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聪慧,大未必佳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love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成就一番事业,而很少有家长希望儿孙像汉朝的朱买臣那样,五十岁以后才发达。
  虽然历史上名人早成才的实例不少,神童的故事也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比如: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三岁学习《孝经》《论语》,五岁时已读遍六经;明朝的解缙六岁时能作诗,十八岁考中进士;秦国的甘罗十二岁游说赵国,被拜为上卿,等等,都被传为佳话。但更多的情况是:不论实际情况如何,只要孩子稍微表现聪颖,就断定孩子为早慧,不同于众人,便安排繁多读书识字之事,日夜督促,形成一种造就神童的幼教方式。
  中国古代也有过度重视早教的现象。特别是宋元以来,由于科举规模的日益扩大,读书功利性的目的越来越强,家庭教育中偏重智育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
  按一般的标准,儿童识字读书从七八岁开始,参加“童子试”。但为了能让子弟早日出人头地、快速成才,有些人家甚至三四岁就开始让孩子识字读书,五六岁便入塾馆学习,十二三岁便将孩子视为神童给以强化教育。比如,宋朝贾黄中幼时聪慧过人,为了能让他早取功名,他父亲竟然拿来与小他身高相等的一大厚摞书籍,令其日日诵读,还美其名曰“等身书”。
  有时候这样做的结果与家长的期望往往是适得其反。清朝光绪时人炳半聋,日夜督促儿子读书,儿子十五岁的年纪已经读完了“十三经”及《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书,而在他这个年龄的多数学童一般只能读完“十三经”中的“四书”“五经”部分。由于过度劳累,儿子年纪轻轻竟吐血而亡,炳半聋至此才后悔不跌。
  当然,历史上还有不少人是不赞成子弟过早、过速成才的。他们认为人的资质都差不多,早慧与晚成,不过是才智开发的早与晚的问题。神童之说弊大于利,而且在“神童”的名下,容易造成孩子自视过高,众人的期望也过高,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于孩子成长不利。
  东汉太中大夫陈韪对四岁让梨、少年聪慧的孔融就很不以为然,说:“小时了了(聪明伶俐),大未必佳。”诸葛亮也有与陈韪相似的看法,他在给其兄诸葛瑾的书信中谈到了自己对儿子诸葛瞻的忧虑:“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的担心是:儿子聪慧过早外露,早有名气,在周围的赞誉之中容易自满自足,最终反而会没有什么发展。诸葛瞻后来的情形也确实如其父所忧虑的那样:蜀人因其才敏,又念及其父,朝廷每有善政佳绩多归美于他。虽然诸葛瞻最后是为国事死难,但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的那样:“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
  道光时期的启蒙教育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一书中也告诫家长们说:孩子如果没有基础,入学后长进慢,时间一长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样会耽误孩子的一生。他也反对过多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说:“小儿无长精神,必须使有空闲”,安排一些有趣味的学习。“人之才不一。有小才而锋颖者,可以取快一时,终无大成就。”
  所以说:早成,对儿女来说不一定是有益的事。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邻居丽忽然发现孩子有些抑郁,不大爱和朋友玩耍,常常独自一人对着天空或远处默默发呆,或无所事事地一动不动。她和家人都很着急,试了好多医院问药,可一直没有多大效果,还被告知要多关爱,慢慢来。着急之下,丽就向我寻求解决之法。  想到自己以前教过孩子的方法,我就建议她多给孩子一些爱的“语言”。  我女儿小时候也出现过同样的状况。可能是因为没有差不多年龄的孩子玩耍,又离家千里之外,也没有亲戚照顾,
期刊
纪录片制作精良,《帝企鹅日记》《海洋》《冰冻星球》《在地球上的一天》这类以动物为主题的片子,是最适合孩子的入门级纪录片。  今年春节,我和儿子每天都守着CCTV-9的《冰冻星球》——哪怕地球都放进冰箱了,企鹅、海豹、海狮们还在坚持卖萌啊,这些天然呆的生物,完全把他吸引住了。看到北极熊宝宝被活活饿死的场景,我和儿子双双落泪,很久不能平静下来。  我想,其实在小孩眼里,这些纪录片也就是动物本人出演的动
