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新闻要新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87z654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外新闻学家对新闻所下的定义多强调一个“新”字。现在不仅要求所报道的新闻是最新的,而且许多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干脆进行现场直播。如美国攻打伊拉克,中央电视台派出多名记者亲赴现场,报道前线战争进展情况及世界各地对整个事件的反应。现在新闻的新,是各大媒体吸引观众和读者的有力法宝。美国CNN有线网总裁说:“CNN播放的是世界正在发生的,直到地球停止转动。想知道地球是如何爆炸的,请看CNN。”
  现在不论任何一家报纸广播或新闻刊物,如果不能向广大读者、听众经常不断地提供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新、观念新、形式新、内容新的新闻产品,那么它的形象就会在群众中渐渐黯然失色。作为一名记者,如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采写的新闻都是一般化的、步他人后尘的东西,他的名字也就很容易被读者和听众所遗忘。
  几乎每一个记者,在他迈开双脚外出采访的时候,都希望能抓一件或几件具有新意的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几乎每位读者和听众,当他打开一张报纸或收音机时,都希望看到或听到一篇乃至多篇具有新鲜感的新闻。
  近年来,一些新闻单位在新闻报道上提出“抓活鱼”,有的提出“把带露水的鲜花奉献给读者”,所有这些都是要求在报道上突出“新”、“鲜”二字。
  新闻的“新”一般是指时间新,或思想新、或内容新、或角度新、或写作技巧新等诸多方面,大体说来能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好我精”,就算是比较有价值的新闻。
  新闻的时间新。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将所发生的事件的真相及时发布出去,在别的新闻同行没有发现之前就将事件真实、及时地传播给听众或观众。
  新闻的思想新。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事物总是不断前进、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要不断地把事物的最新变化、最新发展告诉读者、听众和观众,就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与时俱进,使自己的眼光更长远,嗅觉更敏锐,考虑问题更全面。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指导自己的新闻采写工作,做跟得上时代潮流的新闻记者。
  新闻的内容新。做工作生活中的有心人,超前思维,处处时时留心观察,细心思考,不断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和目的,在某个点上做文章,写出与众不同的新闻,令人耳目一新,避免写出来的稿子流于形式,缺乏内容。
  新闻的角度新。角度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事物说法和表述各异,效果就不同。新闻传播者要对采集的素材进行分析比较,抓住最佳视点,选取最佳材料,择其最佳表现手法。在采写过程中要紧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受众最关心什么,最想知道什么,与他们产生共鸣;要从多角度去比较主题,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向受众传递最有用的新闻信息,使之更容易接受。
  如何获取有价值的新闻呢?
  我们知道,采访和观察,是攫取新闻素材的一种必要手段,也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产品的优劣,往往取决于采访和观察的效果。因此,如何进行采访和观察,这里边就大有学问了。
  常常有这种情况,一批记者同去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采访,有的人只能抓住这个地方或单位提供的材料,写出一般性的新闻;而有的人却能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独具慧眼地抓住别人没有发现的题材,写出高人一招的作品。
  有这样一件事:1997年,在“五一”旅游旺季,华山发生山体滑坡,很多游客被困。西安军医大学多名学生自发组成抢险队进行大营救。当时,有好多国家级和省级新闻单位的记者云集华山报道营救事件。此时,中国青年报也派记者前往采访报道。这名被派去的记者看到有那么多的同行在进行报道,觉得自己在营救这件事上也不会写出太大的新意,于是就去西安军医大学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他发现在此之前,西安军医大学已经自发组织了多次营救华山游客的事情。他就深入采访了学院领导,最后采写了一篇反映西安军医大学在学生中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内早已形成扶危济困和助人为乐的好风气。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在全国立时引起强烈反响。这就是新闻敏感的问题。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做到人家看不到的问题你能看得到,人家尚未察觉的问题你能察觉得到,并迅速加以反应,这样才能写出具有新意义、新闻价值较高的新闻。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历来是新闻工作者报道的一个难点。有好多记者总觉得写不出新意,没有什么大事情进行报道,但有些记者却能从小事情中写出大文章。1999年河北电视台采写的电视新闻《提着灯笼奔小康》当年获得了《中国好新闻一等奖》。他们写的也是农村的事情,报道的是河北一个村庄全村家家办起小工厂,户户忙做大灯笼,全村人靠着灯笼发家致富奔小康这个故事。在报道中记者既没有过多地报道河北省,也没有报道哪个市,只写村民在农闲之时围绕灯笼做文章这件事情,这就说明了当时那位记者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深切领悟到国家关心农民,带领农民奔小康,农民利用当地优势和自身条件脱贫致富这个思路,写出了具有很强时代感的报道。
