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的三重对话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tu_ke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时代渐远,学生越发难以理解作品所蕴藏的丰厚思想。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学生在各种良莠不齐的传媒与时尚文化的冲击和颠覆下,对其作品产生了曲解。怎样走出鲁迅经典不被理解反被曲解的尴尬困境?怎样切实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保持作品本身价值并体现鲁迅思想的当代性呢?这些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探讨的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尊重并坚守历史、维护经典固有的价值,又要符合并体现现实、拓展其现实意义,更要站在当下去理解、阐释其内涵,诠释其与时俱进的当代性。结合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实际,本文认为对于这类经典作品的教学应该把握好三个对话原则:与历史对话,以尊重历史为前提,回到历史情境以达知人论世之效;与现实对话,以传统透视现实,体现传统的现实意义;与当下对话,结合当下文化背景,同经典文本作话语联系。具体而言,笔者将以与阿Q 及其精神胜利法的三重对话为案例来阐释原则的可操作性。
  一.与历史对话:鲁迅笔下的阿Q
  鲁迅写《阿Q正传》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①。作品中的阿Q身上有着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和近代以来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畸形心理,是鲁迅“眼里所经历过的中国的人生”②的浓缩。
  阿Q质朴愚昧,靠着出卖劳力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他刻板守旧,凡是不符未庄传统的都认为是错的;他排外拒新,赵老太爷的儿子进洋学、剪辫子,他“深恶而痛绝之”;他捍统卫道,尊奉“男女之大防”。阿Q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对自己失败的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自欺欺人的变生活中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胜利,麻醉于对自我瞒骗带来的心理满足中,这就是鲁迅笔下的精神胜利法。
  鲁迅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着种种表现形式:①盲目尊大以自足。阿Q社会地位低下,想与赵老太爷攀本家被打,便说“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将自卑的痛苦转化为盲目的自负从而获得自我满足。②麻木健忘以自慰。阿Q碰到无法转化的痛苦,就干脆闭上眼睛忘却它,所以他会健忘到跑去看自己求爱遭痛打后导致的热闹场面,麻木到被判死刑还在遗憾圆没画好,临刑前还在想着如何去博得观众喝彩。③自轻自贱而自得。被打败了,阿Q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反因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而得意;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④化丑为美以自欺。阿Q头上的癞疮疤是闲人们取乐的材料,对此他只能怒目而视,实在无奈时便自欺欺人地变丑为美,以癞为荣。⑤欺负弱小以泄愤。面对强者,阿Q总被欺压、凌辱;面对弱者,他又成恃强凌弱之徒。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棒打,就欺负小尼姑转嫁痛苦;他受赵太爷的迫害,丢了生计,就迁怒于小D发泄不满。
  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就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见仁见智中不乏精辟解读。譬如对“精神胜利法”的分析,在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是从阶级论的角度分析的;而在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是从人类学的角度评价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但中学语文毕竟不是学术研究,不能让繁多的理论混淆了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的原始面貌。而与历史对话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阿Q形象的意义和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不过,多数老师教鲁迅的作品就止步于此了,没有与现实联系,更是与当下脱节,造成了学生难以理解乃至越发疏远作品的现状。
  二.与现实对话:形形色色的阿Q们
  鲁迅曾希望自己的著作“和光偕逝,逐渐消亡”。然而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阿Q精神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在当代这块土壤中衍生、变化为面目各异的“阿Q”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生活中的阿Q。生活中的阿Q常自欺以自慰,欺人而自满。自欺者乐于自我逃避和安慰:吃了亏的人说:吃亏是福;后进的人说:枪打出头鸟;受人欺负的人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被炒了鱿鱼的人说:我把老板给炒了;挨了整的人说:等着瞧吧,早晚有一天……他们总能找到理由逃避自身的不足,安于逆来顺受,甚至不惜以自虐自残的手段自我解脱。欺人者常是小权小富在手且身怀横蛮暴虐之性之人,但凡遇到有求于己或是弱势者便欺而快之:官场上的办事遭遇冷淡与设卡,职场上的小鞋与暗算,有车族对无车族生命的漠视,老板欺压员工、老师体罚学生,城管逼迫小商贩,甚至连个小区守门卫的保安都要欺负一下外来的人员等等,足见此种欺人而乐的劣性之深。
