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归何处

来源 :江河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nneye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鸟的翅膀飞过,这里的天空把自己的身架骨放得很低。地处广袤的苏南平原,尽管我活到了将近不惑的年纪,却无缘一见鹰击长空的豪迈,或者是鹤唳九天的神奇。从窗口向外望去,一群灰不溜秋的麻雀在前面民房的屋檐上蹦哒;黄昏时分,又有一只只墨团般的老鸦在银杏树上聒噪,传播着令人惶惑的预言。只有雁阵经过,才会把这一方天空抬升到原始的高度。
  立秋的一场雨之后,暑热渐渐退去,天空被擦拭得越发的明媚与纯净。水稻正由青转黄,向着最后的饱满冲刺。旱地上,秋耕已经开始:雪亮的铁铧深入大地的肌肤,黑金的种子热烈地奔向厚土,农耕文明的伟大又一次被书写。当你放下锄头,从四周巨大的寂静里感受到缕缕秋意,却听到了阵阵清音从天边传来:嘎咕!嘎咕!——是的,它们来了!一声高,一声低,每一声都是由两个音节组成,每一声都是对季节的宣告,每一声都是对同伴的鼓舞,短促有力,简明扼要。你循声仰望,只见瓦蓝的天幕上,它们用一个个小楷的“人”字,组合成一个大大的“人”字。这是多么的壮丽和神奇!或者,这也是人类生存本相的昭示?
  它们在长空鼓荡而行,每一叶翅膀推出气流又被反弹回来,落在后面一只大雁的翅膀上。因此,再幼弱的小雁也能排在队伍的后面,完成这一次千里远征。它们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而来,为了生存与繁衍,它们不得不离开即将要天寒地冻、雪海茫茫的家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雁是大地上的流亡者,它们把生命的三分之一虚掷在无谓的漂泊中。这既是生命的残酷,也是生命的升华。雁群飞过,让我想到两千年前孔子在中原大地上的那次奔波流浪,想到一个叫重耳的晋国公子在诸侯间的颠沛流离,也想到了在大雁的故乡,一个叫苏武的大汉使者白白流失的青春岁月。一如大雁的漂泊转徙,他们都是精神的流浪者,在历史的天空下,不惧风云雷电,劈空而行。
  说来真巧,我第一次看见雁群可以算是奇遇。和我年龄相仿的人大都记得小学课本上有一篇叫《秋天》的文章,虽然只有短短几行字,却是所有八零后的集体记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学完那篇文章的课间,同学们都在乡村小学狭促的园子里嬉闹,我和一个小伙伴举着竹竿在打梧桐子(炒梧桐子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味)。顺着梧桐树青郁色的树干往上看,最后几片宽大的叶子在碧蓝的秋空的映衬下显得越发斑斓。我一时眼尖,发现一群鸟呈“人”字在空中滑行。天幕上有淡淡的云,雁群经过,就像帆船在天河里游弋,又像是水印文字一样恍惚如梦。周围的小伙伴因为我这个惊人发现而顿时沸腾,除了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我们很少向天空行如此长久的注目礼。
  雁群越过了教室的屋顶,我们穿过学校的门堂,跑过操场,站在刚刚收割过的稻田里,脚上沾染了稻茬的气息。书上说,大雁往南飞。目送天边的雁群,一个巨大的疑问引发了我们的讨论:南方究竟是哪里?对于我们这群没有去过远地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一个惊世命题。我抢着说:南边就是寨桥,我伯伯家在那边,湖边上有很多大鸟。有人说,南边是台湾岛,岛上有个日月潭。我的同桌张小炮一拍大腿说:不对不对!我爷爷说南极洲才是最南的地方,一定是飞南极洲去了!小炮的爷爷做过学校的代课老师,他老人家的话是肯定没错的。大家于是都相信大雁飞到南极洲去了。
  乡村的生态和谐而野蛮。我家常年养鸡,也时常丢鸡,不用说是遭了黄鼠狼或是獾的毒手。那个深秋的傍晚,母亲清点了一下鸡棚,又少了两只母鸡。半夜的时候,父亲已经把屋前屋后转遍了,没有发现蛛丝马迹,最后,带着我提着电瓶来到了沿河的土岗上。我们用男人的声音模仿着母鸡的“咯咯”声,希望能引起它们的共鸣与回应。在一大片芦苇丛中,蜷曲着一只大雁,一侧翅膀上脱落了一片羽毛,似乎还有一团血瘀。我们不废吹灰之力就把那只大雁抱回了家,关在屋子后面的鸡棚里。“嘎咕!嘎咕!”凄婉的声音一夜没有消停,落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一股酸涩的味道像雨后的苔藓在心里生长。早上,打开院门,我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另一只大雁站在鸡棚外,脖子伸进丝网,发出阵阵哀鸣。每个人都一阵心疼,立即明白了怎么回事。我们剪开格丝网,把鸡棚打开,受伤的那只扑打了两下翅膀,仍然没能飞起来,眼角流露出一种哀求的神色。于是,两只大雁就在我家的鸡棚里住了下来,和我家的鸡同吃同住,其乐融融。半个月后,大雁淡褐的羽毛又重新焕发了光彩,在一个芦花被露水打湿的清晨,两只大雁在我家上空盘旋一阵,迎着南方继续它们的征程。
