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助力“三区三州”稳定脱贫的机制与路径

来源 :西北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aini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等可行能力,促进"扶智"和"扶志",并形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有利于推动个体减贫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本文在对"三区三州"贫困状况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的减贫效应及其实现路径.
其他文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是重要的一环。通过调查研究,本文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边境安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边境各族人民的中国认同、祖国情怀本身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然表达,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基础;自古以来边境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所在。
教学是教师的存在依据和价值确证,只要美好的教学生活成为教师日常生活的主导和核心,教师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这反过来推动着教师美好教学生活的创造.美好的教学生活不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妥善处理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的关系,促进各民族公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关切从“自在”向“自觉”转变、从感性向理性提升,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乡镇形式主义的产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理现代化带来三大变化,即中心工作增多、组织科层化、治理法治化.在总体性体制下,县级组织出于自保的考虑,合谋下沉事务治理
启蒙运动之后,对人本身的强烈兴趣与科学方法的结合,使诸多社会科学把注意力基本上转向自然科学,从而促成了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的崛起。实证主义强调意义世界的实证化、突出主体的化约性和人格的同质性。在对实证主义观点的回应中,人文主义强调人文科学必须转向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体验及生命历程,突出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和研究取向的价值关联性,但人文主义在批评实证主义的缺陷的同时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马克斯·韦伯通过建立新的社会学解释策略试图调和世纪之交的方法论之争并弥合二者之间的鸿沟,他找寻“中间道路”的方法论努力在其宏
从人类学对于物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人类学不同理论学派对于人(subject)与物(object)关系的认知/理解有差异.早期物作为人类社会的附属物/生产物,作为一种主体之外的客体存在,是一种分离的物;马林诺夫斯基时期的库拉圈研究,象征着财富、社会地位的贝壳在库拉圈中的流动构建出人的整体社会特征,此时的物即社会;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认识论的人文转变,象征主义兴起,在借助物的符号意义来阐释人类深层结构的人类学研究时期,物"消失"在主体的意义构建之下;20世纪80年代之后,物的主体性凸显,传统的物进入现代世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注定是一项意义深远但又充满挑战的系统性工程.它既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实践中的精心培育,又需要不同学科在理论上的持续浇
通过对政务服务的内涵进行厘定,明确了政务服务与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概念的异同;回顾了政务服务作为逻辑、设计、行为、负担的理论,提出了政务服务治理理论框架;对政务服务治理的组成要素进行了初步探讨,重点分析了政务服务的动机、流程(需求识别、设计、提供、评价和反馈)和影响,并对未来政务服务治理研究提出了建议。
本文通过梳理谷苞20世纪40年代初有关云南乡村基层行政的研究,认为谷苞化城研究所提供的田野经验呈现了一种乡村共同体的秩序生成方式;通过对谷苞的化城研究与魁阁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的比较与讨论,以及对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相关理论的观照,文章认为谷苞化城研究中所蕴含的理论设计与经验事实间的张力,实际上反映的是两种社会理论的张力.在这一意义上,谷苞的化城研究为我们审视社会理论的多种可能性以及通向一般社会理论的讨论提供了思考方向.
如果从1905年王国维先生在汉语学界提出“教育的人类学”术语算起,那么教育人类学在中国已有115年的发展史.回顾学科发展史,可以1979年3月社会学恢复重建为界限,把教育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