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搞要】目的:探討罗哌卡因腰麻用于子宫全切除术的量一数关系。方法:选取我院80例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I、II、III、TV组,每组20例,分别给予15mg、17.5mg、20mg、22.5mg的罗哌卡因轻比重液,并观察,麻醉效果:包括麻醉起效时间,痛觉阻滞的最高平面(痛觉消失的最高阻滞平面),肌肉松驰度、牵拉痛。观察患者低血压,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术后48小时内)发生情况。结果:III、TV组的麻醉效果好于I、II组(p<0.05),痛觉的最高阻滞平面随剂量增加而升高(P<0.05),患者低血压的发生中低无明显增加(P>0.05)心率减慢无明显增加(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四组场来观察到明显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结论:0.5%罗哌卡因轻比重用于子宫全切除术腰一硬联合麻醉腰麻时易增加效果明显好,无明显低血压及心率成慢,0.5%罗哌卡因22mg及22.5mg子宫全切安全有效。
【关键词】罗哌卡因;麻醉;子宫全切除术;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的酰胺类局麻药,其化子结构和理化特性与布比卡因相似。大量研究表明,罗哌卡因时中枢神经及心血压的毒性较布比卡因发生率低[1],并具有感觉一运动分离的特性。子宫全切术由于手术在下腹部盆腔内进行,受骨盆限制,对肌松要求较高。麻醉平面,应达到T6-S4。为此,我们对0.5%罗哌卡因在子宫全切除术中腰一硬联合麻醉中腰麻的量一致关系,进行对照观察,探讨其适宜效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全子宫全切术病人80例,ASA分级I-II年龄37岁-61岁,体重44kg—74kg,身高151—167cm,随机分为I、II、III、TV组,每组20例,四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麻醉前血压,血氧饱和度无异差。
1.2方法:四组患者入手术室后监测BP、SPO2、ECG,开放静脉,输注复方氯化纳液(5——10ml/kg.h)。患者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中采用腰一硬联合穿刺包于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针内针穿入腰麻针,腰麻针切口向头侧,待脑液自然流出后,以1ml/5—10S,匀速注入局麻药。药物采用阿斯利康生产的盐酸罗哌卡因此注射液,以灭菌注射用配制成0.5%的溶液。I、II、III、TV组病人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15mg,17.5mg,20mg及22.5mg,注完腰麻药液后退出腰麻针。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4cm备用或为术后镇痛用。分组与用量情况见下表1:
所有病人均给咪达唑仑2mg,根据麻醉效果,可延追加咪达唑仑1—2mg,芬太尼0.05——0.1mg,硬膜外可根据效果给2%利多卡因5—10ml。病人有牵拉反应时,给追加静脉辅助药,收缩压低于90mg或低于基础血压25%静注麻黄碱5—10mg,若心率减慢55/分,静注阿托品0.3—0.5mg,不能满足麻醉需要可以改全麻插管。
1.3观察指标
(1)持续观察BP、HR、SPO2和ECG变化,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10、15分钟血压,心率变化。
(2)麻醉起效时间(针刺痛觉平达T8、T6所需时间阻滞最高平面。
观察感觉滞起效时间(给药至病人针刺无痛时间),麻醉持续时间(从给局麻药至伤口疼痛时间)。痛觉及运动恢复时间(给药至术后痛觉及运动恢复时间)各组硬膜外加药及辅助药的情况。
(3)术中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和术后(随访48小时)神经并发症情况。
1.4麻醉效果评价:麻醉效果评价包括术中镇痛,肌松和牵拉反应。
麻醉效果分级:0级:麻醉失效需改麻醉。1级:镇痛效果一般,中等持续疼痛,腹肌紧,牵拉反应严重。2级:镇痛效果良好,腹肌较松软,轻微牵拉痛。3级:镇痛极好,腹肌松软,病人安静无反应。2级和3级为麻醉镇痛有效。
(1)感觉阻滞评定:腰麻给药至病人针刺无痛时间。腰麻给药无麻醉平面达T8、T6的时间。
(2)运动阻滞评价:术者双手掌并扰能与腹直肌垂直进入腹腔为优。术者单手掌能与腹直肌垂直方向进入腹腔为良;术者双手掌并扰能与腹直肌相平行方向进入腹腔为中;术者只能单手掌与腹直肌相平行方向进入腹腔为差。
(3)牵拉反应及心率减慢的情况;
(4)辅助用药的情况;
(5)硬膜外给药的情况;
(6)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低血压,心率减慢及恶心,呕吐的情况。
