也难受,我愤愤地拉上了窗帘……
“以前,虽说湛蓝的天空也不多,但也不至于差到如此地步!一步一步地退化,一步一步地堕落,不负责任的人类,不负责任的生活,不负责任做一切活动,怎能不受到惩罚!保护环境这个主题已经叫得很响了,可是又有谁真正去做,尽心尽力去做呢!谁都希望别人去做,而对自己网开一面。他们以为凭一己之力是难以改变的,但我相信,只要做了,就会有改观,就会有成效。
“雾霾,不是自然现象,而是完全由人类亲手造成的一种极恶劣的生态环境。憎恶雾霾,讨厌雾霾,这都是不恰当的。要骂,应该骂人类,是人类让城市被雾霾层层裹胁。唉,谁知道呢,让人类陷入困境的,竟是人类自己!社会前进了,科学进步了,不能以环境为代价。而现在,大多数房地产商对环境不管不顾,只赶工期,只追效率,只求赚钱,城市就是一个大工地,到处飞舞着粉尘。就这样PM2.5这种危险性物质不断地产生、不断地制造。雾、霾、灰霾、雾霾,成了我们生活中如影随行、甩之不掉的常客。人是生物链中的一环,不能因为人类而影响了所有生物共存的大自然,人类千万不要亲手毁了大自然!
“雾霾是一个错误,是人类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快点醒悟吧,快点行动吧,还大自然一个本来的面貌!”
孩子的日记令人触目惊心。雾霾,这个五年前大多数中国人还非常陌生的一个词,如今已是人尽皆知,耳熟能详。如同《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一样,雾霾每次都大摇大摆地走来,盘踞在城市上空流连不去,弄得大家心惶惶、视茫茫,呼吸不爽,情绪很糟。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在百度公司总结的2013年热门问答中,“雾霾中毒怎么办”成为最热门求助问答。
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2014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通报2013年自然灾情,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其中。
雾霾,你来自何方
从今冬的我国卫星照片上看,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覆盖着三分之一的国土,从北京、天津到石家庄,从郑州、南通到贵阳,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70多个重点监测城市近半数严重污染,北京城区PM2.5值一度逼近1000。
烟雾浓重、气味刺鼻、“毒气室”、PM2.5爆表——这是国内外媒体对我国许多城市空气质量的描述。网上也开始出现各种“神吐槽”,诸如厚德载“雾”、自强不“吸”……抱怨归抱怨,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大问号:这雾霾到底是怎么来的?
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这几年,每到秋冬季节,我国中东部地区时不时会遭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
环保专家指出,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难以扩散,导致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是首要污染物。
作为雾霾主要成分的PM2.5,是最受人关注的物质。PM2.5是指大气中动力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其直径不到人头发丝的1/20。它可以深入人的肺泡,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哮喘和呼吸道受损,影响心血管健康。据文献报道,PM2.5含有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经过数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后,可能成为癌症发病的潜在原因。一个人如果长期在雾霾中生活,就会产生许多健康问题。联合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PM2.5的浓度每立方上升20毫克,中国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
让人担忧的是,目前我国PM2.5污染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在东部地区的城市里。从近几年的卫星图片上看,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地区集中在华中、华北、环渤海区域以及四川盆地、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些地区都是我国人口的集中区,也是经济相对繁荣的地区。
前不久,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雾霾中还发现了一种含氮有机物,这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相互反应产生的。中科院的专家分析说:“病毒、病菌都能在这种很小的颗粒物上存活,进而传播疾病。”有的学者更是发出警告,这种污染物是“洛杉矶上世纪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受紫外线照射可能产生剧毒物质。
延绵不散的雾霾遮蔽了视线,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面对昏暗的天空,越来越多人在思考:如何走出这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雾霾能治好吗
雾霾可以根治吗?回答是肯定的。环保专家根据雾霾产生的污染源不同,开出了一张治霾药方——
广泛使用脱硫除尘等设备。我国煤炭消耗量超过20亿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是个很惊人的数字。要想改善空气质量,首先要控制工业和燃煤过程,重点在于燃烧后的脱硫、脱硝和除尘处理。目前,我国许多工厂还没有脱硫除尘设备,或是已经有了设备但是使用率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有专家建议政府应该下大力气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广使用环保设备。 完善公交系统。我国很多城市车辆增加十分迅猛,汽车尾气也是雾霾的“元凶”之一。从日常生活来讲,城市里应该完善公交系统,调整交通方式,增加公交车次,鼓励人们短途出行时多骑自行车、多步行。
扬尘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因素。城市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这些工地大都是沙尘制造大户,只要风一吹或是重型车辆经过,便会尘土飞扬。因此,必须对建筑工地加强洒水防尘的监管。
多种绿植,减少裸露土地面积。每座城市里都有不少绿化死角,许多黄土裸露在外,如果能把大部分的空地都种上绿色植物,那么必将减少灰尘的排放量。
家庭饮食少煎炸、多清淡。油烟型污染物对雾霾的“贡献”也较大,家庭烹饪时,可以尽量选择清淡饮食,除了减少油烟排放,也有益身体健康。那么,请你今晚回去就告诉爸爸妈妈,炒菜少放些油哦!
