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鸟的翅膀飞过,这里的天空把自己的身架骨放得很低。地处广袤的苏南平原,尽管我活到了将近不惑的年纪,却无缘一见鹰击长空的豪迈,或者是鹤唳九天的神奇。从窗口向外望去,一群灰不溜秋的麻雀在前面民房的屋檐上蹦哒;黄昏时分,又有一只只墨团般的老鸦在银杏树上聒噪,传播着令人惶惑的预言。只有雁阵经过,才会把这一方天空抬升到原始的高度。
立秋的一场雨之后,暑热渐渐退去,天空被擦拭得越发的明媚与纯净。水稻正由青转黄,向着最后的饱满冲刺。旱地上,秋耕已经开始:雪亮的铁铧深入大地的肌肤,黑金的种子热烈地奔向厚土,农耕文明的伟大又一次被书写。当你放下锄头,从四周巨大的寂静里感受到缕缕秋意,却听到了阵阵清音从天边传来:嘎咕!嘎咕!——是的,它们来了!一声高,一声低,每一声都是由两个音节组成,每一声都是对季节的宣告,每一声都是对同伴的鼓舞,短促有力,简明扼要。你循声仰望,只见瓦蓝的天幕上,它们用一个个小楷的“人”字,组合成一个大大的“人”字。这是多么的壮丽和神奇!或者,这也是人类生存本相的昭示?
它们在长空鼓荡而行,每一叶翅膀推出气流又被反弹回来,落在后面一只大雁的翅膀上。因此,再幼弱的小雁也能排在队伍的后面,完成这一次千里远征。它们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而来,为了生存与繁衍,它们不得不离开即将要天寒地冻、雪海茫茫的家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雁是大地上的流亡者,它们把生命的三分之一虚掷在无谓的漂泊中。这既是生命的残酷,也是生命的升华。雁群飞过,让我想到两千年前孔子在中原大地上的那次奔波流浪,想到一个叫重耳的晋国公子在诸侯间的颠沛流离,也想到了在大雁的故乡,一个叫苏武的大汉使者白白流失的青春岁月。一如大雁的漂泊转徙,他们都是精神的流浪者,在历史的天空下,不惧风云雷电,劈空而行。
说来真巧,我第一次看见雁群可以算是奇遇。和我年龄相仿的人大都记得小学课本上有一篇叫《秋天》的文章,虽然只有短短几行字,却是所有八零后的集体记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学完那篇文章的课间,同学们都在乡村小学狭促的园子里嬉闹,我和一个小伙伴举着竹竿在打梧桐子(炒梧桐子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味)。顺着梧桐树青郁色的树干往上看,最后几片宽大的叶子在碧蓝的秋空的映衬下显得越发斑斓。我一时眼尖,发现一群鸟呈“人”字在空中滑行。天幕上有淡淡的云,雁群经过,就像帆船在天河里游弋,又像是水印文字一样恍惚如梦。周围的小伙伴因为我这个惊人发现而顿时沸腾,除了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我们很少向天空行如此长久的注目礼。
雁群越过了教室的屋顶,我们穿过学校的门堂,跑过操场,站在刚刚收割过的稻田里,脚上沾染了稻茬的气息。书上说,大雁往南飞。目送天边的雁群,一个巨大的疑问引发了我们的讨论:南方究竟是哪里?对于我们这群没有去过远地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一个惊世命题。我抢着说:南边就是寨桥,我伯伯家在那边,湖边上有很多大鸟。有人说,南边是台湾岛,岛上有个日月潭。我的同桌张小炮一拍大腿说:不对不对!我爷爷说南极洲才是最南的地方,一定是飞南极洲去了!小炮的爷爷做过学校的代课老师,他老人家的话是肯定没错的。大家于是都相信大雁飞到南极洲去了。
