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透过《岭外代答》中的零散记载,以广西作为中心考察点,可以窥见宋代我国南方民族的鬼神观念比较盛行,从日常生活到宗教祭祀活动中都印下了浓重的鬼神观念的色彩,其表现形式多样,包括自然物、人物的鬼神化、鬼魂存在的想象、占卜和巫术的盛行等。
关键词:岭外代答;宋代;南方民族;鬼神观念
《岭外代答》是周去非“试尉桂林,分教宁越”时,随笔札记。书中广泛收录“耳目之所治,与得诸子士大夫绪谈”的,有关广西“疆场之事,经国之具,荒忽诞漫之俗,瑰诡谲怪之产”等的情况①,是研究我国南方民族特别是广西民族的重要史料。是书中具有鬼神观念色彩的内容散布于多门之中,地域涉及包括广西在内的我国南方广泛的民族地区,同时也涉及到国外的一些民族地区。本文研究的民族主要限于广西境内,稍微涉及到我国南方其它地区的民族。笔者试图通过对《岭外代答》中具有鬼神观念色彩的内容进行梳理、分类,从而能更集中、有条理地把宋代广西以至我国南方民族的鬼神观念反映出来。
我国古代南方民族素来有“信鬼神,重祭祀”的行为,笔者把《岭外代答》中的相关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神的崇拜。
山,特别是那些具有较明显特征的山,或高大插天,或形状酷似某物,或传说有怪异现象出现的山往往被赋予神秘的色彩。或者山本身就被看作是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神,即山神。人们对它有敬畏或祈求的心理。如,地处灵川县的灵岩,传说是因为从洞中流过的大江(西江)“古来绕出山外,忽雷雨数日,神龙穿破山腹,以定窟宅,遂命灵岩。”灵岩也以此被认为是神灵的杰作,具有灵性。周去非在灵川做官时,曾因“天久不雨,往祷于岩”,至岩中“敛板焚香”,“巫者以修绠下瓶汲深,奉之以归辄有感应”。 ②姑且不管此“感应”是否是由于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山神,抑或仅仅是偶然的巧合,我们都可以推测当地居民应该有此种祈雨习惯做法,以致客地为官于此的周去非也受到感染了。罗丛岩,岩洞中有三圣殿:碧虚洞、灵源洞、龙王殿,还有石佛、石罗汉、石鼓、观音堂等,可见此岩洞也是人们祭祀神灵、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此山岩也被认为可以给当地带来雨水的神岩,因此“或遇岁旱,里人祷之,甘雨必应”。③高山还常常被认为是神仙生活居住的佳境。海南有黎母山,山因其高,顶峰常在云雾之上,黎族人无法到达其上。但是,黎族人却相信山上生活着另一种人,此种人“寿考逸乐,不接人世”。④由此可知在当地人们想象中的此种人非凡人,而必为神仙也。 此外,还有一种山被认为是具有“庇护”功能,人轻意不敢冒犯。如,“象山”条目中谓西山有奇异的现象出现,“山腹忽起白云,状如白象,移时不灭。然补可常见”。因此有象州的城门“画一白象”,“象州自昔不遭兵革”,大盗也畏惧它,“皆相戒以不宜犯象鼻”。⑤其实这是把军功神圣化、赋予神的特性,目的在于增强军功的威慑力,使人信以为真的有神的意志在作祟,以致产生恐惧的心理,而安分守己。如,《风土记》云:“刀兵永不见,西山最高现。”说者以侬智高、陈进之猖獗,至其境或自退,或败之,土人以为应谶。其实,陈进景德四年七月反宋,九月兵临象州,为宋将曹利用所擒,并非西山或其它什么鬼神在起作用。⑥
二、祭祀和驱鬼的道具。