  心理学中的阿Q。阿Q精神中所包含的幻想、健忘和妄自尊大等,在治疗人类心理失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幻想、健忘、低估别人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无法消除的苦恼时借以自我解脱和自我护卫的手段。因而阿Q精神成了“国际通行”的医治心理疾病等辅助手段。例如美国近年来兴起的“诉苦电话”,让那些心中有苦没处说的“美国阿Q们”有个发泄情感的地方。又如日企中的“出气室”,凡心中有气无处发的工人或职员,都可以入室对上司的仿真模型拳打脚踢,怒骂泄愤。
  网络中的阿Q。网络红人芙蓉姐姐相貌气质平俗,大学期间遭遇车祸,曾休学欲圆“北大梦”未果,考研三次皆失败。生活中的打击和学业上的失败,激发了她对成功的渴望。当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所造成的郁痛无法疏解时,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成了她麻醉痛苦的灵丹妙药。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芙蓉姐姐在网络上盲目自信、妄自尊大、惊世骇俗的言论和表演,这些举动引发的关注和追捧,带来她“成功”的自我麻痹。其实不光是芙蓉姐姐这样的焦点人物,那些在虚拟世界中引领话语的论坛版主,生杀予夺的游戏英雄,光鲜权重的群会佬大们,何尝不是一个个生活中的平凡人逃避现实的不济,沉迷于网络中寻求自我尊大的成功快感呢。
  艺术中的阿Q。2009年春晚小沈阳以其自轻自贱、自我矮化的形象特征一炮而红。他那怪异的女人装扮,夸张的表情和猥琐的“娘娘腔”,是无法与李玉刚扮相佳绝、唱腔婉转、身段优美的反窜表演相匹敌的;自我丑化式的表演也不同于西方职业小丑单纯以生动的表情和可笑的举止逗乐观众。还有无数混迹于酒吧、茶馆、演艺厅的“小沈阳”们,不惜抛弃自己作为“正常人”的人性人格,以近乎疯癫的“丑角”方式来突显自已,以此博得观众一笑的低俗表演方式,可以说是阿Q精神的艺术化,而观众们也只是享受着他人自我作践带来的廉价快乐。
  以上涌现于不同生活时代不同社会领域中的阿Q们,就是经典作用于现实的体现。伽达默尔认为经典的意义在于:“其所言不只是关于过去的叙述,不是仅仅作为需要阐释的事物的证明,而是对现在说话,似乎它是特别为我们而说的……”,鲁迅作品历久不衰的魅力就在于其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意义和价值。与现实对话有助于学生去发掘他们身边社会中的阿Q现象,让他们意识到“经典”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三.与当下对话:阿Q精神的当代阐释
  阿Q精神本应随着旧社会的解体而消亡,为何在当代又大放异彩呢?一种精神能否在一定时代立足,往往是由那个时代的特性所决定,我们应当赋予阿Q精神当代内涵来加以解读。
  当今社会面临的是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高强度的工作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因而人们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来抚慰求而未得的不甘和承受竞争失败的痛苦。那么在面临挫折或困难的时候,我们大可学学阿Q换一种心态,对自己多一些鼓励与肯定,包容与释然。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承受与控制力弱的人来说,阿Q精神更是一剂灵丹妙药,有助于他们疏导压力、平息执念,不至于因失去理智而做出偏激行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阿Q精神对心理治疗和社会和谐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我们认识到新阿Q精神在当代社会产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该清楚了解新阿Q精神与自贱(贱下)精神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二者决不能混为一谈。奴颜婢膝以求名利的庸俗世人;贱下凌弱以获快感的卑劣之徒;哗众取宠以博出位的网络贱客;自甘轻贱以迎合观众的艺术小丑……都体现了旧阿Q式的自贱(贱下)精神。而新时代阿Q精神应是一种自励式的精神胜利法,它带给人巨大的精神力量,让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失败中追求成功,在苦难中坚持微笑。它体现的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身处逆境时不抱怨,不消沉,客观看待一切并实现自我调节。
  与当下对话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思维,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应得到发言的权利与机会,在讨论与辩驳中,培养他们的反思、批判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而全面地了解阿Q精神的内涵,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其本质,做到辨其糟粕,学其精华,让经典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在与经典的三重对话中,同历史对话是文化财富的积累过程;同现实对话是文化财富的运用过程;同当下对话是文化财富的反思过程,充分利用三重对话原则对文学作品进行渐进式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就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厚内涵。同样,对于鲁迅及其经典作品的教学如果能做到立足历史,联系现实,反思当下,就能排除时代阻隔,直面各类流行文化的冲击,体现其不朽的时代风貌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注释:
