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中学校园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确实是一大难题。学生在作文课上往往都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即便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会表现出结构不严谨,层次不清晰,衔接不自然,前后不照应,谋篇意识不强等缺点,“假、大、空、虚、套”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何克服以上弊端,走好写作之路呢?笔者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李斯有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积累对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积累,学生作文时才会有如信手拈来,才会似剥茧抽丝般得心应手。那么,怎样在平时积累起自己的语言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善于积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抑或是一般性的文章时,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学会用“万物皆美”的眼光去审视他人的文章,利用“圈点评注法”去学习佳词、妙句,学习经典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并做好读书笔记,建立好语言素材库,为自己以后有效地使用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以致用
只有在积累中不断运用语言,才能在积累中不断发展语言。学生学习了他人的语言后,自己在写“读书心得”、平时的小练笔、小作文时就要懂得活学活用,甚至在平时的交流谈话中亦可运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自信心。
3.贵在坚持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学生们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多渠道开拓学生的写作之路
学生对生活总是充满着好奇,常常自然地就能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除日常教学外,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感受学校和家庭生活之外的社会生活,多渠道开拓学生的写作之路。
1.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作为学生只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才能储备好写作素材,建立起自己的写作“资料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只有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从中去感受社会政治、文化动态,从中去领略自然之美,培养爱国之情,并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观察生活,分析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探究事物的实质,明辨是非曲直,才能写出好文章。
2.善于捕捉生活之美,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心吐真情”
文贵有情,情贵真挚,有情不真,索然寡味;真而不深,味同嚼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文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驱遣于笔端,使之流淌于文章的躯体内,以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改变学生作文中“假、大、空、虚、套”的现象。
3.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
现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不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布局谋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知识的范例。因此,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赏析文章语言美的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鉴赏文章的结构美,理清作者的思路,以形式和语言为切入点,让学生去关注作者是“怎么写”出这样一篇文章的,并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使语文课真正成为语言文字的双通道——既通过语言文字去感悟别人的所感所想,又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4.给作文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
秦牧说过:“想象是一副能使思维飞翔起来的翅膀。”写好想象作文,对于开阔视野、丰富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好处的。一次作文指导课上,我只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圆,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心所欲地想,但在最后表达时一定要有表现力。结果,学生们对此兴致高涨,作文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①那是一个简单的圆,就像我梦中的家园:一张圆桌、几张旧椅,我们一家人的情感,没有边角,没有色彩,没有生命中不可逾越的障碍,当中有团结与团圆、温暖与惬意,爱的河流在缠绕……
②那是一双明亮深邃的双眸,让我们看到灿烂的阳光、皎洁的月光与闪烁的星光……
三、推敲锤炼破茧成蝶
作文的修改过程,是对文章去粗取精、润色加工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是写作过程的延续。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作文作行之有效的修改,展现“破茧成蝶”的美妙呢?我在作文评改中的做法就是改教师讲评为学生自评。这并不是说教师就不用评改了,而是得先把学生的作文大体看一下,找出典型佳作与存在共性问题的文章,利用投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评出优劣,然后教师再作总结,给予方法性的指导。
“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但愿学生的作文在经过一番推敲锤炼后能展现“破茧成蝶”的美妙与洒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愿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在“多渠道”、“多方式”中呈现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绰约风姿!
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李斯有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积累对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积累,学生作文时才会有如信手拈来,才会似剥茧抽丝般得心应手。那么,怎样在平时积累起自己的语言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善于积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抑或是一般性的文章时,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学会用“万物皆美”的眼光去审视他人的文章,利用“圈点评注法”去学习佳词、妙句,学习经典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并做好读书笔记,建立好语言素材库,为自己以后有效地使用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以致用
只有在积累中不断运用语言,才能在积累中不断发展语言。学生学习了他人的语言后,自己在写“读书心得”、平时的小练笔、小作文时就要懂得活学活用,甚至在平时的交流谈话中亦可运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自信心。
3.贵在坚持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学生们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多渠道开拓学生的写作之路
学生对生活总是充满着好奇,常常自然地就能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除日常教学外,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感受学校和家庭生活之外的社会生活,多渠道开拓学生的写作之路。
1.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作为学生只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才能储备好写作素材,建立起自己的写作“资料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只有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从中去感受社会政治、文化动态,从中去领略自然之美,培养爱国之情,并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观察生活,分析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探究事物的实质,明辨是非曲直,才能写出好文章。
2.善于捕捉生活之美,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心吐真情”
文贵有情,情贵真挚,有情不真,索然寡味;真而不深,味同嚼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文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驱遣于笔端,使之流淌于文章的躯体内,以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改变学生作文中“假、大、空、虚、套”的现象。
3.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
现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不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布局谋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知识的范例。因此,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赏析文章语言美的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鉴赏文章的结构美,理清作者的思路,以形式和语言为切入点,让学生去关注作者是“怎么写”出这样一篇文章的,并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使语文课真正成为语言文字的双通道——既通过语言文字去感悟别人的所感所想,又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4.给作文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
秦牧说过:“想象是一副能使思维飞翔起来的翅膀。”写好想象作文,对于开阔视野、丰富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好处的。一次作文指导课上,我只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圆,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心所欲地想,但在最后表达时一定要有表现力。结果,学生们对此兴致高涨,作文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①那是一个简单的圆,就像我梦中的家园:一张圆桌、几张旧椅,我们一家人的情感,没有边角,没有色彩,没有生命中不可逾越的障碍,当中有团结与团圆、温暖与惬意,爱的河流在缠绕……
②那是一双明亮深邃的双眸,让我们看到灿烂的阳光、皎洁的月光与闪烁的星光……
三、推敲锤炼破茧成蝶
作文的修改过程,是对文章去粗取精、润色加工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是写作过程的延续。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作文作行之有效的修改,展现“破茧成蝶”的美妙呢?我在作文评改中的做法就是改教师讲评为学生自评。这并不是说教师就不用评改了,而是得先把学生的作文大体看一下,找出典型佳作与存在共性问题的文章,利用投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评出优劣,然后教师再作总结,给予方法性的指导。
“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但愿学生的作文在经过一番推敲锤炼后能展现“破茧成蝶”的美妙与洒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愿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在“多渠道”、“多方式”中呈现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绰约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