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中的欢乐与忧愁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eny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西兰女作家路易曾经慨叹“中国有两座最美的小城”,其中一座就是那悠远的边城——凤凰古城。凤凰城以它的秀美与淳朴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更催生了京派作家沈从文的名作《边城》。其中的秀美山川和淳朴乡民交相辉映,作品中人物的欢乐和忧愁就仿佛一幅幅自然的风景风俗画,浓淡相宜,勾勒出最本真的人性美、人情美。
  沈从文曾经说过:“人心与人心的沟通和连接,原是依赖文学的。人性的种种纠纷,与人性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赖文学来诠释启发的。”沈从文通常从他熟悉的世界着眼,展现凡人凡事的生活细节和朴素的人类情感,虽然没有宏大、深远的历史烟云,但对人性的执著探求,尤其对人性美的精心讴歌,构成了他小说的灵魂和独特的文学世界,使人在欣赏时体悟到一种对人性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作为湘西生活自觉的叙述者和歌者,在《边城》的开篇,沈从文用完全梦幻的回忆口吻来描述“边城”,创造了宁静而欢乐的生活氛围——“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平静的叙述,给人质朴、悠远的感觉,几笔淡墨缓缓勾勒出湘西山城的轮廓——凭水依山的茶峒,翠色逼人的山涧,风情万种的吊脚楼和热闹的河街,“这些人的劳动的成果,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这洗净铅华、素面朝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结合无不盈溢着田园诗般的牧歌情调,透露着不同于商务发达的大都市的天朗气清和恬静澄澈,大片的山水是安宁寂静的,人们的生活也朴素简单到觉察不出时间的流动,俨然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同时极富地域特色的端午节龙舟竞赛,泅水捉鸭的嬉闹场景的描绘,更为山城静寂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质朴欢娱的气氛,边城虽小,却有着一种简单原始的欢娱。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自然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人性相契合的,秀美的山水孕育着善良的人性。在自然明净的底色上,小说人物呈现出烂漫率真的天性和饱满淳朴的热情,但美丽的生活不是单一的快乐,人物身上不时透露出的牧歌般的淡淡忧愁更增添了作品的美丽。
  《边城》的主人公翠翠,作为一个贯穿作品的人物,始终是一个自然人性的代表,一个“爱”与“美”的化身——纯净、美丽又不失坚强和热情。翠翠与爷爷在渡头的生活简朴,却充满欢乐,在这样的常态生活里,翠翠的感情单一平淡,人物看似美好却略显扁平,随着故事的发展作者制造了一系列细节冲击人物情感,丰富人物的形象内涵。例如,在端午龙舟盛会上,翠翠意外结识了久闻其名的傩送二老,这时原本平静的生活和情绪被打破,在人物的内心平添了一种不能明言也无法言明的波澜,情感层次由此深化,表现在那天翠翠为“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另外一件事”“沉默了一个晚上”。甜蜜的少女心事在翠翠而言是神秘而蒙眬的,而正是这微妙的心理波动使得翠翠往后的日子由于这次的相遇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和以往的单纯生活完全相反的方向。所以当又一年端午到来时,和原先一样热闹欢乐的场景再不能让翠翠感到同样的快乐与兴奋,与有名的顺顺和大老的见面却没有耳边听来的有关二老的消息来得记忆深刻,虽然没有明说,但外部的行动和话语已不自觉地透露出翠翠的内心情感,这个单纯的小姑娘已任由自己的心思,爱上了二老傩送,那个与爷爷走散的端午因为有了和二老的相识而完全冲淡了当时的恐惧,成为翠翠甜美的回忆和每年端午企盼心情的来源。在情感逻辑的驱使下,人物原本的思维逻辑被打乱,行为、意识看似无意却显出更真实的情感和人性魅力。
  然而翠翠的爱情并非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因为少女纯真的羞怯,翠翠无法掌握自己的感情与行动间的矛盾,她没有明示自己对二老的爱,但她的感情是坚定的,她不担心自己与有碾坊陪嫁的人家在物质条件上的差距,不依世俗观念、客观逻辑,只凭自己的情感逻辑认定了对二老的爱,这时的翠翠没有了当初简单生活的快乐,但对二老的爱让她更深地感受着爱情甜蜜的快乐,渲染着一种恬静而羞涩的美。但这种甜蜜的快乐生活又一次被大老的说媒打破,在爷爷看来,大老正直慷慨、有出息,而且女儿的爱情悲剧让他在对翠翠的爱里特别带上了几分对女儿的怀念,翠翠是老人全部的快乐和忧愁的来源,他希望在看到孙女过上安定的生活之后,自己再安心地死去。但老人的奔走除了给自己增添忧虑外,并没有促成翠翠爱情的明朗,渡头的生活和寂静的青山绿水没有变,欢乐的日子却由于加上了这一份心事而变得痛苦焦灼。面对两个选择,翠翠异常矛盾,一面是自己心仪的二老,一面是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爷爷,最后翠翠还是默默地听从了自己感情一方的选择,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坚强个性从隐性逐渐化为显性,一个柔弱单纯的小姑娘开始成长成熟起来,人物形象逐渐从单一扁平过渡到立体丰满,从普遍过渡到特殊,逐渐显出了其丰富的审美价值。
