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调脂和降压治疗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ti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型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脑梗死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大约75%~8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糖尿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增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都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为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只降血糖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降压、调脂、减肥多管齐下,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而其中对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控制,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脑梗死等血管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调脂治疗
  
  降低LDL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血脂也就是我粥样硬化。因此,降低LDL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非常重要目前,几乎所有指导医生如何治疗疾病的指南都明确提出:所有患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成年人,不管其胆固醇水平如何,都要服用他汀类药物;所有患2型糖尿病和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紊乱、吸烟、常静坐不动或肥胖)的成年人,包括绝经前女性,不管其胆固醇水平如何,也都要使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胆固醇和LDL,达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长期服药甚至可以缩小乃至消除动脉斑块。因此美国糖尿病学会的2004年糖尿病们常说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它们不能直接在水分很大的血液中被运送到器官和组织,而需要与一些特殊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亲水性的球状物,才能被血液输送到身体需要的部位。这些球状物主要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与这些球状物的异常分布和代谢密切相关。增高的血糖可与这些球状物上的物质结合,这个过程称为糖化。糖化的LDL易于被氧化,氧化的LDL沉积在动脉壁上,导致血管壁增厚,脂质斑块形成,也就是动脉治疗指南提出,降低LDL是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危险的首要目标治疗目标为LDL-C<100毫克/分升(2.6mmol/L),对于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不论其LDL水平高低,均鼓励应用他汀类药物,使LDL降低30%以上。
  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使用他汀类药物由于药物进入组织、影响HDL和LDL的能力方面的差异,因此并不是所有他汀类药物都能给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提供保护。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他汀类药物有: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其中,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需要通过肝脏内的一个蛋白质分解变成无作用的物质排泄掉,这个蛋白质是很多药物代谢所必需的。因此当糖尿病患者服药种类较多时,要密切观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时发现,使药物的不良反应对身体的损害降到最低。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则不同,它们不通过该蛋白代谢,因此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相对少些。有专家认为,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脂异常,同时有动脉硬化,并且化验血HDL不低,此时应该优先选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当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高LDL伴发低HDL时,则要优先选用辛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
  
  降压治疗
  
  降压治疗的意义糖尿病伴高血压的后果往往更严重,病情发展更迅速。因而,一旦诊断为糖尿病性高血压或原发性高血压者合并糖尿病后,均要求严格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血压不达标或血压虽升高不明显,但波动过大,或者平均脉压差过大,均是发生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发现,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可以使任何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下降24%、心肌梗死下降44%、微血管病变下降37%。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尤其重要。
  降压治疗目标目标血压应<1 30/80毫米汞柱,老年人则应<140/90毫米汞柱。若24小时尿蛋白>1克,血压应<125/75毫米汞柱,24小时内的谷峰比应超过50%。糖尿病患者应从血压超过1 30/80毫米汞柱开始干预,同时密切监测血压的控制情况,以确保血压达标。对糖尿病伴高血压者,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和AT-2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p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也可选用。
  降压药物治疗ACEI和AT-2受体拮抗剂不但可降低血压,还可防止糖尿病肾病,减少尿清蛋白排泄。此外,ACEI还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但ACEI有致部分病人干咳的不良反应。AT-2受体拮抗剂降压效果温和,单独应用一般要在用药4周左右后才可见到降压效果,因此对血压较高者最好能在钙拮抗剂或利尿剂应用的基础上选用。
  钙拮抗剂对糖尿病高血压具有较好的作用,尤其是不适宜选用ACEI的病人。近年认为服用短效钙拮抗剂的高血压病人患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比用利尿剂或p受体阻滞剂的病人高60%(与血压的谷峰比值增大有关),因此,主张应用长效钙拮抗剂。钙拮抗剂对糖代谢的影响报道不一,有人认为胰岛素的合成需要钙离子参与,故该药有减少胰岛素分泌使糖代谢恶化的可能。
  β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心排血量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起降压作用,对年轻、心率较快、无其他并发症的糖尿病伴高血压的病人或伴有冠心病心绞痛而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人适用。以前曾认为这类药物有影响糖代谢、脂代谢和胰岛素分泌等不良反应,因此建议对糖尿病患者慎用。但UKPDS对ACEI与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的降压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效果基本相同,β受体阻滞剂还略优。这两种降压药物对研究终点,如糖尿病相关死亡、心肌梗死和所有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无优劣之分。另外,这两种药物对微蛋白尿和显性蛋白尿的影响亦无差别。
  糖尿病伴高血压因有钠潴留,故应用利尿剂可减低钠和体液容量,同时降低血管紧张度,纠正血管对加压物质的高反应,有较好的降压作用。但噻嗪类及利尿剂可加重糖及脂代谢紊乱及电解质紊乱,因此应慎用。合并心、肾功能不全,明显尿少者可短期选用呋塞米加保钾利尿剂。吲达帕胺是一种磺胺类利尿剂,通过抑制肾皮质稀释部分对钠的重吸收而发挥作用,通过改变离子交换(特别是钙),减低心血管平滑肌纤维的收缩能力;刺激舒血管前列腺素(PGE和PGI)的合成,该药不影响血脂及糖类的代谢,因此糖尿病伴高血压者较适宜。
  