以上措施若都能执行到位,重现蓝天白云并不是一种奢望。说到底,雾霾根治并不难,关键还在于究竟有没有决心。
“雾都”告诉我们
在历史上,英国首都伦敦曾因污染严重而成为“雾都”。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伦敦每年的重度雾霾天气均在30~50天。严重的时候,整个城市都被笼罩在遮天蔽日的灰黄色雾霾中。在英语里,这种雾霾被称为“烟雾(smog)”,这个词是由煤烟(soot)和烟尘(smoke)合成而来的,它们也就是伦敦雾霾的主要来源。
伦敦这种以煤烟为主的雾霾是致命的。1873年、1880年、1882年、1891年和1892年,伦敦的毒雾都曾造成上千人死亡。但是,最严重的还是发生在1952年12月5日至10日的“伦敦烟雾事件”。据英国官方统计,持续五天的雾霾造成5000多人丧生,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因相关疾病死亡。这次灾难促使英国政府下定决心治理城市空气污染,用20年时间摘掉了伦敦“雾都”的帽子。
从伦敦治雾的经验看,最重要的是政府要下决心。在这之前,由于政府不重视环境保护,很多工厂就建在伦敦市中心,居民生活能源也以廉价的燃煤为主,才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痛定思痛,伦敦市政府决心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减少煤烟排放。
1956年,英国议会通过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迁出,工业企业要建造高大的烟囱,以便污染物扩散。同时,为减少居民生活煤烟,伦敦市政府下大力气推进居民生活天然气化,逐步实现冬季集中供暖。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其他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约束,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这些举措虽然增加了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成本,但是为了人民的健康,付出这些成本还是值得的。在严格的管控下,伦敦的煤烟污染逐年减少,到1975年,每年的雾霾天数已经减少到15天,1980年进一步降到5天。
英国政府后来还发现,仅仅控制污染排放还不够,对于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会来说,当人口总量和密度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即使人均污染排放很低,居民生活和相关企业的污染排放总量还是很高的,于是英国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
首先在大城市周边建设“新城”,降低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伦敦周边已经建立33个新城,容纳23%的城市居民。第二,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这是降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减少交通污染的核心举措。汽车全部使用无铅汽油,使尾气的排放量减少了75%以上, 从根本上“赶走了”污染源。第三,积极倡导“花园城市”理念。目前,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城市中心区,有1/3的面积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
如今,伦敦上空已难见滚滚的浓烟和弥漫的黄雾,而代之以蔚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绝迹多年的上百种小鸟重返伦敦飞翔,许多鱼儿又回到了泰晤士河,使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个人防霾宝典
由于雾霾的治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经常遇上这个讨厌的家伙。遇上雾霾天怎么办?你和小伙伴们都要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免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减少户外活动。雾霾天气能见度低,空气中悬浮大量尘埃等有毒颗粒,易对人体呼吸循环系统造成刺激。在上学和放学时,尽量戴上口罩,防止污染物由鼻、口侵入肺部。专家同时建议,雾霾天气时应尽量减少户外体育运动,降低运动量与运动强度。
注意个人卫生。雾气里面含有各种酸、碱、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雾天外出归来后,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关闭门窗。由于雾霾天气时,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消散,在大雾的天气应紧闭门窗,避免室外雾气进入室内污染室内空气。
调节情绪,清淡饮食。由于雾天日照少、光线弱、气压低,有些人在雾天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建议同学们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多饮水,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豆腐、牛奶等食品。
骑车走路要倍加小心。中等和重度雾霾天气下,能见度较低,视线差,骑车和步行的同学都应多加小心,特别是通过交叉路口和无人看管的铁道口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观察左右交通情况,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破解“吉登斯悖论”
说到底,雾霾天气除了自然原因外,主要是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关,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脱不了干系。当私家车主们质疑汽油的标准和质量时,脚下却不断地踩着油门;公众人物不断向大家报告空气污染指数,自己的企业在雾霾天却没有按规定及时停工;秋天,许多农村进入秸秆焚烧高峰期,使一座座城市笼罩在浓烟中;春节,鞭炮脆响,在释放好心情时,也在释放令人厌恶的PM2.5……每一脚油门、每一根烟囱、每一根燃烧的秸秆、每一串劈啪作响的爆竹后面,是你是我是他。我们是否也在一边抱怨空气质量,一边不经意地向霾“喂食”,催化并纵容着这个“伏地魔”?
