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高考在非常时期与我们见面了,我们希望能通过对这套试题的分析使正在读高中的同学得到一些启示,帮助大家学好语文。
  第一大题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考查,旨在养成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侧重语文基础知识,总体来说比较简单,包括辨别字音、辨识字形(错别字)、词语选用、成语使用、辨析语病、语意明确六个小题。其中1—5小题与2002年基本一致,减掉了去年的第3小题(解释词语题),新增了一个有关句子的题目(第6小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语言明确与否的能力,实际是往年“歧义句”命题方式的变形,只是以“新闻标题”的特定形式出现,使歧义句的辨别更具有针对性。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宦官 豢养 盥洗 患得患失 风云变幻
  B莅临 乖戾 官吏 呕心沥血 不寒而栗
  C翌日 对弈 肄业 苦心孤诣 雄关险隘
  D羡慕 汗腺 霰弹 谄媚阿谀 借花献佛
  答案是B,B中加点字读音都为lì A中盥(guàn)洗,其余为huàn;C中“雄关险隘”中的“隘”读音为“ài”,其余为“yì”;D中谄(chǎn)媚,其余都为“x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部署 备受青昧 恰如其分 可望而不可即
  B报道 伶牙利齿 群贤毕至 一年之计在于春
  C揣度 共商国是 唾手可得 冒天下之大不违
  D通谍 猝不及防 大相径庭 盛名之下其产难副
  答案是A。B中“伶牙利齿”应为“伶牙俐齿”,C中“冒天下之大不违”应为“冒天下之大不韪”,D中“通碟”应为“通牒”。
  通过这两道试题,我们可以看到,题目中所选词语都是大家熟悉的,考生可能感到生僻的豢养、盥洗、霰弹也都在课本中出现过。
  3题中的“莅临”“亲临”“规划”“计划”“不是/而是”“不仅是/而且是”,4题中的“捉襟见肘”“未雨绸缪”“自惭形秽”“如数家珍”,也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使用的。5题BCD项则分别出现了成分赘余、成分残缺、表意不明的常见典型语病。6题的的歧义是稍加思考就能发现的。
  所以,这部分知识从程度上说,不准;但正是大家所说的语文学习当中比较琐碎零散的知识,所以功夫要下在平时,注重知识积累,养成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
  第二大题是阅读考查,旨在培养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意识,命题形式沿用了客观选择。2002年考的是《沙尘暴》,今年考科技文阅读则是《温室效应》。难度大约与去年一致,只要考生注意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比较信息、合理推断,就可以得分。
  语文教学一向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高考命题历来不回避社会热点,科技文阅读由去年的“沙尘暴”到今年的“地球大气变暖”正是体现了普遍的公众意识。所以我们要培养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意识。其中介绍的有关知识是新鲜的,但这些自然现象又不是陌生的,近年媒体出现的频率极高,有些同学还亲身经历,这就揭掉了高科技说明文的面纱,缩小了题目与考生的距离感。这是否预示着今后科技文的选文方向一贴近现实生活的科技文?