  新闻工作者获取新闻素材的渠道和方法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新闻工作者要处处留心,善于观察,分析研究一切事物,是产生新闻精品的要诀。在新闻采访中,记者留心与否,善不善于观察,其所得大不相同。常常有些记者,由于被自己事先设置的“框框”限制得太死,因而对周围的其他现象便熟视无睹,泰然處之。而那些善于观察的记者,对所见所闻要在自己的脑子里滤一下,把一般人不太注意的现象和偶然遇到的细节,跟现实斗争和政策理论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分析和联想,结果常常能够从这些普遍现象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打开生活宝库的一个缺口,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和新颖的素材来,我们要做好记者的这一项基本功,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作者单位:新郑市广播电视台)
  编校:郑艳
其他文献
随着世纪之交的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与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之后,更可谓是一日千里。但是,在蓬勃发展的背后却也同时呈现出了一种斑驳陆离的状态,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体化、传播媒体的多元化以及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的必然结果,这一状态中却同时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危机,即中国的新闻传播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其自身所承担的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功用。笔者认为,中国新闻应当恰如
伴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教育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设计领域同样面临着国际一体化的倾向,作为视觉传达艺术的平面设计同样在全球化过程中追求国际通用语汇的
何为门户门户,本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原意指正门、入口,但它很快真正意义上地在世界范围内耳熟能详,因为它遇到了一个合适的后缀——网站。门户网站,因其能通向几乎任何综合性
“我的许多说法遭有悖本义的概括!”2007年4月24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后,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回顾担任新闻发言人四年多来,与媒体之间不停的“短兵相接”、“唇枪舌剑”,用这样的句子再次向媒体表达了感慨。  作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受媒体关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他能比其他国家部委的新闻发言人相对更吸引媒体以及公众的关注,还“归功”于他2006年被媒体冠以“怪论”的部分发言。如“上学买
当今信息社会,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信息包围之中,快节奏生活中的现代人面对巨大的信息源只能择优而受。人们阅读报刊时往往看题不看文,或忙时先看题,题目好,闲时再看文,新闻标题就尤其显得重要。新闻标题是新闻事实的浓缩,是新闻的窗口,简短而有个性。读者对新闻作品的兴趣来自最初的“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方向。好的标题往往可以在一瞥之间拨动读者的心弦,犹如磁石般吸引着你一睹为快。现代新闻写作的微观标准
好的新闻作品如同好的文学作品,耐人寻味,历久弥新。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读者不仅对作品中的事件记忆犹新,还能通过作品领略到作者的文学功底,也就是说,从一篇新闻作品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专业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还可看到作品本身透射出的作者的文学素养。  新闻对文学的补充主要是观察采访的方法和记者在生活、工作、人情世故中顺便积累的素材。梁衡说过,记者的功夫主要在采,
观察力及其作用    许多文章这样概述:“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基础。”观察力就是“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观察力是构成人的智力的要素之一,它不只是单纯的知觉问题,而且包含着理解、思考的成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因此又把观察力称为“思维的知觉。它不是单一的视觉活动,而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分析器的活动的过程”。 
电视新闻技术的飞跃,使电视新闻传播节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对从事电视新闻的传播者提出了挑战。首先,电视新闻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使电视观众能更直观地认知新闻事件
报纸是什么?报纸是商品,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时政、文化与信息含量的商品.既然是商品,就要具备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那么,一张报纸使用价值的高低如何判断呢?那就是要让
近些年来,随着都市类报纸的崛起,新闻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场不可避免的挑战赛中,人们拼的是新闻的鲜活度,日益重视让这些报纸发达起来的热线新闻,热线新闻中亮度最高的要数现场新闻。因此,如何把现场新闻做大做强成为这场超级“赛事”的王牌。    现场新闻的“抓”和“抢”    2004年,大河报社进行采编改革,热线部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现场新闻部”的小部门,配备了8名记者,我任主任。对于现场新闻的定位是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