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诊断前列腺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患者24例,均采用超导成像仪及腹部相控阵线圈程成像,并进行专门处理,观察纤维束长度、方向、范围,比较不同感兴趣区的指标差异。结果:①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FA值分别为(0.16±0.02)、(0.23±0.03)、(0.45±0.0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ADC值分别为(1.84±0.34)×10-3mm2/s、(1.36±0.26)×10-3mm2/s、(0.60±0.09)×10-3mm2/s、,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DTI指标存在差异,因此,可以借助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辅助诊断。
【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诊断;前列腺疾病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81-02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上升,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前列腺疾病病程较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作为一种新型医学影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2]。现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患者,均采用超导成像仪及腹部相控阵线圈程成像诊断资料,报道如下:
1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经病理证实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符合以下纳入标准[3]:患者在诊断之前没有接受放射或者内分泌等治疗;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患者在检查后1周内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24例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患者的年龄在41~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10)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在4.2-50.9ng/ml之间。24例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患者均采用超导成像仪及腹部相控阵线圈程成像,并进行专门处理,观察纤维束长度、方向、范围,比较不同感兴趣区的指标差异。
1.2 研究方法
24例患者给予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检查,检查前一天患者应该进食少渣饮食,晚上给予缓泻剂口服治疗,必要的时候清洁灌肠,保证肠内清洁。选择Philips公司生产的3.0T TX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器,接收线圈为8通道心脏线圈,常规对矢、冠、轴位等相关序列进行扫描,使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序列,采集因子。分析得到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自动生成表观扩散系数及各向异性分数参数图,自动生成表观扩散系统代表扩散梯度磁场水分子扩散特点,各向异性分数代表扩散张量各个异性和各向同性部分比。根据患者穿刺点的分布,把前列腺左右侧的外周带平均分成尖部、中部和基底部,获得6个区域。
1.3 观察指标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由经验丰富的医生阅片,注意观察患者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FA值、ADC值等,并做好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5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t检验前列腺外周带FA值和ADA值进行检验,P<0.05则说明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FA值分别为(0.16±0.02)、(0.23±0.03)、(0.45±0.0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2.2 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ADC值分别为(1.84±0.34)×10-3mm2/s、(1.36±0.26)×10-3mm2/s、(0.60±0.09)×10-3mm2/s、,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前列腺增生病理特征主要为形成增生结节,最常见的就是纤维肌腺瘤样型,除了腺体增生之外,纤维组织和平滑肌也明显增生[4]。前列腺癌起源于前列腺上皮,在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异型肿瘤上皮细胞较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或者丧失形成正常腺管的能力,堆积越多对正常腺泡和导管造成的影响越大。前列腺癌早期诊断方法较多,常规MRI应用于前列腺疾病诊断中,能够更直接获取多方向断面图像,无离子辐射损害,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显示出其他诊断方法显示不出的组织结构,但是无法对各区带进一步区分,在前列腺周围带的信号强度不同,很难辨别前列腺癌和慢性前列腺炎。
随着医疗技术和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诊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前列腺疾病中,能够对组织内部的微观结构、变化进行更好地推测,扩散张量能够描述各扩散间的关系,能够更精准描述水分子扩散运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临床上较常用的参数主要是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和各项异性分数值(FA)。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应用于诊断前列腺早期功能变化检查中,能够超越常规MRI检查,为前列腺疾病早期诊断和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依据。本文结果显示: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FA值分别为(0.16±0.02)、(0.23±0.03)、(0.45±0.0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ADC值分别为(1.84±0.34)×10-3mm2/s、(1.36±0.26)×10-3mm2/s、(0.60±0.09)×10-3mm2/s,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DTI指标存在差异,可以借助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1] 唐利荣,邵国良.前列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J].肿瘤学杂志,2014,0(10):842-846.
[2] 夏国金, 龚洪翰, 曾献军, 等. 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正常前列腺纤维束的初步研究.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28(10): 1623-1625.
[3] 杨博.中老年人前列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应用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3,28(1):68-70.
[4] 王锡臻, 牛庆亮, 王滨, 等. 正常前列腺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0, 33(4): 348-350.
【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诊断;前列腺疾病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81-02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上升,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前列腺疾病病程较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作为一种新型医学影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2]。现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患者,均采用超导成像仪及腹部相控阵线圈程成像诊断资料,报道如下:
1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经病理证实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符合以下纳入标准[3]:患者在诊断之前没有接受放射或者内分泌等治疗;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患者在检查后1周内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24例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患者的年龄在41~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10)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在4.2-50.9ng/ml之间。24例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患者均采用超导成像仪及腹部相控阵线圈程成像,并进行专门处理,观察纤维束长度、方向、范围,比较不同感兴趣区的指标差异。
1.2 研究方法
24例患者给予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检查,检查前一天患者应该进食少渣饮食,晚上给予缓泻剂口服治疗,必要的时候清洁灌肠,保证肠内清洁。选择Philips公司生产的3.0T TX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器,接收线圈为8通道心脏线圈,常规对矢、冠、轴位等相关序列进行扫描,使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序列,采集因子。分析得到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自动生成表观扩散系数及各向异性分数参数图,自动生成表观扩散系统代表扩散梯度磁场水分子扩散特点,各向异性分数代表扩散张量各个异性和各向同性部分比。根据患者穿刺点的分布,把前列腺左右侧的外周带平均分成尖部、中部和基底部,获得6个区域。
1.3 观察指标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由经验丰富的医生阅片,注意观察患者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FA值、ADC值等,并做好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5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t检验前列腺外周带FA值和ADA值进行检验,P<0.05则说明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FA值分别为(0.16±0.02)、(0.23±0.03)、(0.45±0.0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2.2 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ADC值分别为(1.84±0.34)×10-3mm2/s、(1.36±0.26)×10-3mm2/s、(0.60±0.09)×10-3mm2/s、,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前列腺增生病理特征主要为形成增生结节,最常见的就是纤维肌腺瘤样型,除了腺体增生之外,纤维组织和平滑肌也明显增生[4]。前列腺癌起源于前列腺上皮,在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异型肿瘤上皮细胞较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或者丧失形成正常腺管的能力,堆积越多对正常腺泡和导管造成的影响越大。前列腺癌早期诊断方法较多,常规MRI应用于前列腺疾病诊断中,能够更直接获取多方向断面图像,无离子辐射损害,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显示出其他诊断方法显示不出的组织结构,但是无法对各区带进一步区分,在前列腺周围带的信号强度不同,很难辨别前列腺癌和慢性前列腺炎。
随着医疗技术和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诊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前列腺疾病中,能够对组织内部的微观结构、变化进行更好地推测,扩散张量能够描述各扩散间的关系,能够更精准描述水分子扩散运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临床上较常用的参数主要是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和各项异性分数值(FA)。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应用于诊断前列腺早期功能变化检查中,能够超越常规MRI检查,为前列腺疾病早期诊断和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依据。本文结果显示: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FA值分别为(0.16±0.02)、(0.23±0.03)、(0.45±0.0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ADC值分别为(1.84±0.34)×10-3mm2/s、(1.36±0.26)×10-3mm2/s、(0.60±0.09)×10-3mm2/s,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DTI指标存在差异,可以借助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1] 唐利荣,邵国良.前列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J].肿瘤学杂志,2014,0(10):842-846.
[2] 夏国金, 龚洪翰, 曾献军, 等. 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正常前列腺纤维束的初步研究.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28(10): 1623-1625.
[3] 杨博.中老年人前列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应用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3,28(1):68-70.
[4] 王锡臻, 牛庆亮, 王滨, 等. 正常前列腺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0, 33(4): 34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