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时期是培养和提高幼儿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要帮助幼儿对所生活的环境及其规则形成基本的认知,并且使得幼儿能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来掌握一些适应生活和获得发展的基本能力。将“故事法”应用于幼儿园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更高质量地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幼儿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为幼儿实现全面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得“故事法”发挥应有的教学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故事教学法
前言:幼儿园时期的教学活动是使幼儿对所生活的环境及其规则产生基本了解的重要渠道。要使得幼儿园教学活动真正起到培养幼儿基本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生活、获得发展的教育作用。就要在教学活动中选择符合幼儿接受水平的教学方法来展开课程内容的讲授。本文将在对“故事法”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将这一教学方法运用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策略。
一、“故事法”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故事法”是一种符合幼儿实际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将这一方法运用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能够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乐于接受且易于理解的形式,从而有利于促进幼儿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使得课程教学内容真正转化为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与此同时,通过多种课堂活动将“故事法”运用于幼儿园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能够使得幼儿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为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故事法”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故事内容来提高教学质量
将“故事法”运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是为了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使得故事成为帮助幼儿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工具,从这样的教学目的出发,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接受水平和教学活动的目的来对故事内容进行选择。从而让“故事法”真正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例如:在以“我爱阅读”为教学目标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或是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幼儿介绍“哪吒闹海”、“大闹蟠桃会”这样能够引发幼儿兴趣的故事,使得幼儿产生想要阅读《西游记》等书籍的想法。如果是要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幼儿讲述《小英雄雨莱》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方法将抽象的爱国主义转化为生动的故事,从而加深幼儿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而在面对即将进入小学阶段的幼儿,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浅显的成语故事,为将来的语文课程学习打好基础。总之,要想使得”故事法“成为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首先要根据幼儿接受水平和课程教学目的对故事内容进行选择。
(二)让幼儿通过听故事锻炼自身理解能力
在幼儿园阶段,要想使“故事法”在提高教学活动质量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让故事成为帮助幼儿理解课程内容的工具,就要使得幼儿的文字理解能力通过听故事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在讲述故事的基础上借助提问的形式来帮助幼儿思考故事的大意和内涵,以此来提高和加强让幼儿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向幼儿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后,教师可以就故事内容提出问题,让幼儿来回答“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哪一种动物”“它在故事中有怎样的举动”“有哪些动物与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了对话”“它们之间都说了什么”等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一个对于幼儿来说完整冗长的故事就被拆分成了具体的问题,幼儿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对整体故事内容进行了独立的回顾与思考,从而有利于促进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向幼儿提出问题,引发其对故事内容进行思考的过程,也是教师促使幼儿掌握阅读故事的方法、提高幼儿理解能力的过程。
在这样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幼儿掌握了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通过找出主人公,以及主人公在故事中的举动和角色之间的交流对话来梳理故事内容的阅读方法。同时也使得幼儿自身的理解能力在對故事内容进行回顾和思考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和强化。在幼儿园阶段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对故事内容进行思考,来锻炼和提升幼儿自身的文字理解能力,能够让“故事法”在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质量地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让幼儿通过讲故事锻炼自身表达能力
将故事法应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幼儿阶段教学活动的质量,其实是想要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更好地发挥提高幼儿基本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通过让幼儿听故事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借助讲故事这一学习过程来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向幼儿讲述交通规则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马路、红绿灯、斑马线、汽车、幼儿园、家、游乐园、小熊、小兔”等词语,让幼儿在其中任选五个词语组成一个故事,讲述给大家,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幼儿对这些词语进行思考,帮助幼儿完成故事的构思和讲述。幼儿讲完故事后,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并以合适的方式来指出故事内容中存在的不足。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以后的课程学习和实现全面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结语:将“故事法”运用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是从幼儿的实际接受水平和教学活动的目的出发而做出的正确教育选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幼教老师要选择合适的故事内容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故事成为帮幼儿理解课程知识的有效工具。在让幼儿听故事以获取知识和提高自身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幼儿通过讲故事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此来让“故事法”真正成为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耿立平.幼儿园大班教学活动的小学化倾向研究[J].中华少年,2018(26):13
