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加强情境教学,培养审美能力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首先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美需要以情感为媒介,教学更需要以情感为纽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这条纽带抛向学生,把作者、教师、学生的情感世界连通起来,创造出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如在教学《三峡》一文时,本人课前搜集了大量的三峡景观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根据景象的变换,配上了不同的背景音乐。接触文本前我便播放了这一多媒体课件,连绵的山峰,奔涌的江流,清澈的江水,激荡的瀑布,哀婉的猿鸣,凄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真实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被陶醉了,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还可以借助时代背景描述直接进入历史时代来“造境”。 要让学生读懂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而要了解作品的创作动机就不能不了解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片、电影、录相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还可以借助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让他们愉悦地感受美好的联想,从而获得性情的陶冶、思想的升华。
二、品味精彩语言,感受文韵之美。
古朴典雅的古诗文体现着汉语言最深邃的魅力,简练、精准、形象的语言极具表现的张力,意境开阔深广,韵味无穷无尽,往往几字便将偌大情境展现无余,让人在头脑中生发出无垠的境象,大有“绕梁三日,余音未绝”之感。如《与朱元思书》,它可谓古文中的千古绝唱,文中像“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那样文情并茂的佳句比比皆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体特点,挖掘课文语言特色,带领学生吟咏诵读,品味揣摩,让学生陶醉于古诗文的文辞之美、音韵之美、节奏之美,达到陶冶情操、提升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三、挖掘人物形象,感受人格之美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铸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在文言文教学中主要依靠圣贤先哲的人格感召和文学作品的熏陶。如齐国晏婴不卑不亢,不辱使命出使强楚,陶渊明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慨然正气而写就《五柳先生传》,刘禹锡被贬官后,身居陋室而安贫乐道,著就名作《陋室铭》,周敦颐身居官场,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完成奇文《爱莲说》;还有《出师表》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岳阳楼记》中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们的人格之美借助文言文载体延续千年,涵养了无数的华夏子孙,今天值得后世子孙瞻仰膜拜。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挖掘文言教材中蕴含的人格之美,与古人“交流”,让他们领略圣贤先哲高洁的精神、傲岸的风骨,感受其人格魅力的滋养。让这些作品中无穷的精神魅力,不知不觉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地完善着学生的人格。
四、反复阅读古文,体会情感之美
文言文无不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情感,表达作者对真善美和理想的执著追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细致的阅读,领会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美,并指导学生发挥联想,联系实际,比照自身,去浸润其中,吟咏体味,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认知,达到爱作者之所爱、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的同化境界,从而受到情感美的熏陶。
五、探究文章内涵,领悟思想之美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丰富积累,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总结,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因此,发掘文言作品中的思想之美,让学生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非常必要的。初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马说》、《醉翁亭记》、《陋室铭》等。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疏通文章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韩愈的怀才不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有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激励、劝诫的作用,有着让人铭心刻骨、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
总之,文言文教学中,读懂文字、理解意思只是基础,品味、鉴赏文言文神奇的美的力量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鲜活的感觉、情感、经验和认识等,进入语言所创造的美的世界,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能力、审美情感体验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领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心理素质和创造美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祖国传统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才能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首先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美需要以情感为媒介,教学更需要以情感为纽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这条纽带抛向学生,把作者、教师、学生的情感世界连通起来,创造出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如在教学《三峡》一文时,本人课前搜集了大量的三峡景观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根据景象的变换,配上了不同的背景音乐。接触文本前我便播放了这一多媒体课件,连绵的山峰,奔涌的江流,清澈的江水,激荡的瀑布,哀婉的猿鸣,凄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真实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被陶醉了,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还可以借助时代背景描述直接进入历史时代来“造境”。 要让学生读懂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而要了解作品的创作动机就不能不了解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片、电影、录相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还可以借助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让他们愉悦地感受美好的联想,从而获得性情的陶冶、思想的升华。
二、品味精彩语言,感受文韵之美。
古朴典雅的古诗文体现着汉语言最深邃的魅力,简练、精准、形象的语言极具表现的张力,意境开阔深广,韵味无穷无尽,往往几字便将偌大情境展现无余,让人在头脑中生发出无垠的境象,大有“绕梁三日,余音未绝”之感。如《与朱元思书》,它可谓古文中的千古绝唱,文中像“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那样文情并茂的佳句比比皆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体特点,挖掘课文语言特色,带领学生吟咏诵读,品味揣摩,让学生陶醉于古诗文的文辞之美、音韵之美、节奏之美,达到陶冶情操、提升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三、挖掘人物形象,感受人格之美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铸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在文言文教学中主要依靠圣贤先哲的人格感召和文学作品的熏陶。如齐国晏婴不卑不亢,不辱使命出使强楚,陶渊明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慨然正气而写就《五柳先生传》,刘禹锡被贬官后,身居陋室而安贫乐道,著就名作《陋室铭》,周敦颐身居官场,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完成奇文《爱莲说》;还有《出师表》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岳阳楼记》中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们的人格之美借助文言文载体延续千年,涵养了无数的华夏子孙,今天值得后世子孙瞻仰膜拜。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挖掘文言教材中蕴含的人格之美,与古人“交流”,让他们领略圣贤先哲高洁的精神、傲岸的风骨,感受其人格魅力的滋养。让这些作品中无穷的精神魅力,不知不觉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地完善着学生的人格。
四、反复阅读古文,体会情感之美
文言文无不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情感,表达作者对真善美和理想的执著追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细致的阅读,领会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美,并指导学生发挥联想,联系实际,比照自身,去浸润其中,吟咏体味,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认知,达到爱作者之所爱、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的同化境界,从而受到情感美的熏陶。
五、探究文章内涵,领悟思想之美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丰富积累,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总结,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因此,发掘文言作品中的思想之美,让学生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非常必要的。初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马说》、《醉翁亭记》、《陋室铭》等。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疏通文章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韩愈的怀才不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有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激励、劝诫的作用,有着让人铭心刻骨、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
总之,文言文教学中,读懂文字、理解意思只是基础,品味、鉴赏文言文神奇的美的力量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鲜活的感觉、情感、经验和认识等,进入语言所创造的美的世界,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能力、审美情感体验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领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心理素质和创造美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祖国传统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才能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真正有价值的人才。