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困生”转化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2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是每位教师和家长都关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性化。学困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必须对学困生的特殊性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1.“学困生”的 现状
  目前学困生的现状不容乐观, 他们自己上课时听不懂课或是干脆就不想听课,自己学不好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听课,上课搞小动作是小事,往往还会影响一大片的同学,恶作剧是他们常玩的游戏。对于我们的班级来讲,多一两个差生表面看来好象无关紧要,可对于一个家庭来讲,那就是一个家庭希望的全部,所以,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都不容忽视,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2.“学困生”的分类
  学困生总的来讲分为两类,一类是假象学困生,这类学生成为学困生,都是非智力因素所致,一般是由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另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困生,那就是即使学生尽力,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转化的3.“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自身的因素,如智商低,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学习习惯不良等等原因造成的。
  其二是客观因素,如教育者的失误,家庭、社会等不良环境影响,逐步丧失学习信心而成为学困生。
  再者是由于评价标准的绝对统一造成的。每个人的智力发展不平衡,们的认识也就千差万别;每个人兴趣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当然会导致他们学习成绩的差别。可是,教育体系却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
  4.教师面临的困惑
  有句话大家经常能在教师和家长那里听到:“我们真是恨铁不成钢呀!”但是,我们教师确实没有能力把所有的铁都炼成钢,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铁都炼成钢,而大多数的家长却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炼成“钢”。其实钢有钢的用途,铁有铁的用途,钢和铁都是缺一不可的。但是家长不甘心,于是给孩子、给教师造成了一定成程度的压力。教师们年年都在转化学困生,年年又会产生新的学困生,有的时候上学期的学困生到了本学期仍然是学困生。我们也曾经试着多给他们一点爱心,耐心,保护的心,指导的心,可他们仍然继续学困,毕竟转化学困生非一日之功。
  二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需要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方法逐步的引导:
  1.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
  树立自信的一个最主要的前提就是学会欣赏。也就是对学困生的期望值要放低、一个眼神,一次宽容,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学困生最缺乏的是自信,而且教师也会自觉不自觉的忽略他们,如果我们教师平时能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对他们的要求适当的降低,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许他们真的会远离学困。
  2.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使人增强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学困生大多是由于缺乏成功的体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使他们自暴自弃,在新的学习任务面前丧失了信心。因此,要转化后进生,就要让他们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抛弃自卑,增强自信,把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学习上的要求变成内在的学习需要,实现自我转化。
  3.兴趣是勤奋的动力
  一个人对某项事物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消除怠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的给予鼓励,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这样一句话,任何孩子只要不谈学习,他都是可爱的,这需要教师认真细致的观察。
  4.给学困生足够的尊重
  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时采取师生平等相处形式,尊重他们的人格。在平时的语言和行动中让他们感到平等,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走进学困生,做学困生的大朋友。学困生经常受到挫折和失败,所以他们的心里很孤独,特别需要温暖和关爱,走进学困生,多了解使他们的学习困难的原因。
  5.保持客观态度,正确对待学困生
  着眼于教育的未来,才能使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一步一步地有所 提高;教师的教学重心要下移,对于学困生,我建议留给适合他们的作业,使他们自己觉得通过自己的 努力能够完成,以免失去学习的信心,这正是体现了新课改中所要求的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取得家长的有力配合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充满智慧与挑战的工作,仅凭老师的一人之勇是很难实现的,能取得家长的配合很重要。做为家长,他观察孩子总是从他的生活中去发现;而作为老师,关注的眼光多从课堂及学习习惯去发现。现在的学习任务对于习惯不太好的孩子来说是困难重重,所以 应从孩子的习惯入手,让他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困生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关注,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整体国民的素质,我们每个人对学困生都不要轻易放弃,现代化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对学困生的关注可以说是对社会未来现代化建设的关关,希望不仅仅是只有教师和家长对学困生的关注,更应引起每个公民的高度重视!
其他文献
一个区域里,每个层次的企业群体都有其自身相应的生存位置和环境要求。大力培育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保持中小企业合理的数量结构、发展速度和经济质量,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化升级,是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一、淮安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企业规模一般按全年销售收入和资金总额划分。全年销售收入和资金总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小型企业,全年销售收入和资金总额在5000万到5亿之
期刊
2010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有三个关键点值得关注:一是高考考点,既有全面考查,又突出重点;二是答案要点,既有深度挖掘,更有广度拓展;三是时事热点,既有当年热点,更显长效热点。三个关键点实际上体现着三对关系:高频考点和已考考点的关系,深度理解和广度综合的关系,当年热点和长效热点的关系。下面就如何准确把握关键点,正确处理三大关系,谈谈笔者的见解。  一、高考考点:摸清高频与已考考点,做到有的放矢  对
期刊
一  教育的信息化,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要求教师角色、教学理念的转变。学校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应当促进教师发展,应当把教师的成长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  近年来,教育叙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叙事”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写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分析、调整的过程,是更彻底的自我反思、培训学习的过程。真正能达到“为自
期刊
童年阅读是为人的成长打下精神基础的过程,是让人们的头脑和精神变得澄明、丰富、深刻和美好的过程。语文教育工作者有理由也有责任用童年阅读来守望儿童心灵的故园,让学生多一份语言的醇厚与灵动,多一份精神的丰裕与深广。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读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可以抽出
期刊
九年级面临毕业,时间紧任务重,半年时间内,就要学完九年级上下册两本书。师生都怀着一种紧赶疾走的心态,想尽快赶完课程,进入复习。如果这样做,就是落入了误区,很容易做成夹生饭。所以这时候越要沉下心来,一步一步走好,夯实基础,为下一步的拔高训练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如何完成文言文教学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敢于取舍  1.老师要舍得少讲。九年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导读法、讲读法、边读边练,不管用什么方法,课堂上都要创设最佳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创设情境教学,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形真”、“情切”、“意深”、“理蕴”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其情感与作者、教师融会贯通,激发仰之不灭的兴趣,产生神圣的好奇心与惊人的创造力。  中学生的心理还处在一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已经成为新的改革亮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的指出:“小学课程应以综合课程为主。课程应当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为此,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便设立了《品德与社会》这一综合性科目,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暂时以学校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脱离社会,学校
期刊
一  在新课改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自主学习,要合作探究。但是,新形式的变化还是改变不了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改后的课堂上,不能只注重形式,不能只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注重质量和效益,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其结果都要落实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来。所以必须关注课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点是什么,
期刊
【课题引入】  实验:将两本书一页一页交叉、压好,提起一本书的书脊,另一本书也随之被提起,下面这本书并没有在重力的作用下掉下来,而是静止在空中。  师:这是因为它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  生:摩擦力。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摩擦力。  板书:第三节摩擦力  【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的特点、产生条件和方向  师:摩擦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同学们在初中学过摩擦力,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摩擦力吗?
期刊
美术教学,一直有一个误区,就是追求“像”。把“像不像”视作衡量学生美术习作的首要标准;把能不能教学生画出“像”的作品视作衡量美术教师教学质量的首要标准。有一个画苹果的“三国故事”:美国学生画苹果,教师拎来苹果一筐,由学生拿一个作画;日本学生画苹果,教师髙擎鲜果一个,让学生瞻仰一番,便去作画;中国学生画苹果,是由老师先画一个,交代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结果中国学生笔下的苹果最像苹果,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