铜鼓在我国南方地区大量的被发掘出来,以广西出土的铜鼓最多,“耕者屡得之”。现中外学者的研究都趋于认为铜鼓是我国南方民族铸造之器,很可能作为乐器、礼器、军器,用于祭祀活动的功能也很明显。如,铜鼓声响似雷,是南方民族祈求雨水常用道具。广西的玉林地区“神祠佛寺皆有之,州县用以为更点”。⑦傩,是古代年终前驱鬼之仪式或作为驱鬼的一种道具。后来“傩”的仪式发展成为民间和军队中的一种娱乐活动,称为“傩戏”。有“百姓傩”与“军傩”之分。 广西“桂林傩”面具远近闻名,因其工艺技术精湛,卖价甚贵,桂林很多人就是靠此业发财致富的。⑧这些道具既是南方民族与鬼神相沟通的介体,又是他们的鬼神观念在物质上的直接反映。
三、充满鬼神色彩的日常生活。
古代广西瑶人青年男女求偶往往有特殊的场所和仪式。如,“瑶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王”,在庙前未婚青年“男女各群,连袂而舞”,进行择偶的仪式,相互相中者,即可成为夫妇,此活动被称作“踏摇”。 ⑨西南蛮有夫妇分室而居的习俗。妻子一般住在偏僻之地,不见外人。丈夫见妻子时,必须先把佩剑挂于门外才能进去。合夫妇之道也是晚上在深山之中进行。他们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鬼物有显诛”,⑩会带来不吉利的后果。广西钦州、廉州有“迎茅娘”的仪式,即如果男子没有结婚而死去其家,其家属亲人“则束茅为妇于郊”,“备鼓乐迎归而以合葬”。可见当时钦州、廉州的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仍然有活人的感知能力。此外, 从瑶人的一些所谓“鄙语”中也可以窥见一斑。乾道三年(1167),静江瑶人归顺朝廷,到帅府纳款时的用词“某等既充山职,今当束男女,男行把棒,女行把麻,任从出入,不得生事。若生事者,上有太阳,下有地宿,其翻背者,生男成驴,生女成猪,举家绝灭。……”由此语中可以窥见在当时静江瑶人的观念中认为大自然中存在着一种强大的超人意志之外的神秘力量,它可以影响作用于人和作为人们行为是非的裁断者。
四、神化和祭祀生前有影响力、有地位的人。
《岭外代答》中认为钦州的谏议庙是为了祭祀六朝时最有功于钦州的猛力。当地人“社而稷之,置祭田数顷”,“至今尚存”。其原因除了因“今为大姓,每科举尝有荐名者”的甯姓掌管祭田之外,更神秘的原因可能在于谏议庙被认为灵验,“雨不时,祷之辄应”。尽管杨武泉先生考证认为《岭外代答》有误,此谏议庙祭祀的不是猛力而是甯悌原。 但是不管祭祀的对象是谁,其祭祀行为的性质不变,总能说明钦州地区人们具有神灵观念。钦州还有“转智大王”的传说,是拿熙宁年间钦州承制陈永泰“弗信人言为交趾所破,死于兵下”的不智行为作为范例,“塑其像于城隍庙,祀之”,希望他能成为“转智大王”,进而保佑当地人聪明智慧。 还有祭祀以“武后”为主神的神祠,巫师称武后为“武太后娘娘”,民间俗称“武婆婆”。 广西,特别是钦州地区群巫妖语有二“新圣”,“必速祀,不然疠疫起矣!”且定例“与祭者,不得受胙”,结果“里巷大慌,结竹纸为轿、马、旗帜、器械,祭之于郊,家出一鸡”,“岁岁祠之”。祭祀完毕,巫师们往往获大利,“携数百鸡以归”。 很明显,假如在当地人们心里没有强烈的鬼神观念,而惊慌到如此地步以致被巫师们愚弄,是不可理解的。
五、占卜行为的盛行。
南方民族中普遍存在占卜的行为。往往认为通过占卜可以预知未来的吉凶,并且能通过巫师们的作法可以达到逢凶化吉的目的。鸡卜、鸡卵卜、茅卜等是常见的占卜方式。汉武帝曾经“奉越祠鸡卜”(不管其中是否有政治目的),可见早在宋代以前鸡卜就在当地已经很盛行。茅卜,“南人卜之最验,精者能以时辰与茅折之委曲,分另五行而详之”,周去非还亲眼见到类似的卜法。
六、恐怖的巫术杀人和家鬼杀人。