空气、水、食物甚至每一滴母乳中,都充斥着在这个星球上循环的污染物,并将反复循环。污染物反复循环的结果便是,诱发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病、肥胖、免疫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每个人都难以幸免。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吉登斯在其《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尽管看起来很可怕,但它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不是有形的、可见的,因此许多人会袖手旁观,不会采取任何实际举动。从理论上讲,大家都知道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变化及其危险,但在实际上大家又不愿意行动。这就是“吉登斯悖论”。
从当下的现实看,大家都不愿意看到雾霾天气,但是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人们既是雾霾天气的受害者,也是雾霾天气的制造者。
“同呼吸,共责任”,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只有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美丽中国,从健康呼吸开始。
小常识
雾霾的前世今生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雾霾”,究竟是什么物质呢?要想弄清这个概念,就要先分清“雾”和“霾”的区别。
小伙伴们都知道,雾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物理现象。如果能见度在1000米到10000米范围内,则称为轻雾。因此,空气中充沛的水汽和凝结核的存在是雾形成的重要条件。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或接近饱和而发生凝结形成雾时,相对湿度一般在90%以上。
那么霾呢?气象观测很早就有这项记录,原本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主要是空中悬浮着大量肉眼无法分辨的微小颗粒物,使空气混浊,由于小颗粒物散射蓝光,使天空呈现灰白色,水平能见度降至10000米以下。霾发生时,空气相对湿度一般小于等于90%。现在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相对湿度在90%到95%之间也可能生成霾。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样一种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颗粒物逐渐增加,使我国区域性霾天气现象日益严重,大气中经常呈现灰蒙蒙的一片,严重的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显然,雾和霾是以空气是否饱和来区别的。只是近年来,由于雾形成的凝结核许多也来自于污染的排放,所以这种自然现象被赋予了环境污染的烙印。尤其是在人类高强度活动的城市,有时人们就将两者混为一谈,叫做雾霾。事实上,这两者经常同时出现,混合在一起,让人很难区别。
早先的雾和霾都是自然现象,并不很厉害,凝结核也都是来自于自然源。现在城市地区的雾尽管也叫雾,但是凝结核往往是一种有害物质,纯粹的雾越来越少。有时我们早晨起床看见天灰蒙蒙的,到午后散去,天变晴朗了,应当说这就是雾,当然其中的凝结核很多可能还是来自污染物。如果到了午后天空仍然是灰蒙蒙的,那就是霾。第三种现象,早晨灰蒙蒙的,相对湿度也很高,到中午前后,天空短暂变清或者干脆不变,还是灰蒙蒙的,那就是雾和霾的混合物。
今年冬天,我国中东部地区厚重的雾霾久久挥之不去。一位南京六年级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
“早上一起来,就看见窗外一片白茫茫,不是雪,是雾,是霾。
“打开窗户,先是迎来一阵刺骨的寒风,紧接着是一片喧闹的人声和喇叭声。呼吸的第一口空气,既不清新,也不爽口,它带着浓浓的烟草味和石油味,还夹杂着一股腐烂的臭味,直逼我的喉咙,我猛烈地咳嗽着,重重地关上了窗户。这么恶心,怪不得停课呢!坐在飘窗上,看着街上的人群,各个都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好似一个个奇怪的布包裹。窗外的天,是灰蒙蒙的一片,乳白色的雾把所有的物体都笼罩了起来。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浸泡在牛奶中。没出门,就这么看着,也别扭、也难受,我愤愤地拉上了窗帘……
“以前,虽说湛蓝的天空也不多,但也不至于差到如此地步!一步一步地退化,一步一步地堕落,不负责任的人类,不负责任的生活,不负责任做一切活动,怎能不受到惩罚!保护环境这个主题已经叫得很响了,可是又有谁真正去做,尽心尽力去做呢!谁都希望别人去做,而对自己网开一面。他们以为凭一己之力是难以改变的,但我相信,只要做了,就会有改观,就会有成效。
“雾霾,不是自然现象,而是完全由人类亲手造成的一种极恶劣的生态环境。憎恶雾霾,讨厌雾霾,这都是不恰当的。要骂,应该骂人类,是人类让城市被雾霾层层裹胁。唉,谁知道呢,让人类陷入困境的,竟是人类自己!社会前进了,科学进步了,不能以环境为代价。而现在,大多数房地产商对环境不管不顾,只赶工期,只追效率,只求赚钱,城市就是一个大工地,到处飞舞着粉尘。就这样PM2.5这种危险性物质不断地产生、不断地制造。雾、霾、灰霾、雾霾,成了我们生活中如影随行、甩之不掉的常客。人是生物链中的一环,不能因为人类而影响了所有生物共存的大自然,人类千万不要亲手毁了大自然!
