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江姐纪念馆记住江姐在川大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o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4年,正在重庆开展地下工作的江竹筠接受党组织的安排,“潜伏”于四川大学,以一个普通学生身份隐蔽在群众之中开展工作。
  2019年11月14日是江姐牺牲70周年殉难日,江姐纪念馆于这一日正式开馆。本刊记者在正式开馆之前就来到纪念馆,館内的“国旗红”色调肃穆庄严。
  纪念馆坐落在一处庭院之中,青砖、黑瓦、拱门的设计复原了当年的场景。一走入其中,就仿佛回到了江姐生活的那个特殊年代。女生院大门上悬挂着由104岁高龄的原中共川康特委副书记、著名书法家马识途先生手书的牌匾。
1.江姐入学登记表2.江姐在华西医院的《手术记录》3.江姐在校期间的困难补助发放登记表4.四川大学的几位中共地下工作者

  讲解员虽是一名四川大学大三在读女生,但轻快明亮的嗓音与院内的翠竹碧叶形成呼应,令人倍感清新。
  讲解从入馆后的江姐雕塑开始。这座通体纯白色雕塑是国内唯一一座江姐写实全身雕像,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段禹农根据江姐入学登记表上的照片雕成。雕塑右手边是鲜红的党旗和入党誓词,雕塑前还摆放着几束鲜花,纪念之感油然而生。
  记者一行首先参观的是名为“锦江红梅傲雪开”的江姐事迹展。一进门,展出的是江姐写的《到解放区去》,“我要到敌后,到解放区。我厌恶住在这些腐烂了的城市。我要赶走现实的丑恶、空虚和灾难。”短短数句,江姐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江姐事迹展分成了“少年时代”“江姐在川大”和“百炼成钢”三个部分,其中重点是展示江姐在川大求学的历程。
  在整理江姐事迹材料时,校方又新近发现了几件江姐在川大学习期间形成的实物档案——《国立四川大学学生入学登记表》、《转系名册》、《领取困难补助名册》、《学生休学名册》、在华西医院做手术的《手术记录》等。
  因江姐在川大就读时隐藏了身份,许多老师、同学直到江竹筠去世,才知道她是一名地下党员。这些留存在学校的档案还原了江竹筠在川大读书期间的婚姻、学习生活,以及她为革命做出的牺牲。
  “要革命还怕什么?革命本身就不是安乐与享受。我决定入党,就是决定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1944年,江姐化名江志炜,考入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这是一张珍贵的入学登记表,以及一张珍贵的登记照。
  据四川大学校史办公室副主任王金玉介绍,江姐是位不折不扣的“学霸”。小学一年级结束后,江姐便连跳三级至四年级,并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初中时,江姐取得了学校最高奖项“银盾奖”。当年中国女大学生很少,而仅有一年高中学习经历的江姐复习了三个月,便以优异成绩考上川大。
  “为了隐藏身份,这张江姐亲手填写的入学登记表上的信息有真也有假,比如出生年月,表上填的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即1922年8月20日,但她实际是1920年8月20日出生的。”讲解员说。(图1)
  入学后,江姐给党组织写了一封信,表示她一定会按照“妈妈”(党组织的代称)的要求认真学习。在川大的时间里,江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个诺言。
  刚入学时,江姐曾因只读过一年高中,有一个阶段较为吃力。“但江姐十分努力,她许多同学都表示,后来江姐成绩很优秀,但遗憾的是没能发现江姐的成绩表。”