巫术,从其功能上可以分为用于行善的白巫术和用于害人的黑巫术两种。南方民族的黑巫术令人恐惧不已。“南法”条目中称南方“巫觋以禹步咒诀,鞭笞鬼神,破庙殒灶”,“巫者画符,必为鸩顶之形”,其中“巫以荆得名”。此法的原形来源于“邕州侯峒有禽曰鹘,善禹步以窒塞。又有鸩鸟亦善禹步以破山石。有蜮曰十二时,能合毒射人影以致病”的传说。 此巫法的利用的是“相似律”原理,认为相似的行为能产生相同的结果,希望效仿传说中那些具有特异功能的神秘动物以获得同样的功能。广西还有“挑生杀人”之巫术,即“以鱼肉延客,对之行压胜法,鱼肉能反生于人腹中而人以此死”。其实此为借某种疾病之感染与医治而传的一种巫术。广西有蛊毒二种:急杀人者和慢杀人者。《岭外代答》中记载“钦州城东有卖浆者,蓄蛊毒”,“妇人裸形披发夜祭,作米粥一盘,蝗虫、虫夹蝶、百虫自屋上来食,遗矢者乃药也。”“虫毒之家,入其门,上下无纤埃者是矣”。 造毒投毒可能是事实,但是“裸形披发夜祭”、饰以“纤埃”则应是人为的将其行为神秘化,令外人不由得产生恐惧感。
此外,南方人们往往相信人活着有“灵魂”(soul),死后也“灵魂不灭”,称之为“鬼魂”(ghost)。“家鬼”被认为是祖先灵魂的存在。钦州人最畏惧家鬼,不仅乡下村民信之,城中居民也尤信。农村人家门之侧开辟有“鬼路”让祖先的灵魂自由出入,人不得立于鬼路妨碍祖先的自由行动。祭祖时“于鬼路之侧,陈设酒肉,命巫致祭,子孙合乐以侑之,穷三日夜乃已”。城里居民也于厅室上置香火,“别自堂屋中开小门以通街”。入厅室也很讲究,“惟其主妇无夫者,乃得至厅”,“新妇一拜家鬼之后,竟不敢至厅”,否则“家鬼必击杀之”。 可见当地人们认为人死后虽然到了另一个世界去生活了,但是还可以通过“鬼魂”的方式回到其原先生活的地方,能给人带来福与祸。因此当地人们对家鬼十分的畏惧而尊敬,一切小心谨慎,唯恐惊动、得罪了家鬼而遭致不幸。
以上仅是笔者对《岭外代答》中记述有关古代中国南方民族,特别是广西民族有关鬼神观念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分类。但是透过这个小窗口我们可以窥见宋代包括广西民族在内的南方民族的鬼神观念的基本形态。
注释:
①(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99。
②《岭外代答·地理门·灵岩》卷一。
③《岭外代答·地理门· 罗丛岩》卷一。
④《岭外代答·地理门· 黎母山》卷一。
⑤《岭外代答·地理门· 象山》卷一。
⑥《岭外代答·地理门· 象山》卷一,杨武泉校注,第32—33页。
⑦《岭外代答·乐器门· 铜鼓》卷七。
⑧《岭外代答·乐器门· 桂林傩》卷七。
⑨《岭外代答·风俗门· 踏摇》卷十。
⑩《岭外代答·风俗门· 挂剑》卷十。
岭外代答·风俗门· 迎茅娘》卷十。
《岭外代答·风俗门·款塞》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甯谏议》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转智大王》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武婆婆》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新圣》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鸡卜》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茅卜》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南法》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挑生》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蛊毒》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家鬼》卷十。
