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想得美”想到的……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brow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游戏,玩电脑,痛快玩,继续玩,再玩……”近日,一份由小学四年级学生自拟、以玩为主的“想得美”课程表在网络上一经贴出,便引发网友热烈讨论,“想得美”课程表一度冲入网络热搜词条前10位。
  面对这令人啼笑皆非的课程表,笔者不由得联想到之前走红网络的《妈妈,我压力好大》、《我真苦!》等小学生“维权诗”,其无不令人感慨:如今的孩子实在不易,自由、快乐无存。孩子们也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向社会诉说着童年的痛苦与无奈,宣泄着心底的渴望与反叛。笔者不禁要问:随处可寻的玩乐何以如此难得?孩子们的 “幸福”哪里去了? 到底是谁“偷”了孩子的快乐童年?“玩”真的就只能是“想得美”吗?
  如果说《我真苦!》是一个黑色幽默,《妈妈,我压力好大》是一个“维权”的警示,那么今天的“想得美”课表则是一封向当今应试教育的宣战书,它是向当今“减负”教育——“越减越负”现象的强烈控诉,像一把匕首刺中教育体制的要害。“想得美”课程表充分反映了小孩的天性和教育的冲突,课业负担过重让他们的童年很辛苦,让孩子们快乐不再。它揭示了一个很现实的教育命题: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愉快地学习,怎样才能让孩子把读书当作是比玩更有趣的事?
  众所周知,玩是儿童的天性,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因此,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成功的儿童教育应当是顺应天性、启迪潜能的教育,玩中学、学中玩的寓教于乐有望培育出天才;一味加压紧逼的弃“玩”教育,则很可能扼杀创造,并因导致孩子的逆反而造就出任性固执真正的“顽”童。
  据调查,我国小学生的学业难度比美国中学生的还高,但遗憾的是,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排名垫底,动手能力更是差得惊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培养一个健全完善的人?还是制造一个标准的“教育产品”?
  研究也表明,那种单纯的学习知识、技能的行为,只是一种机械的“滋补”方式,孩子对其“吸收”能力远比通过“玩中学”来得低。面对这样的研究成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为何不能“成人之美”呢?
  但我们也应客观地看待“想得美”课程表,它虽然反映出当今教育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不代表其安排就合情合理。小学生限于年龄和认识水平,对学业和玩耍的重要性还难以分辨,缺乏对是非的判断和自制自控能力,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至关重要。 一方面,孩子有爱玩的天性,学校和家庭应当给予他们足够的玩耍时间,不能彻底剥夺孩子的童年乐趣;另一方面,松绑玩心决不意味着放纵“贪玩”,要把学校、学生两种课程表结合起来,吸取双方的“合理内核”,实现“共赢”。通过游戏、活动等各种教育途径,辅助到课堂教育教学,促进孩子们的行为养成、人格形成,全面增进他们身心的正常发展,真正让他们“游于艺、成于乐”。
  我们的教育部门要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改革、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同时,家长们也要以更加开明的心态对待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多一些自由,少一些强制。孩子能够劳逸结合,保持学习的兴趣,比整天埋在课本和作业堆里打疲劳战,要更有效。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孩子的天性磨灭掉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让孩子们的童心最大限度地保持下来,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和今后的人生规划,都是有利的。如果不能反思和看到这一点,过度注重目标和效果的教育,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定会与我们希望的“南辕北辙”。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这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强化教师引导作用,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近几年课改实践谈谈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教师只起“主导”“导演
期刊
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很多,而且活动的内容、参与的人员、要达到的目的、活动的方式等方面不同又有不同的分类。从活动参与的人员来看,我们可以有学生个体活动(individual work)、双人活动(pair work)、小组活动(group work)和班级活动(class work)。  各种活动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其中小组活动无论从参与人数和参与者活动的频率都是处于相对平衡,既有一定的参与面,
期刊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但语文工具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极具思想与内涵的特殊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当然,还有很多人认为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就我个人认为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它们只是着眼点不同而已。  基于语文的本质特征,学习语文也就有别于其它的学科,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语文这把特定的锁,我认为“语感教学”是开启它的一把金钥匙。  一、培养语感的意义  首先,培养语感有利于体现语文课
期刊
一、展示  语法知识的展示和语法规则的展示其实是教学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法的展示必须明确两点,第一是展示的内容,即要展示哪些东西;第二是展示的方式。语法展示首先展示的语法结构,案例中的老师通过学生If + Subject + had done的方式展示了虚拟语气的结构。  语法展示的第二的内容是功能或者语用功能、语用意义。案例中教师也展示了虚拟语气的功能,如suggestion等。其实在展示过程
期刊
叶圣陶先生在《两种习惯》中说:“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如何,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是否养成了较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中学生应养成下列学习历史的习惯。  一、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个环节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环节。认真听讲就是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分析教材的方法,听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释。老师讲课的方法换一个角度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阅读历史教材的习惯  要全读就是阅读教科书中
期刊
优化,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还为推动其它人文学科的课改提供示范。目前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需要明确几点:(1)优化的路径,仍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2)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须在师生互动关系的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  由此,本文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探讨”为主题,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规定
期刊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以《田忌赛马》这一课的教学来谈谈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田忌赛马》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齐国的大军事家孙膑观看
期刊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的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
期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用这句话比喻教学,那么,教师好比“妇”,教学资源好比“米”,而教学则好比“炊”。对于做饭来说,能不能“炊”是由有没有“米”决定着的;对于教学而言,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决定教学的精彩与否。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主动寻找教学资源,正如真正的巧妇不应该等米下锅。教学资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并不缺乏,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一、以庄子祠的生
期刊
新课程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管是口语交际还是表达,训练的都是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一个人从小到大,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到社会,书面表达总是十分重要的。要说话、交际、写报告、通书信、订合同等,这一切都离不开书面表达。而书面表达的基础之基础,便是低年级的说话。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特别是一年级语文教师,应带学生走好说话第一步。  一、引发兴趣,乐于练笔  怎样让一年级学生喜欢说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