  第三大题是文言文阅读考查,命题形式沿用了客观选择。试题中明显减少了字词的考查,而增加了对文段整体理解的考查;文字上没有设立太多时障碍,而且依然是课内外相结合,考生一般比较容易得分。
  2003年的文言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分别出自《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打破了从一部作品选材的格局,增加了材料的厚度,也为命题提供了新角度。文言文阅读第15题(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这在往年是没有的。这种命题本质上是将文言阅读由知识层面提升到了思维层面。
  今年材料的另一个特点是,突破了近年来以忠臣、猛将、孝子为人物形象的选材范围,改用以裴矩这样一个先佞后忠的人物为叙事评论的中心,无疑丰富了学生认知历史、认知社会、认知人生的角度。
  这些变化,不是师出无名的,2003年的《考试说明》在古诗文阅读的“鉴赏评价”中的“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后就增加了“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几个字。阅读文言文,词语、句式是基础,没有坚实的文言知识,理解就无法进行;而停留在词语理解、翻译文句的基础上,文言学习就只是浅尝。我国文章学一向注重“文以载道”,以文言文的阅读,我们应该做到,文言知识与认知思维并重,汲取文言文中的思想精髓。
  第四大题,仍然属于古代诗文的考查。
  16题的句子翻译一方面要求考生注意字字落实、尽量直译,另一方面要考生要针对一定的语言环境灵活处理古代语言现象,才可以得到这部分的分值。例如:“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一句的翻译,“廷”“折”二字均为名词作动词,如果不能活学活用,这道题就做不出来。
  诗词鉴赏今年考的是王维的《过香积寺》,要求考生找出这首五言律诗的第三联的诗眼,这是首课外诗,但是只要学生平时注意对诗词的积累,答起来也不会难。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道题第一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知识的积累一你得知道什么是诗眼;第二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你得将诗眼的知识运用到这首诗中,认定诗眼;第三考查你的分析能力,而要分析这首诗,又离不开对中国古代著名诗人一王维的思想和诗风的总体把握。
  第三联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
  默写题目更是非积累不能解决,这也是语文学习与其他科目不同的地方——一定的死记硬背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文化积累与灵活运用相结合,牢记熟能生巧的古训,力求厚积薄发,是又个启示。
  第五大题,属于现代文阅读的考查。
  2003年文学阅读给的材料是柯灵的散文《乡土情结》,除了对考生整合信息的能力的考查外,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国家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的设置突出了对写作技法的鉴赏,对写作技法的鉴赏22题也有涉及。这与往年相比,对写作技法的鉴赏有所增加,我们是否应该由经切实提高文学写作技法的鉴赏能力?
  第六大题,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其中的25题“仿写句子”(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一切过去那种“照猫画虎”式的机械摹写,提供了全新的立意和语境。充分体现了对语文学科文学性、人文性、工具性的要求,具有“新、活、实”的特点,确是语句仿写的佳题。从“(公园里)禁止攀析花木,不许乱扔垃圾”的命令式提示语到“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的具有亲和力的劝说,展示了 不同形式的语言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效果。
  第七大题是话题作文,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审视材料
  从话题作文进入高考试卷以来,一些同学程度不同地轻视审题,认为只要在这个话题内就行。2003年的作文题目,应当可以给大家一点警醒。
  材料选自《韩非子·说难》,是被大家称作“智子疑邻”的那一段,并且以白话文的面目出现: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的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聪明,而怀疑是邻居老人偷的。
  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墙淋坏了”有相同看法:“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这是材料中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抓不住材料的要害,就会偏离题意。
  2.揣摩导引
  命题人对材料的认识,往往就包含在导引语中,揣摩清楚导引语,就能抓住命题人的命题意向。
  2003年的导引语是这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47是什么样的关系47请就“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我们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引导考生联系现实,进行相似联想,从而丰富写作材料,深化文章主题。“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一个转折,把寓言的寓意拓展开去:“智子疑邻”有失理性,有失公正,有失实事求是;那么相反的想法、做法就理性、公正、实事求是吗?
  另外,导引语中出现了两个问号,看起来是两句,其实只有一问。想想看如果没有关系,第二句还有意义吗?文章恐怕就不好写不下去了。
  3.重视[注意]
