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可以陶冶受众的情操并使之身心愉悦,因此,我国教学工作中,一直都有音乐课程的设置。尽管音乐教学在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但是随着教学环境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与当代的教学模式不相适应,教学模式需要转变,并要认识到音乐教学中的和谐审美的重要性。本文对我国音乐教学中的和谐审美相关问题做出了阐释,以期对教育工作者的音乐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行为参考。
关键词:音乐教学;和谐;审美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50-2在当前教学改革大环境下,我国的教学改革呼声日益高涨,音乐教学方面也面临着迫切需要改革的窘境,很多学校对音乐教学也相继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仍然缺乏对和谐审美观的培养。音乐教学的和谐审美可以进行熏陶对学生的音乐情趣和素养,使之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和洗涤、对音乐本身的智慧得到了启迪。由上,我们可以这样说,音乐教学中对和谐审美观的培养,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现对音乐教学中的和谐审美做出相关探讨。
一、 真实与虚拟
真实和虚拟,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但在音乐的和谐审美教学中,却是其两个方面的特征和取向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的音乐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音乐教学的理论学习西方的成分较多,因此,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音乐教学中渗透性比较强的特征之一,但是,音乐审美的虚拟性同样作为音乐教学中的精髓部分音乐审美的真实性,却很少被人重视,对真实性的过度重视,反而会忽略了虚拟性,导致了音乐教学中审美教学在特征和趋向上的失衡。
真实的审美在表现形式上更多的是重视音乐自身所具有的的相关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还重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节奏、音乐的音色、音乐的力度、音乐的和声、音乐的曲式等共同形成的音乐元素中所具备的各种内在品质,最为重视的就是听众对音乐规律认识的相关体验、对音乐理性方面的认知以及音乐造型的逼真和具体程度。着重在意听众在听完音乐后的感受,并可以留给观众不断的联翩浮想,并对美好的事物进行追求,然后想象现实生活在音乐世界的重现以及对想象中事物的美好向往,对自然景物进行模拟,这样一来,音乐的主题意义便具有了深刻性,音乐形式也因为受到张力的作用,变得更加具有现实感。很多国内外的音乐家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努力追求音乐意境贴近现实生活,力求表现的内容生动具体,如柴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的最后一首曲目,他在创作过程中把大量的不协调的和旋运用到其中,把非常真实的绝望、无奈的叹息和逐渐走向死亡的相当之悲惨的命运体现的淋漓尽致;《第五交响曲》的创作者贝多芬,在音乐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有人敲门的意境,随着敲门声越来越变得急躁和不安,意境也逐渐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仿佛能亲眼目睹敲门者般;《动物狂欢节》的创作者圣桑,在音乐中表现出了各种动物狂欢的意境,在形象上面做到了逼真和具体。音乐教学的真实性的审美,无论是创作的冲动,还是听众理性的感知,都能够把音乐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变得更加具体、清晰、真实。而声乐表演者和器乐表演者基本都是根据音乐作品的提示在表演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联想,使自己对音乐的感知被更多人了解,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音乐作品的真实可靠的程度,而且增强了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意义。
由上可以看出,音乐审美的真实性和虚拟性都是音乐特征的共同表现形式,也是创作者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的主观音乐取向,还是听众对音乐的欣赏具有选择表现的审美取向。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同时注重真实性和虚拟性,才能相得益彰并达到音乐的和谐审美。
二、 立体与线性
我国音乐教学中,音乐的审美活动在音高织体上主要体现为立体审美和线性审美两个方面。立体审美和线性审美是音乐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的音乐形式的形式表现和审美观念,也是两种音乐在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不同音乐意识及音乐价值。