(7)术后肌松恢复的情况,患者在麻醉恢室,用下肢运动阻滞程度评价Bromage评分及时间。下肢能伸直抬高为O分。下肢不能抬高,能屈膝为1分;膝关节不能屈为2分;踝关节不能背屈为3分。
(8)麻醉效果评点:镇痛完善,腹肌松软,病人安静,不额外加辅助用药及硬膜外加药为优。镇痛效果良好,腹肌较松软,轻微内胀牵拉反应,增加辅助用药为良。镇能不全:内胀牵拉反应明显,需要拉加辅助用药,硬膜外加药5—10ml为中。镇痛不全:腹肌紧张,内胀牵拉反应严重,需增加辅助静脉药,硬膜外加药10—15ml或需改合麻醉效果为差。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麻醉阻滞最高平面以中位数表示,计量资料的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0例腰一硬联合阻滞均成功,四组间年龄、体重、身高、ASA分级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四组麻醉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无明显差异。麻醉起效时间III、TV组较I、II组快。但也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中及术恶心,呕吐也无明显差异。麻醉效果见下表2:
3.讨论
腰-硬联合麻醉是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一种椎管内麻醉方法,它具有起效快,效果确切、肌松药意、阻滞作用完善,局麻药用量小,不良反应发生低、作用持续时间不良时间限制及术后镇痛的优点[1]。研究表明,腰硬联合麻醉用药对患者BP,HR的影响与其用药的浓度、剂量、麻醉阻滞范围和程度是正相关[2]。采用0.75%罗哌卡因+灭菌注射用水配成轻比重液,用于子宫全切病人20mg及22.5mg效果优于15mg、及17.5mg,穿刺前要先扩容,注药30min内快速输液,同时应准备好麻黄素,阿托品及其他急救药。平衡好麻醉效果及平面。
综合上述:0.5%罗哌卡因轻比重腰麻应用于或全子宫切除效果剂量呈正相关。选择合适的腰麻剂量即保证麻醉效果,又能让负作用最小。选择I、II剂量腰麻要适当硬膜外给药。选择II、TV组剂可以很好完成子宫切除术的麻醉。
参考文献
[1]王翠红、腰一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2):176-177.
[2]黄宇光,罗受伦.21世纪医师丛收麻醉科分册[M]. 北京 .中国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38-139.
【搞要】目的:探討罗哌卡因腰麻用于子宫全切除术的量一数关系。方法:选取我院80例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I、II、III、TV组,每组20例,分别给予15mg、17.5mg、20mg、22.5mg的罗哌卡因轻比重液,并观察,麻醉效果:包括麻醉起效时间,痛觉阻滞的最高平面(痛觉消失的最高阻滞平面),肌肉松驰度、牵拉痛。观察患者低血压,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术后48小时内)发生情况。结果:III、TV组的麻醉效果好于I、II组(p<0.05),痛觉的最高阻滞平面随剂量增加而升高(P<0.05),患者低血压的发生中低无明显增加(P>0.05)心率减慢无明显增加(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四组场来观察到明显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结论:0.5%罗哌卡因轻比重用于子宫全切除术腰一硬联合麻醉腰麻时易增加效果明显好,无明显低血压及心率成慢,0.5%罗哌卡因22mg及22.5mg子宫全切安全有效。
【关键词】罗哌卡因;麻醉;子宫全切除术;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的酰胺类局麻药,其化子结构和理化特性与布比卡因相似。大量研究表明,罗哌卡因时中枢神经及心血压的毒性较布比卡因发生率低[1],并具有感觉一运动分离的特性。子宫全切术由于手术在下腹部盆腔内进行,受骨盆限制,对肌松要求较高。麻醉平面,应达到T6-S4。为此,我们对0.5%罗哌卡因在子宫全切除术中腰一硬联合麻醉中腰麻的量一致关系,进行对照观察,探讨其适宜效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全子宫全切术病人80例,ASA分级I-II年龄37岁-61岁,体重44kg—74kg,身高151—167cm,随机分为I、II、III、TV组,每组20例,四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麻醉前血压,血氧饱和度无异差。
