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也少不了它一份功劳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民间俗称“七月半”,是传统的祭祀祖先的日子。去年的“七月半”,我一大早就接到外婆的电话,外婆热情地邀请我们一家去乡下过节,还说做了我最爱吃的米饺子。在祭祀和美食的双重驱动下,我们去香火店买好祭祀物品,便立马赶往外婆家。
  “米饺子”是东至的特色小吃,离开了东至,就再无处寻觅。每年同学聚会永恒的话题就是:身处异乡的我们如何怀念东至的米饺。如若外地的亲朋好友来到东至,米饺子也是我们必定推荐的美食之一。我们在享用这样一种美食的时候,不禁思考起它的来历,它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背后又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米饺子是安徽省池州市东至汉族传统小吃,起源于东至县龙泉镇,有着非常强的地域性,除了东至,其它地方很难见到。米饺子也称“蒸米粑”、“籼米粑”, 是一种由大米磨成细粉添入适量的水和成面,再包上馅料上锅蒸熟即食的地方小吃。现在县城的人一般称其为“米饺子”,而农村地区还习惯性称为“粑”。而它作为早点,成为当地人早餐上的常客,广泛走进东至城乡的早点铺子也是近十几年的事。
  相传,米饺子的由来起源于元朝末年。当时,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进行战略决战时路过东至,双方拼杀得昏天黑地,难解难分,战况一度陷入僵局。而此时,大军的将领和士兵早已疲乏,无心恋战,双方为休养兵将,养精蓄锐,共同签订了“君子协定”,同意交战双方各自进行修整,休战数月,并在东至昭潭与鄱阳石门、至德青山桥三地交界处插红旗为界,约定双方互不侵犯(“红旗界”因此而得名)。朱元璋率部队驻扎在红旗界的营盘山,在等待战机的时间里,他日夜操练军队、养精蓄锐,同时也苦苦思索影响作战的诸多不利因素。他认为久战不胜、僵持不下的主要原因是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长途奔袭作战。将士们所带干粮通常是饭团、炒米粉,在东至一带作战,这些干粮遇水即坏。为此他找到当地老乡,希望能做出一种方便可口、水浸不坏的干粮。
  昭潭镇的巧妇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们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在甑里蒸熟,冷却晾干,磨成细米粉,再用开水调和揉匀,将米粉搓成一个个鸡蛋大的粉团,中间戳个洞,放入炒好的菜馅,封上口,上蒸笼蒸透。这个类似汤圆状的最早的蒸米粑就做成了。它越嚼越甜,粑内包有新鲜的菜馅,因而非常可口。它最大的特点是不怕水浸,由于菜馅多由干菜炒制而成,晾晒的过程中水分早已蒸发掉,所以不易发馊,十天半月都不会坏。平时作战带上它非常方便,一顿吃上两个就饱了。
  将士们吃了蒸米粑,作战时如有仙人相助,故此,朱元璋又將这种食粮称之为“仙米粑”。困扰朱元璋的粮食问题,就这样被红旗界的村妇们解决了。说起来,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建立大明王朝,也少不了蒸米粑的一份功劳。
  后来当地百姓从口感和美感两方面改进,将汤圆样式的米粑不断进行加工创造。外形上,人们后来逐渐将圆形米粉团改为圆形薄片包上馅,做成半月形。这样的蒸米粑皮薄馅多,比以前的更可口。粑馅的原料现在也很讲究。主料一般是选用一种或两种时令蔬菜,如豆角、大白菜、萝卜、芥菜,配上小山竹笋干、香菇丁、粉丝、豆腐、小河虾、猪肉等。上笼前,笼底用芭蕉叶或粽叶铺垫,并在一个个米饺之间隔上小块叶片,这样蒸出的米饺互不粘连,且有股淡淡的清香。
  东至县少数乡镇,如龙泉镇、泥溪镇等地还保留着当年的制作方法,即将米粉团戳上洞,包上馅搓成汤圆状。随着社会的发展,米饺子也逐渐打上了地方的招牌,东至县下面的几个乡镇,纷纷各分派系——张溪米饺、龙门米饺、利安米饺、昭潭米饺等,随处可见。