立体审美,是对音乐传达出的立体感和声肢体音乐的一种形式表现的审美。立体审美的产生受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和宗教活动的影响,表现出的是音乐的纵向发展。立体审美比较注重对音响立体化的审美感受,这就使得音乐的旋律不在首要感知地位,而是成为立体化和声的表层音的运动。音乐能够正常进行依靠的是纵向和弦的连接功能,而立体和声就成了音乐的表现及审美的主体。立体音乐的审美,还依靠音乐的和谐美,因此音成份就要尽量做到单一化,也就是每个音都应该达到立体音响的要求。
线性审美与立体审美相对立,重视对音乐横向线条的审美,是对音乐在自由流动进程中的单一事件的单声织体的审美。我国的音乐历经了几千年的岁月积淀,线性审美已经成为音乐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它已经刻在了音乐审美情趣之中。线性审美在音乐的调式、节奏和旋律上有多种表现形式,音乐的横向线条在自由流动进程中有着丰富的意义,自由的旋律运动和特定的旋律运动二者相互结合,构成了线性审美的整体。
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学都是从基本乐科开始的,这些基本乐科导致了在音乐课程设置上过度重视立体审美,忽略了线性审美,从而引发了立体审美要比线性审美重要的错误观点的出现。音乐的立体审美和线性审美各有所长,各有其特点,因此,有必要将立体审美与线性相结合,才能达到音乐教学中和谐审美的目的。
三、 对比与统一
对比和统一是音乐的两种不可分开的发展原则,对比审美是通过对音乐形式之间进行比较,遴选出有新的意境的审美感受,并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产生对音乐的审美心理;统一审美则是对各种音乐形式之间产生的聚合审美感受,并会产生审美心理,对音乐的整体印象加深,进而加深对音乐的记忆。
对比审美是我国音乐教学中比较注重的教学观念。对音乐的对比审美主要是在诸多的音乐元素中做好对比,找到这些音乐元素的相互冲突之处,然后对审美意境进行确定,在对比审美的过程中,多提倡在不同之处找到共同点,相反相成,例如,在对比审美的力度上,存在着强弱的差别,通过对这种强弱差别的变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情趣。对音乐的对比审美,可以促使音乐朝正确且健康方向发展。 统一审美,要求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注重求同存异,是在不同之处找到不同音乐之间存在的共性,大多追求音乐意境的相对和谐与平和,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会加大重复性、再现性等的音乐元素的运用,使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出一种仿佛置身于音乐营造的意境中的体验。现行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对统一审美的关注力度是比较大的,这一点可以在音乐教学素材所呈现出的结构形式以及曲目形式等方面体现出来,这些音乐素材过多地展示了音乐的内聚力,反而会在有意或无意中忽略对音乐曲风、结构形式等存在的差别。
既然音乐的对比审美和统一审美,二者同属于音乐审美的原则,因此,要同时注重,万万不可以顾此薄彼、单挑一头,如若不然,过分的强调音乐审美的对比审美或统一审美,都会导致统一审美或对比审美彼此之间失去平衡,这对音乐教学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四、 他律与自律
他律审美,主要是指在音乐审美教学的过程中,使用非音乐元素的语言内涵来对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阐释。近几年来,我国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已经采用了这种方式,主要是把原本不属于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强行加在音乐作品之中,例如教材中对莫扎特《小夜曲》的欣赏,把为爱而死的爱情观以及意义作为《小夜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在对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进行阐释时,引用标题的涵义,讲述葬礼的悲伤之情,并作为悲伤之情产生的原因。在声乐中,把歌词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引申为该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纯音乐中,也比较注重对音乐创作的背景和音乐所包含的文化来对音乐的表达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析。上述情况都是在个人感官的基础上,对歌词和标题或给人造成的视觉冲击进行联想,自我营造出画面感和故事感,来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由此看来,他律审美并不是针对的音乐本身,而是感官上审美。如今的音乐审美教学过程中,大多注重对受众进行他律审美的培养,即通过画面感和故事引导,使得受众趋于既定方向对音乐特征进行理解,在陶冶音乐情操的同时,也提升了品格。他律审美对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重新塑造,并有利于对受众音乐精神的培养,还可以缓解来源于工作、学习等其他方面的压力,但这些作用并不是来源于音乐本身,它是超脱于音乐本身的存在。