1.2方法:四组患者入手术室后监测BP、SPO2、ECG,开放静脉,输注复方氯化纳液(5——10ml/kg.h)。患者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中采用腰一硬联合穿刺包于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针内针穿入腰麻针,腰麻针切口向头侧,待脑液自然流出后,以1ml/5—10S,匀速注入局麻药。药物采用阿斯利康生产的盐酸罗哌卡因此注射液,以灭菌注射用配制成0.5%的溶液。I、II、III、TV组病人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15mg,17.5mg,20mg及22.5mg,注完腰麻药液后退出腰麻针。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4cm备用或为术后镇痛用。分组与用量情况见下表1:
所有病人均给咪达唑仑2mg,根据麻醉效果,可延追加咪达唑仑1—2mg,芬太尼0.05——0.1mg,硬膜外可根据效果给2%利多卡因5—10ml。病人有牵拉反应时,给追加静脉辅助药,收缩压低于90mg或低于基础血压25%静注麻黄碱5—10mg,若心率减慢55/分,静注阿托品0.3—0.5mg,不能满足麻醉需要可以改全麻插管。
1.3观察指标
(1)持续观察BP、HR、SPO2和ECG变化,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10、15分钟血压,心率变化。
(2)麻醉起效时间(针刺痛觉平达T8、T6所需时间阻滞最高平面。
观察感觉滞起效时间(给药至病人针刺无痛时间),麻醉持续时间(从给局麻药至伤口疼痛时间)。痛觉及运动恢复时间(给药至术后痛觉及运动恢复时间)各组硬膜外加药及辅助药的情况。
(3)术中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和术后(随访48小时)神经并发症情况。
1.4麻醉效果评价:麻醉效果评价包括术中镇痛,肌松和牵拉反应。
麻醉效果分级:0级:麻醉失效需改麻醉。1级:镇痛效果一般,中等持续疼痛,腹肌紧,牵拉反应严重。2级:镇痛效果良好,腹肌较松软,轻微牵拉痛。3级:镇痛极好,腹肌松软,病人安静无反应。2级和3级为麻醉镇痛有效。
(1)感觉阻滞评定:腰麻给药至病人针刺无痛时间。腰麻给药无麻醉平面达T8、T6的时间。
(2)运动阻滞评价:术者双手掌并扰能与腹直肌垂直进入腹腔为优。术者单手掌能与腹直肌垂直方向进入腹腔为良;术者双手掌并扰能与腹直肌相平行方向进入腹腔为中;术者只能单手掌与腹直肌相平行方向进入腹腔为差。
(3)牵拉反应及心率减慢的情况;
(4)辅助用药的情况;
(5)硬膜外给药的情况;
(6)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低血压,心率减慢及恶心,呕吐的情况。
(7)术后肌松恢复的情况,患者在麻醉恢室,用下肢运动阻滞程度评价Bromage评分及时间。下肢能伸直抬高为O分。下肢不能抬高,能屈膝为1分;膝关节不能屈为2分;踝关节不能背屈为3分。
(8)麻醉效果评点:镇痛完善,腹肌松软,病人安静,不额外加辅助用药及硬膜外加药为优。镇痛效果良好,腹肌较松软,轻微内胀牵拉反应,增加辅助用药为良。镇能不全:内胀牵拉反应明显,需要拉加辅助用药,硬膜外加药5—10ml为中。镇痛不全:腹肌紧张,内胀牵拉反应严重,需增加辅助静脉药,硬膜外加药10—15ml或需改合麻醉效果为差。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麻醉阻滞最高平面以中位数表示,计量资料的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0例腰一硬联合阻滞均成功,四组间年龄、体重、身高、ASA分级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四组麻醉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无明显差异。麻醉起效时间III、TV组较I、II组快。但也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中及术恶心,呕吐也无明显差异。麻醉效果见下表2:
3.讨论
腰-硬联合麻醉是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一种椎管内麻醉方法,它具有起效快,效果确切、肌松药意、阻滞作用完善,局麻药用量小,不良反应发生低、作用持续时间不良时间限制及术后镇痛的优点[1]。研究表明,腰硬联合麻醉用药对患者BP,HR的影响与其用药的浓度、剂量、麻醉阻滞范围和程度是正相关[2]。采用0.75%罗哌卡因+灭菌注射用水配成轻比重液,用于子宫全切病人20mg及22.5mg效果优于15mg、及17.5mg,穿刺前要先扩容,注药30min内快速输液,同时应准备好麻黄素,阿托品及其他急救药。平衡好麻醉效果及平面。
综合上述:0.5%罗哌卡因轻比重腰麻应用于或全子宫切除效果剂量呈正相关。选择合适的腰麻剂量即保证麻醉效果,又能让负作用最小。选择I、II剂量腰麻要适当硬膜外给药。选择II、TV组剂可以很好完成子宫切除术的麻醉。
参考文献
[1]王翠红、腰一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2):176-177.
[2]黄宇光,罗受伦.21世纪医师丛收麻醉科分册[M]. 北京 .中国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