  米饺子作为早点广泛走进东至县城乡的早点铺子是近十年的事,十年前,人们只在重大的节日里一家老小团坐厨房,一起做米饺子。而做米饺子最重要的节日就是“三月三”和“七月半”,即“上巳节”和“中元节”。
  在民间之所以要在“三月三”和“七月半”做米饺子,吃米饺子,是因为“三月三”(上巳节)和七月半自古就是汉民族招魂续魄的“鬼节”,吃米饺子有免灾驱疫、招来吉福、消弭凶祸、攘除疾病的功能。
  东至县的老人们认为:每年的“三月三”鬼节这天,世间万物会死而复活。人死去则是魂飞魄散,而阳春三月,正好是招魂续魄,投胎人世的大好时机。一年一度死而复活的人间万物,尤其是游荡的孤魂野鬼们也急于投胎阳间,在这天出来找人附体,便于自己投胎。所以,可以通过吃粑的仪式来“粑魂”,好让魂魄不离身或回归。
  在“七月半”这天,东至人也会一大早就起床摘菜、洗菜、磨粉,动员全家人一起做米饺子。民间相传,每年的七月十四、十五,是鬼门关大开之日。阎王会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家人早早的备好供奉,待下午去山上祭祀的时候带口粮,让他们食用,以减少罪孽,早早普渡,幻化成仙。在祭祀自己祖先的同时,人们也会多带份额外的口粮,放在路边交叉口,供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食用,防止那些孤魂野鬼争夺自己祖先的口粮。“七月半”这些活动中的供品和饮食,我想大概就是如今人们吃米饺的前生之由来了。
  东至人鬼节“做米饺”、“吃米饺”的习俗,一方面彰显的是对先人的怀念,希望他们都能早日投胎,或羽化登仙;另一方面,儿孙们又希望通过祭祀这种方式,能够让祖先泉下有知,福佑后代。
  十几年后的今天,米饺子再也不是过节时所特有,人们对它的期待也没有曾经过节时那么强烈。只要你想吃,随时可以在街上的早点铺子买到,那些“成品米饺”让人们逐渐忽略或淡忘了这“米饺子”的原味和吃“米饺子”的由来,尽管在农历“三月三”和“七月半”还有吃米饺子的习惯。不过很幸运的是,这种古老的风俗,在丰富的民间土壤里,遗存至今。
其他文献
“神州大地绽开了一枝独秀的民俗之花”——乌丙安  这句乌丙安教授的亲笔题词,已经陪伴《神州民俗》走过数十年光阴。翻开1995年《广东民俗》(《神州民俗》前身)创刊号,乌老为《广东民俗》所写发刊词《广东民俗文化新征程》一文中,字里行间饱含了乌老对广东地区民俗文化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期盼,“这无疑是《广东民俗》踏上的新征程!它将显示广东民俗学者的事业热忱和学术能量,也将给全国民俗文化的繁荣发展展现出令人振
期刊
[摘 要]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建设有效推动着整个基层文化活动,本文针对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以及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的意义等,将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的价值整个过程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加快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价值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和改善,基层群众的品牌
期刊
[摘 要]巴赫的音乐作品来自神明的启迪,弥漫着虔诚浓郁的宗教色彩,青少年初学者觉得巴赫作品难以理解、掌握和演奏。本文拟通过复调、和声、乐理、音乐知识及作曲家创作动机、背景等诸多方面把握巴赫音乐的千变万化和美感,在指导青少年学习上以期达到精准完美的演绎。  [关键词]巴赫;复调;小提琴协奏曲;青少年音乐教育  一、伟人的诞生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JS.BACH,生于1685年,出生地是德国中部的一个叫
