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4年,现担任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对高考语文学科走向有着浓厚的兴趣。本文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当代若干社会乱象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阐述了高考语文科使命以及达成目标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乱象 深层剖析 高考 语文改革
现代人的心理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浮躁,一点小小的挫折都能让人崩溃。心理不健康的人也越来越多,杀医案,杀师案,杀小学生案,杀社会无辜人,自杀等等让人目瞪口呆,很多人在问:这个社会怎么啦?人们常常都把这些归结于社会的变化让人们不适应,其实根源在于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出了问题。
也有人说,学校不是万能的,教育不是万能的。这话很正确!可是,如果我们学校的教育能真正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社会出现的问题会少一些。现在的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只有一个目标“一切为高考”、“高考就是一切”!这么功利化的教育,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人们似乎忘记了接受教育的是人,是身心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就算考上了大学,将来心理会健全吗?
虽然现代社会人们可以多元化选择,但是社会中绝大多数人还是通过读书参加高考来决定自己的未来,可以这么说,社会上占99%以上的人都上过学,可是只有50%左右的人能上大学,剩下的那些就直接进入社会。能上大学和不能上大学的孩子在高中学的是同样的内容,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能考上大学的自然欣喜万分,不能考上的就垂头丧气,好像天要塌下来了。其实没有那么严重,那只是一次考试而已。可是,因为我们平时灌输的思想,学习的内容都是为了考试而准备,一旦失利,他们就茫然无措,像海上失去了方向的航船,如果我们在教学内容中能有所改革,淡化功利,注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那么这些考得上和考不上的孩子处世态度,处事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社会就不会多那么多极端的偏激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人连这点打击都接受不了,就不用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了。这个说法很极端,哪个人在一生当中没有经受过打击和挫折?关键是在遭受了打击和挫折之后用什么样的心理来对待。大部分人都是在上学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三观,人的基本性格和心理的成长也是在上学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阶段,不教他们丰富自己的心灵,不教他们怎么应对挫折和失败,那应该什么时候教呢?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80后90后的孩子自私,没有责任感;不会感恩,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会去关心别人;心理脆弱,一点小挫折都接受不了;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思……
这些问题,为什么在这些孩子的身上越来越突出呢?因为他们就是功利化教育下的结果!
很多学校也进行了所谓的健康教育,感恩教育,但那些都是走过场,上级领导和社会家长的目光定格在高考成绩和高考升学率上,高考成绩不好,升学率上不去,一切都是白费,学校的生存就很困难,领导就会换了一届又一届,在这样的环境下,谁敢拿自己的前途和饭碗开玩笑?
现代的考试制度催生了人们的急功近利,既然上大学是要通过高分才能上去,那么我为什么不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做那些能帮助我拿高分的事情上?为什么我还要去读“闲书”?我岂不是脑子有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与国民素质休戚相关,关系到国民心理,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么重要的问题,应当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视。
古代的科举制度曾经为封建统治者选出了很多人才,可是到了最后也变成了僵化腐朽的产物,这是社会进步了,制度跟不上。
高考作为新社会的产物,承载为国选人育人的重大使命。不能否认,新中国建立以来,高考为国家为社会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功不可没。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变和完善,让它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好地服务。
下面具体谈谈高考语文应该改变和能改变的一些问题。
第一,改变语文考试的题目和内容
既然高考是指挥棒,那么这根棒子就应该制作精良、精心打造。
语文是滋养心灵,提高素质的工具,可是前几年我们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却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表面上语文试卷里设置了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让考生进行选考,实际上中国文学却面临着被忽视、被消失的危险。很少有考生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大部分学生都选做实用类文本。为什么呢?因为实用类文本容易得高分,不用理解,不用鉴赏,只要会概括就行了。高考事实上不选考文学类文本,那高中三年便不用学中国文学,连锁反应,初中、小学阶段也就不用学中国文学,有些学校甚至禁止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小说,把时间都花在训练实用类文本的练习上,试想一下,这样的教学,能滋养学生的什么?
