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历史遗址的运用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面临着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将学生带人历史现场?如何让学生理性地看待历史?如何教会学生用历史的思维思考问题?
  现在的中学生在接触历史之前,历史知识相对匮乏,其对历史的认识也有失偏颇。进人中学后,他们在系统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对很多历史现象与历史问题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更好地把握历史的真谛。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历史遗址、文物等是非常重要的史料。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游览历史遗址或者参观历史文物等教学方式的运用,对于历史教育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游览历史遗址,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历史。我们往往过分强调历史是“过去的”东西、不可能“重演”,从而忽略了历史遗址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其实,现存的大量历史遗址,能为学生提供可以感知和触摸的情境,让他们“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回到历史现场。
  在近两年的历史教学中,我对学生颇感兴趣的穿越剧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为什么对穿越剧那么感兴趣?绝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历史知识,他们很难理解、很难想象,也很难感受得到。而穿越剧却给了他们感受历史的机会。我们暂且不论这些穿越剧的真实性。但这足以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遗址或文物,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遗址。就现实的课堂教学而言,让学生游览中国现存的所有历史遗址是不可能的,让他们参观所有的文博馆也是不客观的,但充分利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的历史遗址则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现实的。
  就上饶地区来说,就有距今约九千年的万年县仙人洞、贵溪县鱼塘乡龙虎山仙水岩的崖墓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澄波桥、始建于晋升平年间的三清山古建筑群(含石雕、石刻)、铸造于宋建炎元年的鸡应寺铜钟、玉山考棚等丰富的遗址。
  若我们把历史课堂搬到这些古遗址现场,怎能不引发学生的思古之幽情?要知道,历史巨著《史记》就是司马迁在巡游天下、走进历史现场、亲近历史人物、寻求第一手史料之后完成的旷世名著。
  利用身边的历史遗址进行历史教学,既可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引起学生的注意,又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因此,我们要重视对这些历史遗址的运用。婺源具有“中国最美乡村”的美称,更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三清山素有“江南第一仙峰”、“黄山姐妹山”、“华东明珠”等美誉,更有丰富的道教人文景观,让学生置身于景观中可使他们对道教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上饶集中营是上饶主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参观这一历史遗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全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革命先烈创建的。
  如今的历史教学非常重视论从史出。而所谓的“史”,不应当仅仅是对几句史料的引述,况且并非所有中学生读史料的能力都很强,对史料的理解都那么准确、到位。如果恰当利用历史遗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宗法制”内容,学生感到其概念深奥难懂。如果我们把学生带到婺源汪口俞氏宗祠,让他们参观一下存放着先祖牌位的寝堂,教师再稍加讲解,相信他们就能很容易理解宗法制的内涵。雖然婺源宗祠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但对于教师讲解西周宗法制的内涵却没有太大阻碍,反而因为它建于清朝而利于讲解宗法对后世的影响。最后教师再稍加举例进行说明,就能凸显宗法制对后世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
  又如,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讲的主要内容是“辉煌灿烂的远古农耕文化”,要让十多岁的孩子们理解古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真的不容易。我们也不可能把学生带到河姆渡和半坡,但是如果我们把学生带到万年县仙人洞遗址,让他们看看在那里出土的石器(盘状器、砍砸器、穿孔石器等)、骨器(刻划纹骨堆、骨针、骨鱼叉等)、角器(角凿等)、蚌器,夹粗砂红陶罐等历史文物,相信他们对于原始人类的农耕生活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游览历史遗址,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与见闻,还能提高学生理性、客观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同时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中,历史遗址作为论从史出的“活生生”的“史”,是一种现实而有效的教学资源。
其他文献
“记中学”记住的是知识性和事实性的知识,事实性知识是由事实构成的知识系统,这样的知识学习方式必须是“记中学”。“悟中学”主要是针对价值性知识的学习方式,对地理学科而言就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发展观。当今课堂为了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在做中学,不能把学习变成死记硬背。本文以“有效教学深化之——对‘做中学’‘悟中学’的研究”课题会议为基础,总结了现阶段高中
聚焦课堂,回归教育本真,建设学习共同体,是当前每一位教师应该重视的议题。本文首先从“六项转变”与“六个追求”入手,分析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模式与趋势,然后阐述如何展开学习共同体建设。随着上海市学习共同体建设国际高峰论坛会的结束,教育领域掀起了建设学习共同体的热潮。本文针对高中政治教学中建设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展开论述。  一、学习共同体建设概述  学习共同体建设国际高峰论坛会议提出:开展“六项行动”,追求
一、调查乡土资源的社会实践在培养政治认同中的作用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乡土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最直接、最广泛、最接地气的特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乡土资源无缝对接,让学生在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深厚情感。笔者在本文以“砀山县水果种植及深加工情况调查”的实践活动为例,探究开展社会实践对培养高中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二、利用
在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作为一名一线历史老师,过去我一直认为初中历史可讲可不讲,学生只要读读背背就可以了。于是,我就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该掌握”的知识点画上标记然后背诵下来。结果到考试时,我发现试题非常灵活,学生无法把书本上的知识和题目要求联系起来,导致知识的脱节。  因此,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出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单调死板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很难充分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缺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有必要有责任紧跟时代的步伐,为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而努力,真正培养出有理想、有纪律、有创新意识的接班人。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些任务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加强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现以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来加以说明。  第一,对相关知识的讲授。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
对高中生进行历史教育的目的,从历史的角度讲,是让学生感知历史的温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从教学的角度讲,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成熟严密的逻辑体系,全面真实地感受历史,促进价值观和人文道德的养成。笔者在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对此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一、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应用  1.以史料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史料可以给学生们模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新课改提出的“基于课标的教学”反映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根据课标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位地理教师的“必修课”。  一、 目标的作用  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教师要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练习的确定都与课时目标有关。简单地说,教学目标要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教学目标作为依据。
政治学科自信应理解为学生相信自己具备能学好高中政治的能力与智慧,有明显的学习自觉与毅力以克服学习困难,能较好地掌握主干知识、相关规律与技巧,坚信高中政治会成为自己的相对优势科目。具体表现为:对政治教师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政治学习充满信心,对政治能够成为自己高考的强项充满信心。  在高中政治一线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政治学科存在这样几种心理:失去学习信心与动力、缺乏知识记忆的恒心与毅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同学们进行了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参观学习、走访,将课本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全新的方式进行地理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调查目的  (1)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掌握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防治措施,并能举一反三,会研究其它类似问题。  (2)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学会查阅有用资料,学会访谈,并会分析应用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让学生了解生活
提起《亮剑》,大家并不陌生。亮剑精神,指的是真正的剑客,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总结了不少管理教育学生的经验。仅就其中的“三剑”,以飨读者。  一、“师生恩怨”之剑——宰相肚里能撑船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同一办公室里的王老师读了一篇在四中贴吧中置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