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判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傲慢与偏见》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ka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简·奥斯汀开辟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运用独特的反讽艺术描绘了19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生活。本文从以下四方面分析奥斯汀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婚恋观所暴露的女性地位;人物对比;喜剧性结局。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 等级森严 婚恋观 人物对比结局
  一、批判现实主义
  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强调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崇尚。浪漫主义作家大多描写大自然的美,或超自然的生灵,而很少关注真实的社会生活。后期涌现的作家,如瓦尔特·斯格特和简·奥斯汀,则开辟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他们将创作题材转移到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对象的描写中。因此,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和环境来展现生活的本质。
  奥斯汀在世纪之交(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小说中采取了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真实描写了当时活生生的社会,对一些社会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评。她在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简·奥斯汀与《傲慢与偏见》
  作为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深受读者喜爱,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小说以青年男女的感情纠葛和婚姻嫁娶为主线,勾画了一幅幅英国乡村的婚姻世态图,反映了19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生活。
  奥斯汀将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反讽贯穿于整部作品的创作构思中。作者运用讽刺笔调,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对话,对故事情节作了戏剧性处理,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和理性思考。
  三、批判现实主义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
  1.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等级制度森严:国王,贵族,乡绅,市民,工农。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有鲜明的社会等级意识。不管人物角色身处哪个社会阶层,他们都很清楚,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人们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社交圈等,无不遵循并展现出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等级的强烈意识。
  凯瑟琳夫人属于世袭贵族,是上流社会的典型代表。她的家富丽堂皇,堪称全欧洲最壮观的景象。她虽然邀请柯林斯夫妇等来庄园做客,但其目的是打发时光,炫耀自己的财富及高贵出身。因此,她对待客人颐使气指,说话总是盛气凌人,显示出对“客人”低微出身的蔑视。用餐期间,凯瑟琳夫人问到伊丽莎白姐妹是否有弹琴、绘画才艺,是否有家庭教师,姐妹们是否进入社交圈。这些问题与其说是对“客人”的关心,倒不如说是故意取笑。伊丽莎白坦率而又睿智的回答既让凯瑟琳夫人不悦,又使读者钦佩伊丽莎白这位在权贵面前自尊自爱的年轻女性。在谈及练习钢琴时,凯瑟琳夫人“欢迎”柯林斯夫人到她的庄园练琴。看似慷慨大方,却只是安排她到管家房间练习钢琴,并且说在那边不会打扰到任何人。在凯瑟琳夫人眼里,低微出身的人没有资格使用贵族享有的东西。
  宾利小姐也是奥斯汀批判的上流社会形象。她出身体面,有美丽的外表,喜欢结交有地位的人如达西,但大脑空洞,自视过高,瞧不起比她出身低的人。班内特一家是当地的乡绅,算是当地的上层人。当班内特夫人向宾利小姐说自己跟当地的二十几个家族往来,也是上等人物时,遭到了耻笑。宾利小姐鄙视班内特一家,甚至在达西面前故意嘲笑伊丽莎白。当伊丽莎白提及自己爱笑时,宾利小姐轻蔑地说成是“a family trait”。这其实是在嘲笑伊丽莎白一家没有教养。
  等级观念左右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小说中具体表现为:一是等级观念决定社交圈。如小说中达西、宾利小姐等不屑与出身比自己低的人往来。二是婚姻受到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简和宾利,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经历重重波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属于不同的阶层。这样的结合贵族凯瑟琳夫人认为是“不成体统”。三是有些人甚至以社会等级评判人的品质。出身卑微的人被一些贵族理所当然地认为“品行恶劣”。
  2.婚恋观所暴露出的女性地位
  奥斯汀的每一部作品都以爱情婚姻为主线,《傲慢与偏见》主要描写了四对青年男女的婚恋故事:简和宾利,伊丽莎白和达西,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又有经济后盾的婚姻;柯林斯和夏洛特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上的婚姻:莉蒂亚与威克姆建立在情欲上的婚姻。小说中班内特夫妇有五个女儿,嫁女儿,尤其是将女儿嫁给有钱人,是班内特夫人的生平大事。
