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下面就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谈自己的认识。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方法。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结合,也是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结合等。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成分。
一、 改变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美国著名学者罗杰斯曾说过,“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对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创新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看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通过鼓励、赞扬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造思维行为,点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
二、 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分为二”观点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此怎么“一分为二”?这是个发散思维的火花,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对这个求异思维的进一步讨论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没有发散思维,思维活动就不可能有所创造,但仅有发散思维,又不可能选择到最合理的方案。所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从发散思维到辐合思维,再从辐合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往复,才可能形成。
三、构建知识网络,重视横向思维
纵向思维是指在一种结构范围中,按照有顺序的、可预测的、程式化的方向进行的思维方式,它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思维顺序;而横向思维是指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和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造性思维训练要引导学生将知识纵横联系,并对其进行分类比较,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检索能力,以及迅速提取储存信息的能力,这对丰富、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作用。如在高二年级复习《哲学与生活》相关内容时,要引导学生从纵向上把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中的原理、方法论整理清楚,同时,还要特别强调它们横向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理解和提取知识;为顺应对文科综合的要求,要有意识地加强历史、地理、政治三个学科的联系,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又为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个案和依据。如研究经济现象离不开对经济现象的历史分析,离不开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分析;而从历史上看,对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又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政治依托。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创造性思维又是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有机统一,其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对横向思维的培养。
四、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教师讲授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时,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到自觉渗透、有机结合,在思想上引起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创造意识。”赫尔巴特指出:“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育的每阶段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专题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给他们提供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例如组织指导学生写小论文,学生就可以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说明社会现实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关心国家大事,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搭设了广阔的舞台。
正如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把它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方法。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结合,也是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结合等。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成分。
一、 改变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美国著名学者罗杰斯曾说过,“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对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创新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看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通过鼓励、赞扬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造思维行为,点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
二、 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分为二”观点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此怎么“一分为二”?这是个发散思维的火花,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对这个求异思维的进一步讨论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没有发散思维,思维活动就不可能有所创造,但仅有发散思维,又不可能选择到最合理的方案。所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从发散思维到辐合思维,再从辐合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往复,才可能形成。
三、构建知识网络,重视横向思维
纵向思维是指在一种结构范围中,按照有顺序的、可预测的、程式化的方向进行的思维方式,它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思维顺序;而横向思维是指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和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造性思维训练要引导学生将知识纵横联系,并对其进行分类比较,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检索能力,以及迅速提取储存信息的能力,这对丰富、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作用。如在高二年级复习《哲学与生活》相关内容时,要引导学生从纵向上把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中的原理、方法论整理清楚,同时,还要特别强调它们横向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理解和提取知识;为顺应对文科综合的要求,要有意识地加强历史、地理、政治三个学科的联系,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又为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个案和依据。如研究经济现象离不开对经济现象的历史分析,离不开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分析;而从历史上看,对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又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政治依托。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创造性思维又是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有机统一,其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对横向思维的培养。
四、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教师讲授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时,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到自觉渗透、有机结合,在思想上引起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创造意识。”赫尔巴特指出:“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育的每阶段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专题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给他们提供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例如组织指导学生写小论文,学生就可以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说明社会现实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关心国家大事,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搭设了广阔的舞台。
正如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把它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