“雾霾是一个错误,是人类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快点醒悟吧,快点行动吧,还大自然一个本来的面貌!”
孩子的日记令人触目惊心。雾霾,这个五年前大多数中国人还非常陌生的一个词,如今已是人尽皆知,耳熟能详。如同《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一样,雾霾每次都大摇大摆地走来,盘踞在城市上空流连不去,弄得大家心惶惶、视茫茫,呼吸不爽,情绪很糟。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在百度公司总结的2013年热门问答中,“雾霾中毒怎么办”成为最热门求助问答。
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2014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通报2013年自然灾情,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其中。
雾霾,你来自何方
从今冬的我国卫星照片上看,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覆盖着三分之一的国土,从北京、天津到石家庄,从郑州、南通到贵阳,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70多个重点监测城市近半数严重污染,北京城区PM2.5值一度逼近1000。
烟雾浓重、气味刺鼻、“毒气室”、PM2.5爆表——这是国内外媒体对我国许多城市空气质量的描述。网上也开始出现各种“神吐槽”,诸如厚德载“雾”、自强不“吸”……抱怨归抱怨,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大问号:这雾霾到底是怎么来的?
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这几年,每到秋冬季节,我国中东部地区时不时会遭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
环保专家指出,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难以扩散,导致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是首要污染物。
作为雾霾主要成分的PM2.5,是最受人关注的物质。PM2.5是指大气中动力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其直径不到人头发丝的1/20。它可以深入人的肺泡,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哮喘和呼吸道受损,影响心血管健康。据文献报道,PM2.5含有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经过数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后,可能成为癌症发病的潜在原因。一个人如果长期在雾霾中生活,就会产生许多健康问题。联合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PM2.5的浓度每立方上升20毫克,中国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
让人担忧的是,目前我国PM2.5污染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在东部地区的城市里。从近几年的卫星图片上看,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地区集中在华中、华北、环渤海区域以及四川盆地、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些地区都是我国人口的集中区,也是经济相对繁荣的地区。
前不久,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雾霾中还发现了一种含氮有机物,这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相互反应产生的。中科院的专家分析说:“病毒、病菌都能在这种很小的颗粒物上存活,进而传播疾病。”有的学者更是发出警告,这种污染物是“洛杉矶上世纪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受紫外线照射可能产生剧毒物质。
延绵不散的雾霾遮蔽了视线,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面对昏暗的天空,越来越多人在思考:如何走出这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雾霾能治好吗
雾霾可以根治吗?回答是肯定的。环保专家根据雾霾产生的污染源不同,开出了一张治霾药方——
广泛使用脱硫除尘等设备。我国煤炭消耗量超过20亿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是个很惊人的数字。要想改善空气质量,首先要控制工业和燃煤过程,重点在于燃烧后的脱硫、脱硝和除尘处理。目前,我国许多工厂还没有脱硫除尘设备,或是已经有了设备但是使用率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有专家建议政府应该下大力气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广使用环保设备。 完善公交系统。我国很多城市车辆增加十分迅猛,汽车尾气也是雾霾的“元凶”之一。从日常生活来讲,城市里应该完善公交系统,调整交通方式,增加公交车次,鼓励人们短途出行时多骑自行车、多步行。