参考文献:
[1](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关键词:岭外代答;宋代;南方民族;鬼神观念
《岭外代答》是周去非“试尉桂林,分教宁越”时,随笔札记。书中广泛收录“耳目之所治,与得诸子士大夫绪谈”的,有关广西“疆场之事,经国之具,荒忽诞漫之俗,瑰诡谲怪之产”等的情况①,是研究我国南方民族特别是广西民族的重要史料。是书中具有鬼神观念色彩的内容散布于多门之中,地域涉及包括广西在内的我国南方广泛的民族地区,同时也涉及到国外的一些民族地区。本文研究的民族主要限于广西境内,稍微涉及到我国南方其它地区的民族。笔者试图通过对《岭外代答》中具有鬼神观念色彩的内容进行梳理、分类,从而能更集中、有条理地把宋代广西以至我国南方民族的鬼神观念反映出来。
我国古代南方民族素来有“信鬼神,重祭祀”的行为,笔者把《岭外代答》中的相关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神的崇拜。
山,特别是那些具有较明显特征的山,或高大插天,或形状酷似某物,或传说有怪异现象出现的山往往被赋予神秘的色彩。或者山本身就被看作是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神,即山神。人们对它有敬畏或祈求的心理。如,地处灵川县的灵岩,传说是因为从洞中流过的大江(西江)“古来绕出山外,忽雷雨数日,神龙穿破山腹,以定窟宅,遂命灵岩。”灵岩也以此被认为是神灵的杰作,具有灵性。周去非在灵川做官时,曾因“天久不雨,往祷于岩”,至岩中“敛板焚香”,“巫者以修绠下瓶汲深,奉之以归辄有感应”。 ②姑且不管此“感应”是否是由于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山神,抑或仅仅是偶然的巧合,我们都可以推测当地居民应该有此种祈雨习惯做法,以致客地为官于此的周去非也受到感染了。罗丛岩,岩洞中有三圣殿:碧虚洞、灵源洞、龙王殿,还有石佛、石罗汉、石鼓、观音堂等,可见此岩洞也是人们祭祀神灵、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此山岩也被认为可以给当地带来雨水的神岩,因此“或遇岁旱,里人祷之,甘雨必应”。③高山还常常被认为是神仙生活居住的佳境。海南有黎母山,山因其高,顶峰常在云雾之上,黎族人无法到达其上。但是,黎族人却相信山上生活着另一种人,此种人“寿考逸乐,不接人世”。④由此可知在当地人们想象中的此种人非凡人,而必为神仙也。 此外,还有一种山被认为是具有“庇护”功能,人轻意不敢冒犯。如,“象山”条目中谓西山有奇异的现象出现,“山腹忽起白云,状如白象,移时不灭。然补可常见”。因此有象州的城门“画一白象”,“象州自昔不遭兵革”,大盗也畏惧它,“皆相戒以不宜犯象鼻”。⑤其实这是把军功神圣化、赋予神的特性,目的在于增强军功的威慑力,使人信以为真的有神的意志在作祟,以致产生恐惧的心理,而安分守己。如,《风土记》云:“刀兵永不见,西山最高现。”说者以侬智高、陈进之猖獗,至其境或自退,或败之,土人以为应谶。其实,陈进景德四年七月反宋,九月兵临象州,为宋将曹利用所擒,并非西山或其它什么鬼神在起作用。⑥
二、祭祀和驱鬼的道具。
铜鼓在我国南方地区大量的被发掘出来,以广西出土的铜鼓最多,“耕者屡得之”。现中外学者的研究都趋于认为铜鼓是我国南方民族铸造之器,很可能作为乐器、礼器、军器,用于祭祀活动的功能也很明显。如,铜鼓声响似雷,是南方民族祈求雨水常用道具。广西的玉林地区“神祠佛寺皆有之,州县用以为更点”。⑦傩,是古代年终前驱鬼之仪式或作为驱鬼的一种道具。后来“傩”的仪式发展成为民间和军队中的一种娱乐活动,称为“傩戏”。有“百姓傩”与“军傩”之分。 广西“桂林傩”面具远近闻名,因其工艺技术精湛,卖价甚贵,桂林很多人就是靠此业发财致富的。⑧这些道具既是南方民族与鬼神相沟通的介体,又是他们的鬼神观念在物质上的直接反映。
