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小说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s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曾这样高度评价他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但是面对如此富有盛名的作家作品,有些学生却在预习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世界名著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是因为其独特的魅力,但本文的魅力何在呢?”面对学生们的疑问,我不得不思考——我们该如何读出这篇小说的“魅力”?看来,我们得学习一些欣赏小说的方法,用这些方法去品出莫泊桑小说的“汁”和“味”。
  (投影字幕:如何欣赏小说)
  师:如何欣赏小说?你有没有好的经验与大家交流?
  (学生们沉默不语,有几个在摇头。)
  师:看来大家比较为难啊!呵呵,老师倒很高兴,因为这说明上这节课很有价值!(生笑)
  师:老师有一些欣赏小说的方法,愿跟大家一起分享,相信大家会在此基础上找到更多的欣赏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小说欣赏能力。
  (投影小说欣赏的第一步:直接与作品对话,读出自我原初体验。)
  师:读小说一定要读出自己最初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感受。我已要求同学们在预习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一口气将整篇文章看完,仿佛还意犹未尽,脑海中似乎浮现出了一幅模糊的影像:一个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愁容,狼狈不堪的老水手于勒。但是文章对于勒的描述很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倒是菲利普夫妇,也许是生活所逼,长期贫困,使他们两个眼中只剩下金钱,成了金钱的奴隶。
  师:你读得很投入!
  生:从于勒叔叔是全家的恐怖,到成为全家人的希望,再到后来全家人都躲着他,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反映了“我”的一家人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在不断变化。如果把这种变化视为一种函数关系,自变量是于勒叔叔的地位、富裕程度,随之变化的因变量则是“我”一家人的态度。这正揭示了社会生活人与人关系中的丑态——金钱可以高于友情、亲情、爱情。
  师:把“我”的家人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变化比作一种函数关系,很新鲜!
  生:我觉得这篇短篇小说的情节十分出乎意料。原本以为他们即将重逢,却不知他们在船上偶遇;原本以为偶遇后会相认,却不料只有冷漠和排斥。此文带给我颇多意外。总体上说,本文很简单,甚至有种内容贫乏的感觉,似乎并不太了解作者在叙述什么;但转念一想,又好像有某种震撼的感觉,似乎人性的丑陋与淡漠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文中任何人做任何事似乎都源自自身的某种目的与欲望。不知道最终的结局究竟如何,但有种“悲”的基调。语言很平实,但描写的却是从古代到现在甚至直至将来的真实的生活写照。
  师:初读文章,同学们的感受还挺丰富的!读出了情节的曲折,读出了拜金对亲情、爱情的亵渎,等等。但是,咱们的丰富感受中还有许多迷惑:明明题目中提到的是“于勒”,读下来印象最深的却是菲利普夫妇;似乎感觉小说内容有点贫乏,却已激起了一种震撼感;不知结局如何,却已有了悲凉的感触;语言很平实,却有穿透古今,甚至未来的真实感。该如何去解这些“谜”呢?
  (学生似乎已产生强烈的“探谜”愿望。)
  师: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欣赏小说的第二步了——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角度,深入文本,进一步思考,理清自己丰富却又杂乱的初感,实现初感的超越。
  师:欣赏小说的角度很多,我在这里推荐几个(投影):
  


  (请学生们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当场用举手投票的方式选出人气最旺的一个角度。)
  师:有37位同学选了“人物”,好,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精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预习时写下的初感中,评论菲利普夫妇的人比较多,有趣的是,恰好有两种对立的看法。
  (投影学生的评价:)
  A方评价(肯定):母亲——节俭、有主见,父亲——可怜、稳重。
  B方评价(否定):都是拜金主义者,典型的势利小市民,见利忘义、虚伪冷酷、贪婪自私、爱慕虚荣,母亲更精明泼辣刻薄。
  师:你赞同哪一方,或者你有什么其他看法?请再次阅读课文中相关部分,细加体会。
  (学生们读得很投入。读后老师请学生举手表达自己的倾向:A方3人,B方39人,还有几位尚未确定看法。)
  师:先请A方发言。
  生:文中写道父亲要请女士们吃牡蛎,母亲同意女儿们去吃,自己却不去,是为了省钱,这说明她很节约。
  生:还有开头部分写了“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这说明菲利普夫妇过日子很会精打细算。
  生:前面这位同学所读的那段其实还说明菲利普一家日子过得很艰难,自己的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菲利普又被于勒占用了遗产,说明他善良,也挺可怜的,他们不愿再被穷困潦倒的于勒拖累,也是情有可原的。
  师:A方三位同学都已发表了看法,B方肯定也不甘落后吧,请发言!
