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l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杰出代表作。在琵琶的音乐历史中可以分为两种题材:文曲和武曲。文曲多表现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文艺作品的赞叹以及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而武曲多表现富有杀伐气息的战争场面,情绪激烈,气势雄伟,慷慨激昂。《十面埋伏》表现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战役垓下之战的场景。
  【关键词】:琵琶曲;《十面埋伏》;弹奏
  指和运用琵琶特有的碰弦、煞弦等手法,来表现两军小战的情景。
  大战:大战是本曲的主要乐段之一。先用夹扫空弦表示在奔驰中的马众所周知,《十面埋伏》是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音乐作品之一、是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它是根据楚汉相争时,决战垓下,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这一历史事实而创作的。乐曲以刘邦的汉军为歌颂对象,尽力刻画了汉军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和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十面埋伏》经过历史的长河,留传下来的版本有十几种之多,我弹奏的《十面埋伏》是选用了汪派传谱李廷松的演奏谱,同时借鉴了刘德海先生提出的重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这一思想,注重音乐本身的东西,来感染他人,尽力表达一种纯音乐的动机,展示人生的张力,人生的力度,而这种张力和力度的表现是发自内心的。在弹《十面埋伏》时,力求表达一种群体的意识(军队的群体化,小战、大战的群体化,呐喊的群体化)。在完整表达《十面埋伏》这一战争历史故事的同时,更着重刻画人性的张力和力度,在展示给听众完整的故事的同时,更着重刻画战争留给人们的残酷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四根弦的琵琶能表现出这么重大的历史战争体裁,使天地动容,慷慨悲歌,是其它乐器无法比拟的。
  《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写实的手法,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构成,共分十三段,三大部分,但目前的演奏很少有人将十三个分段一贯到底,均以节本演奏为多,通常将第三部分的五个分段全部省略,到第二部分大战、呐喊结束,则乐曲全部结束。另外,在第一部分中也有省略,如列营中的放炮、点将、走队,如今的节本演奏已普遍,这主要是从演出效果来考虑的。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我是怎样弹奏《十面埋伏》的。
  第一部分:战前准备
  (一)列营:是本曲的引子,反映了决战前汉军在该下选发屯兵地形,数十万人马军营垒垒,角鼓声声,旌旗密布,炮声隆隆的壮阔宏伟的场面。
  (二)擂鼓:节奏由慢到快造成紧张的战斗气氛,在这里我运用了戏曲打击乐急急风的效果来演奏,使之更加有层次感。
  (三)号角:深沉的四度音进行,演奏的要有古号角的特色,注意不要弹得过重,使用紧密的双弦滚,使其发出雄壮浑厚富有激励军心的号角之声。
  (四)吹打:音乐很像我们戏曲传统吹打乐的曲牌。这段乐曲是本曲的主题乐段,以后各段音乐大都根据这段旋律作变奏或摘取部分素材加工发展而成。
  (五)走队:描述军营将官接到命令后,召集军卒,排列队形、整队出发。
  第二部分:战斗的过程
  (一)埋伏:各队人马在离开营寨之后奔向垓下待战。本段小标题是埋伏,说明奔向垓下这一活动,不是正面作战,不能让楚军知道,而是静悄悄的活动,是偷偷地埋伏下来,所听到的只是长音开始由慢渐快,由远渐近的急促的脚步声。
  (二)小战:由音型短顿组合而成,配有右手组合指法,节奏要稳、律动性要强,扼要地表现了某些战争的场面,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的厮杀,刀枪相击,矛盾相撞,通过轮蹄声,运用弦数变化,使音响效果丰富,把激战的整个战场反映出来,由于这样的马蹄声前后反复的次数比较多,将各个不同内容的前后乐句融洽连接起来,更能恰当地反映出动荡激烈的场面。随即出现了短暂的安静,用颗粒较强的长轮,奏出张良吹萧,凄凉的楚歌声四起,预示着楚霸王项羽悲惨的命运即将来临。
  (三)呐喊:是全曲的高潮乐段。描写了万马奔腾的场面,反映了激战时杀喊之声震天。在指法上由并弦、推、拉、吟、长轮、长滚等组成,此时,左右手的负担都较重,指法的难度也较高。
  第三部分:战争结束
  传号收兵:楚汉经过了一场激战,胜败已分,汉军布置的十面埋伏大战,彻底击败了以善战著称的楚军。
  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取的结构形式,在欣赏曲子优美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十面埋伏》的音乐内容与结构的千变万化,就如同回到当时战爭的场面,一幕幕浮现眼前。生动的叙述了这一场战争的历程。
其他文献
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艺术的创造永远是站在过于和未来之间的动姿,是在不断的打破中进行建设。从远古艺术的稚拙单纯到当代艺术有新的生命元素来补偿,艺术演进的自我运转是由艺术的创造本性决定的。“艺术创造历程的每一次革命的发生首先是人类精神领域内的革命。当陈旧的美学思想被人类创造欲望榨干后,新的审美体系就会取而代之。人文精神的重视掀起了文艺复兴,驱走了中世纪的神性统治,光学的进步,色彩理论的完善,成就了印象
期刊
