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动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我要学,即自觉自愿学,积极主动地学。《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勤于思考,乐于探索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和改革进程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
《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是激励学生高效进行各种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要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次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包容每一个幼稚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质疑探究的心里自由,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养成敢于质疑探究的习惯。进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敢于发现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把自己的思维用较准确、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思想认识到位,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留出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二是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在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
三是把鼓励带进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与兴趣,没有固定的模式,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教师只有突破固有思维,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前提下大胆开放课堂,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才能使其享受到语文的灵动与诗意,结合语文学科的实际,在实践中我常采用下列方法。
1.导入激趣,引导学生
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得以激发。情境渲染无疑是课堂的最佳激趣方式,通过质疑,学生的主动性迅速被调动起来,他们阅读也有了明确的目标,自己的感情也将融入到阅读中。
2.课内寻趣,互动生成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兴趣要经过不断的激发才能巩固和持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创造条件,不断探索发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调动主动参与意识,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以丰富的情感表达艺术牵动学生,使之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处于兴奋、追随的状态。
3.课外研趣,自主探究
课外是课内的先声和延伸,课内是课外的演奏与开发,只有紧紧抓住教材,联系生活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
三、提倡小组合作,鼓励质疑问难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等多种角色,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待转化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科學合理的分组,分组应注意这几个原则:注意学生间的性格特点,形成优势互补;注意学生间的知识层次差异;注意学生间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注意学生间智力水平的差异。总之,只有充分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科学合理分组,才能使各成员真正动起来。
第二,培养小组长,小组活动要收到最佳效果,培养小组长是关键,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小组长,并一改过去教师指认的办法,有同组内的小朋友推荐,并适当引进竞争机制,每周评议一次组长。
第三,注重倾听,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易兴奋、善表现,但最最缺的就是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为此,我们注重“听”能力的培养。一是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听”的习惯。
二是借技能训练,培养“听”的习惯。
第四,以探究学习为主线,诱发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通过质疑问难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其发起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创造性思维。一是引导学生多方位探究,学会求异思维,只有这样训练,学生才能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客”,而成为主动求知的“主人”,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二是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由于学生年龄,阅历和知识的广度,深度的局限,难免会出现幼稚和偏差。对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允许学生出现偏差,切忌粗暴地对待他们,拒绝他们寻根求源的积极性。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标志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心由“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师的我们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不断前行。
一、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
《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是激励学生高效进行各种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要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次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包容每一个幼稚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质疑探究的心里自由,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养成敢于质疑探究的习惯。进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敢于发现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把自己的思维用较准确、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思想认识到位,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留出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二是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在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
三是把鼓励带进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与兴趣,没有固定的模式,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教师只有突破固有思维,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前提下大胆开放课堂,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才能使其享受到语文的灵动与诗意,结合语文学科的实际,在实践中我常采用下列方法。
1.导入激趣,引导学生
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得以激发。情境渲染无疑是课堂的最佳激趣方式,通过质疑,学生的主动性迅速被调动起来,他们阅读也有了明确的目标,自己的感情也将融入到阅读中。
2.课内寻趣,互动生成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兴趣要经过不断的激发才能巩固和持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创造条件,不断探索发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调动主动参与意识,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以丰富的情感表达艺术牵动学生,使之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处于兴奋、追随的状态。
3.课外研趣,自主探究
课外是课内的先声和延伸,课内是课外的演奏与开发,只有紧紧抓住教材,联系生活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
三、提倡小组合作,鼓励质疑问难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等多种角色,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待转化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科學合理的分组,分组应注意这几个原则:注意学生间的性格特点,形成优势互补;注意学生间的知识层次差异;注意学生间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注意学生间智力水平的差异。总之,只有充分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科学合理分组,才能使各成员真正动起来。
第二,培养小组长,小组活动要收到最佳效果,培养小组长是关键,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小组长,并一改过去教师指认的办法,有同组内的小朋友推荐,并适当引进竞争机制,每周评议一次组长。
第三,注重倾听,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易兴奋、善表现,但最最缺的就是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为此,我们注重“听”能力的培养。一是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听”的习惯。
二是借技能训练,培养“听”的习惯。
第四,以探究学习为主线,诱发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通过质疑问难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其发起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创造性思维。一是引导学生多方位探究,学会求异思维,只有这样训练,学生才能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客”,而成为主动求知的“主人”,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二是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由于学生年龄,阅历和知识的广度,深度的局限,难免会出现幼稚和偏差。对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允许学生出现偏差,切忌粗暴地对待他们,拒绝他们寻根求源的积极性。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标志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心由“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师的我们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