自律审美,就是在对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阐释时,多注重音乐本身的意义,抛开了自我产生的联想,更在意对音乐旋律、音乐所传递的作用以及音乐的本身意义的体会和领悟。音乐的自律审美有助于加强受众对音乐本身意义的理解,自律审美的观点大体可以这样认为,音响型态规律所包含的内聚性的感染力的表达以及受众所产生的音乐体验,才是音乐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这种体验完全是超脱并凌驾于非音乐因素范畴之上的,不同于人类的自身情感等其他形式的内容,它不包含任何的情感、生活和思想色彩,只是借助音乐本身自有的感染力,对受众的审美境界进行升华。很多人认为,音乐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主要是就是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的音响型态之间的组合,这种美的价值是非音乐元素无法比拟和超越的,与非音乐因素表现出的美不存在丝毫联系,但是音乐创作背景也会对音乐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绝对不是主流,有些受众天生没有对纯音乐的欣赏细胞,就只好借助于对非音乐元素的感知来进行欣赏。因此,自律审美可促使音乐教学更加专业化,但也存在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
他律和自律审美同样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够使音乐本身在发挥感染力的同时,还可以使音乐教学更加好地发挥教学功能,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音乐教学的审美和谐。
结语
综上,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音乐教学的审美和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因为音乐本身富有的审美特性,还源于和谐审美是我国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只有认清当下的形势,及时决断,注重对音乐审美教学的研究,尽早找出音乐教学中的和谐审美存在的规律,才能使未来音乐教学的道路越来越顺畅。
参考文献:
[1]范立芝.学习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2]王红艳.我们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因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沈雪.浅谈我国音乐教学的和谐审美之我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
[4]廖乃雄.传统与改革——有关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断想[J].人民音乐,2009,(08).
[5]何茜.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透视《外国民族音乐》课程设置[J].艺术百家,2010,(04).
[6]樊祖荫,谢嘉幸.如何实现中国音乐欣赏中实现和谐统一审美[J].中国音乐,2008,(02).
作者简介:
廖红英,女,湖南郴州人,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学;和谐;审美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50-2在当前教学改革大环境下,我国的教学改革呼声日益高涨,音乐教学方面也面临着迫切需要改革的窘境,很多学校对音乐教学也相继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仍然缺乏对和谐审美观的培养。音乐教学的和谐审美可以进行熏陶对学生的音乐情趣和素养,使之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和洗涤、对音乐本身的智慧得到了启迪。由上,我们可以这样说,音乐教学中对和谐审美观的培养,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现对音乐教学中的和谐审美做出相关探讨。
一、 真实与虚拟
真实和虚拟,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但在音乐的和谐审美教学中,却是其两个方面的特征和取向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的音乐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音乐教学的理论学习西方的成分较多,因此,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音乐教学中渗透性比较强的特征之一,但是,音乐审美的虚拟性同样作为音乐教学中的精髓部分音乐审美的真实性,却很少被人重视,对真实性的过度重视,反而会忽略了虚拟性,导致了音乐教学中审美教学在特征和趋向上的失衡。
真实的审美在表现形式上更多的是重视音乐自身所具有的的相关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还重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节奏、音乐的音色、音乐的力度、音乐的和声、音乐的曲式等共同形成的音乐元素中所具备的各种内在品质,最为重视的就是听众对音乐规律认识的相关体验、对音乐理性方面的认知以及音乐造型的逼真和具体程度。着重在意听众在听完音乐后的感受,并可以留给观众不断的联翩浮想,并对美好的事物进行追求,然后想象现实生活在音乐世界的重现以及对想象中事物的美好向往,对自然景物进行模拟,这样一来,音乐的主题意义便具有了深刻性,音乐形式也因为受到张力的作用,变得更加具有现实感。