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花开的声音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man110_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问题行为;心理诉求;尊重;信任;接纳
  新学期开学不久,就有学生家长来咨询室做客。来者是学生小王的母亲,一位焦虑的中年妇女。一进咨询室,小王母亲就迫不及待地诉说小王在家的种种问题行为,希望心理老师能够为她指点迷津。不久,小张的母亲也来到了咨询室,她所说的小张在家的行为表现,与小王几乎一样:对待家长态度恶劣,动辄粗暴顶撞;学习不够专心,沉湎于与学业无关的课外书籍。职业敏感告诉我,小王和小张的“问题行为”背后,隐藏着不为家长所了解的,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了解的心理诉求,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先来听听小王的故事。小王的家人对小王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母亲时常对小王说,他的任务就是学习、考大学。在家母亲不让小王插手做任何家务。每天晚上,不管小王多晚回家,母亲都会等他回来之后才休息。但是,有次母亲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发现小王和一女生有说有笑地同行回家,便疑心小王与该女生谈恋爱。母亲到家后立即向小王询问,小王坚决否认了母亲的说法,母亲却依然不放心。自此小王对母亲,不论是在言语上还是在行为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此外,小王看小说也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学校被老师没收了好几次,就带回家里看。有几次,已经凌晨两三点了,他还趴在被窝里照着手电筒看。父亲对此大为不满,坚持每天检查书包,发现小说就没收,有次甚至把小说给撕烂了,但仍然没能制止小王的“疯狂”行为。小王对父亲的态度本来就有些急躁,在“撕书”事件之后更是变本加厉,从此家里常常硝烟弥漫、战火纷飞。
  与小王一样有诸多问题行为的小张,他的行为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小张是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之下成长起来的,他的生活经历中几乎找不出可以称为困难和挫折的事件。小张的成绩一直不错,这让他有种非常明显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但在步入高中之后,由于课程数量增加、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好成绩的取得和保持,除了聪明的头脑之外,还需要不懈的努力,但小张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却没有据此作出相应调整,成绩当然也就不太理想了。小张对父母的埋怨其实是对自己当前学习状态的不满和困惑。小张埋怨父母的行为,看起来是由于对学业的成败归因偏差导致的,其实是小张对高中生活适应不良造成的。遗憾的是,家长对小张以抱怨为形式的心理求助没有及时识别,更谈不上及时给予帮助了。
  对照小王和小张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两个人的“问题行为”在表现形式上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但引发这些“问题行为”的心理动因却是迥然不同的。归根结底,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某些失当和疏忽造成的。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也应不断作出调整,特别是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尤其要注意教育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成人感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他们希望更多地得到来自成年人的尊重和接纳,而非单纯的呵护和关爱。尊重和接纳的前提是信任,如果他们体验到的信任度低,就会引发内心的焦虑,从而产生逆反性行为,文中小王就是这样的例子。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开始重新思考自我、认识自我。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认识自我是和周围同龄个体不断比较鉴别的过程,是不断否定自我又逐渐悦纳自我的过程。如果不能悦纳自我,就容易将原来针对自己的一些负性情绪,如责难、不满、厌恶、敌对等表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当交往对象与自己的心理联系比较紧密时,负性情绪的表现力、杀伤力更甚,文中的小张,正是由于自我认知的偏颇,导致了归因方式的失误,从而加大了适应新生活的难度。
  因此,在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时,成年人尤其是家长,要意识到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比关心孩子的身体成长更重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态度要一致,切不可相互贬低,侮辱谩骂,尤其是在教育年幼的孩子时,父母要立场统一,否则就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混乱和迷失,在成年之后对父母也会缺乏相应的尊重。其次,要信任孩子,适当放手。要让他们参与必要的劳动锻炼,一来可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二来可以强化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在失败和成功的经历中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再者,要尊重孩子,尤其要尊重他们的隐私,不乱翻他们的书包、日记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要学会倾听,给他们自我陈述、自我表达的机会,这样才能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与需要。总之,在现代社会中,家长要保持与子女共同成长的步伐,这样才能体察和判断孩子在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才能及时引导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快、更远。
  
  (作者单位:甘肃民勤一中,武威,733300)
  编辑 / 何 妍 黄才玲 终校 / 杨 怡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简述了沙盘游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介绍了以“积极关注”和“全情鼓励”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报告了在心理辅导中使用沙盘游戏为一名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介绍了成都市泡桐树小学通过沙盘游戏团体辅导后学生的各种心理变化,说明沙盘游戏可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沙盘;积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
期刊
〔关键词〕年轻女教师;心路;职业选择  初秋的雨后,校园里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学生在操场上晨跑,我站在操场边晨练,心情格外爽朗。  “凌子老师,我能跟您聊一会儿吗?”一位眼眶红红的年轻女教师来到我面前。  “叶子媚。”我微笑地望着这位跟我女儿一般年纪的女孩。她在去年教师招聘中,以优异成绩过五关斩六将,争取到了我们学校唯一的数学教师指标。这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一定是遇到什么难题了,我问,“是不是有啥心事?