  生:我不同意第一位同学的看法。因为文中第23节写道母亲听到父亲要请他们吃牡蛎时,她的反应是“迟疑不决”的,因为她舍不得花钱;但又怕被人瞧不起,所以只得“很不痛快”地答应。这说明她既小气,又虚荣。
  生:课文第21节写“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第22节写“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因此他决定请“我们”吃牡蛎。他们家很穷,父亲还要这么做,可见他很爱慕虚荣。
  生:他们甚至已经在计划用于勒的钱造一幢别墅,可见他们并不是真正节俭的人。
  生:在菲利普夫妇眼里,于勒有钱时就是“正直”的、“有良心”的人,一发现他没钱了,就骂他“流氓”“无赖”。他们态度的变化就取决于一个“钱”字,是典型的拜金主义者。
  生:他们把于勒的来信当作福音书,盼他回来盼了十多年,其实只是盼他的钱,并不是盼一份亲情的回归。在他们眼里,“钱”比“情”重!
  师:真是各有各的道理啊!双方还有没有互相反驳的意见?
  生:有!“我”的两个姐姐因为家里穷而找不到对象,父母为此直发愁。还有发现船上的穷水手就是于勒后,他们没有大吵大闹,是怕女婿知道了悔婚,害了女儿,所以才强忍着的。这些都说明他们很爱自己的女儿,说明他们并不是没有亲情的人。他们之所以对于勒绝情,是因为于勒以前害苦了他们,现在又实在让他们太失望了。
  生:于勒破产后没有再回家,而是留在离家很近的船上,这说明他已改过自新了,再也不想拖累家人了。“浪子回头金不换”哪,菲利普夫妇如果真的重视亲情,就不会不珍惜于勒这一种可贵的变化!但是他们没有,因为他们太自私了,眼中只有自己。
  生:但是于勒“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他还逼得父母动老本,现在的结果是他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生: A方B方都太绝对了,我不喜欢菲利普夫妇,因为他们确实太自私,成了金钱的奴隶,但又觉得他们也挺可怜的,令人同情。
  师:出现第三种意见了。咱们再次举手投票,看看经过前面的讨论,大家的意见有没有变化。
  (A方12人,B方28人,第三种意见8人。)
  师:A方争取到了9票,B方虽然减少了一些支持者,但还是保持支持率第一,并且有新意见产生。同学们的讨论产生影响了啊!(学生自发鼓掌)
  师:现在我们来做第三步——读读别人的赏析文章,博采众长,提升自我。
  (投影别人的赏析片断)
  师(念):菲利普夫妇虚荣心强,一举一动,总爱效颦上流社会。他们极端自私、贪婪。接到于勒来信后,他们望眼欲穿地盼着于勒这个“福星”早日回来,并且已经用于勒的钱“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打算置一所别墅,而且就买别墅问题已经同人进行了商谈。你看,这笔毫无着落的财产,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多么可笑!可怜!可鄙!此外,作者还揭露了菲利普夫妇性格中冷酷的一面。当他们发现盼望了12年的“福星”可能是个穷光蛋时,顿时大惊失色,脸色苍白,眼神异样,甚至“哆嗦”起来。接着,由恐惧到激怒,又由激怒到切齿痛恨,兄弟“福星”“希望”又变成了寇仇。多么冷酷无情!至此,读者的视线已窥到他们的灵魂最深处。他们的内心世界里,装着的唯一的东西就是“钱”。他们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恩怨爱憎,完全是围绕着“钱”转动的。
  师(念):小说是以“我”的眼光环视周围的人物的,“我”同情、理解叔叔于勒,也不可能不同情和理解自己的父母。“我”不可能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上嘲笑自己的父母。与此相反,小说中的大量描写都集中在对“我”的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上。“我”的父母不是不想成为一个“体面”的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高雅趣味的人,甚至他们也不是不爱自己的亲人,他们对自己子女的前途是十分关心的,只不过这种关心也不能不首先落实到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关心上。“不为穷困宁有此”,贫穷使他们不能不斤斤计较每一个小钱,不能不把自己生活的目标放在经济状况的好转上。我们对他们的经济处境和在这种经济处境中所形成的生活习俗、思维习惯没有理由采取嘲笑的态度,没有理由把他们身上的弱点仅仅视为他们自己道德上的弱点。
  师:这两个成年人写的赏析片断恰好分别与我们B方和A方的同学意见一致。我个人的意见倒是倾向于第三种。我觉得菲利普夫妇并不是大奸大恶之人,但他们的拜金行为令人唾弃;不过,这并不是他们自身的过错,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他们的人性被社会盛行的金钱关系严重扭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其实也是失去了自我的可怜人。
  师:从“人物”这个角度出发欣赏本文,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于勒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觉得他还算有良心、有骨气,是值得同情的人,但我的同桌说他确实是个“混蛋”。
  生: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生:文中说那位公务员诚实可靠,但他是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后,知道“我们”有个有钱的亲戚,才向“我”姐姐求婚的,这不是矛盾吗?