很多国内外的音乐家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努力追求音乐意境贴近现实生活,力求表现的内容生动具体,如柴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的最后一首曲目,他在创作过程中把大量的不协调的和旋运用到其中,把非常真实的绝望、无奈的叹息和逐渐走向死亡的相当之悲惨的命运体现的淋漓尽致;《第五交响曲》的创作者贝多芬,在音乐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有人敲门的意境,随着敲门声越来越变得急躁和不安,意境也逐渐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仿佛能亲眼目睹敲门者般;《动物狂欢节》的创作者圣桑,在音乐中表现出了各种动物狂欢的意境,在形象上面做到了逼真和具体。音乐教学的真实性的审美,无论是创作的冲动,还是听众理性的感知,都能够把音乐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变得更加具体、清晰、真实。而声乐表演者和器乐表演者基本都是根据音乐作品的提示在表演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联想,使自己对音乐的感知被更多人了解,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音乐作品的真实可靠的程度,而且增强了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意义。
由上可以看出,音乐审美的真实性和虚拟性都是音乐特征的共同表现形式,也是创作者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的主观音乐取向,还是听众对音乐的欣赏具有选择表现的审美取向。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同时注重真实性和虚拟性,才能相得益彰并达到音乐的和谐审美。
二、 立体与线性
我国音乐教学中,音乐的审美活动在音高织体上主要体现为立体审美和线性审美两个方面。立体审美和线性审美是音乐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的音乐形式的形式表现和审美观念,也是两种音乐在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不同音乐意识及音乐价值。
立体审美,是对音乐传达出的立体感和声肢体音乐的一种形式表现的审美。立体审美的产生受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和宗教活动的影响,表现出的是音乐的纵向发展。立体审美比较注重对音响立体化的审美感受,这就使得音乐的旋律不在首要感知地位,而是成为立体化和声的表层音的运动。音乐能够正常进行依靠的是纵向和弦的连接功能,而立体和声就成了音乐的表现及审美的主体。立体音乐的审美,还依靠音乐的和谐美,因此音成份就要尽量做到单一化,也就是每个音都应该达到立体音响的要求。
线性审美与立体审美相对立,重视对音乐横向线条的审美,是对音乐在自由流动进程中的单一事件的单声织体的审美。我国的音乐历经了几千年的岁月积淀,线性审美已经成为音乐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它已经刻在了音乐审美情趣之中。线性审美在音乐的调式、节奏和旋律上有多种表现形式,音乐的横向线条在自由流动进程中有着丰富的意义,自由的旋律运动和特定的旋律运动二者相互结合,构成了线性审美的整体。
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学都是从基本乐科开始的,这些基本乐科导致了在音乐课程设置上过度重视立体审美,忽略了线性审美,从而引发了立体审美要比线性审美重要的错误观点的出现。音乐的立体审美和线性审美各有所长,各有其特点,因此,有必要将立体审美与线性相结合,才能达到音乐教学中和谐审美的目的。
三、 对比与统一
对比和统一是音乐的两种不可分开的发展原则,对比审美是通过对音乐形式之间进行比较,遴选出有新的意境的审美感受,并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产生对音乐的审美心理;统一审美则是对各种音乐形式之间产生的聚合审美感受,并会产生审美心理,对音乐的整体印象加深,进而加深对音乐的记忆。
对比审美是我国音乐教学中比较注重的教学观念。对音乐的对比审美主要是在诸多的音乐元素中做好对比,找到这些音乐元素的相互冲突之处,然后对审美意境进行确定,在对比审美的过程中,多提倡在不同之处找到共同点,相反相成,例如,在对比审美的力度上,存在着强弱的差别,通过对这种强弱差别的变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情趣。对音乐的对比审美,可以促使音乐朝正确且健康方向发展。 统一审美,要求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注重求同存异,是在不同之处找到不同音乐之间存在的共性,大多追求音乐意境的相对和谐与平和,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会加大重复性、再现性等的音乐元素的运用,使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出一种仿佛置身于音乐营造的意境中的体验。现行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对统一审美的关注力度是比较大的,这一点可以在音乐教学素材所呈现出的结构形式以及曲目形式等方面体现出来,这些音乐素材过多地展示了音乐的内聚力,反而会在有意或无意中忽略对音乐曲风、结构形式等存在的差别。
既然音乐的对比审美和统一审美,二者同属于音乐审美的原则,因此,要同时注重,万万不可以顾此薄彼、单挑一头,如若不然,过分的强调音乐审美的对比审美或统一审美,都会导致统一审美或对比审美彼此之间失去平衡,这对音乐教学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四、 他律与自律