期刊
当下每个家庭、每位年轻的父母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他们大都把读书识字、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技能班视为主要的学习手段。殊不知,孩子的学习不仅仅在书本里和课堂上,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可供孩子开阔眼界、长知识的场所,博物馆就是其中最佳的选择。  有家长说:“我带孩子去过自然博物馆,除去一些动物标本,其他图片也没多大意思,孩子兴趣不大。”也有家长说:“博物馆是给大人参观的,幼儿园的孩子看不懂,瞎耽
期刊
案例:  我是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孩子是男孩,但总是很胆小。比如坐电梯时,他不让提前按电梯,非要等到所有家里的人都到齐了,才可以按,你要是先按他就又哭又闹。我告诉他“有大人在小孩子不要担心什么,电梯到了人没来齐,我们可以让电梯先走,我们再坐下一部,或者一些人先下去,后来的人坐下一部”,但是无论怎么解释他都还是老样子。  还有就是孩子非常容易哭,看到电视里比较感人的画面,或是家里人说了些感人的话,如
期刊
清早6点半,“小犇美妈”就起床开始忙碌,准备为4岁的儿子做一份全新的创意早餐。这次,她抓了一把头天泡好的黑米,蒸熟后捏成恐龙的形状,再配上装饰,压出花纹。一份“吃草的阿玛加龙”早餐就做好了。  创意早餐:吃草的阿玛加龙  做法:黑米一把,头天泡好,蒸熟后捏成恐龙的形状。火龙果皮和橘子皮切成小三角,装饰成恐龙背上的剑齿,用圆吸管把白色奶酪片压出一个个小圆点,作为恐龙身体上的花纹。再用黄瓜和火龙果肉雕
期刊
小鸡出壳  闹钟一响,我和儿子躺在蚊帐里。儿子睡眼惺忪,明显没睡醒,我也不急着催他起床,指着蚊帐说:“我们现在是小鸡,这蚊帐是蛋壳,时间一到,小鸡就要出壳喽。咱们看哪只小鸡先出壳。”我刚说完,儿子就睁开眼睛,明显是想比我“先出壳”的样子。很快,闹铃再次响起,儿子第一个冲出蚊帐,高兴地说:“我第一个出壳了。”我假装生气地说:“哼,现在要看哪只小鸡干净。我先去刷牙洗脸喽。”说完,我立即冲向洗手间,儿子
期刊
今天将要举行春季帽子大游行,每个女孩都可以参加。米妮和黛丝用了所有的材料,给朋友们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帽子。  这时候,克拉贝尔慌慌张张地跑来了。她忘了给自己准备帽子,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米妮说:“别担心,我们来帮你!”  米妮和黛丝飞快地做好了帽子。这时候克拉贝尔也来了,她很喜欢这顶帽子。“我真希望春季帽子大游行马上就开始!”  不过米妮还有话要说:“我觉得这顶帽子还是不够完美,好像缺了点儿什么,但
期刊
当一个脏字从孩子口中蹦出时,不少父母会感到紧张,生怕孩子从此学坏。教育学家认为,4岁是孩子说脏话的兴奋期,一般这种情况到上学的时候会自行结束。虽然它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但父母还是应该及时纠正孩子说脏话的习惯。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案例一:5岁的皮皮过生日时,得到了一套儿童玩具箱。于是,他开始学着爸爸修东西的样子,在自己的小板凳上叮叮当当地敲个不停,还不时地说着:“他妈的,这破玩意儿!
期刊
现在很多父母不让孩子做家务,有的家长是怕孩子做不好家务,所以索性自己来;有的家长是想让孩子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只管学习好就行了。其实,孩子做家务,不仅可以培育他们的劳动技能,还可以训练他的观察力、理解力、应变能力。随着做家务越来越顺手,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心也也得到了培育和发展。当家务成了孩子日常生活的习惯,孩子也会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归属感。  耐心指导 
期刊
有一次洗车,我突然发现车胎被扎了,要换胎。儿子非常喜欢汽车,说一会儿要看换胎的过程,我答应了。不过,当时工人忙不开,说要等一会儿,于是我们决定先到附近的餐厅吃饭,等到换胎的时候再过来。没想到,刚落座,电话就响了,说可以换了。  儿子吵着要跟过去看,由于马上就要吃饭,家里人劝他,别看了,吃完饭再说。儿子坚决不同意,说是和爸爸约好的,而且大人越劝,他脸色越难看。我一看形势不妙,再扛下去,他没准得哭鼻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