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抢”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2002c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感冒,去医院看病。挂号后坐着等护士叫号,可环境让你没法淡定地坐着等,因为前面有一堆人站着。一堆还没有被叫到号的人围着医生,也不知道有什么好看的,反而让医生根本无法安心看病。更重要的是,这种围观打乱了医院里的正常秩序,后面按规则坐着等号的人,会非常焦虑,担心围着医生的那些人会插队,于是只好也都起身围过去,现场就更乱了,从医生到病人都很暴躁焦虑。
  正在看病的人很焦虑,觉得自己的隐私被围观者侵犯了;医生很焦虑,因为旁边不断有人打扰;后面排队的人更焦虑,总担心前面围着医生的人会插队。其实根本没必要围着医生,因为电脑会排序叫号,不可能围在医生旁边就可以插队。
  当我把这种抱怨发到微博上后,没想到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很多人对此都深有体会并深恶痛绝。其实不仅医院如此,很多公共场所秩序的混乱,都源于这种“抢”。
  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去“抢”,虽然这种“抢”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比如,乘飞机登机有什么好抢的呢?乘客上完了飞机才会关舱门起飞,又不会谁先上就让谁先走,可大家都在抢着登机,完全置工作人员“后排乘客先登机”的提醒于不顾。还有,下飞机有什么好抢的?过道那么窄,飞机一降落,总有人立刻起身拿行李抢着下飞机,机舱内立刻乱成一锅粥。上火车也是如此,其实,提前半小时左右检票,时间充裕得很,有什么好抢的?可很少有车站的检票口不混乱的,人人如逃荒一般抢着挤着进,仿佛迟一点就赶不上火车了。
  甚至很多人到幼儿园接孩子,也要抢,抢着站在第一排。其实没什么好抢的,就是习惯使然。大家都在抢,仿佛自己不抢就会失去什么一样。“抢”成了一种文化,成了一种融入血液和身体的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
  这种条件反射般的“抢”,首先是历史上的资源和物质匮乏所形成的国民性,穷怕了、缺怕了,这种惯性已经融入了文化基因。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我并没有年龄歧视,但可以看到的是,公共场所中爱抢的,往往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超市抢购、放学接孩子、医院围在医生旁边的,很多都是老人。这可能是他们经历过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后遗症,源自饥荒年代的记忆,让他们总担心晚到就会吃亏。我爷爷奶奶那一辈年轻时,物质极度匮乏,吃大锅饭,排在前面的可以吃到稍稠点儿的稀饭,排到后面就没东西了,清可照人的稀饭里只剩几颗米粒儿。他们习惯了抢,虽然如今物质丰裕,但还是条件反射般地去抢,不为什么,只为心安。
  再者就是对规则缺乏尊重,人们对规则被破坏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恐惧。因为规则一直没有在社会生活中主导过人们的行为,相反,潜规则、隐规则主导着社会,比的是拳头、关系、机巧和钻漏洞。现在突然要按规则办事了,人们总担心有人不守规则,有人会插队,有人会走后门,缺乏遵守规则的自信。无论如何都往前挤,这就导致后面的人更焦虑,于是就没规则了。发现规则被打乱,不是去完善规则、坚守规则,或惩罚破坏规则的人,而是自己也去钻规则的漏洞。


  还有就是缺乏公共意识的自私。其实,每个习惯“抢”的人,总能为自己找到一点理由,比如坐飞机时抢着登机的人,是担心行李架太小,登机晚了就没地儿放行李了,或者是为了早登机早坐下。接孩子抢着站在前面的人,是因为等得太久了,想早点接到孩子……我们为了自己的这一点便利,可以完全不顾规则,不顾破坏秩序可能给别人带来的不利。为了自身那点小利,而不顾别人之利,不顾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之大利。
  中国人多,人与人之间对资源有着很强的竞争心态,这种“基本面”也加剧了见什么都“抢”的习惯。
  上周在北戴河火车站,退票窗口前排了长长的队伍,业务办得非常慢,一群人扎在窗口插队,都说“我的车快开了,麻烦让我先办一下”。都想插队,导致后面排队的人很焦虑。后面一位排了半小时的大爷实在火了,到前面挡住插队者,谁插也不行。一位大姐快跪下了:“车真快开了,孩子在外等着我。”可后面的人齐声说:“绝不让插队!”我问火车站管理者,为什么不专门开一个应急窗口,他为难地说:“如果开了这个专门针对急客的窗口,必然有很多人都围过来假装急客要求优先退票,真正着急的人还是享受不到优先服务。”
  无解?
