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材我做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如有心,想必也会感慨世事多变,荣辱难料。在标准化考试时代,因考试多取自教材,教师授课多以本为本,字斟句酌,条分缕析,不惜挖地三尺,教材是“万千宠爱在一身”;而今时过境迁,中考、高考命题几乎全出自课外,教材中的课文似乎不再那么受人青睐,教材遂成明日黄花,风光不再,高中语文课尤其明显,课内现代文则更受冷落,形同鸡肋。
  教材“失宠”“受宠”间,我们不由得想问:教材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对待它?
  窃以为: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它是情感的载体,是课堂对话的依托;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管窥人生的窗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训练材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文本的使用、剪裁,会因教师的眼光、学力的不同各异。那么,怎么做才是最适宜的?一言以蔽之:藉此对学生进行有效能力训练,提高其语文学力,厚积其人文素养。
  一些行家里手对教材的驾驭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全赖“平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我们常折服于他们对教材的大胆取舍、独辟蹊径,深挖文本、匠心独运。北京的王君老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中引领学生还原生活真相,窥探人性本质;安徽马鞍山的盛庆丰老师带学生随林黛玉看贾府,曲径通幽,渐入佳境。他们皆引领学生身临其境,换位思考并链接生活,触发个人情感积淀,课堂呈现摇曳多姿,令人耳目一新。
  名师与我辈的差别如同高级厨师与做家常菜的厨娘,原料无悬殊,手艺有高低。名贵原料他们能做出珍馐美味,平淡无奇的材料他们能烹调出别样风味——简言之,全赖匠心独运,视角新颖,背后是厚积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教材是桑叶,教师如春蚕,需有一个内化于心吐而为丝的过程。教材要为我所用,“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我们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着力点,因文而异,因地制宜,优化教材处理,深入课本文本。
  1.文本宜深挖。“胜景常在人迹罕至处”。紧扣文本的“说文解字”不宜弃之如敝屣,调动生活积淀进行的情感体验不能浅尝辄止。一堂让人如沐春风、齿颊留香的好课一定不会忽视深刻情感体验,不会要求学生反复做言不由衷的浅层阅读。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执教《七颗钻石》,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情感体验,引领学生探寻爱的真谛,如阅读训练中设计这样几道问题:(1)开头不写第一段不行吗?(2)故事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3)文中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4)结尾处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启发学生把思维的触角往纵深延伸。“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人性的善心正如恒星,永远晶莹闪亮”等闪烁其间的妙语警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由此可见,对文本的深耕细作,是教学的务实之举。
  2.文本需萃取。“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面对文本,尤其一些内容丰富、思想多元、篇幅偏长的篇目,我们的教学目标设定不贪多求全,否则想面面俱到实面面不到,事倍功半。盛庆丰老师来连执教《林黛玉进贾府》,由于来也匆匆,经了解学生几乎没读过这篇长文,这着实让观者捏一把汗。盛老师敢于“铤而走险”,对文本大胆取舍,透过纷繁文本择其一点深挖,提出问题:贾府是一个怎样的贾府?这个主问题牵一发动全身,纲举目张,以一当十。接下来则如剥茧抽丝,援引文中涉及环境的细节描写,依次从静态环境、动态环境、人物视角等方面展开讨论,使贾府“钟鸣鼎食之府,诗书簪缨之家”的面目渐渐清晰,险中求胜,鞭辟入里。这样,最初似乎“山重水复疑无路”,经教师择其一点,展开讨论,遂满盘皆活,境界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可见,独运匠心,精心萃取文本,往往有点石成金之效。
  3.文本可质疑。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离不开作者的原创和读者的再创造,对文本的解读,读者可大有作为。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文本,别开生面。北京人大附中的王君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就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教师上课伊始就提出一个超常问题:“莫泊桑讲的故事中有没有破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求异思维被激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设身处地,寻章摘句,逐渐还原了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本来面目,从字里行间逐渐读出了灰色小人物的一种苦涩。如同底片显影,教师将生活的真相还原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咀嚼生活的苦味,感知人性的复杂,启迪他们用苦涩的泪水洗亮双眸,涤净灵魂,课堂人文情感的积淀厚重。大胆质疑,挑战权威,旧文上出新意,课堂往往绽放出奇异光芒。不过,所言当有理有据,不可牵强附会,为出新意而故作惊人之语。
  当然,练成这“故事新编”(旧文章有新设计,上出新意)、推陈出新的本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挥洒自如又极富新意地娴熟用好文本呢?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日功”,名师挥洒自如、举重若轻的课堂背后是厚积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着力修炼。
  1.深入文本,对文本注重深耕细作。解读文本如同挖矿,诚宜挖地三尺,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浅表阅读,人云亦云,乏善可陈,往往让学生“捡起芝麻丢了西瓜”甚或宝山空回。那么如何深挖呢?可操作的是多占有教学资料,经自己筛选、提炼、内化,择其一点生发,让思维的触角延伸开去,静水深流。浅文浅入深出,深文深入浅出,长文读短,短文读长。
  2.选取一个全新角度,小切口,低重心。“角度一变,课就新鲜”。能否选择一个巧妙角度和合适的着力点,这很能考验一个教师的眼光和素养。要养成这种习惯。以上所谈盛庆丰老师巧设取景框,“林黛玉看贾府”,慧眼独具,匠心独运;王君老师换位思考,还原“我的叔叔于勒”,反弹琵琶,匠心独运。这些课如新翻杨柳枝,皆妙不可言,足资借鉴。