乡村的生态和谐而野蛮。我家常年养鸡,也时常丢鸡,不用说是遭了黄鼠狼或是獾的毒手。那个深秋的傍晚,母亲清点了一下鸡棚,又少了两只母鸡。半夜的时候,父亲已经把屋前屋后转遍了,没有发现蛛丝马迹,最后,带着我提着电瓶来到了沿河的土岗上。我们用男人的声音模仿着母鸡的“咯咯”声,希望能引起它们的共鸣与回应。在一大片芦苇丛中,蜷曲着一只大雁,一侧翅膀上脱落了一片羽毛,似乎还有一团血瘀。我们不废吹灰之力就把那只大雁抱回了家,关在屋子后面的鸡棚里。“嘎咕!嘎咕!”凄婉的声音一夜没有消停,落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一股酸涩的味道像雨后的苔藓在心里生长。早上,打开院门,我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另一只大雁站在鸡棚外,脖子伸进丝网,发出阵阵哀鸣。每个人都一阵心疼,立即明白了怎么回事。我们剪开格丝网,把鸡棚打开,受伤的那只扑打了两下翅膀,仍然没能飞起来,眼角流露出一种哀求的神色。于是,两只大雁就在我家的鸡棚里住了下来,和我家的鸡同吃同住,其乐融融。半个月后,大雁淡褐的羽毛又重新焕发了光彩,在一个芦花被露水打湿的清晨,两只大雁在我家上空盘旋一阵,迎着南方继续它们的征程。
后来,读到元好问《雁丘词》,序言中写道: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才明白,大雁是一夫一妻的动物,一只中途夭阏,另外一只必定撒手殉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爱情的世界里,大雁是人类的榜样。
生活在城市,是越来越难以见到大雁的身影了。是林立的高楼遮挡了它们?还是氤氲的烟气使它们绕道而行?还是气候的变暖让它们放弃了心灵的跋涉?更多时候,我的目光会在泛黄的诗页上与它们突然相逢。那是盛唐边塞的将士,边城暮雨,北雁低回,征人的脚印断断续续地落在广袤无垠的沙漠里;那是北宋闺房的女子,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用两行胭脂泪在彩笺写下相思闲愁。那时的天空是多么的诗意,出门随便走两步就有一泡白色的鸟屎落在你头上。现在的孩子们,不止是“大雁”没有见过,“子规”到哪里去了?“鹧鸪”又到哪里去了?
雁归何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雁”真的成了一个古老的意象,成了唐诗宋词里的一个美丽传说。夜幕上截短了的“人”字,就像一柄充满寒意的箭镞,射向我悲怆的心口。那晚,我走向宿舍,身后的天空越來越低。
责任编辑:晓月
立秋的一场雨之后,暑热渐渐退去,天空被擦拭得越发的明媚与纯净。水稻正由青转黄,向着最后的饱满冲刺。旱地上,秋耕已经开始:雪亮的铁铧深入大地的肌肤,黑金的种子热烈地奔向厚土,农耕文明的伟大又一次被书写。当你放下锄头,从四周巨大的寂静里感受到缕缕秋意,却听到了阵阵清音从天边传来:嘎咕!嘎咕!——是的,它们来了!一声高,一声低,每一声都是由两个音节组成,每一声都是对季节的宣告,每一声都是对同伴的鼓舞,短促有力,简明扼要。你循声仰望,只见瓦蓝的天幕上,它们用一个个小楷的“人”字,组合成一个大大的“人”字。这是多么的壮丽和神奇!或者,这也是人类生存本相的昭示?