  婚恋观暴露出19世纪初英国的现实问题。女性社会地位低下。首先,男性主宰了社会的政治,经济领域,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工作等权利,被鼓励的只有弹琴、绘画等才艺。她们成为“为男人的需要而生活的人”。女性成为男性和社会的附庸,婚姻成为她们生活的唯一来源。很多女孩都必须依靠婚姻存活。所以小说里夏洛特小姐“神速”嫁给了她一点不爱的男人——柯林斯。夏洛特深知自己的处境:年老色衰,又无经济资本。柯林斯成为她脱离这种处境的“救命稻草”。其次,女性没有继承权。按照当时的传统习俗和法律,女儿没有继承权。班内特先生百年之后,财产将由其远方表侄柯林斯继承,女儿们将无法立足。正如小说中班内特夫人所说:“她们会无处可住,又身无分文。”听闻柯林斯即将到来,班内特一家的女士十分不悦。伊丽莎白向其妹妹解释道,庄园将由柯林斯继承,甚至班内特家的钢琴也属于柯林斯。而不是“poor females”。女性没有继承权,也影射了奥斯汀本人的处境。奥斯汀的父亲去世后,将大部分财产留给了长子詹姆士。奥斯汀姐妹及母亲只能另寻住处,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最终奥斯汀得了重病,医治无效离开人世。
  3.人物对比——柯林斯与伊丽莎白
  本部分进行人物对比,一个是封建等级制度,黑暗现实的卫道士,以威廉·柯林斯为代表,另一位是反抗现实枷锁的勇士——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具体来讲,柯林斯与伊丽莎白在以下两方面的思想和行为截然不同。一是在权贵面前的表现;二是对待婚姻的态度。这两方面的不同,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处世方式。柯林斯是奥斯汀要批判的人物形象,而伊丽莎白则是具有女性独立精神的形象。   柯林斯是奥斯汀笔下愚蠢形象的代表。作者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满脑子矛盾、盲目自信、吹嘘拍马的形象。首先,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时。柯林斯自我贴金地认为这是女性自然的矜持。当求婚遭拒时他解释道:“Ladies don’t seem soeager.Your refusal is a natural delicacy.I must conclude that yousimplv seek to increase my love bv suspense.”其次,柯林斯也是一个阿谀奉承的形象。他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提及自己的赞助人凯瑟琳夫人,每次提及,他的措辞都是“my esteemed pa-trofless,Ladv Catherine”。在凯瑟琳夫人面前,他更是一个卑躬屈膝,处处小心翼翼的形象。甚至连跟凯瑟琳夫人有关的人,他也不忘奉承与巴结。在内瑟菲尔德的舞会上,柯林斯得知达西与凯瑟琳夫人的近亲关系,急于巴结问候。按照当时的礼数,应该由地位高的达西来找他或者有人引见。而柯林斯不顾伊丽莎白的极力劝阻,跑去问候达西。
  伊丽莎白是奥斯汀喜欢的人物。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生活窘迫:既没有坚实的经济后盾,又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既没有工作,又无法拥有独立的思想。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形象光彩照人。首先,她性格活泼,口齿伶俐,自尊自爱。在权贵面前,伊丽莎白落落大方,回答问题坦诚而又不失自尊。这些读者可以在伊丽莎白与凯瑟琳夫人、宾利小姐、达西的交谈中感受到。其次,她是一个有主见,敢于追求婚姻幸福的形象。阶级偏见、经济实力、亲友规劝、舆论压力等因素使得未婚女性处境艰难。班内特太太期待柯林斯与伊丽莎白的结合。因为这桩婚姻无疑对两家都有利,柯林斯继承财产,伊丽莎白的姐妹们不至于流离失所。面对母亲的压力,伊丽莎白没有妥协,拒绝了柯林斯这个愚蠢的形象。达西虽出身贵族,拥有巨额资产,但其第一次对伊丽莎白的求婚傲慢无礼,数落伊丽莎白的家人没有教养,亲戚地位“低微”。面对这样的求婚,伊丽莎白果断拒绝,并且说:“You were the last man in the world I could evermarry.”语言犀利决绝。而当凯瑟琳夫人逼迫伊丽莎白不与达西订婚时,伊丽莎白不为权贵所迫。最终,伊丽莎白与达西消除误会,相爱,并建立了平等,又有经济后盾的婚姻。伊丽莎白形象的塑造。其实是对18世纪英国处于男权主义控制下社会的现实批判。
  4.喜剧性结局
  班内特一家虽然是当地的乡绅,但出身并不高。没有丰厚的财产,没有“贵戚”,却有一些“低贱”的亲戚,如伊丽莎白的当律师的姨夫和经商的舅舅。简和伊丽莎白虽然才貌出众,其妹妹们却有失体统。因此,小说中很多人曾预言班内特的五个女儿不可能有一个嫁入豪门,尤其是莉蒂亚与威克姆私奔之后。莉蒂亚未婚同居,违背妇德,使整个家族蒙羞,使她的姐妹陷入嫁不出去的境地。班内特夫人伤心地对女儿们说:“You are all ruined.Who will take you now with afallen sister?”但故事结局却是皆大欢喜。宾利和简历经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达西和伊丽莎白最终消除误会,走到一起。虽然这是简奥斯汀的一贯作风——喜欢喜剧收场,但是她其实是在反驳那些以世俗眼光来看待此事的人。出乎意料的喜剧结局,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讽刺与娱乐效果兼收。
  四、结语
  奥斯汀的作品看似为人们提供娱乐。但实际上像一幅世态风情画卷,给人们无穷的启迪。反讽艺术的运用,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对黑暗现实的种种弊端进行无情揭露和尖锐批评。奥斯汀以其女性独特的批判视角像读者展示了19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现实:社会等级森严,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突破万难终于和男主角达西成为眷属,但是封建制度的卫道士仍然立于不败之地。要想打败现实,困难重重,但是仍不能放弃抗争。
其他文献
摘 要: 童年不仅仅是儿童的童年,也是成年人的童年,不管是生理特征还是文化特征,童年一直存在,不会消逝,更不会消亡。童年更多的应该体现为一种精神,是一种童年精神,受不同年龄层观众喜爱的热播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展示的童年精神是轻松快乐的游戏精神、“萌”世界的幻想狂欢和根植现实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 《喜羊羊与灰太狼》 想象 童年精神  美国学者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认为童年并不属于生物学的范