所幸,国家教育部考试命题中心及时发现了潜藏的危机,2017年高考,将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都列为必考内容,这是一次很有力的拨乱反正,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的大拯救。
能不能把题目设得更接近语文的本质些?让学生在准备高考的时候能接受一些文学的熏陶和丰富学生的心灵?
可以改变很多。随着高考的指挥棒,慢慢的小学和初中也会改变,孩子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何乐而不为?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别以为孩子小,接受不了什么。只要高考题目有的,孩子就学得好,就有一批学习的天才。
也许有人会说:学那些老土的东西对现在有用吗?现在不是搞科技吗?
语文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能看得懂古代诗文,还看不懂现代简白的文字?
第二,改变学校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
为了准备高考,很多学校提出了什么“高考重心下移”,从学生刚进入高中的第一天起就灌输高考意识,时刻提醒学生学习是为了参加高考。目标明确当然好,问题是这样一来学习变得毫无乐趣可言,陪伴学生的就是做不完的练习。为了高考语文能取得好分数,老师们是竭尽所能,用尽各种办法来备考,这样的备考,很难见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更多的是提炼分数。
本来,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技能和掌握知识,现在是变成了掌握考试的方法和技巧。千万别责怪学校和老师,他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夹缝中求生存。每个家庭送孩子上高中,都是满怀着将来孩子能考上大学的期待,如果上不了大学,你对这所高中的评价会如何呢?
归根结底,还得高考内容的改革。学校的教学就是在高考这根无声的棒子指挥下运转的,如果高考语文有这样的题目:
你怎么看待先秦诸子的思想?你对唐诗宋词有什么认识?你对白话小说有什么看法?这几个题目,就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带动学生阅读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素养,又丰富了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不比那些僵化的模式化的作文更能显示学生的水平?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
还有,为了和生活联系密切,不脱离现实生活,试卷上也可以有这样的题目:当代科技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如果面对×××危机,你怎么应对?这就自动让学生去关注当下,关注现实了。
关于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千万不能忽略作为接受教育对象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处于成长期中的人,也是不久的将来就加入到社会中的人。
想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怎么样,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民族高级中学)
【关键词】社会乱象 深层剖析 高考 语文改革
现代人的心理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浮躁,一点小小的挫折都能让人崩溃。心理不健康的人也越来越多,杀医案,杀师案,杀小学生案,杀社会无辜人,自杀等等让人目瞪口呆,很多人在问:这个社会怎么啦?人们常常都把这些归结于社会的变化让人们不适应,其实根源在于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出了问题。
也有人说,学校不是万能的,教育不是万能的。这话很正确!可是,如果我们学校的教育能真正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社会出现的问题会少一些。现在的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只有一个目标“一切为高考”、“高考就是一切”!这么功利化的教育,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人们似乎忘记了接受教育的是人,是身心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就算考上了大学,将来心理会健全吗?
虽然现代社会人们可以多元化选择,但是社会中绝大多数人还是通过读书参加高考来决定自己的未来,可以这么说,社会上占99%以上的人都上过学,可是只有50%左右的人能上大学,剩下的那些就直接进入社会。能上大学和不能上大学的孩子在高中学的是同样的内容,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能考上大学的自然欣喜万分,不能考上的就垂头丧气,好像天要塌下来了。其实没有那么严重,那只是一次考试而已。可是,因为我们平时灌输的思想,学习的内容都是为了考试而准备,一旦失利,他们就茫然无措,像海上失去了方向的航船,如果我们在教学内容中能有所改革,淡化功利,注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那么这些考得上和考不上的孩子处世态度,处事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社会就不会多那么多极端的偏激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人连这点打击都接受不了,就不用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了。这个说法很极端,哪个人在一生当中没有经受过打击和挫折?关键是在遭受了打击和挫折之后用什么样的心理来对待。大部分人都是在上学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三观,人的基本性格和心理的成长也是在上学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阶段,不教他们丰富自己的心灵,不教他们怎么应对挫折和失败,那应该什么时候教呢?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80后90后的孩子自私,没有责任感;不会感恩,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会去关心别人;心理脆弱,一点小挫折都接受不了;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思……
这些问题,为什么在这些孩子的身上越来越突出呢?因为他们就是功利化教育下的结果!