  在大老、二老一方,面对同样的爱情境遇他们选择了进行公平竞争,用唱山歌等待翠翠的回答,在这里作者安排了一个情节上的突转:大老表面上答应了与弟弟竞争,但自知不是弟弟对手的他选择了自动退出,外出闯滩,结果遭遇不幸。爽直的大老为了弟弟的爱选择了以唱歌竞争,为不伤害弟弟的自尊心却重伤了自己的感情。记忆着大老的死,又得不到翠翠的理会,深陷在亲情和爱情双重痛苦中的二老决意去寻找哥哥。善良人们的爱情悲剧构成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人物质朴本真的情感和人性力量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嗟叹。但这样的悲伤开始并没有被沉醉在自己情感忧愁里的翠翠体会到,当祖父再也承受不起打击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溘然辞世后,翠翠才幡然醒悟,二老的歌唱,大老的遭遇不幸,二老的离家和身边唯一的亲人祖父的去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她。爷爷的死又一次打破了翠翠的生活,那个正经历着爱情酸甜的小姑娘在一夜之间失去了亲人和爱人,但现实的痛击并没有将她打倒,这个天真的少女仿佛一夜长大,变得更加成熟坚定,她坚定地选择了接过祖父的渡船,静静地等待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大老、二老、爷爷以及父母都为自己心中最纯真的感情付出了努力甚至是生命,其中许多结果是痛苦的,但他们的人性光辉在对爱情理想的探寻中显得分外灿烂夺目,这让翠翠超脱了一己的情感体验看到了人类普遍感情背后的力量,情感层次进一步加深,特殊性与普遍性同步递增,人物形象从特殊的情感经历中又获得了更高的普遍性。
  作品在最后又回归了开始时候的宁静,这时的翠翠经历了从单纯快乐到成熟坚定的成长过程,生活境遇的回归没有带来情感上的回归,一个温暖的作品最后带上了浓浓的悲剧感。但这悲剧并不悲痛,生活仍在安静地继续,作者多次在相同的环境中表现人物不同的情感成长过程,让我们看到了许多超乎男女爱情之上的人性之美,更见证了在痛并快乐的成长过程中人物形象的渐渐丰满和作品审美价值的层层递进。
  沈从文笔下的那些生长在青山绿水间的人们的品格,往往闪耀着一种神性的光辉和自然的色彩,这种真山真水孕育出来的真性情,代表着人性中最朴素、最值得欣赏的部分。这一群天真得近乎蒙昧的人们承载着一种纯净得几乎不可能存在的简单与执著,虽然作者笔下这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健康、美丽和虔诚在我们的生命中几乎不可能真实存在,但这种不真实却丝毫没有影响人们被它感动,丝毫没有影响作品和人物的美,原因在于作品中的人物都是饱含深情的,人物的所有欢乐和忧伤都是真切有力的,它将我们暂时从世俗的情理中解放出来,体验到一种原始质朴的人性之美,这在现代喧嚣的都市文明中更显难得。
  《边城》虽然是一个悲剧故事,但并不给人奇崛的震撼或特别的悲怆,如同牧歌般的生、死、聚、散,清淡美丽又有丝丝忧愁。《边城》是作者给的一个梦,“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带着无力的哀叹,又透露出无限的期许,正如这种美丽的情感,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回不来了。
  
  参考书目
  1.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三联书店1985年版
  3.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917~2000)第一卷·〈边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1997 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一些提到了他的故乡,所谓S城者也是,有的作品似乎是专门为故乡而写的,如著名的《故乡》。鲁迅对故乡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是一种交织着伤感的怀恋和惆怅的离弃的近乎矛盾的心情。因为故乡毕竟是他童年记忆中的一个乐园,虽然儿时的幻梦很快就因家道破落而失落,但回忆起来总还是有那么一点淡淡的哀伤与留恋。不过,在鲁迅的内心深处,温情的回忆却无法最终使他忘却故乡所加给他的打击和耻辱,特别是他所深刻记忆
期刊
想象作文是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应如何开展想象作文教学呢?这个问题颇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尝试和探究。    一、与课本相结合,务求创新    想象离不开阅读。借助课本,把想象和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是想象作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充分阅读的过程中去感悟人生,放飞思想。读了林嗣环的《口技》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则可以抽出时间