其他文献
我跟读者交流的原则是:不说假话,也不说正确的废话。所以,当一位读者问我她究竟要不要离婚的时候,我想了想,还是邀请她散会后单独交流。  她38岁,有一个12岁的女儿。她描述完婚姻中的种种不如意,然后问我:“要不要结束现在的一切,重新开始?不甘心在这种生活里与这个男人共度余生。”  我特别不擅长回答一个人要不要和另外一个人分手或继续、要不要选择某种生活、要不要换个职业……这类极其具体的问题,因为我不够
期刊
如果你有过购车的经验,相信对如下场面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看完展车和相关资料之后,你与销售顾问进入正式谈判的阶段。这时,销售顾问把你领到一张谈判桌前请你落座,但是一声“请坐”让你产生一丝犹豫:座椅不止一把,而对方并没有特意为你拉来一把椅子,那么你应该坐在哪儿?  其实,这个销售顾问本可以利用“请顾客落座”这个小细节使商谈向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可是他错失了这个大好机会。  我们每个人都容易受到
期刊
每周一、三、五,都会有阿姨到我的住处打扫卫生。我们往往不会碰面,因为她们前来工作的时候,我早已经出门。等我到家的时候,看到闪闪发亮的地板和整齐叠放的毛巾,就知道她们已经来过了。  在我的卧室,有一台智能电子体重秤,能自动同步数据,做出曲线变化图。为了自动同步数据,我的体重秤和Wi-Fi始终保持连接。人只要站上去超过3秒,最新的体重数据就会同步推送到我的微信。  前天下午两点半,我正上着班,突然,我
期刊
一  那年,我回北大荒。车子跨过七星河,来到大兴岛,笔直朝南开出大约十里地,开到三队的路口。青春时节最重要的记忆,大都埋藏在这里。  回北大荒看望老孙,一直是我心底的愿望。  老孙是我们二队洪炉上的铁匠,名叫孙继胜。他人长得非常精神,身材高挑瘦削,却结实有力;脸膛也瘦长,却双目明朗,年轻时一定是个俊小伙儿。他爱唱京戏,“文革”前曾经和票友组织过业余的京戏社,他演程派青衣。  他是我们队上地地道道的
期刊
善良的养父母  朱雨婷,1993年出生在浙江舟山,父母常年在西安做生意。1998年其父母生意忙得顾不过来,就想在当地找个可靠的人家,寄养女儿。  通过在西安做生意的一个商洛人,朱雨婷的父母找到了鱼录庆。鱼录庆当时已50出头,妻子白淑云比他小4岁,有精神上的疾病,时好时坏,不能生育,鱼录庆感觉孤独,很想身边能有个孩子。  1998年11月,商洛的天气已经很冷了。5岁多的朱雨婷来到了鱼家,鱼录庆和妻子
期刊
转眼间来到德国已经3个月了。在适应新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在感悟着德国同事的工作风格。  对德国同事工作风格的第一感觉:慢!  德国同事工作时的一个口头禅是“不着急”,他们凡事都不会催。而中国的同事则更多地会问:什么时候可以给我?能不能再快点?  所以我刚从国内过来的时候,很是不适应。然而经过3个月的了解,我发现德国同事的高效率同样也让人惊奇。  为什么德国人工作这么慢,但是效率又这么高?为什么自己在
期刊
说真的,对生活在没有贵族或隐匿了贵族的社会中的人来说,要想看懂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有难度的。但有个原因促使我们看它——“凤凰男”这个词开始盛行。其实,这一形象在人类文学长河中并不少见,盖茨比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个与之同样著名的,是《红与黑》里的于连。  用金钱和处心积虑堆积的幻梦  原著小说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小说中评选出百
期刊
中国古来治军严整者,以岳飞最为有名。所谓“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所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的私德,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不好女色,不收贿赂,不让儿子岳云报功劳,克己至极,以至于秦桧们要给他安罪名都安不上。结果39岁时,来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死了。  再往前推,治军有名的,是汉朝周亚夫。他老人家在细柳营迎君,见汉文帝来了也不开军营门,见了汉文帝还穿盔甲行军礼,以及著名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
期刊
成功者为何成功?  我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比如,村上春树先生的小说为何畅销,智能手机和电子游戏为何有人气,某个公司、某家商店、某个人为何备受关注,为何成功,等等。我曾去见一位商人,向他请教这个问题,结果却被他训了一顿后赶了出来。  他说:“简简单单地问别人,偷懒而不去努力吃苦是不行的。你再好好想想!”  这句话对我意义重大。我明白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唾手可得,自己不能偷懒。终于,大约在一年后
期刊
反恐题材电影《天空之眼》于2016年3月11日在美国上映。11天之后,比利时布鲁塞尔发生连环爆炸,造成30多人死亡,340人受伤,3名充当人体炸弹的嫌犯当场身亡,加上另外两人,均被警方认为和4个月前的巴黎恐怖袭击有关联。ISIS随后宣布对该起爆炸案负责——一整套我们已经越来越熟悉的恐怖袭击流程:人体炸弹、人群聚集区、大规模伤亡,最后是ISIS以幕后主使的身份亮相,炫耀战绩。  就像用生命为电影做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