很多学校也进行了所谓的健康教育,感恩教育,但那些都是走过场,上级领导和社会家长的目光定格在高考成绩和高考升学率上,高考成绩不好,升学率上不去,一切都是白费,学校的生存就很困难,领导就会换了一届又一届,在这样的环境下,谁敢拿自己的前途和饭碗开玩笑?
现代的考试制度催生了人们的急功近利,既然上大学是要通过高分才能上去,那么我为什么不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做那些能帮助我拿高分的事情上?为什么我还要去读“闲书”?我岂不是脑子有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与国民素质休戚相关,关系到国民心理,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么重要的问题,应当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视。
古代的科举制度曾经为封建统治者选出了很多人才,可是到了最后也变成了僵化腐朽的产物,这是社会进步了,制度跟不上。
高考作为新社会的产物,承载为国选人育人的重大使命。不能否认,新中国建立以来,高考为国家为社会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功不可没。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变和完善,让它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好地服务。
下面具体谈谈高考语文应该改变和能改变的一些问题。
第一,改变语文考试的题目和内容
既然高考是指挥棒,那么这根棒子就应该制作精良、精心打造。
语文是滋养心灵,提高素质的工具,可是前几年我们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却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表面上语文试卷里设置了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让考生进行选考,实际上中国文学却面临着被忽视、被消失的危险。很少有考生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大部分学生都选做实用类文本。为什么呢?因为实用类文本容易得高分,不用理解,不用鉴赏,只要会概括就行了。高考事实上不选考文学类文本,那高中三年便不用学中国文学,连锁反应,初中、小学阶段也就不用学中国文学,有些学校甚至禁止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小说,把时间都花在训练实用类文本的练习上,试想一下,这样的教学,能滋养学生的什么?
所幸,国家教育部考试命题中心及时发现了潜藏的危机,2017年高考,将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都列为必考内容,这是一次很有力的拨乱反正,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的大拯救。
能不能把题目设得更接近语文的本质些?让学生在准备高考的时候能接受一些文学的熏陶和丰富学生的心灵?
可以改变很多。随着高考的指挥棒,慢慢的小学和初中也会改变,孩子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何乐而不为?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别以为孩子小,接受不了什么。只要高考题目有的,孩子就学得好,就有一批学习的天才。
也许有人会说:学那些老土的东西对现在有用吗?现在不是搞科技吗?
语文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能看得懂古代诗文,还看不懂现代简白的文字?
第二,改变学校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
为了准备高考,很多学校提出了什么“高考重心下移”,从学生刚进入高中的第一天起就灌输高考意识,时刻提醒学生学习是为了参加高考。目标明确当然好,问题是这样一来学习变得毫无乐趣可言,陪伴学生的就是做不完的练习。为了高考语文能取得好分数,老师们是竭尽所能,用尽各种办法来备考,这样的备考,很难见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更多的是提炼分数。
本来,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技能和掌握知识,现在是变成了掌握考试的方法和技巧。千万别责怪学校和老师,他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夹缝中求生存。每个家庭送孩子上高中,都是满怀着将来孩子能考上大学的期待,如果上不了大学,你对这所高中的评价会如何呢?
归根结底,还得高考内容的改革。学校的教学就是在高考这根无声的棒子指挥下运转的,如果高考语文有这样的题目:
你怎么看待先秦诸子的思想?你对唐诗宋词有什么认识?你对白话小说有什么看法?这几个题目,就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带动学生阅读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素养,又丰富了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不比那些僵化的模式化的作文更能显示学生的水平?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
还有,为了和生活联系密切,不脱离现实生活,试卷上也可以有这样的题目:当代科技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如果面对×××危机,你怎么应对?这就自动让学生去关注当下,关注现实了。
关于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千万不能忽略作为接受教育对象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处于成长期中的人,也是不久的将来就加入到社会中的人。
想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怎么样,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民族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