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前,一位来自南海的书生——康有为先生,因领导推动了“戊戌变法”而名垂青史,给南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敢为天下先的有为精神成为今天南海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于2004年的石门实验中学,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把传统文化、时代文化、地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出了“开展有为教育,培养有为少年”的学校发展目标,精心打造“有为教育”品牌。
如果把“有为教育”看作是一棵大树的话,那么,只有全心培根本、精心育枝叶,才能开出鲜花结出硕果。
一、培土育苗:有环境才有前景
“有为”文化所要形成的是学校的文化力,主要包括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三个系统的塑造,它追求用“有为”精神,引导人和塑造人。
“有为”文化的精神力指的是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充满自信和敢想敢干的勇气与锐气等。它的内容结构为“一体两翼”,即以精神力为主体,以执行力、形象力为两翼,三者组成完整的“有为”文化系统。
培育“有为”文化土壤。我校努力搭建各种有利于师生发展的平台。如成立“名师工作室”,成立多个学生社团,逐步完善学生会自主管理制度,促进师生成名、成才。鼓励师生参与科研、著书立说,使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彰显学校办学价值取向,积极促进每个人的自主发展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此外,我校还积极发展师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多个教师活动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使师生个性得到张扬,素质整体提高,从而丰富了学校的精神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昂扬向上的团队精神风貌。
营造“有为”文化环境。学校以“有为文化”为主线建设育人环境,把学校建设成高雅的文化殿堂、优越的学习场所,使之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我们结合现有的整体规划,建设了石门实验中学八景:石门朝晖—学海腾龙—五环溢彩—长廊沐礼—杏坛星辉—书山飞虹—荷塘映月—有为秋实。同时,设计、制作、充实了以修身养性、礼仪风度为主要内容的连廊文化、楼梯文化、班级文化、板报文化等。让师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师生热爱学校、奋发工作、学习的情怀,培养师生高雅的情趣。
建立民主有为机制。学校根据管理文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人文性,着力实施以人为本、人人有为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全体成员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学校制度文化。学校采取民主决策制,政务公开透明,重大决策必须通过教代会,实行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制度,让公开、公平、公正伴行每一个决策,民主之声响遍整个校园。
二、精耕细作:向四十分钟要效益
1. 构建“有为教育”课程体系
在“国家、地方、校本”为系列的三级课程结构系统中,我们以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为基础,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为核心,注重横向整合三级课程,将其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即我校的课程超市)和探究型课程三大类型。
(1)基础型(必修)课程
一是按国家、地方课程标准设置的课程。二是开设了书法、礼仪、厨艺、形体、武术、阅读、心理、英语口语交际等校本必修课程,
(2)拓展型(选修)课程(即课程超市)
我校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的基础上,按照自主选择、自愿参加的民主原则,开发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从涉及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人文领域、科学领域、体艺领域、思想方法领域、综合实践领域、学科拓展领域”等六个方面,有30多门校本课程近百个班供学生自由选择,包括阅读、名著赏析、影视欣赏、军事观察、天文、版画、陶艺等。这些涵盖面广的校本课程从周一到周四,每天下午第八节都开班上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3)探究型课程
是在基础型课程及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个性特长、逻辑思维、书面表达等,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综合运用、选择组合等能力培养的课程。主要采取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它包括了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案例调查等项目,由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对学有潜力的学生精心培养。
以上三大类型的课程相辅相成,构成了我校的“有为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接受有为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和责任心、荣誉感、爱国情,有作为地生活。
2. 探索“展—疑—评”有为教学模式
(1)“展—疑—评”有为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活动本质是一种生命影响生命,灵活触动灵魂的活动。为此,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师生间情感交流,价值观培养,态度养成、能力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通过“展—疑—评”三大要素,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教学中介、环境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有为教育的四大培养内容(体魄意志的磨炼、礼仪风度的养成、性格品质的陶冶、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2)“展—疑—评”有为教学模式课堂操作要点
“展”是指学生获得显著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通过课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人格、智力、能力、非智力、个性等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体现教育的价值。“展”既包括学生的精彩展示,也包括老师的精要点拨;既包括学习成果的展示,也包括学习习惯的培养;既包括学科素养的展示,也包括综合能力的训练。
“疑”意指设疑、质疑和解疑,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创新的意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前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我校的课堂教学要求充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置疑,对教师置疑,对“司空见惯”置疑,对“完美无缺”置疑,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独具卓识,探求真理。
“评”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测评,二是评价,三是评比。测评是通过一定量的精心设计的试题,一一对应的反映出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矫正。评价包括师生互相评价。老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肯定与纠正,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批评或指正。同时在家校联系手册上对学生进行每周评价和每月总结。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当堂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当堂评价是指每堂课结束后,学生要在课堂评价手册上对这节课评出“优、良、中、差”四等,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实记录,科任老师要针对问题及时整改。阶段性评价指教研处在学期中和学期末组织学生对全体教师进行民意测评,测评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17项。评比是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采取的激励手段。通过小组竞争、评优评先等手段恰当地评价和激励学习团队,燃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积极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展—疑—评”有为教学模式涵盖了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元素,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标理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而又变化无穷的流程。课堂上各学科围绕着教学目标,通过“展—疑—评”三大要素的呈现,由“展”至“疑”再到“评”,结构清晰,定向推进,有始有终;但课堂教学又不乏生成的精彩,因此“展”并非一定是一节课的起点,“评”也不一定是一节课的终点。一堂课,老师可根据上课内容、课型特点、学生的反应从任一板块从切入进去,进而逆时针定向循环推进,无始无终,可以是一个循环,可以是多个循环,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石门实验中学)