它们在长空鼓荡而行,每一叶翅膀推出气流又被反弹回来,落在后面一只大雁的翅膀上。因此,再幼弱的小雁也能排在队伍的后面,完成这一次千里远征。它们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而来,为了生存与繁衍,它们不得不离开即将要天寒地冻、雪海茫茫的家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雁是大地上的流亡者,它们把生命的三分之一虚掷在无谓的漂泊中。这既是生命的残酷,也是生命的升华。雁群飞过,让我想到两千年前孔子在中原大地上的那次奔波流浪,想到一个叫重耳的晋国公子在诸侯间的颠沛流离,也想到了在大雁的故乡,一个叫苏武的大汉使者白白流失的青春岁月。一如大雁的漂泊转徙,他们都是精神的流浪者,在历史的天空下,不惧风云雷电,劈空而行。
说来真巧,我第一次看见雁群可以算是奇遇。和我年龄相仿的人大都记得小学课本上有一篇叫《秋天》的文章,虽然只有短短几行字,却是所有八零后的集体记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学完那篇文章的课间,同学们都在乡村小学狭促的园子里嬉闹,我和一个小伙伴举着竹竿在打梧桐子(炒梧桐子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味)。顺着梧桐树青郁色的树干往上看,最后几片宽大的叶子在碧蓝的秋空的映衬下显得越发斑斓。我一时眼尖,发现一群鸟呈“人”字在空中滑行。天幕上有淡淡的云,雁群经过,就像帆船在天河里游弋,又像是水印文字一样恍惚如梦。周围的小伙伴因为我这个惊人发现而顿时沸腾,除了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我们很少向天空行如此长久的注目礼。
雁群越过了教室的屋顶,我们穿过学校的门堂,跑过操场,站在刚刚收割过的稻田里,脚上沾染了稻茬的气息。书上说,大雁往南飞。目送天边的雁群,一个巨大的疑问引发了我们的讨论:南方究竟是哪里?对于我们这群没有去过远地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一个惊世命题。我抢着说:南边就是寨桥,我伯伯家在那边,湖边上有很多大鸟。有人说,南边是台湾岛,岛上有个日月潭。我的同桌张小炮一拍大腿说:不对不对!我爷爷说南极洲才是最南的地方,一定是飞南极洲去了!小炮的爷爷做过学校的代课老师,他老人家的话是肯定没错的。大家于是都相信大雁飞到南极洲去了。
乡村的生态和谐而野蛮。我家常年养鸡,也时常丢鸡,不用说是遭了黄鼠狼或是獾的毒手。那个深秋的傍晚,母亲清点了一下鸡棚,又少了两只母鸡。半夜的时候,父亲已经把屋前屋后转遍了,没有发现蛛丝马迹,最后,带着我提着电瓶来到了沿河的土岗上。我们用男人的声音模仿着母鸡的“咯咯”声,希望能引起它们的共鸣与回应。在一大片芦苇丛中,蜷曲着一只大雁,一侧翅膀上脱落了一片羽毛,似乎还有一团血瘀。我们不废吹灰之力就把那只大雁抱回了家,关在屋子后面的鸡棚里。“嘎咕!嘎咕!”凄婉的声音一夜没有消停,落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一股酸涩的味道像雨后的苔藓在心里生长。早上,打开院门,我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另一只大雁站在鸡棚外,脖子伸进丝网,发出阵阵哀鸣。每个人都一阵心疼,立即明白了怎么回事。我们剪开格丝网,把鸡棚打开,受伤的那只扑打了两下翅膀,仍然没能飞起来,眼角流露出一种哀求的神色。于是,两只大雁就在我家的鸡棚里住了下来,和我家的鸡同吃同住,其乐融融。半个月后,大雁淡褐的羽毛又重新焕发了光彩,在一个芦花被露水打湿的清晨,两只大雁在我家上空盘旋一阵,迎着南方继续它们的征程。
后来,读到元好问《雁丘词》,序言中写道: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才明白,大雁是一夫一妻的动物,一只中途夭阏,另外一只必定撒手殉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爱情的世界里,大雁是人类的榜样。
生活在城市,是越来越难以见到大雁的身影了。是林立的高楼遮挡了它们?还是氤氲的烟气使它们绕道而行?还是气候的变暖让它们放弃了心灵的跋涉?更多时候,我的目光会在泛黄的诗页上与它们突然相逢。那是盛唐边塞的将士,边城暮雨,北雁低回,征人的脚印断断续续地落在广袤无垠的沙漠里;那是北宋闺房的女子,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用两行胭脂泪在彩笺写下相思闲愁。那时的天空是多么的诗意,出门随便走两步就有一泡白色的鸟屎落在你头上。现在的孩子们,不止是“大雁”没有见过,“子规”到哪里去了?“鹧鸪”又到哪里去了?
雁归何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雁”真的成了一个古老的意象,成了唐诗宋词里的一个美丽传说。夜幕上截短了的“人”字,就像一柄充满寒意的箭镞,射向我悲怆的心口。那晚,我走向宿舍,身后的天空越來越低。
责任编辑: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