期刊
近几年来,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已成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作文写作的主要形式,这虽然能给考生以相当自由度的发挥空间,但同时也对初中作文教学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和学生似乎找到了所谓的写作“捷径”。背诵套用、粘贴组装、广泛拈来等各种方法应运而生。有一些套用、组合的作文甚至躲过了阅卷老师的法眼,登上了满分作文的榜单。这样便出现了大量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内容牵强乃至生搬硬套的文章。许多学生的写作能力非
期刊
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五册收录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诗为绝句,凡二十八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诗不长,解读却也不易,关键是“思君不见”一句中“君”作何理解。此虽一字之微,却关涉对诗歌的创作意图和抒情主旨的把握,不可小觑,故于备课中反复斟酌,略有心得,在此不揣冒昧,提出商榷。  目前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中,比较通行的意见认为它是一首思
期刊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在自己最熟悉的乡土地上”打出的一口“深井”。小说透过一幅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热情歌颂了京东北运河沿岸劳动人民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它既是动态的风景画、风俗画,又是一曲乡村社会人情美、人性美的颂歌。选自教材的虽是节选部分,但其充满乡土气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语言,如荷花的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一、善用比喻和夸张    如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头顶着火盆子
期刊
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就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所以,怎样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索与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如何找到一条有机的链接纽带,更是我们应该探求的。做好了,这条纽带就能够让学生在平常阅读教学中汲
期刊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选用了李煜的《虞美人》。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课练》有这样一道关于此词的练习题:对这首词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为眼前实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词人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
期刊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
期刊
精美玉器,离不开工匠娴熟的刀法和巧妙的构思。成名佳作,也少不了作者熟练而得体的表达。诗人塑造意象,抒发感情,更要借助多种技巧。因此要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魅力,就必须熟练掌握各种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和一般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格没什么区别,就是诗人用来描写景物、修饰语言、表达感情而常用的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手法。如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连用了
期刊
1918年8月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直到90年代初依然健笔凌云,创作不已。七十多年来,她共发表了约六百篇散文,出版了十六部散文集。她的散文清新优雅、明丽隽秀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散文的一代新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殿堂上占有引人注目的光辉地位。当我们在阅读她的散文时,就如同在明媚灿烂的春光中谛听云雀那清亮婉转的歌唱。  纵观冰心七十年的创作,其作品的主题并不复杂。“有了爱就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