  (编辑/唐袁媛)
其他文献
临床上使用胰岛素泵的田患者越来越多,但对于胰岛素泵治疗易发生高血糖的问题普遍重视不够。与低血糖相比,高血糖时的症状并不十分引人注意,但如果不及时处理,极有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当泵使用者出现不能解释的高血糖时,应从饮食、活动量、精神、疾病、药物等方面寻找诱发原因。同时,要特别注意泵系统功能状态及胰岛素质量和输注量等问题,校正血糖仪,及时测定血糖并处理高血糖。血糖>14.0mm01/L,应监测尿酮体。
期刊
《糖尿病之友》是学校,相关知识都学到糖尿病教育是基础,“五驾马车”齐上路。    《糖尿病之友》是医生,专家教授都请到,患者只要来请教,解疑答惑药方妙。    《糖尿病之友》是益友,全国病友来交流,互相沟通好经验,共战病魔乐逍遥。    《糖尿病之友》是药房期期都讲用药经,根据病情来选用,经济实用又周到。    《糖尿病之友》是良师,教你认识找病根,天天学习不生厌,“五驾马车”齐并进。    《糖
期刊
病例    张先生今年67岁,于18年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在10.0~12.0mmol/L之间。1年前因服药后返酸、腹部不适,停用口服降糖药,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1个月前,右足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擦伤,继之红肿破溃,在当地医院就诊。经降糖、抗感染、局部换药治疗1个月,右下肢红肿减轻,创面未见好转,右足第2、3趾远端2/3部分干枯坏死,近端1/3呈暗紫色;第3、4趾跟部向足背近端
期刊
患者李先生今年49岁,诊断2型糖尿病7年。身高1.68厘米,体重65千克。近半年使用达美康80毫克,1天2次;二甲双胍0.5毫克,1天3次;拜唐苹50毫克。1天2次。检查结果,空腹血糖为8.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14.4mm01/L,糖化血红蛋白为8.3%。患者由于工作繁忙,经常漏服药物,因此希望能有一种简单的治疗方案,改善治疗效果。由于患者比较年轻,必须严格全面控制血糖,以延缓并发症的
期刊
病例    张大爷今年55岁,因双眼视物模糊曾于5年前就诊。矫正视力:右0.5,左0.6,眼底检查可见微血管瘤、小点片出血和硬性渗出。既往有糖尿病病史9年。确诊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2期。医生建议其每3个月复诊并按时服药。两年后,张大爷因视力模糊加重第一次复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诊断为双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JV期,建议其接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患者因害怕激光而选择中药治疗,未
期刊
病例     前不久,我院糖尿病中心收治了来自吉林某县的刘姓父子,父亲36岁,儿子12岁。父亲在当地县医院化验尿常规时,偶然发现尿糖++++,但其本人没有任何自觉症状,随后又化验了血糖,结果正常。儿子的化验结果和他的情况差不多。当地医生考虑是2型糖尿病。在详细了解了父子俩的病史之后,笔者让他俩暂停一切降糖药,检查发现除了肾糖阈明显降低、尿糖阳性以外,无其他异常。结合患者既往无相关病史,且为父子同病
期刊
病例    王某,一位17岁的高二男生,患1型糖尿病8年。1个月前开始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由于学习紧张,自我监测血糖较少。一天下午,他突然感到乏力,晚餐前18:30测血糖12.0mrno1/1,输注10单位短效胰岛素,比平时多2单位,但胃口很差,进食不足平时一半。睡前23:00测血糖升至20.Ommol/l,且感到明显口干、排尿增多、恶心想吐,乏力不适加重,他马上测定尿酮体,结果呈强阳性。毫无疑问
期刊
老唐是个老糖尿病患者了,虽说糖尿病的“帽子”已经戴了10多年,但因为他非常注重健康,不断学习糖尿病知识,如今血糖控制得相当不错。退休之后,他一直也没闲着,常在小区里担当“健康宣讲员”。  新春伊始,趁着医疗改革和大力发展社区医疗的春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决定在相邻的几个小区里开办“糖尿病班车”。采用宣讲形式,帮助众多的糖尿病病友们走好“达标之旅”。听到这个消息,老唐立马报名做了义务宣讲员,他要用他的
期刊
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2型糖尿病病史15年,近5年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三餐前应用短效胰岛素早上12单位,中午10单位,晚上10单位;睡前应用中效胰岛素(NPH)20单位治疗。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为6.8%,空腹血糖水平6.0~8.0mm01/1,在午夜经常出现低血糖。将睡前NPH减为1 8单位后,虽然无低血糖发生,但是空腹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经常>9.0mmo1/1)。针对这位患者,我们将其睡前的NPH
期刊
糖尿病患病率呈全球性上升趋势,糖尿病的治疗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对糖尿病病因及并发症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新型降糖药也在不断应用于临床。一个好的降糖药物,除了能控制血糖,同时还需要最大程度上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延缓B细胞功能衰竭,减慢糖尿病患者的病程进展。在此简要介绍近十年上市的新型降糖药物,以及正在研制中的药物。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非磺脲类胰岛素的促泌剂作用机制与磺脲类药物相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