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添加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920644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教学中我们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抓住这种数学教育契机,让“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一、利用“错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预料课堂中会发生什么,只能是更充分的预设。课堂上有些错误是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凭借教学经验,可以预测学生学习某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它来自于学生,存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学时可以有效利用这些“错误”资源。只要合理利用,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例如,工程应用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出示例题后,我先让学生根据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出算式 30÷(30÷10 30÷15)=6(天),并说明算理。然后我引导学生:“如果这段公路长60千米,那么两队合修几天能完成呢?”“12天。”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起来。“是吗?请同学们算了再回答行吗?”“这还用算?”学生们嘴上这么说,但还是认真地算了起来,计算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6天。路程扩大一倍,时间竟然不变!”“如果路程分别是15千米、45千米、120千米,时间又分别是多少呢?”此时学生不再显得胸有成竹而是满脸疑惑,片刻,答案又出来了:“都是6天!”“为什么公路的长度不管变成多少千米,时间总是不变呢?”“是不是工程应用题中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无关呢?”“能不能不用知道具体的工作总量也能求出工作时间呢?”……“错误”引发了学生们对以上问题主动的、积极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思维热情,学生们在“欲罢不能”的探究氛围中开始了对新课的学习。
  二、利用“错误”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生会在新授课上把数学学习简单化,这种简单化的学习一旦进入综合练习,学习障碍就凸现出来,成为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主动的引导,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特别是要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
  例如,在学习相遇问题时出示:“ A、B两地相距260米,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生1:260÷(70+60)。
  生2:260÷70+260÷60。
  师:这两种解法哪种正确呢?
  生:都正确。
  师:请同学们把这两种解法的答案算出来。(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得数不一样)
  师:得数怎么会不一样,请找找原因。是不是计算错了?
  生:没错。
  师:问题出在哪儿?自己找找原因,然后小组内交流意见。(持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了争论)
  生3:260÷70+260÷60是错的。
  生4:它是利用了分配律,由260÷(70+60)得来的。
  生5:除法没有分配律的。
  师:260÷70+260÷60的每一步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生6:260÷70、260÷60分别表示每辆车行完全程所用的时间,相加后是两辆车行完全程共用的时间和,也就是它们相遇的时间。
  生7:相遇时间是求两辆车相对而行共同行完全程所需要的时间,相遇时间应比每辆车行完全程的时间还要少,260÷70+260÷60表示两辆车分别行完全程的时间总和,而不是它们的相遇时间。
  ……
  这里,教师并没有立即评价,而是顺势诱导让学生得出答案不一致的矛盾,将学生潜在的错误及时呈现,然后又让学生通过争论自己去探索产生错误的原因。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反思中更为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又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错误”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待错误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讲理”的机会,顺应学生的思维,挖掘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使其茁壮成长,为课堂教学增添生命的活力。
  如:“ 3名工人2小时加工120个零件,某车间12名工人8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大多数学生都根据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式解答,算式为120÷3÷2×12×8=1920(个),有一位学生却列式为120÷3×8×(12÷3)=1280(个)。我发现该学生的解法有创意,于是板书于黑板上,其他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对”。我笑了笑,请该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这个车间的人数是条件中人数的(12÷3)倍,前两步表示3名工人8小时加工的零件。”说到这里,该学生说:“‘120÷3’不正确,应改为120÷2×8×(12÷3)。”我表扬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在该学生的启发和影响下,其他学生也不再局限于常规思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重新思考,列出了120÷3×12×(8÷2)、120×(12÷3)×(8÷2)等算式,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这里利用将错就错的方法,既不会使学生由于思维偏差而产生自卑感,又可以使学生从简便方法中看到自己思维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更为重要的是,让全体学生感悟“出错”是很正常的,并不可怕,更不可耻,将学生从对错误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使学生“敢”出错,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目的。
  四、利用“错误”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或因时间关系故意回避,那才是教师最大的错误。因此,教师要好好利用课堂上出现的各类错误,化弊为利,或将错就错,既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应用题:“五年级同学参加数学小组的有20人,比参加美术小组人数的2倍少4人。参加美术小组的有多少人?”学生有用方程解的,也有用算术方法解的,答案五花八门。我把学生的所有做法都展示出来:(1)2x-4=20;(2)20-2x=4 ;(3)2x+4=20 ;(4)2x-20=4;(5)(20-4)÷2;(6)(20+4)÷2。 然后我组织学生讨论:“这么多种解法,哪种是对的,哪种是错误的?”学生有的用画线段图来分析,有的写出数量关系式,有的从每一步求出来的表示什么来验证……通过分析、验证,大家一致认为答案(1)、(4)、(6)是正确的,并且通过比较学生还发现:方程(1)和(4)可以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相互转化而得,而解这两个方程的过程与算术解法的思路是一致的,从而沟通了方程解和算术方法解之间的关系。至此,我并没有满足,继续追问:“答案(2)、(3)、(5)为什么不对?如果是这样列式解答,题目应怎样改?你能改变原题中的条件,改编出应用题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针对其他算式改编出应用题。