  后来,读到元好问《雁丘词》,序言中写道: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才明白,大雁是一夫一妻的动物,一只中途夭阏,另外一只必定撒手殉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爱情的世界里,大雁是人类的榜样。
  生活在城市,是越来越难以见到大雁的身影了。是林立的高楼遮挡了它们?还是氤氲的烟气使它们绕道而行?还是气候的变暖让它们放弃了心灵的跋涉?更多时候,我的目光会在泛黄的诗页上与它们突然相逢。那是盛唐边塞的将士,边城暮雨,北雁低回,征人的脚印断断续续地落在广袤无垠的沙漠里;那是北宋闺房的女子,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用两行胭脂泪在彩笺写下相思闲愁。那时的天空是多么的诗意,出门随便走两步就有一泡白色的鸟屎落在你头上。现在的孩子们,不止是“大雁”没有见过,“子规”到哪里去了?“鹧鸪”又到哪里去了?
  雁归何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雁”真的成了一个古老的意象,成了唐诗宋词里的一个美丽传说。夜幕上截短了的“人”字,就像一柄充满寒意的箭镞,射向我悲怆的心口。那晚,我走向宿舍,身后的天空越來越低。
  责任编辑:晓月
其他文献
真的没料到在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转身》之后,多部中短篇小说频频刊载于《长江文艺》《天津文学》《延河》《湖南文学》《星火》《安徽文学》《长江丛刊》等省级核心期刊,不到四年光景,武汉实力小说家肖静给读者奉上中短篇小说集《情感成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版)。有人说:“作家写作,必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当肖静拿出这部职场小说集时,我丝毫不感到惊讶。  本书的7部中短篇小说具有一个共同显著的特征: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诗评家的褒贬、诗评家的取舍、一般读者群的选择等三个角度,通过对中兴四大家尤其是陆游与杨万里的比较,来看陆游诗歌在宋元时期的效果史。  关键词:陆游;效果史;中兴四大家  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2-0091-04    同一部作品和同一位作家在不同时代读者中的接受效果常常不同,反应或强或弱,声誉忽高忽低。效果史研究,即考察读者
期刊
阅读手中这本《春光下的月色》,一股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徐岩松虽是一位在校的大学生,但他以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将自已的见解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其作品基于作者对时代大背景的感悟和对现实生活的洞察,力求在独特的私有语境中抒发悲悯苍生的情怀。所以,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并呈现与众不同的心理、气质和文化信息。  作者徐岩松认为,随笔皆为人生,百态即是生活。因此,他在选材上,可谓用
期刊
我承认,当我走向一个叫做八角村的山旮旯时,完全是因为抵抗不了来自谢晓爱的诱惑。  国庆节前夕,她说:“我种的稻子丰收了,煮饭香喷喷的,你快来拖吧。”又说:“我炒的野板栗粉得直掉末儿,你快来拿吧。”还说:“我打的鱼,味道特纯正,你快来吃吧。”其实稻米、板栗和鱼,在我所居住的城市,与许多商品一起,早已构成了足以淹没我的物质世界,更何况,我乡下的老父老母,还一直在源源不断为我提供它们最原始的美味呢?  