三、充满鬼神色彩的日常生活。
古代广西瑶人青年男女求偶往往有特殊的场所和仪式。如,“瑶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王”,在庙前未婚青年“男女各群,连袂而舞”,进行择偶的仪式,相互相中者,即可成为夫妇,此活动被称作“踏摇”。 ⑨西南蛮有夫妇分室而居的习俗。妻子一般住在偏僻之地,不见外人。丈夫见妻子时,必须先把佩剑挂于门外才能进去。合夫妇之道也是晚上在深山之中进行。他们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鬼物有显诛”,⑩会带来不吉利的后果。广西钦州、廉州有“迎茅娘”的仪式,即如果男子没有结婚而死去其家,其家属亲人“则束茅为妇于郊”,“备鼓乐迎归而以合葬”。可见当时钦州、廉州的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仍然有活人的感知能力。此外, 从瑶人的一些所谓“鄙语”中也可以窥见一斑。乾道三年(1167),静江瑶人归顺朝廷,到帅府纳款时的用词“某等既充山职,今当束男女,男行把棒,女行把麻,任从出入,不得生事。若生事者,上有太阳,下有地宿,其翻背者,生男成驴,生女成猪,举家绝灭。……”由此语中可以窥见在当时静江瑶人的观念中认为大自然中存在着一种强大的超人意志之外的神秘力量,它可以影响作用于人和作为人们行为是非的裁断者。
四、神化和祭祀生前有影响力、有地位的人。
《岭外代答》中认为钦州的谏议庙是为了祭祀六朝时最有功于钦州的猛力。当地人“社而稷之,置祭田数顷”,“至今尚存”。其原因除了因“今为大姓,每科举尝有荐名者”的甯姓掌管祭田之外,更神秘的原因可能在于谏议庙被认为灵验,“雨不时,祷之辄应”。尽管杨武泉先生考证认为《岭外代答》有误,此谏议庙祭祀的不是猛力而是甯悌原。 但是不管祭祀的对象是谁,其祭祀行为的性质不变,总能说明钦州地区人们具有神灵观念。钦州还有“转智大王”的传说,是拿熙宁年间钦州承制陈永泰“弗信人言为交趾所破,死于兵下”的不智行为作为范例,“塑其像于城隍庙,祀之”,希望他能成为“转智大王”,进而保佑当地人聪明智慧。 还有祭祀以“武后”为主神的神祠,巫师称武后为“武太后娘娘”,民间俗称“武婆婆”。 广西,特别是钦州地区群巫妖语有二“新圣”,“必速祀,不然疠疫起矣!”且定例“与祭者,不得受胙”,结果“里巷大慌,结竹纸为轿、马、旗帜、器械,祭之于郊,家出一鸡”,“岁岁祠之”。祭祀完毕,巫师们往往获大利,“携数百鸡以归”。 很明显,假如在当地人们心里没有强烈的鬼神观念,而惊慌到如此地步以致被巫师们愚弄,是不可理解的。
五、占卜行为的盛行。
南方民族中普遍存在占卜的行为。往往认为通过占卜可以预知未来的吉凶,并且能通过巫师们的作法可以达到逢凶化吉的目的。鸡卜、鸡卵卜、茅卜等是常见的占卜方式。汉武帝曾经“奉越祠鸡卜”(不管其中是否有政治目的),可见早在宋代以前鸡卜就在当地已经很盛行。茅卜,“南人卜之最验,精者能以时辰与茅折之委曲,分另五行而详之”,周去非还亲眼见到类似的卜法。
六、恐怖的巫术杀人和家鬼杀人。