【摘要】:吴门画派振兴了明代初期不得重视文人画,并使之在明清一直保持主流倾向,而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鼻祖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本文第一、第二部分以吴门地区的地域文化、沈周的人文修养为铺垫,在第三部分对沈周的笔墨风格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本文希望通过描述进一步梳理沈周形成粗笔山水风格的漫长过程,主要了解粗笔山水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沈周;山水;细沈;粗沈  一、吴门地区的地域文化  沈周是吴门画派
期刊
【摘要】: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成为全球的焦点。老人对各类用品的需求急剧上升形成了广阔的市场。推广老年用品的最佳途径是生产适合老人的外包装,而目前我国老年包装设计多是年轻人的使用习惯,忽视了对老人的人文关怀。本文对现有包装设计进行分析,提出老年包装设计应该和对老人的人文关怀密切结合,使老人能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  【关键词】:人文关怀;老年用品;包装设计  据全国老龄委预计,未来20年
期刊
【Abstract】: Lady Macbeth, one role of Shakespeare's four great tragedies "Macbeth", is depicted as a cruel, merciless woman. To chase power, she instigates her husband Macbeth to murder the king and c
期刊
【摘要】: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将种族问题与性别问题相结合,使得后殖民女性主义应运而生。本文将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对小说《白牙》中处于种族歧视、文化冲突、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问题进行解读。  【关键词】:后殖民女性主义;传统西方女权主义;女性文化身份;《白牙》  查蒂·史密斯的《白牙》将文化的碰撞、宗教的交锋、种族的冲突等错综复杂的问题编织在一起,将英国现代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社会图景浓缩在
期刊
【摘要】:构图作为中国画的构成形式,花鸟画也不例外。作为传统中国花鸟画的重要元素,在形式表现,意境营造,文化传递和精神表达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图构建起了人脑与画面之间的桥梁,直接决定了画面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韵味。本文试从构图的目的,构图的特点分别探讨构图的丰富涵义。  【关键词】:中国画;构图;特点  一、构图的目的  在中国古典哲学和民族精神熏陶下,中国花鸟画逐渐从稚拙走向成熟,在蜿蜒曲折的
期刊
音乐是一种享受,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接触民族器乐欣赏前,我对音乐的认识仅仅限于戏剧音乐。它时尚、动感,充满了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在了解了民族音乐之后,我对音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古典之美。在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我感到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那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古典之美。下面是我对接触到的民族器
期刊
【Abstract】:Death of a Salesman not only denies the American dream which everyone believes they can succeed, but also shows the conflicts between Willy and Biff, demonstrating the moral conflicts betwe
期刊
【摘要】:多元智能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在某个或多个智能特长而加以引导;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赶上进度时,也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在现今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中,多元智能发展理论在玩教具的设计和开发中应用情况不够理想,虽然很多益智类玩具在
期刊
【摘要】:中国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能充分体现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中国画人物题材创造过程中,对色彩应用有一定的要求。随着时代发展趋势的不断改变,在应用阶段必须从不同的领域入手,按照不同题材要求对其进行合理化应用。本次研究中以中国画的色彩观念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对色彩在中国画人物题材创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形式;色彩应用  中国画自古以来是一个整体结构,以独特的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