[2]张颖哲.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调查分析[J].成才之路,2018(4):32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故事教学法
前言:幼儿园时期的教学活动是使幼儿对所生活的环境及其规则产生基本了解的重要渠道。要使得幼儿园教学活动真正起到培养幼儿基本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生活、获得发展的教育作用。就要在教学活动中选择符合幼儿接受水平的教学方法来展开课程内容的讲授。本文将在对“故事法”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将这一教学方法运用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策略。
一、“故事法”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故事法”是一种符合幼儿实际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将这一方法运用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能够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乐于接受且易于理解的形式,从而有利于促进幼儿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使得课程教学内容真正转化为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与此同时,通过多种课堂活动将“故事法”运用于幼儿园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能够使得幼儿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为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故事法”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故事内容来提高教学质量
将“故事法”运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是为了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使得故事成为帮助幼儿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工具,从这样的教学目的出发,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接受水平和教学活动的目的来对故事内容进行选择。从而让“故事法”真正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例如:在以“我爱阅读”为教学目标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或是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幼儿介绍“哪吒闹海”、“大闹蟠桃会”这样能够引发幼儿兴趣的故事,使得幼儿产生想要阅读《西游记》等书籍的想法。如果是要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幼儿讲述《小英雄雨莱》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方法将抽象的爱国主义转化为生动的故事,从而加深幼儿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而在面对即将进入小学阶段的幼儿,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浅显的成语故事,为将来的语文课程学习打好基础。总之,要想使得”故事法“成为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首先要根据幼儿接受水平和课程教学目的对故事内容进行选择。
(二)让幼儿通过听故事锻炼自身理解能力
在幼儿园阶段,要想使“故事法”在提高教学活动质量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让故事成为帮助幼儿理解课程内容的工具,就要使得幼儿的文字理解能力通过听故事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在讲述故事的基础上借助提问的形式来帮助幼儿思考故事的大意和内涵,以此来提高和加强让幼儿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向幼儿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后,教师可以就故事内容提出问题,让幼儿来回答“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哪一种动物”“它在故事中有怎样的举动”“有哪些动物与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了对话”“它们之间都说了什么”等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一个对于幼儿来说完整冗长的故事就被拆分成了具体的问题,幼儿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对整体故事内容进行了独立的回顾与思考,从而有利于促进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向幼儿提出问题,引发其对故事内容进行思考的过程,也是教师促使幼儿掌握阅读故事的方法、提高幼儿理解能力的过程。
在这样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幼儿掌握了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通过找出主人公,以及主人公在故事中的举动和角色之间的交流对话来梳理故事内容的阅读方法。同时也使得幼儿自身的理解能力在對故事内容进行回顾和思考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和强化。在幼儿园阶段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对故事内容进行思考,来锻炼和提升幼儿自身的文字理解能力,能够让“故事法”在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质量地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让幼儿通过讲故事锻炼自身表达能力
将故事法应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幼儿阶段教学活动的质量,其实是想要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更好地发挥提高幼儿基本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通过让幼儿听故事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借助讲故事这一学习过程来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向幼儿讲述交通规则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马路、红绿灯、斑马线、汽车、幼儿园、家、游乐园、小熊、小兔”等词语,让幼儿在其中任选五个词语组成一个故事,讲述给大家,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幼儿对这些词语进行思考,帮助幼儿完成故事的构思和讲述。幼儿讲完故事后,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并以合适的方式来指出故事内容中存在的不足。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以后的课程学习和实现全面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结语:将“故事法”运用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是从幼儿的实际接受水平和教学活动的目的出发而做出的正确教育选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幼教老师要选择合适的故事内容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故事成为帮幼儿理解课程知识的有效工具。在让幼儿听故事以获取知识和提高自身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幼儿通过讲故事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此来让“故事法”真正成为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耿立平.幼儿园大班教学活动的小学化倾向研究[J].中华少年,2018(26):13
[2]张颖哲.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调查分析[J].成才之路,20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