  师:问题提得真不错!思考让人聪明啊!这些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自己从文本中追寻答案吧,相信经过这些思考,大家的感受会更深刻的。
  师:现在别忘了咱们欣赏小说的第四步——写出你深入思考后的新感受,可以依照刚才所念的那两个片断,字数在三百字左右。角度可以从今天老师推荐给大家的五个中任选一个,你也可以自我创新。这就是今天的作业。非常高兴能跟大家一起分享欣赏小说的快乐!下课。
  [教学总结]
  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完全改变了原来的上法,不再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去分析课文,不再领着学生阅读;而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欣赏小说’的方法,并尝试着运用”为目标,设计了欣赏四步骤:
  第一步:与文本直接对话,读出原初感受。
  第二步:抓住一个角度,精读课文,使原初感受变得清晰、深入。
  第三步:学习别人的赏析文章,博采众长,提升自我。
  第四步:超越阅读初感,写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新的阅读感受。
  课堂上主要完成第二步,第一步放在预习时做,第四步放在课后作业中做。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并把对话结果与同学作较多的交流。课后学生反响很好,觉得这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自己的脑子在不停地转。
  因此,把课堂实录写下来,与更多的同仁交流。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就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所以,怎样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索与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如何找到一条有机的链接纽带,更是我们应该探求的。做好了,这条纽带就能够让学生在平常阅读教学中汲
期刊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选用了李煜的《虞美人》。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课练》有这样一道关于此词的练习题:对这首词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为眼前实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词人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
期刊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
期刊
精美玉器,离不开工匠娴熟的刀法和巧妙的构思。成名佳作,也少不了作者熟练而得体的表达。诗人塑造意象,抒发感情,更要借助多种技巧。因此要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魅力,就必须熟练掌握各种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和一般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格没什么区别,就是诗人用来描写景物、修饰语言、表达感情而常用的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手法。如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连用了
期刊
1918年8月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直到90年代初依然健笔凌云,创作不已。七十多年来,她共发表了约六百篇散文,出版了十六部散文集。她的散文清新优雅、明丽隽秀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散文的一代新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殿堂上占有引人注目的光辉地位。当我们在阅读她的散文时,就如同在明媚灿烂的春光中谛听云雀那清亮婉转的歌唱。  纵观冰心七十年的创作,其作品的主题并不复杂。“有了爱就有
期刊
新西兰女作家路易曾经慨叹“中国有两座最美的小城”,其中一座就是那悠远的边城——凤凰古城。凤凰城以它的秀美与淳朴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更催生了京派作家沈从文的名作《边城》。其中的秀美山川和淳朴乡民交相辉映,作品中人物的欢乐和忧愁就仿佛一幅幅自然的风景风俗画,浓淡相宜,勾勒出最本真的人性美、人情美。  沈从文曾经说过:“人心与人心的沟通和连接,原是依赖文学的。人性的种种纠纷,与人性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赖文学
期刊
随着课改的推广与深入,初中作文教学也倍受关注。研究近三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作文考查形式异彩纷呈,分值不断攀高,作文能力检测的力度呈上升趋势。由此,我们不能不意识到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写作是语言表达与运用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还是检测语文素养整合与优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初中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内在需要。应该说,如何进行作文课堂教学,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学工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分析课文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位教师都能深刻体会到,在课文分析中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确实很多,其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则是最重要的,许多语文老师在分析课文时常常只注重对学生听、说、读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写的指导。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明确听说读写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不知道利用课堂中课文分析来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方法及其重要性。下面就这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一下。
期刊
人们已经注意到出版了《兄弟》的余华与曾经作为先锋实验作家的余华好像判若两人,但如果仔细阅读文本,很容易就能看出,余华的创作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即已呈现了与80年代不太一致的面貌。有人专门撰文分析过这种“写作变迁”背后作家的精神现象{1};余华自己也在与杨绍斌及李哲峰的谈话中承认这种变化{2}。然而对读者而言,仍需进一步了解的是:变化是何种意义上的变化?以及何以会有这种变化?回答这些问题,在我看
期刊
我们从事写作,要刻画出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在重视人物的外部表现的同时,还要进行人物的心理刻画,这样把单靠外部描写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宋人陈郁《话腴》中说:“盖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写照非画物比,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可见心理刻画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方面,而且较之其他方面的写作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更需要探索不同的方法,借助不同的技巧去写照人物微妙的心灵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