期刊
在家乡,人们都称小脚女人为“尕尕脚儿”。印象中,奶奶辈的女人都是尕尕脚儿。提起尕尕脚儿,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奶奶,而是邻居肖奶奶。因为和肖奶奶相比,我奶奶实在没有什么故事可言。肖奶奶原名肖春梅,人称“肖主任”,因长期担任公社供销社主任而得此称呼。虽说供销社主任不是什么官儿,但在物资匮乏的那个年代,这一职位却很吃香。上至公社书记,下至社员群众,谁不找她赊销东西?久而久之,她的真名渐渐被人遗忘,取而代
期刊
这是第四次遭到拒绝了,他很失望,觉得已经没有勇气再去下一家,决定回家去。  他茫然地走在路上,思绪万千。怎么办?难道一点出路都没有?这以后该怎么生活?难不成叫已经年近七十岁的老母亲养活自己?想起母亲,他心里说不出的难受。都怪自己当时太年轻太冲动了,所以才惹祸上身蹲了监狱。本来他以为出来后找个工作,挣点钱养活自己和母亲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没想到的是几个公司知道他的经历后都婉言谢绝了。他永远也忘不了面试
期刊
1  夜色苍茫。  王武在一片齐人高的野草之间醒来时,这个七尺大男人,眼眶已经红了,但没有泪水。王武一向是不淌泪的。很小的时候,爹就说,咱男人可以流血,但绝对不可以流泪,懂不?那个时候,王武是听不懂的,但迫于爹那双极具威慑力的眼神,王武还是点着头,说,爹,我明白了。直至后来,和村里的伙伴们打架,哪怕是被打趴下了,其他被打的孩子都哭得稀里哗啦,就王武,愣是皱着眉头,高昂着头,一滴眼泪都没有。  几个
期刊
小时候,我所在的农村比较落后,经济条件很差,我家和村里别的家庭基本上都差不多,没有特别好过的,这从家里有几床被子上就能显现出来。我十岁的时候弟弟6岁,家里只有三床被褥,爸妈一人一套,我和弟弟一到晚上睡觉就必须钻一个被窝。那时的被子大都是旧棉絮改装做成的,保暖性差,两个小男孩在一个被窝里难免打闹,睡觉的时候不是他无意拽过去了,就是我半夜冻醒了迷迷糊糊中又顺手拉了过来。这样一来,每天早晨起来的时候我们
期刊
摘要:《黎昔非与独立评论》一书揭示了《独立评论》后面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从而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和值得探究的问题,其中胡适究竟何如人?就是需重新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黎昔非个案入手对胡适的为人稍事探究,或许能提供胡适为人处事的某些断面。  关键词:《独立评论》;胡适;黎昔非  中图分类号:K2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2-0063-10    《黎昔非与独立评论
期刊
山根曾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老舅要是死了,自己绝不会掉一滴眼泪。这回老舅真死了,山根却趴在坟上哭得直不起腰。  山根自小患有小儿麻痹,小小一个人儿,长得也其貌不扬。娘在世的时候,依然会把山根当成宝。“臭虫只说我娃香,刺猬也说我儿光。”山根娘宠山根,本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山根姥爷家原是镇上大户,山根爹却是乡下的穷门寒舍。山根娘天生跛脚,山根爹除了身子弱,脸却白净。所以上天将这不足分配给世人,就是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