摘 要: 本论文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和健全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方案。  关键词: 高职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改革 实践  随着全球的经济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对外贸易往来变得日益频繁,对不同层次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对于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近年来,高职院校培养的外贸人才数量逐年增加,但人才质量却没有提高。针对这一现
摘要:在长期的民族杂居历史背景下,受到伊斯兰宗教清真饮食文化和江南饮荼文化的共同影响,镇江产生了独特的清真茶食文化。作者以“三京茶食”为例,追溯了镇江清真荼食历史,介绍了镇江市清真茶食的发展状况,阐明了镇江清真茶食文化的内涵,说明了保护镇江清真茶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镇江 清真 茶食 “三京茶食”  茶食,是指人们在饮茶时佐茶吃的食品,主要为糕饼点心之类。《大金国志·婚姻》记载:“次进蜜
摘 要: 《一个人的武林》作为一部向香港功夫电影致敬的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依然遵循传统武侠电影思路,但由于其故事背景发生在现代香港,在人物塑造的把控上又与传统武侠有所不同。本文以电影故事情节为本,通过细节展现,对电影中几位主要角色的人物形象塑造做分析。  关键词: 《一个人的武林》 香港功夫电影 封于修 夏侯武 武学  继2009年陈德森导演轰动一时的电影《十月围城》后,时隔五年,终于在2014
摘 要: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提出“产学研”结合,更多的是把“产学研”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未从根本上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用”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学”和“研”是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手段,“产”、“政”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对“政产学研用”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对于应用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政产学研用 应用型本科
摘 要: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从2007年起经过多年实践,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选拔优秀学生的重要途径。要完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就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效度是衡量考试科学性和有效性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本文以一所高职院校的单招考试为研究对象,对成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其效度指标,并与高考的效度指标进行对比,并从中找出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关键词:
摘 要: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标准。普通话作为国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力推广的交际工具,在社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方言则是语言的地域性变体,近年来研究力度不断加强,研究的广度也在扩大。本文以山东郓城县极具特色的地方戏——莲花落选段为方言材料,对山东省郓城县的方言进行概述,将其与普通话做一比较。  关键词: 郓城 语音 莲花落 
摘 要: 近年来,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与改革给予较多重视。通识教育就本质而言是一种人文教育,在该理念的关照之下,人文课程在高校教育中愈加凸显其意义与价值。对于打通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与隔阂,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与人格心灵,人文课程的实践与贯彻均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为学生的现实人生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人文课程 《周易文化讲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持论:“大学是研究和传
摘 要: 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建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实现专业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提高专业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内涵和政策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构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多元评价模式的必要性与基本原则,提出了构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  关键词: 专业教育质量 保障体系 多元评价模式  随
摘 要: 菲兹杰拉德的短篇小说《冬梦》讲述了以迪克斯特为代表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代年轻人从怀揣梦想、追逐梦想到梦想破灭的历程。小说运用了独特的叙述技巧,包括叙述视角的选取,特殊叙述手段的综合运用,在简短的篇幅内体现出故事的立体感和艺术性,彰显了小说家高超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 《冬梦》 叙述视角 时距 频率  一、菲兹杰拉德及他的《冬梦》  F. S.菲兹杰拉德(F. Scott Fitz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