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强版面意识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23321y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他们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再加上互联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的新闻竞争,平面媒体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不免有些无奈,但这并不妨碍报纸自身优势的发挥,相反,形势的变化会激发办报人的办报激情,以此来寻求生存空间。然而只有激情是办不成事的,办好报纸要有创新精神,就版面而言就是要有版面意识,要让报纸的版面灵动起来,成为能说会道的屏幕,因此报纸版面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如何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如何以最短的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如何正确引导读者阅读?让读者先阅读什么后阅读什么?……成了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如果版面一开始就被读者忽略,他们就很难有进一步阅读的可能,所以办好报纸一定要增强版面意识。
  
  版面表达报纸的思想
  
  版面最先被读者感知,形成读者阅读时的第一印象。鉴于版面的这一独特功能,办报人越来越意识到版面的重要,越来越重视对报纸版面的创新,版面意识不断增强,以期把编辑部的思想准确无误地传递给社会,引导读者正确地认识社会、奉献社会。
  有人说,一张报纸,读者首先触及的是某篇稿件或某张图片,但归根结底还是报纸的版面问题。我们单从版面设计来讲,报纸在版面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稿件、图片的位置,其次是稿件的标题、图片的大小、线框的粗细,等等。版面如何设计、标题的轻与重、图片的大与小,这三者的不同处理使报纸所要表达的思想完全不同,对要闻版的版面编辑而言,更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它具体体现在:①稿件的取舍。大家知道,编辑部每天由各种渠道接收的稿件众多,有新华社的稿件、本报记者的稿件、通讯员的稿件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版面空间有限,仅能容纳五六千字和几幅图片,发什么不发什么,先发什么后发什么,这完全取决于报社编辑部所要表达的思想。②稿件的安排。确立了报纸所要传达的思想,接下来就是运用报纸版面语言这一独特的功能将报纸的编辑思想准确、快捷地传递给读者,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读者,即什么文章放头条,标题用几号字、几行题;什么圖片作为主打,用多大;什么文章加框……读者一看报纸,很容易就能领会它要表达的思想,报纸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了。
  2004年5月16日,安徽省和县乌江镇黄坝村调解委员会主任曹发贵在工作中受到歹徒袭击,牺牲在调解工作第一线,年仅47岁。曹发贵从事基层调解工作15年来调解了2300多起纠纷,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安徽日报》在第一时间刊发了此条消息,接着又用半个版的篇幅以图片的形式报道了曹发贵同志的生平及其追悼会的感人场面,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全国迅速掀起向曹发贵同志学习的热潮。为了配合全国的形势,2004年8月12日,《安徽日报》又在一版显要位置以大篇幅加框刊发了通讯《农村基层干部的楷模曹发贵》,更进一步确立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报纸的思想通过版面传递给了社会,广大读者对当前形势作出了正确的理解。
  
  版面代表报纸的语言
  
  我们说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有“语言”,这个观点可能没有多少人有异议。因为我们所说的语言不是狭隘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及表达方式。
  报纸版面会“说话”,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做到报纸像互联网、电视媒体那样有声有色,如何使“语言”更生动一些,“画面”更精彩一些,这就要依仗版面编辑的一双妙手了,形成视觉冲击力是让报纸说话的最有效方法。就党报要闻版来说,我们把报纸最想表达的思想放在显著位置,如头条,或放在其他位置加粗线框,或把其他的文章弱化……这都能发挥版面语言的功效,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读者通过版面就能体会到报纸的编辑思想,继而面对各类事件、热点问题、人物的褒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报纸的导向作用、监督作用得以很好的发挥。
  