  1945年,江姐从川大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转系至农学院农艺系,不过转系的原因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此次首次公布江姐了公费生困难补助登记表(图3),这是川大给家庭困难的公费生提供的生活补贴。
  “江姐的家在非常偏远的农村,家庭条件较差。”讲解员说,江姐的三舅资助她读书,而她的三舅李义铭正是川大华西医科的首届毕业生,也与川大有着不解之缘。
  虽然江姐家庭条件较为贫困,但据她身边的同学回忆说,江姐十分乐于助人,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和身边的同学相处融洽。
  期间,她于1945年经党组织批准,与时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委员的彭咏梧结婚,并于1946年4月在华西医院生下儿子彭云。
  一张手术记录(图2)的姓名栏上可以看出,江姐当时已冠夫姓:“彭江志炜”。
  1946年8月,根据党组织工作需要,江姐托同学代为办理休学手续后,中断了在川大的学业。
  随着讲解的进展,我们来到了“江姐宿舍复原展”,这里还原了江姐的寝室原貌。在宿舍门外,还有一颗被复原的皂角树,当年江姐常在这里捡皂角洗衣服。复原后的皂角树上长满了巴掌大小的皂角。
  在皂角树下,设置了一个大型的场景浮雕,展示江姐带领同学染布及洗衣的场景。川大女生院的同学中,不少是靠另学校公费维持生活。当时的棉布很贵,买一块布要花不少钱。江姐就动员同学们去买白布和染料,自己染布。可同学们自创方法染的布,做成的衣服老师掉色。江姐见状鼓励大家去向有经验的人请教,重新再染。后来大家染布时加入了盐和醋,染出的布就好多了,大家穿上自己染的衣服,十分高兴。
  这幅场景浮雕还配有三个实体的小板凳和一盆放有搓衣板但还没洗完的衣服,而浮雕墙上则是江姐正在晾晒衣服的场景。参观之时,还有同学会坐在小板凳上拍照留念。
  情景浮雕墙是纪念馆参观的最后一部分。临近出馆,还有一座浮雕作品令记者印象深刻。这幅作品刻画了当年的“三教授事件”。1946年3月,川大校园内出现了一张墙报,对李相符、彭迪先、陶大镛三位进步教授进行污蔑谩骂,激起了师生公愤。江姐鼓励进步同学声援三教授,在众多同学正气凌然的呼声中,现场聚集的特务分子一个个灰溜溜地走了。随后,进步学术团体、各系各年级纷纷出墙报,要求严惩肇事分子,全市的大学教授也联名发表声明,支援三教授。

  参观行进此处已经接近尾声,但画中那位走在最前面振臂高呼的江姐形象与纪念展开篇中的《到解放区去》形成了首尾呼应,将江姐在川大的学习、生活和革命事迹进行了生动呈现。
  据了解,打造江姐个人纪念展、川大英烈展和江姐寝室复原等红色文化教育场所,并以此为基础筹建江姐纪念馆是四川大学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同时,四川大学还从江姐在川大所学的学科传承出发,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2018级拔尖试验班”设立为“江姐班”。
  责任编辑:钟鑫

  江姐(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原名江竹筠,曾用名江竹君、江雪琴、江志炜。1944年到1946年间在川大读书,期间化名江志炜。
其他文献
晦涩难懂的哲学让我的学习之路充满了挑战,面对烧脑的逻辑推理和概念演绎,尽管有时候我也会叫苦不迭,但是长期的哲学训练确实培养了我的理性思维能力。优美隽永的诗词,无论是“金戈铁马阳关”的崇高和壮烈,还是“杏花烟雨江南”的优美与婉转,都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增加了我的审美体验。  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人大哲学院无论是哲学教学,还是科研实力都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在这样得天独厚的专业学习环境中,我努