期刊
[摘 要]我国文学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特别突出,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文体发展不平衡、朝代不平衡、地域不平衡,其中,文体发展不平衡和统治者的意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上层意志严重制约了我国俗文学的发展。直到元朝,汉族长期统治中原的思想被打破,俗文学才得以在厚积之后得到薄发,加之长期正统文学观的余绪,逐渐使文坛实现雅俗共济发展,直至明清两朝,雅俗文学的互动,为我国文学长河得到活水补给,由此得以保持长清续
期刊
知道黑泥温泉,是在南华县文献之祖陈元编纂的康熙《镇南州志》中的一篇游记——《游黑泥温泉记》:“温泉,州西南一百五十里,在黑泥山,喷泉清润。远近男妇都来就浴。”  农历二月初八,我们参加“行吟大中山·马樱花之约”作家摄影家采风组的一行五人有幸前往南华县一街乡,参加当地的“澡塘会” 。 “澡塘会”和“不害羞河”之间会是什么关系呢?  中午12点,我们来到黑泥温泉,准备加入到当地参加“澡塘会”大军。只见
期刊
当夜幕下的湛蓝渐渐褪去,风雨桥上人如潮涌,灯光璀璨,盏盏孔明灯点缀夜空,满江的河灯载着美好的祈愿,在资江的柔波里随波逐流……“舜帝斩龙”、“河灯仙子”的故事在夜幕中娓娓道来。这是天上的街市?这是银河的天灯?  “古来滔滔资江水,月半歌节放河灯;山歌阵阵表心迹,河灯盏盏祈太平”。农历七月十四日中元节晚上,广西桂林市资源县资江河畔人山人海,焰火腾空,盏盏河灯次第点亮,当地汉、苗、瑶等各族同胞,将一盏盏
期刊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在广东,因为口音的原因,把“七夕节”、“乞巧节”,叫做“七姐节”、“七姐诞”、“女儿节”。根据清康熙《新安县志·风俗》载:“七月七日,曝书帙、衣服。是日鸡唱时,儿女早起焚香,于天街前乞巧。”如今曝书帙和晒被服,人们不一定非要选在七夕那一天进行,可这一天焚香拜祭、汲“七姐水”的习俗百年犹存。  “七姐水”又叫“圣水”。明清几个版本的《广东通志》都有记载道:“七月七曝衣书,家汲
期刊
2017年,我访美的季节正值隆冬。主人好意安排我在南部暖和的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逗留数周。我于是有机会在圣迭戈、奥斯汀、圣安东尼奥和达拉斯等城市停留。这些地区的墨西哥人较多,而得克萨斯州本身更与墨西哥相接壤,我得以在这里感受到墨西哥文明那浓浓的粗犷剽悍的品味。  那日下午,艳阳照得人暖洋洋的,戴博驾车送我从洛杉机到圣迭戈市。在长约200公里的路途中间,我们经过了一处墨西哥风格的教学博物馆——这
期刊
葭沚,一个位于浙江省台州湾椒江口岸的小渔村,是什么让它逐渐进入大众的视线,受到越来越多外界的关注?  它的出名,应该归功于当地一个与别不同的活动。农历二月份,当地人就为迎接这一天开始动手做准备,直到大暑到来,神秘的帷幕才被拉开。跨越几个月的精心准备,足以可见这一天在当地人心中的份量了。而今年,我有幸参与到这个在葭沚已经延续了上百年的盛事。  只因这五个人,才有了这延续百年的盛事  “同治中,临海县
期刊
喜欢音乐的葡国华人聚在一起时经常都会谈到一个话题:意大利有歌剧,维也纳有音乐会,西班牙有弗拉明戈,去葡萄牙必看不可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葡萄牙人的国宝--法朵(FADO)。法朵又称为悲歌,实际上它是由歌曲和器乐两部分组成的,歌声充满悲切、哀怨之情。高音的葡萄牙吉他和中音的西班牙吉他在一起合奏,创造出独特的抒情气氛,使人感受到一种甜蜜的忧伤,这可能就是法朵的魅力所在。  里斯本是座古老的城市,曾在5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