  这样的“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激活课堂教学。由此,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解答这道题的方法,而是这类题的知识,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利用“错误”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错误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错误产生的原因及矫正对策进行搜集、整理、记录,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对比练习,使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提高。而教师更应该做的工作是指导学生记录个人学习错误的方法,养成写错误日记的习惯。我在教学中通过部分学生的尝试有了切身的体会。如一位学生在作业中出现了“2.85千克=285克”这一错误后,他的错误日记是这样记录的:“今天,我把2.85千克算成了285克,老师说我进率搞错了。其实我知道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我只不过习惯性地看到2.85有两位小数,就把它写成了285。其实,我只要把1000写出来,就会将小数点移动三位了,下回做作业一定要多列算式。”还有一位学生在做判断“68%米”是否正确时,打了“√”而错误,她的错误日记是这样写的:“我以为68%和0.68相等,68%米和0.68米是一样的,所以对的。其实,百分数只能用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不能表示一个具体量。我没有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通过这样的日记,学生在纠错的同时也对自己的错误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反思过程,既总结了自己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又正确地评价了自己。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认识更加透彻,有效实现了防错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学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的眼睛。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没有错误就没有正确,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而数学错误随着数学学习的开始产生。对于错误,我们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发掘内在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的角度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知识。只要我们能够发现和有效利用生成性错误这一资源,那么,错误就能成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一剂良药。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在卫星钟差二次多项式模型的基础上,考虑钟差的随机性部分,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建立了钟差预报与内插的钟差推估最小二乘配置模型。对于该模型协方差函数的确定,通过选取经验函数,对比协方差函数拟合方法并结合实验得出了其协方差函数表达式中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最后将该方法与常用的钟差预报算法和钟差内插算法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模型在钟差短期预报方面的有效性。
在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危害严重,为了筛选新的高效生物农药,采用新研发生物农药中试药剂拒食剂Ⅰ和拒食剂Ⅱ,开展了洞庭碧螺春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试验,旨
新课程标准中“把信息技术全面引入教学领域”的指导性倡议,给教师的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教师的关注点也逐渐从传统的PPT转向功能更强大的FLASH,甚至是电子白板领域,它在课堂上所体现的形象性、交互性、趣味性、研究性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思维的动作”与“动作的思维”之间不断碰撞思维、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素养、锻炼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呢?本文就结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课
针对GNSS数据处理中框架点的选取,以及GNSS数据处理与全球解绑定和相似变换参数的选取问题,设计4种计算方案,分析了各种尺度GNSS观测网下不同计算方案得到的时序位移差异。结果显示:对于各级GNSS网,在与全球H文件联合解算并满足相同相似变换要求的前提下,选择IGS05的全部框架点和从中较均匀地挑选部分框架点得到的结果差别并不显著。而对于大区域GNSS网,绑定全球解和不绑定全球解得到的结果有显著
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和《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中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的质量要求进行对比,并通过试验分析,发现《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
【正】多年以来,怀揣梦想的中国人在实现成功目标的道路上,总会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如何建立口碑?如何获得他人的信任?寻找答案的过程让追逐梦想的人们充满动力,不断朝着目标
期刊
介绍了某箱梁桥采用有黏结预应力体系进行加固的设计与施工技术,为采用类似技术进行桥梁加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锦屏一级水电站拱坝混凝土不得不采用具有潜在碱活性的变质石英砂岩作为人工骨料。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的抑制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拱坝混凝土
一、背景呈现小学数学教学中,实际问题形式多样,抽象成数学问题,有的结构比较特殊,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直接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教师如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将有助
论述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开裂的9种形式,同时提出了几种针对性的修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