  [注意]是作文题目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尽管有很多“保留项目”,但我们也不可马虎大意。在2003年的[注意]中,增加了往年没有的一个新提示: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从“话题”作文进入高考试卷以来,大家对试题中所给材料的使用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说可以作为引出主题的材料,也可以作为论据出现;有的说那就成了给材料作文了,试题中所给材料只是用来引出话题的,考不能在作文中使用。2003年的[注意]把试题中所给材料的使用权交给了考生,既明确又开放,打消了学生写“话题”作文不敢用所给材料的顾虑。
  今后的[注意]中将会出现什么新条目,大家应该擦亮眼睛看仔细。
其他文献
有时常常因为感情的疏远而不能很好地认识一个人,所以往往会伤害一颗心。  远远的我望见一个粗笨的身影倚在墙上,脚踮在摞起的砖块上,费力地用一根竹竿挑着一扇关闭的窗。我知道,又是她在为我开窗,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想: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她是我的房东大娘,刚住进来时,她给我的印象很不好,粗笨的身子,木讷的表情,还有……总之,不好。  记得有天中午,天气很热,我跑到水龙头旁大洗了一通,又猛灌起凉水。正感觉
期刊
高考作文以话题形式命题已经是第五年了。从今年河北省高考作文答题情况来看,多数考生对话题作文极大开放性和极广自由度的特点有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在作文答卷上表现为体裁丰富多采,文体感增强。今年的考生作文有一般议论文、记叙文,还有属于文学创作的散文、小说、诗歌、戏剧,更有日记、书信,甚至有调查报告、广告、辩论词、病历诊断书等。考生思维非常活跃,取材空间跨度很大,时间上从古代史实到当代生活,地域上从外国传
期刊
由于去年高考题中文言文部分在形式上刚刚作了较大调整,所以今年的文言文试题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试卷的结构上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去年一样,都是5道客观题,一道主观翻译题。内容紧扣了考试说明,突出了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对虚词的考查依然沿袭高考题的一贯风格,即一半句子出自课本,体现了对课本的重视。主观翻译题恪守了高考说明的要求,避开了考试说明已明确规定不列入考查范围的特殊文言句式和用法,重点放在了实词和虚词
期刊
[小引]    诗歌写作,一直以来就是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平时作文训练也很少涉及到这种文体。对学生来说,他们写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动人的诗歌,他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为自己的青春放声歌唱!自从2001年高考作文不再“限制文体”,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后,高考满分作文每年都有诗歌佳作推出。今年高考阅卷刚刚开始,媒体上就推出了陕西一考生的一首仅209字的满分作文《无题》诗,
期刊
本卷共5小题,每小题共20分,满分100分。时间从9:30至10:30,请同学们将正确答案写在试卷上,请保持卷面整洁,不可折叠。另加清洁分5分,但总分不超过100分。请同学们开始答题。  第一题:有一天你家里丢了钱,那天有你的同学和表弟来过,并且你在第二天发现表弟花钱很大方。请问:你怀疑钱是谁偷的? (B)  A.表弟偷的。因为我发现他手中有张5元钱被蘸了墨水,我正好掉了这张。  B.同学偷的,
期刊
何谓“亲亲”?即关心你的亲人朋友,何谓“明理”?即通晓事物的真理。在古儒的经典里,君子的修养正是由此入手的。所谓“孝悌,仁之本也”、“格物致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那则《韩非子》的寓言里,我们看到了二者之间矛盾的一面。  说的是宋国一富人,墙被大雨淋坏。儿子与邻家老翁都提醒他小心失窃。果然,富人晚上丢东西了,于是他觉得是邻居偷的,而又很以为儿子聪明。我想:倘若是两个毫不相识的人提醒他,结果又会
期刊
转 折  北京一考生    上高三后,我曾经历了一个不该有的“转折”,一个错误的转折,悲哀的转折。在这个转折中,我差点儿就失去了曾经被我视为珍宝的东西一灵魂与思想的自由,差点儿就在风中放走了本来要与我一生相伴的知己——文学。  曾经,作为一个“乖孩子”,我唯独在写作上,不太“听话”,因为我从不视某一篇作文或随笔为“作业”,它们是文学思想的寄托,是我的一种审美理想的寄托。我像一个小小的淑女一样行走
期刊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石碑静默地立在村头看着几百年沧海桑田,而歌声依旧。  三百年前,县官接到快马来报,滁州境内瘟疫泛滥,凡染病者半月之内咳血而死。县官立即下令全县戒严,不许任何来自滁州者入内。  三百年后,村西的黄四娘接到儿子电话,说是在北京染了肺病,准备回村调养。  历史的轨道以平行姿态延伸,前后
期刊
翻开试卷,看到作文题一“杂”,不觉有些想笑,还真符合我现在的心情哪,复杂、紧张却又有些兴奋,不安但带着期盼,怎一个“杂”字了得! (见笑了)于是,我静下心来, 闭眼冥想从头说“杂”。  有些吃力地,翻开历史那沉重的书页,不时会看到“杂”的踪影。先有春秋战国群雄割据九州,而后,秦始皇结束了这一混杂的场面,统一了天下:再后来三国鼎立,均分天下,之后被魏晋取代;然后是南北朝的混战由唐结束:接着五代十
期刊
《出师表》有言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一亲一疏,导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巧引课文《过秦论》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承转自如)  在我看来,勿以亲疏定是非。(起笔由《出师表》引出自己的观点)  纵观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华史,其中王朝更替,治乱相续往往能使人掩卷沉思。作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主,百姓们的生杀予夺之大权,也毫无疑问地掌握在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