十年来,我为这片海写下太多诗,然而海却不知道。它建立并遵循自己的秩序存在,任何事物都无法对其左右。平静还是汹涌,沉默还是咆哮,都由它自己说了算。  海并不关心我为何要为它写诗,然而一个人的写作,总会与故乡或者居住地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出生在青岛且生活在这里,诗歌就不可能绕过这座城,这片海。所有与海有关的写作,都是自然而然,有感而发。因为我做不到对它视而不见,我喜欢的蓝色也被它演绎到极致,黑蓝灰蓝
九月,被雷电劈开的树干  开始愈合  九月,湖水慢慢內敛  从窗口望去,远方更远  我看到西屋的光线  飞快地掠过案头的兰花  这是九月,你当启程于铜镜  抵达它的背面  阁楼的梯子还在  这些年,它悄悄从内部腐朽  今天,刚好能够承受住  你我之轻  12月17日,雨  一个人死去  跟一场冬雨  没有什么不同  先是天气渐渐冷了  落叶多得没人打扫  再就是听不到鸟儿鸣叫  然后就有那么一个时
我们聊着,树木逐渐模糊  流水浅趟沼泽地的柔软  星空浩瀚的场景开始明亮  我们只是无关紧要的看客  试图与尘世保持着一致  让黑夜与白天各半,寒暑各半  雄雌各半,左右各半,遠行与归途各半  我们,在彼此的星空探秘  夜渐深,刚与柔的一半一半,若即若离  蝉鸣  面对同一棵树,在林间此起彼伏  从没厌倦,也不失语,极度的专注  整个热季都在阳光或树荫下喧哗、颂唱  风格一致的腔调,用大声说出  
像一羽鸡毛,从远古而来  大安寺塔不明所以  周遭之物,不知是谁替代了谁     天色渐渐模糊,湖水  挤满时间的倒影  真实面目即将被灯火掩饰     赶紧取一壶宋舍流香  唤醒婺女星的轨迹  觥筹交错之际,万物得以最好呈现     腊梅横斜,似有难言之隐  邊上的春秋古井  从不曾缺席  无题  光照在城上,城就醒了  乌云渐渐消散  知难而退,也不失是一种识时务  能把握住自己退路的  自古
一只鸟飞到阳台时  另一只鸟刚好也飞来了  它们都吃了一惊  像两个默默喜欢的人  忽然在巷子里遇见  那么近  它们真的是很吃惊的样子  “咦”的一声  还没站稳  就慌乱地飞开了  阳台外,春雨寂静地下着  李花寂静地开着  霜降  万物正在凋零  湖边突然刮起的风里  告别的气味正在聚拢  秋天到站了  而时间之轮仍在往前  芳香不能停留  在那条响亮的鞭子抽打之前  你仍想乘一趟夜火车  
风把耳朵留在山谷  雨把耳朵留在河流  黑夜把耳朵留给一声鸡鸣  白天把耳朵留给奔驰的车轮  月牙儿一样的耳朵  蜻蜓飞上去,想播撒种子  太阳用金嗓子喊着  远处的蛙鸣用慢节奏楔入  时间的河流拍打桀骜生活的浪花  静观与静听,往事清晰或模糊  声音也有弯曲,有隐形者  用爱与恨构建幻想中的分贝  在回归原像,并用平衡术  让耳朵成为声音的容器后  把多余的话,倒了出来  三棵腊梅  三棵怕孤单
他找人把门口两棵树砍了  水桶粗的树干被锯成数截  整齐地码在曾经树荫的位置  它们紧紧靠在一起  害怕失去对方  看上去像一场被哽住的恸哭  枝桠被丢在旁边  这些迎抱过星星和风的臂膀  不久将会以灰烬的形式  变成泥土  三十年了,这两棵水桐越长越高  在母亲死的次年躥过了屋脊  秋风一起  它们宽大的叶子便落满房顶  “沤烂瓦了常漏雨”  父亲躲开我质询的目光  眼神闪过树蔸一样的空洞  他
当月光进入冬夜的峡谷   我看到高高的廊柱闪耀着冷色调   公寓包裹在银色的光线里   不朽的铜管乐器,仿佛墙壁也是透明的   这时的城市是快乐的   人们与月光纠缠,人们相互间纠缠   在一个又一个小隔断间打开自己的书卷   织出自己的网络,折叠彼此的身体   轴线凹凸,月光缱绻   大地沉入一幢幢盒状的居所,针状的高层   在建筑的森林之上   月光是另一种金属   是黑夜的铜管乐队   我拖
向一群麻雀道歉  童年,我曾蓄意地  用爷爷的鱼篓子  藏匿狡黯的笑声,还有  麻雀的恐惧与战栗  长大后,我告诉那些江湖的孩子  不要再强迫母亲的箩筐  去充当残酷的刑具  两鬓花白,我每次回到故乡  都静静地对着老屋顶上  那群嬉戏的麻雀  拱手,问候  ——我反复设想把那份发霉的歉意  晾晒在老槐树的枯枝上  倾听冬天的阳光里  亲昵的鸟鸣,和回乡人的脚步  石头  我常常为一块石头  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