  ①②《鲁迅全集》卷7,第81-82页。
  参考文献:
  [1]王大江、孙颖:《从阿Q形象浅谈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作家杂志》,2008年第10期。
  [2]巫春华:《略论精神胜利法的自我教育功能》,嘉应大学学报,1998年第五期。
  [3]徐刚:《“后严肃”时代的“文化英雄”——对“小沈阳现象”的文化思考》。
  
  欧阳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本文编校:祁 培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活、趣、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方法:对本人承担的06级医学专业(1)班和(2)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比较。结果:“活、趣、新”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活、趣、新教学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049-01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
语文的写作水平体现的不仅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更是一种文化素养与内涵。作文是通过语文文字来体现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而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似乎是“禁锢”式的发展,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是教师教学的一大重点探究问题[1]。层递式教学的策略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已是初步可见,因此,本文将简要分析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期刊
一、真题展示  当你站在车水马龙的道路旁,等待穿越斑马线时,突然发现一辆辆机动车齐刷刷地停下来等你先行,不知寒风中的你是否会感受到一丝温暖?  李先生刚从小区出来,还没到斑马线就开始左顾右看,看着一辆辆疾驰而过的车子,他放慢了脚步,想等车子都过去,再过斑马线。不过,接下来的一幕让李先生有些始料未及:一辆公交车正由东向西驶来,见有市民要过斑马线,缓缓将车停在斑马线前的停车线外,静静等候;另一车道上的
期刊
外婆说,外公就是她的天空,能包容她的一切,任她自由飞翔。  外公说,外婆就是他的燕子,叽叽喳喳,活泼可爱,带给他幸福和快乐。  在旁人看来,外婆是个白发苍苍、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可我知道,她“内力深厚”,是“狮吼功”高手。无论何时只要她大喇叭似的嗓门一出声,外公定乖乖听命于她,她说往东外公绝不敢往西。  别人看起来,外公是个矮小精瘦、软弱无力的老人。可在我眼里,他是怀有少林“金钟罩”绝技的高人。接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倡将语文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即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灌输阅读写作思想,引导学生从观摩作者文本的基础上逐渐学习写作方式,发展写作思维,真正对语文的学习能力起到促进作用。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呢?  一、借助音乐插画创设审美情境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不足,写作教学上常发现学生无素材可写的情况。在话
期刊
宜昌的春天是很短的。很多人都发现,宜昌只有两季,夏和冬。漫长的炎热与漫长的寒冷,而那中间给我们喘口气的短短两个瞬间,便是所谓的春和秋。今年的春天似乎又迟了到,又早了
暮色四合,窗外的流水仍缓缓地淌着,千回百转地穿过白墙黑瓦的水巷。檐下初上的灯火鲜妍婆娑,染得河流漫不经心地微红着。云破月出,悄悄开启门扉,因辗转反侧而略显凌乱的头发
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提问方法,摸索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见,对课堂问题的预设和对学生反馈的有效引导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师如何运用“提问”来有效促進学生课堂学习,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更明晰、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课堂教学中问有方法、问无定法、问法相通的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
期刊
我是一个冷酷的人。这是妈妈对我以前的评价。在别人的眼中,我只是一个沉默寡言、不善交际、比较内向的女孩。可是只有我才知道,自己骨子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的冷酷无情
一、基本理念  “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差异性教学活动,以促进每个学生主体性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组织的形式、教学评估的标准等方面均是多维度的,以适应师生的差异需要,促进学生潜能发展的教学模式。  “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