扬尘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因素。城市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这些工地大都是沙尘制造大户,只要风一吹或是重型车辆经过,便会尘土飞扬。因此,必须对建筑工地加强洒水防尘的监管。
多种绿植,减少裸露土地面积。每座城市里都有不少绿化死角,许多黄土裸露在外,如果能把大部分的空地都种上绿色植物,那么必将减少灰尘的排放量。
家庭饮食少煎炸、多清淡。油烟型污染物对雾霾的“贡献”也较大,家庭烹饪时,可以尽量选择清淡饮食,除了减少油烟排放,也有益身体健康。那么,请你今晚回去就告诉爸爸妈妈,炒菜少放些油哦!
以上措施若都能执行到位,重现蓝天白云并不是一种奢望。说到底,雾霾根治并不难,关键还在于究竟有没有决心。
“雾都”告诉我们
在历史上,英国首都伦敦曾因污染严重而成为“雾都”。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伦敦每年的重度雾霾天气均在30~50天。严重的时候,整个城市都被笼罩在遮天蔽日的灰黄色雾霾中。在英语里,这种雾霾被称为“烟雾(smog)”,这个词是由煤烟(soot)和烟尘(smoke)合成而来的,它们也就是伦敦雾霾的主要来源。
伦敦这种以煤烟为主的雾霾是致命的。1873年、1880年、1882年、1891年和1892年,伦敦的毒雾都曾造成上千人死亡。但是,最严重的还是发生在1952年12月5日至10日的“伦敦烟雾事件”。据英国官方统计,持续五天的雾霾造成5000多人丧生,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因相关疾病死亡。这次灾难促使英国政府下定决心治理城市空气污染,用20年时间摘掉了伦敦“雾都”的帽子。
从伦敦治雾的经验看,最重要的是政府要下决心。在这之前,由于政府不重视环境保护,很多工厂就建在伦敦市中心,居民生活能源也以廉价的燃煤为主,才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痛定思痛,伦敦市政府决心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减少煤烟排放。
1956年,英国议会通过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迁出,工业企业要建造高大的烟囱,以便污染物扩散。同时,为减少居民生活煤烟,伦敦市政府下大力气推进居民生活天然气化,逐步实现冬季集中供暖。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其他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约束,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这些举措虽然增加了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成本,但是为了人民的健康,付出这些成本还是值得的。在严格的管控下,伦敦的煤烟污染逐年减少,到1975年,每年的雾霾天数已经减少到15天,1980年进一步降到5天。
英国政府后来还发现,仅仅控制污染排放还不够,对于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会来说,当人口总量和密度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即使人均污染排放很低,居民生活和相关企业的污染排放总量还是很高的,于是英国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
首先在大城市周边建设“新城”,降低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伦敦周边已经建立33个新城,容纳23%的城市居民。第二,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这是降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减少交通污染的核心举措。汽车全部使用无铅汽油,使尾气的排放量减少了75%以上, 从根本上“赶走了”污染源。第三,积极倡导“花园城市”理念。目前,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城市中心区,有1/3的面积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
如今,伦敦上空已难见滚滚的浓烟和弥漫的黄雾,而代之以蔚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绝迹多年的上百种小鸟重返伦敦飞翔,许多鱼儿又回到了泰晤士河,使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个人防霾宝典
由于雾霾的治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经常遇上这个讨厌的家伙。遇上雾霾天怎么办?你和小伙伴们都要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免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减少户外活动。雾霾天气能见度低,空气中悬浮大量尘埃等有毒颗粒,易对人体呼吸循环系统造成刺激。在上学和放学时,尽量戴上口罩,防止污染物由鼻、口侵入肺部。专家同时建议,雾霾天气时应尽量减少户外体育运动,降低运动量与运动强度。
注意个人卫生。雾气里面含有各种酸、碱、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雾天外出归来后,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关闭门窗。由于雾霾天气时,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消散,在大雾的天气应紧闭门窗,避免室外雾气进入室内污染室内空气。