  3.在科研中提升自身素质,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坦言她所著的书大多是她教学中的点滴感悟,日积月累,遂成《青春之语文》《王君讲语文》等书。我们也应让自己习惯及时反思,积累点滴心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形成思想结晶。在写作中,把纷繁的思绪梳理出脉络,把思想的碎片凝固成文字,这写作过程本身就是整合、内化、吐故纳新的过程。不能“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要做一个有头脑、善思考、愿求变的人。
  4.博闻强记,厚积薄发,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是根本。巨轮,“水深方能自在行”;师者,学养丰厚才可举重若轻。厚积薄发方能挥洒自如、左右逢源。需博取,多亲近书籍,写读书笔记;需内化,如蜜蜂采集百花酿蜜,如春蚕咀嚼桑叶吐丝。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刊物,接触甚至置身理论高地,兼容并蓄,取法乎上,更新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要及时写读书笔记,充实自己的百宝箱。“百闻不如一见”,可能的话,多走进学者名师的讲堂聆听,定会受益良多。闭门造车不是造不出,就是早已不合时宜。要集百家之特长,成一家之风骨。
  总之,教材是要为我所用的,我们要奉行鲁迅的“拿来主义”:着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动用我们累积的深厚学养去笼罩文本,运用我们的全部智慧去精心设计,使它不止成为学生金榜题名的登天梯,更是提高语文学力的磨刀石、厚积人文素养的智慧泉。
  
  柏华之,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赣榆。本文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据《中国青年报》消息,著名学者易中天在上海书展活动中,为大众举行了一次公益讲座。在这场题为“我读经典”的演讲中,易中天畅谈了自己的读书经验。“为什么非要强调读书有
说起阅读教学,竟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姑且以微博的形式,说点零零碎碎的想法。  01  学会阅读,哲人说是人的第二次诞生,因为在阅读中能够和人类文明,和中华优秀文化对话,从而成为一个现代公民。让学生学会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归根到底,阅读教学所教所学的阅读,是启蒙的阅读,是立人的阅读,它一心一意服务于“人”的诞生。这并不玄乎,就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生能够比较充分、深入地感知、感受所
理想的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那种表层次的热火朝天、群情激昂。它追求的应该是:课堂上,师生不经意的眼神以及姿态的“脉脉含情”或者“暗送秋波”,即所谓“心观于内,而口拙于外”的境界。这种内心的默契与呼应,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心灵”层次上的互动与碰撞,应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要达成上述理想的境界,作为语文师生一定要有对文本“硬读”的功夫,逼着自己在文本中捕捉文本本身呈现的文字的内涵
议论文是我们在高考作文中用得较多的一种文体,如何恰当地选用材料则是一个必须考虑也大有讲究的问题。这里所谈的材料选用,主要是指议论文的论据材料选用。高考中如果是写议论文,我们根据题目(或是命题,或是话题,或是材料等)确立的观点再好,如果没有恰当的选用论据材料,也是没有说服力以致会严重影响得分的。  材料的选用,其实可以分为“选”和“用”。先说“选”。选就是选取。议论文的论据材料,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理
从2009年至今,湖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走过近两个春秋。进入课改之初,省市区(县)都集中单位时间组织了各级各类教学人员的培训。语文学科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模块教材的解读和处理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通过学习,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清楚明确的认识,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处理有了基本的了解。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较好地
艺术创作必须出新,出新是艺术创作的生命。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中学生的写作,似乎也很有道理。写作嘛,固然是在用心灵说话,但总归要说得新鲜一点儿,否则读者打不起精神来读,那还有什么意思。然而,作为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所写的作文,究竟要“出新”到什么程度呢?这恐怕该得有个“度”才行。中学生作文,充其量还只是习作,还只是学着用笔把心里话说出来而已,用作家、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总归是有过分之嫌。那么,我们究竟怎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精彩篇章如百花盛开,艳放其中,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便是其中一朵。它展示了
对语言表达应用,历年的全国考纲和江苏考试说明均设置了不少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  江苏自主命题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稳定的题型:一道材料定向概括题,一道造句题。  第一类:材料定向概括题  一.典型题例  例1.(2010年江苏卷·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
美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全日制普通
“利朗商务男装,简约而不简单。”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广告词。简约而不简单是一种品位,这种品位体现在设计上细节的把握,每一个细小的局部和装饰,都要深思熟虑。艺术是相通的,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的处理。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中如果能处理好一个细节,往往会在课堂中演绎不可预约的精彩,带来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一.你的爱总是紧紧跟随!  一个经验丰富又富有爱心的老师,他(她)每到教室总是会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