如果把“有为教育”看作是一棵大树的话,那么,只有全心培根本、精心育枝叶,才能开出鲜花结出硕果。
一、培土育苗:有环境才有前景
“有为”文化所要形成的是学校的文化力,主要包括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三个系统的塑造,它追求用“有为”精神,引导人和塑造人。
“有为”文化的精神力指的是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充满自信和敢想敢干的勇气与锐气等。它的内容结构为“一体两翼”,即以精神力为主体,以执行力、形象力为两翼,三者组成完整的“有为”文化系统。
培育“有为”文化土壤。我校努力搭建各种有利于师生发展的平台。如成立“名师工作室”,成立多个学生社团,逐步完善学生会自主管理制度,促进师生成名、成才。鼓励师生参与科研、著书立说,使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彰显学校办学价值取向,积极促进每个人的自主发展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此外,我校还积极发展师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多个教师活动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使师生个性得到张扬,素质整体提高,从而丰富了学校的精神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昂扬向上的团队精神风貌。
营造“有为”文化环境。学校以“有为文化”为主线建设育人环境,把学校建设成高雅的文化殿堂、优越的学习场所,使之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我们结合现有的整体规划,建设了石门实验中学八景:石门朝晖—学海腾龙—五环溢彩—长廊沐礼—杏坛星辉—书山飞虹—荷塘映月—有为秋实。同时,设计、制作、充实了以修身养性、礼仪风度为主要内容的连廊文化、楼梯文化、班级文化、板报文化等。让师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师生热爱学校、奋发工作、学习的情怀,培养师生高雅的情趣。
建立民主有为机制。学校根据管理文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人文性,着力实施以人为本、人人有为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全体成员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学校制度文化。学校采取民主决策制,政务公开透明,重大决策必须通过教代会,实行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制度,让公开、公平、公正伴行每一个决策,民主之声响遍整个校园。
二、精耕细作:向四十分钟要效益
1. 构建“有为教育”课程体系
在“国家、地方、校本”为系列的三级课程结构系统中,我们以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为基础,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为核心,注重横向整合三级课程,将其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即我校的课程超市)和探究型课程三大类型。
(1)基础型(必修)课程
一是按国家、地方课程标准设置的课程。二是开设了书法、礼仪、厨艺、形体、武术、阅读、心理、英语口语交际等校本必修课程,
(2)拓展型(选修)课程(即课程超市)
我校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的基础上,按照自主选择、自愿参加的民主原则,开发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从涉及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人文领域、科学领域、体艺领域、思想方法领域、综合实践领域、学科拓展领域”等六个方面,有30多门校本课程近百个班供学生自由选择,包括阅读、名著赏析、影视欣赏、军事观察、天文、版画、陶艺等。这些涵盖面广的校本课程从周一到周四,每天下午第八节都开班上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3)探究型课程
是在基础型课程及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个性特长、逻辑思维、书面表达等,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综合运用、选择组合等能力培养的课程。主要采取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它包括了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案例调查等项目,由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对学有潜力的学生精心培养。
以上三大类型的课程相辅相成,构成了我校的“有为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接受有为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和责任心、荣誉感、爱国情,有作为地生活。
2. 探索“展—疑—评”有为教学模式
(1)“展—疑—评”有为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活动本质是一种生命影响生命,灵活触动灵魂的活动。为此,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师生间情感交流,价值观培养,态度养成、能力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通过“展—疑—评”三大要素,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教学中介、环境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有为教育的四大培养内容(体魄意志的磨炼、礼仪风度的养成、性格品质的陶冶、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2)“展—疑—评”有为教学模式课堂操作要点
“展”是指学生获得显著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通过课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人格、智力、能力、非智力、个性等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体现教育的价值。“展”既包括学生的精彩展示,也包括老师的精要点拨;既包括学习成果的展示,也包括学习习惯的培养;既包括学科素养的展示,也包括综合能力的训练。
“疑”意指设疑、质疑和解疑,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创新的意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前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我校的课堂教学要求充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置疑,对教师置疑,对“司空见惯”置疑,对“完美无缺”置疑,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独具卓识,探求真理。
“评”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测评,二是评价,三是评比。测评是通过一定量的精心设计的试题,一一对应的反映出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矫正。评价包括师生互相评价。老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肯定与纠正,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批评或指正。同时在家校联系手册上对学生进行每周评价和每月总结。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当堂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当堂评价是指每堂课结束后,学生要在课堂评价手册上对这节课评出“优、良、中、差”四等,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实记录,科任老师要针对问题及时整改。阶段性评价指教研处在学期中和学期末组织学生对全体教师进行民意测评,测评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17项。评比是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采取的激励手段。通过小组竞争、评优评先等手段恰当地评价和激励学习团队,燃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积极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展—疑—评”有为教学模式涵盖了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元素,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标理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而又变化无穷的流程。课堂上各学科围绕着教学目标,通过“展—疑—评”三大要素的呈现,由“展”至“疑”再到“评”,结构清晰,定向推进,有始有终;但课堂教学又不乏生成的精彩,因此“展”并非一定是一节课的起点,“评”也不一定是一节课的终点。一堂课,老师可根据上课内容、课型特点、学生的反应从任一板块从切入进去,进而逆时针定向循环推进,无始无终,可以是一个循环,可以是多个循环,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石门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