他律审美,主要是指在音乐审美教学的过程中,使用非音乐元素的语言内涵来对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阐释。近几年来,我国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已经采用了这种方式,主要是把原本不属于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强行加在音乐作品之中,例如教材中对莫扎特《小夜曲》的欣赏,把为爱而死的爱情观以及意义作为《小夜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在对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进行阐释时,引用标题的涵义,讲述葬礼的悲伤之情,并作为悲伤之情产生的原因。在声乐中,把歌词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引申为该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纯音乐中,也比较注重对音乐创作的背景和音乐所包含的文化来对音乐的表达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析。上述情况都是在个人感官的基础上,对歌词和标题或给人造成的视觉冲击进行联想,自我营造出画面感和故事感,来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由此看来,他律审美并不是针对的音乐本身,而是感官上审美。如今的音乐审美教学过程中,大多注重对受众进行他律审美的培养,即通过画面感和故事引导,使得受众趋于既定方向对音乐特征进行理解,在陶冶音乐情操的同时,也提升了品格。他律审美对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重新塑造,并有利于对受众音乐精神的培养,还可以缓解来源于工作、学习等其他方面的压力,但这些作用并不是来源于音乐本身,它是超脱于音乐本身的存在。
自律审美,就是在对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阐释时,多注重音乐本身的意义,抛开了自我产生的联想,更在意对音乐旋律、音乐所传递的作用以及音乐的本身意义的体会和领悟。音乐的自律审美有助于加强受众对音乐本身意义的理解,自律审美的观点大体可以这样认为,音响型态规律所包含的内聚性的感染力的表达以及受众所产生的音乐体验,才是音乐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这种体验完全是超脱并凌驾于非音乐因素范畴之上的,不同于人类的自身情感等其他形式的内容,它不包含任何的情感、生活和思想色彩,只是借助音乐本身自有的感染力,对受众的审美境界进行升华。很多人认为,音乐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主要是就是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的音响型态之间的组合,这种美的价值是非音乐元素无法比拟和超越的,与非音乐因素表现出的美不存在丝毫联系,但是音乐创作背景也会对音乐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绝对不是主流,有些受众天生没有对纯音乐的欣赏细胞,就只好借助于对非音乐元素的感知来进行欣赏。因此,自律审美可促使音乐教学更加专业化,但也存在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
他律和自律审美同样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够使音乐本身在发挥感染力的同时,还可以使音乐教学更加好地发挥教学功能,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音乐教学的审美和谐。
结语
综上,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音乐教学的审美和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因为音乐本身富有的审美特性,还源于和谐审美是我国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只有认清当下的形势,及时决断,注重对音乐审美教学的研究,尽早找出音乐教学中的和谐审美存在的规律,才能使未来音乐教学的道路越来越顺畅。
参考文献:
[1]范立芝.学习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2]王红艳.我们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因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沈雪.浅谈我国音乐教学的和谐审美之我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
[4]廖乃雄.传统与改革——有关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断想[J].人民音乐,2009,(08).
[5]何茜.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透视《外国民族音乐》课程设置[J].艺术百家,2010,(04).
[6]樊祖荫,谢嘉幸.如何实现中国音乐欣赏中实现和谐统一审美[J].中国音乐,2008,(02).
作者简介:
廖红英,女,湖南郴州人,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