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有序三结合 提升作文教学质量

来源 :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经常出现未曾明确训练要求就盲目加大作文训练量,导致出现了重复训练、学生不堪重负的现象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于写作出现厌烦感,学生的写作很难实现质变。为有针对性地提高初三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应进行分层有序的系列化作文教学尝试。一、片段写作和综合写作相结合从片段的写作到综合性文章的出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三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二者交叉进行, Many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in the composition of teaching, often without clear training requirements blindly increase the amount of essay training, leading to repeated training, students overburdened phenomenon.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has led to students feeling tired of writing, and it is hard for students to write a qualitative chang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riting ability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 targeted manner, teachers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make the serialization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First, the combination of fragment writing and integrated writing From the fragment of the writing to the public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article is a gradual process, in the process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in the first three days, teachers need to make the two cross,
其他文献
该机适应于粉状化肥、过厩土肥和草木灰等制粒作业,配备大豆和小麦两种压模制粒筒,粒度大小基本适应农业技术要求。该机结构简单,与带有液压悬挂装置的拖拉机配套,使用灵活方
编辑出版家阙道隆走过81年的人生历程,驾鹤西去。阙道隆逝世后,中国编辑学会名誉会长刘杲送的挽联,表达了对逝者的高度评价和深情怀念:壮年编书老年立学知行结合垂后世诗论吐
美国东部时间10月15日凌晨,一位中国老人在美国辞世,这个消息冲击到了华人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哀悼这位逝去的中国老人,他就是享年92岁的台湾著名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王
“2009’(成都)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将于11月26日在成都盛大开幕!论坛依托同时同地举办的“中医药国际科技博览会”和“第62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两大展会平台,邀请政府主
三、“毛润芝是谁?我不认识”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了,北伐军节节胜利,不到半年时间,就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将革命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黄河流域。国民党中央和中共中央相继迁往武汉,继续着前景并不乐观的国共合作。  就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日子里,毛泽东分别于1926年冬和1927年2月,两次从长沙来到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毛泽东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不久,杨开慧带着孩子也来
作文教学效果低下,学生写作兴趣欠缺,让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一筹莫展。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写作质量,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自身苏教版作文教学
近年来 ,T辅助细胞 (TH 细胞 )亚群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利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 ,检测SLE患儿细胞因子的表达 ,
2015年,青海省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在全覆盖基础上再次升级,完善了大病保险目录,使其与基本医保目录相统一,规范了支付流程,使不同保险公司经办服务流程相统一,并且在支付方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在前苏联哈尔科夫大学念书时,经常翻阅《实验和理论物理杂志》(ЖЭТФ),发现几乎每期都有一篇,甚至两篇一位名叫ЧжоуГуан-чжа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