期刊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一、课题研究背景  目前,我市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中小学校不多。因此,加强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我市教育发展迫在眉睫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总体部署  本课题是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课题,涉及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教育与管理问题。衢州二中作为“省一级心理辅导站”,在全市起辐射带动作用。经课题组讨论,决定开展“衢州市中小学心
期刊
〔关键词〕社会期望;性别角色;影响因素  一、引言  在你的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和女性是怎样的呢?提到男性难免会有下列描述:事业心、进取心和独立性,行为粗犷豪爽,敢于竞争,即具有“男性气质”;而女性则应富同情心和敏感性,善于理家和哺育子女,对人温柔体贴,举止文雅娴静,即具有“女性气质”。虽然现在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可是这种对不同性别的要求与期望仍然是主流观点。凡其行为模式与所期望的性别角色一致
期刊
〔关键词〕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初一学生小晨一进校就闹得沸沸扬扬。军训时他不服教官管理,训练时谁不小心碰了他,他就不依不饶,骂人,打人,甚至咬人。军训结束后正常上课,上课期间他讲话、下座位,无视课堂纪律,卫生值日不做,作业不写。班干部催不得,老师说不得,批评他几句,他就要跳楼。时不时地闹一下,师生都视他为身边的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针对小晨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下列方法对他进行矫治
期刊
〔关键词〕生命教育;台湾;反思  2012年初,我有幸作为郑晓江教授团队的一员赴香港教育学院参加以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学术及专业实践会议”。1月13日,我们一行在香港马鞍山循道卫理小学认真观摩了一堂由台湾某实验小学教师执教的生命教育示范课“人因梦想而伟大”,心中感慨颇多。整堂课有精彩难忘的瞬间,也有些许遗憾。在此,我略述一些课堂情境及个人对这堂课的反思,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有
期刊
〔关键词〕高中生;压力;团体心理辅导;态度  [活动目标]  1. 认识到压力如刀,具有两面性;  2. 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  3. 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  [活动准备]  6个信封,粉笔若干,“扑克牌游戏”课件。  [活动设计]  一、引入话题  课前游戏:你不可能用你的舌头舔到你嘴里的所有牙齿;所有的傻瓜听到第一条真理的时候都在舔自己的牙齿;第一个真理是谎言(想必你已经证实了);你正在
期刊
〔关键词〕条件性情绪;暗示性学习低能;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一、基本情况  李响,女,高三学生,担任班级宣传委员,家庭条件一般,父亲是当地某中学语文教师,母亲为一名农民。初二时转到父亲所在学校学习,并选择重读初一。这时初一英语改用新教材,语法知识偏多,李响的第一感觉就是语法很枯燥、很难学。高二时李响决定报考美术专业,并用整年的时间学习美术技能和绘画,文化课的学习也就放下了,很长时间没有学英语。其具
期刊
〔关键词〕心理学实验;归因方式;行为  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这次成功(或失败)了?归因就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解释方式。在学校中我们常常发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即使在考试成绩并不好的情况下,也很乐观,仍然对今后的成功抱有信心,并且愿意继续努力。这是因为他将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或任务的难度过高,这样的归因促使自己仍然保持对自己能力的乐观态度,归因引起的只是
期刊
〔关键词〕希望;希望疗法;学困生;积极心理学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一世纪,无论是教育家、心理学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一线工作者都已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观点“教育要面向全体”。然而,当前一些学困生的出现给“面向全体”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些重点高中学困生的出现更是给正常的教育教学造成了干扰,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近几年来,一些研究者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学困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