调节情绪,清淡饮食。由于雾天日照少、光线弱、气压低,有些人在雾天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建议同学们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多饮水,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豆腐、牛奶等食品。
骑车走路要倍加小心。中等和重度雾霾天气下,能见度较低,视线差,骑车和步行的同学都应多加小心,特别是通过交叉路口和无人看管的铁道口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观察左右交通情况,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破解“吉登斯悖论”
说到底,雾霾天气除了自然原因外,主要是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关,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脱不了干系。当私家车主们质疑汽油的标准和质量时,脚下却不断地踩着油门;公众人物不断向大家报告空气污染指数,自己的企业在雾霾天却没有按规定及时停工;秋天,许多农村进入秸秆焚烧高峰期,使一座座城市笼罩在浓烟中;春节,鞭炮脆响,在释放好心情时,也在释放令人厌恶的PM2.5……每一脚油门、每一根烟囱、每一根燃烧的秸秆、每一串劈啪作响的爆竹后面,是你是我是他。我们是否也在一边抱怨空气质量,一边不经意地向霾“喂食”,催化并纵容着这个“伏地魔”?
空气、水、食物甚至每一滴母乳中,都充斥着在这个星球上循环的污染物,并将反复循环。污染物反复循环的结果便是,诱发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病、肥胖、免疫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每个人都难以幸免。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吉登斯在其《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尽管看起来很可怕,但它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不是有形的、可见的,因此许多人会袖手旁观,不会采取任何实际举动。从理论上讲,大家都知道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变化及其危险,但在实际上大家又不愿意行动。这就是“吉登斯悖论”。
从当下的现实看,大家都不愿意看到雾霾天气,但是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人们既是雾霾天气的受害者,也是雾霾天气的制造者。
“同呼吸,共责任”,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只有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美丽中国,从健康呼吸开始。
小常识
雾霾的前世今生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雾霾”,究竟是什么物质呢?要想弄清这个概念,就要先分清“雾”和“霾”的区别。
小伙伴们都知道,雾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物理现象。如果能见度在1000米到10000米范围内,则称为轻雾。因此,空气中充沛的水汽和凝结核的存在是雾形成的重要条件。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或接近饱和而发生凝结形成雾时,相对湿度一般在90%以上。
那么霾呢?气象观测很早就有这项记录,原本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主要是空中悬浮着大量肉眼无法分辨的微小颗粒物,使空气混浊,由于小颗粒物散射蓝光,使天空呈现灰白色,水平能见度降至10000米以下。霾发生时,空气相对湿度一般小于等于90%。现在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相对湿度在90%到95%之间也可能生成霾。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样一种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颗粒物逐渐增加,使我国区域性霾天气现象日益严重,大气中经常呈现灰蒙蒙的一片,严重的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显然,雾和霾是以空气是否饱和来区别的。只是近年来,由于雾形成的凝结核许多也来自于污染的排放,所以这种自然现象被赋予了环境污染的烙印。尤其是在人类高强度活动的城市,有时人们就将两者混为一谈,叫做雾霾。事实上,这两者经常同时出现,混合在一起,让人很难区别。
早先的雾和霾都是自然现象,并不很厉害,凝结核也都是来自于自然源。现在城市地区的雾尽管也叫雾,但是凝结核往往是一种有害物质,纯粹的雾越来越少。有时我们早晨起床看见天灰蒙蒙的,到午后散去,天变晴朗了,应当说这就是雾,当然其中的凝结核很多可能还是来自污染物。如果到了午后天空仍然是灰蒙蒙的,那就是霾。第三种现象,早晨灰蒙蒙的,相对湿度也很高,到中午前后,天空短暂变清或者干脆不变,还是灰蒙蒙的,那就是雾和霾的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