  版面是报纸的形象
  
  版面好比报纸的面孔,标题好比报纸的眼睛,框线与人的骨架相似,起支撑作用,图片等同于人的装扮。每一个版面都是一张面孔,简洁明快、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色调和谐、舒展大方的版面总会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这就是俗称的“养眼”。那些匆忙堆砌、密不透气、无层次、不明确、带给读者视觉疲劳、缺乏美感的版面总是无法调动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如有的报纸要闻版也就几条会议消息,不是领导强调就是领导指出,以至于大量版面被占用;还有的报纸版面设计缺少信息、呆板,对读者无法形成视觉冲击力。长此以往,这样的报纸又有多少人愿意阅读呢?报纸的形象又从何谈起呢?可见,疏密有致、有张有弛、轻重和谐的版面设计对报纸的形象是多么重要。
  版面不仅是报纸的形象,同时也是报社的形象,甚至是政府的形象。
  2005年12月3日, 《安徽日报》在头版头条以《能源产业强力提速》为题报道了安徽省“十五”期间能源产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起初的版式仅仅是把这条600多字的稿件作为头条而已。大样出来后,所有相关人员都认为这样处理并未突出所取得的成就。最后经反复推敲,决定将稿件提到的一组增长数据制成图表配发文中,这种安排不仅提炼了文章的灵魂,也美化了版面。第二天报纸一上市就好评如潮。有读者给报社打来电话说:当天的报纸提升了《安徽日报》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其中最吸引他的就是那幅图表,他同时称赞《安徽日报》是张高品位的报纸,办报人是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可见,报纸版面不仅能直接展示成果,推动思想建设、文化建设,还能塑造自身形象、政府形象。
  有思想、高品位、“语言”生动的版面风格是一张报纸成熟的标志,也就是说一张成功的报纸不仅要有丰富的可读性内容,还要有彰显报纸内容的版面,即灵动活泼、具有视觉冲击力、有美感的版面设计,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这样,报纸才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我的许多说法遭有悖本义的概括!”2007年4月24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后,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回顾担任新闻发言人四年多来,与媒体之间不停的“短兵相接”、“唇枪舌剑”,用这样的句子再次向媒体表达了感慨。  作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受媒体关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他能比其他国家部委的新闻发言人相对更吸引媒体以及公众的关注,还“归功”于他2006年被媒体冠以“怪论”的部分发言。如“上学买
当今信息社会,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信息包围之中,快节奏生活中的现代人面对巨大的信息源只能择优而受。人们阅读报刊时往往看题不看文,或忙时先看题,题目好,闲时再看文,新闻标题就尤其显得重要。新闻标题是新闻事实的浓缩,是新闻的窗口,简短而有个性。读者对新闻作品的兴趣来自最初的“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方向。好的标题往往可以在一瞥之间拨动读者的心弦,犹如磁石般吸引着你一睹为快。现代新闻写作的微观标准
好的新闻作品如同好的文学作品,耐人寻味,历久弥新。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读者不仅对作品中的事件记忆犹新,还能通过作品领略到作者的文学功底,也就是说,从一篇新闻作品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专业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还可看到作品本身透射出的作者的文学素养。  新闻对文学的补充主要是观察采访的方法和记者在生活、工作、人情世故中顺便积累的素材。梁衡说过,记者的功夫主要在采,
观察力及其作用    许多文章这样概述:“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基础。”观察力就是“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观察力是构成人的智力的要素之一,它不只是单纯的知觉问题,而且包含着理解、思考的成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因此又把观察力称为“思维的知觉。它不是单一的视觉活动,而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分析器的活动的过程”。 
电视新闻技术的飞跃,使电视新闻传播节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对从事电视新闻的传播者提出了挑战。首先,电视新闻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使电视观众能更直观地认知新闻事件
报纸是什么?报纸是商品,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时政、文化与信息含量的商品.既然是商品,就要具备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那么,一张报纸使用价值的高低如何判断呢?那就是要让
近些年来,随着都市类报纸的崛起,新闻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场不可避免的挑战赛中,人们拼的是新闻的鲜活度,日益重视让这些报纸发达起来的热线新闻,热线新闻中亮度最高的要数现场新闻。因此,如何把现场新闻做大做强成为这场超级“赛事”的王牌。    现场新闻的“抓”和“抢”    2004年,大河报社进行采编改革,热线部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现场新闻部”的小部门,配备了8名记者,我任主任。对于现场新闻的定位是突
中外新闻学家对新闻所下的定义多强调一个“新”字。现在不仅要求所报道的新闻是最新的,而且许多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干脆进行现场直播。如美国攻打伊拉克,中央电视台派出多名记者亲赴现场,报道前线战争进展情况及世界各地对整个事件的反应。现在新闻的新,是各大媒体吸引观众和读者的有力法宝。美国CNN有线网总裁说:“CNN播放的是世界正在发生的,直到地球停止转动。想知道地球是如何爆炸的,请看CNN。”  现在不论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法制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舆论监督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然而,随着舆论监督力度的增大,因之而来的各种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也越来越多。新闻媒体一方面对权力机关的舆论监督处于一种尴尬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新闻媒体经常产生身份错位,在采访活动中代替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并以政府“代表”的形象出现在普通百姓面前,遭到公众的非议,频频引发侵权纠纷。许多
一个好的新闻记者不仅要会写稿子,还要会拍新闻图片,把一些不适宜用文字表述的东西直接用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更好地反映新闻事实,以达到抓住更多受众“眼球”的目的。在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今天,新闻工作者和各大媒体如何巧对各种竞争,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拍好图片、用好图片已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笔者深有感触,也由此衍生出些许喜欢图片新闻的情愫。    一、把握新闻图片的独特视角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