巫术,从其功能上可以分为用于行善的白巫术和用于害人的黑巫术两种。南方民族的黑巫术令人恐惧不已。“南法”条目中称南方“巫觋以禹步咒诀,鞭笞鬼神,破庙殒灶”,“巫者画符,必为鸩顶之形”,其中“巫以荆得名”。此法的原形来源于“邕州侯峒有禽曰鹘,善禹步以窒塞。又有鸩鸟亦善禹步以破山石。有蜮曰十二时,能合毒射人影以致病”的传说。 此巫法的利用的是“相似律”原理,认为相似的行为能产生相同的结果,希望效仿传说中那些具有特异功能的神秘动物以获得同样的功能。广西还有“挑生杀人”之巫术,即“以鱼肉延客,对之行压胜法,鱼肉能反生于人腹中而人以此死”。其实此为借某种疾病之感染与医治而传的一种巫术。广西有蛊毒二种:急杀人者和慢杀人者。《岭外代答》中记载“钦州城东有卖浆者,蓄蛊毒”,“妇人裸形披发夜祭,作米粥一盘,蝗虫、虫夹蝶、百虫自屋上来食,遗矢者乃药也。”“虫毒之家,入其门,上下无纤埃者是矣”。 造毒投毒可能是事实,但是“裸形披发夜祭”、饰以“纤埃”则应是人为的将其行为神秘化,令外人不由得产生恐惧感。
此外,南方人们往往相信人活着有“灵魂”(soul),死后也“灵魂不灭”,称之为“鬼魂”(ghost)。“家鬼”被认为是祖先灵魂的存在。钦州人最畏惧家鬼,不仅乡下村民信之,城中居民也尤信。农村人家门之侧开辟有“鬼路”让祖先的灵魂自由出入,人不得立于鬼路妨碍祖先的自由行动。祭祖时“于鬼路之侧,陈设酒肉,命巫致祭,子孙合乐以侑之,穷三日夜乃已”。城里居民也于厅室上置香火,“别自堂屋中开小门以通街”。入厅室也很讲究,“惟其主妇无夫者,乃得至厅”,“新妇一拜家鬼之后,竟不敢至厅”,否则“家鬼必击杀之”。 可见当地人们认为人死后虽然到了另一个世界去生活了,但是还可以通过“鬼魂”的方式回到其原先生活的地方,能给人带来福与祸。因此当地人们对家鬼十分的畏惧而尊敬,一切小心谨慎,唯恐惊动、得罪了家鬼而遭致不幸。
以上仅是笔者对《岭外代答》中记述有关古代中国南方民族,特别是广西民族有关鬼神观念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分类。但是透过这个小窗口我们可以窥见宋代包括广西民族在内的南方民族的鬼神观念的基本形态。
注释:
①(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99。
②《岭外代答·地理门·灵岩》卷一。
③《岭外代答·地理门· 罗丛岩》卷一。
④《岭外代答·地理门· 黎母山》卷一。
⑤《岭外代答·地理门· 象山》卷一。
⑥《岭外代答·地理门· 象山》卷一,杨武泉校注,第32—33页。
⑦《岭外代答·乐器门· 铜鼓》卷七。
⑧《岭外代答·乐器门· 桂林傩》卷七。
⑨《岭外代答·风俗门· 踏摇》卷十。
⑩《岭外代答·风俗门· 挂剑》卷十。
岭外代答·风俗门· 迎茅娘》卷十。
《岭外代答·风俗门·款塞》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甯谏议》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转智大王》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武婆婆》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新圣》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鸡卜》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茅卜》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南法》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挑生》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蛊毒》卷十。
《岭外代答·志异门·家鬼》卷十。
参考文献:
[1](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